【復健、預防受傷常用的:閉鎖鍊動作】
.
丟球、跳躍、跑步等,身體各式各樣的動作,多是由「不同的關節、肌肉、身體部位」共同組成。因此,我們常把身體想像成是一條鍊子,每個身體部位環環相扣,我們又稱之為動力鍊(Kinetic chain)。
.
身體的動作,主要可分為:閉鎖鍊動作(Closed chain motion)及開放鍊動作(Open chain motion),閉鎖鍊動作指的是「動作時,肢體的末端、尾端是固定住的」,例如伏地挺身,動作的過程,手是固定在地上的;開放鍊動作指的是「動作時,肢體的末端、尾端是自由的、非固定住的」,像是丟棒球一樣,手是在空中移動的。
.
🔸 近端穩定:更多近端肌群的參與
普遍來說,閉鎖鍊的動作,有更多「近端」的肌肉參與訓練,而開放鍊的動作,則是「遠端」的肌肉。這邊的近端指的是離身體中心較近、或離心臟較近的部位。舉例來說,伏地挺身(Push up)跟臥推(Bench press)都是做手肘彎曲、伸直的動作,分別是閉鎖鍊跟開放鍊的動作,但伏地挺身時,需要倚賴更多的軀幹、肩胛骨的肌群來「主動穩定住」身體,動作才會完整;而臥推,由於頭、背、屁股都是可以倚靠在板凳上,是「被動地穩定住」身體。因此,閉鎖鍊的動作「會對近端的肌群需求較高」、訓練到所謂的「近端穩定」,而近端穩定性不足,也常是造成運動傷害的主因。
.
🔸 共同收縮:減少關節位移、組織的拉扯
開放鍊的動作,大多是單一、單邊的肌肉收縮出力即可,這對於想要「針對一個肌肉單獨地訓練」是有幫助的,但如果是受傷或在復健的情況下,要考量到單獨的肌肉出力,可能會把骨頭帶往一個特定的方向,過程中,可能讓連接在骨頭上的韌帶肌肉產生拉扯。
.
相對來說,閉鎖鍊的動作,會產生叫做共同收縮(Co-contraction)的效應,意思是「在同一個骨頭上,兩邊或對側的肌肉會一起出力」,當兩邊肌肉同時收縮,相互的力會抵銷,因此不會產生顯著的關節或骨頭位移,可以避免正在修復的韌帶或肌肉受到拉扯。
.
可以想像成拔河,共同收縮時,就是兩隊旗鼓相當、出差不多的力,繩子不會往哪個方向偏移;而當只有一側肌肉在收縮,就是其中一隊壓倒性的勝利,繩子會被移到特定的方向。
.
🔸 符合日常生活的動作
復健、訓練的成果要能應用在「實際的需求、日常生活上」,我們日常會用到的動作中,閉鎖鍊佔較高的比例,或者說「導致這次受傷、會產生疼痛或不適的時候」,很多是在閉鎖鍊動作發生的。例如是在跑步時,腳落地時會痛,復健最後的階段勢必會訓練「單腳蹲」,確保身體有足夠的能力完成這個動作。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閉鎖鍊動作 #開放鍊動作 #動作鍊 #動力練 #共同收縮 #近端穩定 #穩定性 #復健 #物理治療 #預防受傷 #運動 #訓練 #物理治療師 #陳曉謙 #closedchainexercise #openchainexercise #kineticchain #cocontraction #proximalcontrol #stability #rehabilitation #injuryprevention #physicaltherapy #physiotherapist #exercise #training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Hunter 物理治療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教練,我想打籃球─十字韌帶重建後何時可以回去運動?】 有在運動或看運動賽事的人,應該對於十字韌帶斷裂這樣的運動傷害不陌生。雖然現今的醫療可以將斷掉的十字韌帶做重建,但並不是每一位運動員都能在手術後順利重返運動賽事,或是恢復到和過去一樣的運動表現。根據統計,如果不計運動賽事等級的話,在十字韌帶重建後...
