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經幾點了,你還要換水管」我拉高倍音量驚訝的問
「還好啦!很快!我已經坐了一天了,起來動動」老劉好像不累的語氣回答
「就是因為你剪接了一天,現在應該要休息了,為什麼還要換水管?」
然後⋯他還是繼續換他的水管⋯⋯
#想不透是他自己爭取的過勞人生
#這個時間變身水電工還蠻引人遐想的😂😂😂
-
#阿嬌 #愛 #美食 #料理
#嬌劉家香話
#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來做菜吧!
#來阿嬌生活廚房的IG追蹤吧:
http:www.instagram.com/charlene_lifekitchen/.
#來youtube訂閱來做菜吧的影片吧:
http://www.youtube.com/c/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李四端的雲端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過勞人生 在 高敏敏 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的最後 對自己整年的表現還滿意嗎?
還是整年的壓力 已經讓你「過勞」了呢?
若長時間緊繃工作、身心過度負荷
就像橡皮筋的彈性到了極限 是會斷裂的⚠️
人體在高壓力下👉🏻
✔️身體會分泌太多腎上腺皮質類固醇荷爾蒙
✔️交感神經的長期興奮,容易加重高血壓、促發心血管疾病💔
相信大家也聽過不少工作太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案例🥺
👩🏻⚕️奉上12項過勞徵兆 快來自我檢視吧!
1、常感到疲倦、健忘
2、突然覺得有衰老感
3、肩頸僵硬發麻
4、因疲勞、苦悶失眠
5、為小事煩躁、生氣
6、經常頭痛、胸悶
7、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心電圖不正常
8、體重突然變化大
9、近幾年運動也不太流汗
10、自我感覺身體良好而不看病
11、人際關係突然變差
12、最近工作常失誤、失和
👩🏻⚕️如果以上佔比不高 就看看自己是不是高危險群吧!👉🏻
1. 超時工作的工作狂熱份子
2. 自我要求超高、容易緊張失眠
3. 長時間睡眠不足、熬夜加班趕工
4. 常常不吃早餐
5. 三餐用餐時間總是不固定。
6. 經常晚上聚餐喝酒
7. 常吃油炸甜點的人
若沒有及時發現、補足營養⚠️
細胞會快速老化、氧化🦠
超過一定限度就會成為斷裂的橡皮筋⋯⋯
大家趕緊整理好心情、規劃一下跨年的假期要如何放鬆慵懶的渡過吧!😉
.
.
#過勞 #過勞就過老 #過勞人生 #營養懶人包 #過勞死 #懶人包 #過勞檢測 #勞工局 #過勞中 #醫學懶人包 #營養師 #梗圖分享 #知識型 #2020最後
過勞人生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裡一定要有人抱起哭鬧的嬰兒,誰經常抱起那個哭鬧的嬰兒,自然而然就成為主要照護者。
母親變成瞭解及關心孩子需求的人,變成第一個因應孩子哭鬧的人。照顧一個毫無自理能力的小人兒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女人只能學習忍受那種壓力。社會預期女人那樣做,不管女人是全職媽媽、還是有辛苦的全職工作。
孩子需要妳投入大量的體力勞動和情緒勞動,而且是非投入不得,由不得妳選。
由於社會對父親的期望較低,即使他們不熟悉育兒細節,大家也不會苛責。他們預期伴侶會記得所有細節,因為那向來是伴侶負責的事。他們沒想到這種情緒勞動也是女性的額外負擔,甚至看不出來。他們覺得自己的「幫忙」已經夠了,因為社會看待父職與母職的方式不同。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早安:
「兩性關係愈平等,雙方愈幸福。男人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時,孩子更快樂、更健康,妻子也更快樂、更健康,連男人也更快樂、更健康。」
我很贊同這種講法,因為對我來說,男性真正成為一家之主的時候,是家務、育兒都難不倒的狀態。不敢說每一項都要完美,但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生活的挑戰,日子過得去,心裡最能感覺踏實。
有時候女性朋友真的在環境所迫的情況下,活成了這種狀態,女性朋友或許心裡感覺埋怨。不過,這確實是一種能量的展現,這最能幫助一個人活成他想要的樣子。
最終,目前這些情緒勞動不均所產生的糾結,都期待將來能走向和解。別限制自己,別只想著自己都學不會,學著一點一點來,允許自己有很多次做不好,給自己機會。
祝願您,在學習中成長,並且在關係中獨立,能照顧好自己!
.
ps. 這本書在前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9859060697044/
*********************************
【文/ 潔瑪‧哈特莉】
顧及每個細節是母親的職責,而且一說到照顧孩子,細節更是多如牛毛。潔米.英格篤在《赫芬頓郵報》發表〈母親的心理負荷〉一文,文中提到幾件事情是她必須不斷追蹤的:房子裡的東西(玩具、衣服,幾乎一切物品)、購買禮物、親屬任務、與學校有關的一切事物、行事曆、三餐,以及家人的情感需求,而且這幾項還只是隨機列舉的,她追蹤的東西根本不勝枚舉。「那份清單簡直沒完沒了,可以填滿整本書。」她寫道,「我沒有足夠的大腦空間把一切列舉出來。」
每個母親的腦中都有這種「清單」,而且清單還會天天更動、變長。孩子參加校外教學的表格已經簽了,費用也繳了,這項任務可以劃掉了;女兒的衣櫥門脫軌了,我需要叫先生修理一下;我已經更新孩子的洗浴時間表:老大今晚需要洗一次,老二和老么明天再洗;女兒現在敢吃萵苣了;兒子不敢吃葡萄……這些都只是我腦中那個資料庫裡的點滴資訊。我先生的清單雖然也很龐雜,但等級跟我的還差得很遠,因為他沒必要關注那麼多事情。如果有什麼事情真的重要到需要父母雙方都知道,那也是由母親來向父親轉達。
當妳是唯一負責追蹤事情的人時,妳只能靠交派任務來幫助自己。妳不尋求幫助的話,若想減輕負擔會愈來愈難,因為妳已經無法乾脆放手不管,必須得交派出去,而且交派技巧還要拿捏得很巧妙。
為人母後,家庭管理者的角色會變成一頭龐然大獸,因為情緒勞動不再只是預期,而是非做不可。還沒有小孩以前,妳與伴侶一起生活也許不容易,但與孩子出世後相比肯定輕鬆很多。如果妳在夫妻關係中是抱著「人各為己」的態度,你們的關係會出現緊繃,但不會有人陣亡。一旦有孩子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孩子需要妳投入大量的體力勞動和情緒勞動,而且是非投入不得,由不得妳選。
家裡一定要有人抱起哭鬧的嬰兒,誰經常抱起那個哭鬧的嬰兒,自然而然就成為主要照護者。那個人通常是在家帶孩子的家長,再加上美國的陪產假少得可憐,所以那個人通常是母親,這點父母通常別無選擇。母親變成瞭解及關心孩子需求的人,變成第一個因應孩子哭鬧的人。照顧一個毫無自理能力的小人兒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女人只能學習忍受那種壓力。社會預期女人那樣做,不管女人是全職媽媽、還是有辛苦的全職工作。
《過勞人生》的作者布里姬.舒爾特寫道:「如今,連母親也要投入誇張的時數在母職上,新居家生活運動(New Domesticity)敦促理想的母親自己養雞,栽種有機蔬果,編織,醃漬蔬菜,甚至讓孩子在家自學。」我們把很多時間投注在母職上,犧牲健康和理智以完成「兼顧一切」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我們承擔的情緒勞動超過了個人極限,又得不到伴侶的分擔解憂。親子教養需要大量的情緒勞動和腦力勞動,這些勞動大多落在我們身上。女性承擔繁重的苦差事、勞心費神,還要參與親子教養以外的其他活動。相對的,男性即使幫忙分擔部分的任務,也是承擔那些比較不費神的部分。
與前幾代相比,現代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確實比較多,但他們所投入之事與母親相比則大不相同。二○○六年澳洲社會學家琳恩.克雷格分析了女性的時間運用日記,以瞭解女性是否依然花較多的時間擔任主要照護者(確實如此),以及父母提供的照護品質是否不同(確實有異)。結果發現,母親依然是「預設」的家長,擔負著育兒的身心勞務。相對的,父親比較可能是「康樂」家長,他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多是用來聊天、玩耍,從事娛樂活動,而不是其他類型的照護。克雷格寫道:「而且相對而言,女性投入的照護工作,可能比男性投入的照護內容更勞心費神。所以,即使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確實比以前還多,但他們可能並未幫母親減輕育兒重擔……如果男性和女性承擔的育兒任務不同,或者育兒的時間限制或管理責任不同,那麼即使男性的育兒時間增加了,女性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方面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協助。」