運動傷害 比例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肩膀一高一低,是不是脊椎側彎啊❓」
🗣:「按摩的師傅說我有脊椎側彎,是不是很嚴重要看醫生❓」
翹二郎腿、躺沙發…常常會被長輩恐嚇脊椎側彎,但是你真的認識脊椎側彎嗎❓
今天🐑老師就來説説脊椎側彎❗️
—
💥脊椎側彎分類
📍臨床上,脊椎結構一旦發生彎曲,角度超過10度以上就稱之為脊椎側彎,常見於成長期的青少年,在我國平均100個人中就有6個人有脊椎側彎的問題。
📍脊椎側彎主要分兩種:功能性與結構性(原發性、非原發性)
📍而我們常說後天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彎曲,就是屬於功能性脊椎側彎,這種通常可以透過運動與訓練矯正會來。
📚目前醫學上普遍認同女生🚺側彎的數量遠大於男生🚹,男女比例約為5.4:1,側彎角度超過30度的男女數量更加懸殊,差異比例高達10:1。
💥如何快速分辨?
📍正常的脊椎線由背面看應為直線,不正常的脊椎會產生「C」型、「S」型的旋轉彎曲,從外觀上可以看到患者有腰圍不均勻、高低肩,或是身體向一側傾斜的狀況。
💡結構性:
✅身體向前彎時脊椎線會偏離中間,且背部高低不均。
✅身體向右側和左側彎曲,兩側彎曲程度不均。
✅此類的側彎大多是不可逆的,僅能以被假或開刀的方式來改善。
💡功能性:
✅身體向前彎時,脊椎在正中線上且背部無明顯高低不均。
✅身體向右側和左側彎曲,兩側彎曲程度相似甚至一致。
✅此類側彎可以透過運動、姿勢訓練及關節矯正等方式來治療改善。
💥Cobb’s angle
📍依照測量出的角度來劃分脊椎側彎的嚴重程度,由上面最傾斜的椎體畫出垂直線,並與下面最傾斜的椎體垂直線交叉所得之度數即是:
💚0~10度為脊椎不正
💛10~20度為輕度側彎
🧡20~40度為中度側彎
❤️>40度為重度側彎
💡根據嚴重的程度與患者的年齡、性別…醫生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若是在青春期就有側彎徵兆,後面惡化的速度會越快,因此建議及早治療效果會越好。
-
🚨脊椎彎曲時通常會伴隨椎體旋轉,並非單純的側向一邊而已,搭配運動與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惡化程度❗️
絕對不是光喬回來就沒事囉‼️
-
📝文末小Q&A
脊椎側彎跟腰痛有關係嗎❓
脊椎側彎可以重訓嗎❓
功能性脊椎側彎如何改善❓
想知道的在下方留言「👍」
超過30個留言我就在整理一篇做詳細介紹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shoulder #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按摩#健康#肌肉#慢跑#椎間盤突出#腰痛#整脊#脊椎側彎
運動傷害 比例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訓很容易受傷嗎?】
“重訓很容易受傷欸” “蹲這麼重不會傷膝蓋嗎?” 如果你是一位有重訓習慣的人,應該多少聽過周遭的人這類的說法。舉起槓鈴、啞鈴等較重的物品,理論上確實會對身體產生較大的負擔。我們也很常聽到周遭的人重訓傷到腰又傷到肩膀的,受傷的機率感覺很高,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其實根據統計,重量訓練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比例,遠比一些碰撞性的運動,像是籃球、足球等運動來得低許多。實際從數據來看,健力的受傷機率大約是每訓練1000小時有2.4-3.3的受傷個案;舉重的話則是每訓練1000小時有1-4.8個受傷個案,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數字。而與其他運動項目的受傷機率如下:
游泳受傷機率:3.74-4/1000小時
長跑受傷機率:2.5-33/1000小時 (新手的受傷機率較高)
足球受傷機率:8.1-36/1000小時 (賽季時受傷機率會比較高)
籃球受傷機率:8.5-11/1000小時。
我們很容易會直觀的認為重訓器材提供的阻力比較大,就比較容易受傷,但在對比之後不難發現,重訓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機率真的不高。主要是因為重訓的動作相對單純,周遭環境也比較穩定,不太會受到外在的干擾,大部分的情況都能按腦中所想的來執行訓練動作。但在球場上,我們的每一步動作可能都會因為對手的動向需要作出瞬間的改變,也常會有肢體碰撞的機會。這樣的結果導致這類碰撞性的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機會會高出許多。
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重訓這項運動當中,母體較大,使得受傷的人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重訓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比例卻仍是偏低的,所以別再誤以為重訓就很容易受傷囉!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70774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328853/
#重量訓練 #受傷 #非碰撞性運動 #物理治療 #Weighttraining #injuryrisk #physiotherapy #hunterptworkout
運動傷害 比例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教練,我想打籃球─十字韌帶重建後何時可以回去運動?】