然而,男性通常看不出來情緒勞動的分配不公平。即使資料顯示勞動分配不公平,他們依然認為他們與伴侶均分了家務勞動和育兒負擔,或至少已經接近平等分攤了。如果光看「美國時間運用調查」(ATUS)的資料,男性的想法並未偏離事實太多。在父母都有全職工作的雙薪異性戀家庭中,母親的平均育兒時間是十小時,男性是六.七小時;女性花在家務上的時間近十二個小時,男性是八.四小時。在這兩種情況下,男女每天在育兒和家務方面投入的時間差異分別約半小時。然而,這些資訊並未說明誰負責確保任務的完成。女性除了每天多花一小時在這類工作以外,她們通常也擔負起確保這些任務確實完成的腦力和管理工作。
由於社會對父親的期望較低,即使他們不熟悉育兒細節,大家也不會苛責。他們預期伴侶會記得所有細節,因為那向來是伴侶負責的事。他們沒想到這種情緒勞動也是女性的額外負擔,甚至看不出來。他們覺得自己的「幫忙」已經夠了,因為社會看待父職與母職的方式不同。
部分原因在於,身為母親,我們抱持著「育兒是我們的職責範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父親往往被降格為助手的角色,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接受。雖然很多人不再認同「父親不善育兒」這種過時的刻板印象,我們還是不放心讓男人來主導育兒任務。孩子出世時,我們常看到男性不擅長處理情緒勞動。因為女性懷孕時期所深入了解的事情,對女性有較多切身的影響,但男性可能連想都沒想過那些事情。這種不放心把育兒重任交給男性的心理,某種程度上確實有一些道理。接著,社會對父職的認識不足,又強化了這種不放心。社會並不重視男性投入父職,也不像對母親那樣以那麼嚴苛的標準來要求男性,這不僅導致女性陷入情緒勞動的深淵,也阻礙男性成長,導致男性無法充分發揮家長的角色。男性只能聽伴侶告訴他們需要知道什麼,以及需要做哪些。這樣做或許比較輕鬆,但情緒勞動中的性別失衡也減少了男性身為父親的成就感。
我們需要允許及鼓勵男性來分擔情緒勞動,那樣做不僅是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也是為了讓父親有機會獲得更全面、更有成就感的育兒經驗。《憤怒的白人男性》(Angry White Men)和《男人的女權主義指南》(The Guy’s Guide to Feminism)的作者麥克.基莫強調,性別平等,尤其是家中的情緒勞動平等,可以幫男性過他們想要的那種生活。基莫在TED演講〈為什麼性別平等對大家都好—包括男性〉中表示:「兩性關係愈平等,雙方愈幸福。男人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時,孩子更快樂、更健康,妻子也更快樂、更健康,連男人也更快樂、更健康。」他指出,「分擔」(sharing)是關鍵字。基莫說:「我們常用兩個詞來形容我們(男性)做的事情:我們投入,我們幫忙。」這些詞並未反映出同等的責任,也沒有反映出真正的平衡,那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分擔這個負擔。表面上,目前的失衡似乎讓父親占了便宜,但實際上,情緒勞動的分配不均對雙方都造成了傷害。唯有徹底改變我們對母職及父職的預期,男性和女性才有可能過最好、最充實的生活。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