有在運動或看運動賽事的人,應該對於十字韌帶斷裂這樣的運動傷害不陌生。雖然現今的醫療可以將斷掉的十字韌帶做重建,但並不是每一位運動員都能在手術後順利重返運動賽事,或是恢復到和過去一樣的運動表現。根據統計,如果不計運動賽事等級的話,在十字韌帶重建後能回到運動場上的比例大約落在56%-100% (不同研究有不同結果)。但如果要恢復到受傷前的運動表現的話,則只有13%-69%的人有機會能做到。即使回去運動後,也有20%-25%的機會再一次受傷。在面對韌帶重建的個案時,我們是否有甚麼方法可以評估個案是否具備回到運動場上的能力,或是個案達到甚麼標準之後,未來受傷機率可以比較低呢?這次的影片將跟大家分享四個用來評估十字韌帶重建後,何時可以重返運動場上的測試動作。
People who like to play sports or watch sport events might be familiar with ACL rupture. Although we can reconstruct the ruptured ACL with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not every athlete can return to sports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not to say regain his previous performance level. It has been indicated that the rate of return to sport at any level ranged from 56%-100% (Different research has different result.). However, only 13%-69% athletes can regain their pre-injury level of performance. After back to sport, up to 20%-25% athletes will experience contralateral tear or re-rupture. When faced with those ACL reconstruction clients, do we have any method to evaluate whether client is ready to return to sport? Is there any standard client can achieve, which indicate the risk of injury could be relatively low? Today’s video will show you 4 single-leg hop tests commonly used to assess functional performance and predict when to return to sport for ACL reconstruction clients.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27264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74573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215935/
#教練我想打球 #十字韌帶斷裂 #重建 #運動員 #受傷機率 #物理治療 #跳躍測試 #ACLrupture #reconstruction #athlete #physiotherapy #hoptest #backtosport #riskofinjury
運動傷害 比例 在 柯式野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許多山友下山後,總是哪裡疼痛,看醫生卻又得不到解答嗎?
今天我們請到瑞稞物理治療師Ray,來跟我們聊聊如何正確使用身體的肌群! 讓疼痛從根本治療。再加碼教大家正確的肌肉伸展放鬆。
.............................................................................
近期來瑞稞治療的客戶,因登山活動受傷的比例變高,於是我跟治療師們就想到可以來錄一集比較多人詢問與登山相關的訓練 。希望分享給大家基本的概念。感謝看完的你與妳:)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歡迎分享。
Special thanks to RECALL瑞稞適能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recallfitness/
.............................................................................
這次主要分成三個主題 :
1. 爬坡肌力訓練
2. 下坡重心轉移 7:58
3. 下山後的肌肉放鬆 15:42
.............................................................................
訂閱柯柯▸▸ https://reurl.cc/rxmZr4
▸▸ 山景攝影|https://www.instagram.com/christina_k0829/
▸▸ 粉專讚一下 | https://www.facebook.com/christinako0829/
#登山技巧 #登山訓練 #物理治療
運動傷害 比例 在 動晰物理治療所- 【訓練瓶頸與運動傷害的糾葛】 小編今天來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容易讓身體產生#僵化的動作模式,同時包含了訓練比例不平衡(如胸與背、股四頭與腿後,淺層肌群與深層肌群...) 4⃣️ 不識侷限為何物: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活動度不足。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