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沈括】🔺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沈括,蘇州吳縣人(實為杭州錢坑縣人),宋朝地理學家,天文學家,軍事家等。沈括跟其餘科學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後人對他貶多於褒,沒有後人為他立碑、為他撰寫墓志銘、為他單獨立傳。
他是傑出的地理學家,編成《天下州縣圖》,內容詳盡,前所未見;他是優秀的軍事家,曾大敗西夏夷蠻,收復六個要塞;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智鬥遼國使臣,維護宋朝領土主權。他功勳卓著,做出重大成就,但歷史上的地位卻與其成就遠不相稱。在《宋史》中,沈括的名字排在其堂兄之後,僅以附錄形式予以記載。事實上,沈括最高官至翰林學士,是中央三品大官。他的科學成就也無可比擬,但在《宋史》中的奸臣傳裏,沈括幾乎榜上有名。雖然他成就非凡,但品行不端,為時人和後世史學家所不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沈括的故事。
熙寧二年(1069年),熙寧變法啟動,王安石權勢熏天,極受皇帝器重。沈括有心依附,力陳新法之好,大力吹捧新法的好處,全力擁戴王安石變法。起初王安石認為他巧言諂媚,不是人君子,把他排除在變法的核心層之外。朝中掣肘變法的阻力很大,王安石急需人才,遂於熙寧五年(1072年)派他擔任汴河水利提舉。沈括不敢怠慢,親自勘察汴河兩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創分層築堰新技術,築成台階形堤堰,引水灌注農田一萬七千多頃。因為治理汴河有功,熙寧六年(1073),沈括被提拔為集賢校理,奉詔詳定三司令敕。
同年,沈括被派為兩浙路察訪使,也就是替皇帝出巡兩浙一帶的欽差大臣。沈括與蘇軾兩人曾是好友,但他忌妒蘇軾受皇帝特殊優待,便想陷害異己,誣告蘇軾。沈括假意跟蘇軾敘舊論故,請蘇軾手抄近期詩稿,留作紀念。蘇軾沒有多疑,抄了一批詩詞送給了沈括。回京之後,他將蘇軾的詩加以箋注,各種抹黑。例如在《詠檜》一詩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下面,沈括箋注道:皇帝飛龍在天,作者卻要到九泉去找龍,居心何在?隨後,他將蘇軾的詩冊附在察訪報告里,呈送神宗。神宗看了看,一時間倒真沒有怎麼在意。蘇軾得知後也沒有責怪沈括,但蘇軾完全沒有想到,正是沈括泄露出去的這些詩詞,六年後被另一批人翻了出來,換了個新玩法,差點害他丟了性命。元豐二年,蘇軾轉為湖州知州,例行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文章中,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當時,變法派和保守派的鬥爭正處於膠着狀態,以李定為首的新晉台諫官們,為了迎合新任宰相之一的王珪,就《湖州謝上表》連上四折,批評蘇軾大逆不道。他們稱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對皇帝不忠,宋神宗隨即下令審理此案。經過四個月的「審理」,御史台扒出蘇軾「反詩」一百多首,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那便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當時管的是司天監(中央氣象局),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皇帝各種「順天意」的大事都由這個部門負責「安排天意」。為了配合新法,推行新曆,沈括在司天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法。他罷免了六名墨守成規的舊官吏,破格提拔了一個平民出身的盲人科學家。在王安石的支持下, 沈括用了五年時間修成了「奉天曆」。新曆法符合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利於農業生產。雖然編制過程受到了守舊派的百般阻撓,使曆法有所瑕疵,但沈括又於晚年完成了更精確的《十二氣曆》。
熙寧八年(1075年),宋遼於邊界又生衝突,遼國要求以黃嵬山為界,重新劃定兩國邊界。次年三月,朝廷再度任命沈括為大使,出使遼國,交涉劃界事宜。在與遼國六次談判中,沈括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最終沈括不辱使命,凱旋歸來,提升了積弱朝廷的士氣。
沈括在出使遼國一行裏,深切體會到地圖的重要性。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繪製的地圖與實際情形往往有很大的誤差。沈括遂發明了「飛鳥圖」法,也就是用飛鳥直達的距離繪製地圖,這概念與航空拍攝相似,使得繪製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獲准辭相,他推舉吳充代替自己,完成未竟的變法事業,然而吳充的政治主張並不完全與他相同。
此時,沈括已官至掌理全國財政的三司使,但他仍不滿足,他瞅准了兩任宰相之間的罅隙,給吳充呈上條陳,陳述新法的諸多不便。然而這事卻被御史蔡確知道了,他隨即上表彈劾沈括,說他反覆無常,自相矛盾。宋神宗親自比較了沈括前後兩種立場的奏章,自己都看不下去,反感沈括見風使舵的的神宗,藉機免去他翰林學士的官職,貶知宣州。一年後,宋神宗本打算重新起用沈括。蔡確卻於此時再次上書,批評沈括「反覆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神宗一想甚是在理,於是即將發下去的詔命被撤回。沈括再次為自己的政治投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元豐三年,神宗重新起用沈括,調任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知州。一個月後,又讓他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指揮西北防務,抵禦西夏入侵。沈括立即抓住了西北局勢的冷靜期,組織青壯年練習武藝,鞏固防禦工事。在迎擊西夏入侵的戰爭中,沈括親冒矢石,率師應戰,在無定川擊敗西夏兵十餘萬大軍。元豐五年(1082)四月,先後收復米脂、細浮圖、吳堡、義合、塞門、葭蘆六個要塞。沈括因軍功被晉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官從三品,享受超遷官階的優待。同年八月,宋神宗突然派徐禧接替沈括的職位,命沈括輔助他。徐禧剛上任就完全推翻沈括早前安排好築烏延城的防禦計劃,改為築建永樂城,沈括竟然大力奉迎支持,一味諂佞附和。一個月後,永樂城順利築成,同時西夏兵大舉來攻。這次,宋軍大敗,損失軍民無數,高永亨、李舜舉等戰將壯烈犧牲。雖然戰況失利主要責任在徐禧而不在沈括,更何況沈括不久前才立下大功,本不應給予太大處分。然而,自從「烏台詩案」後,沈括可謂臭名昭著。朝廷派來調查的眾多大臣沒有一個為沈括說好話,結果沈括被免除官職,貶為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從此,沈括徹底退出了北宋核心政治舞台。諷刺的是,他日後將面臨的處境與被他所迫害的蘇軾一模一樣,都是從大學士貶為團練副使,都是不得擅離職地,都是不得簽署公事。可謂是咎由自取。
看到這裡,你是怎麼評價沈括的呢?如果你支持他,記得為他投上寶貴的一票!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香港地區以外的朋友也可以投票啦!!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沈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樂酷網路旗下以中國四大經典名著,「水滸傳」為故事背景製作的武俠國戰網遊《水滸無雙Online》,12月26日將推出全新改版企畫,新增「遼國大營」全新地圖,任務分佈遍及遼國大營,過程中玩家必須深入腹地擊殺頭領,還可前往宋徽宗處接取最新的主線任務,追加的六大挑戰副本任務,玩家必須依照任務等級限制,按照順...
遼國 地圖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超譯《六國論》— 想解決問題 卻無意中成為國家滅亡的注腳】
特區政府改變考試安排,收窄範文考核範圍,不考《六國論》和《岳陽樓記》。有人認為,這是教育局為了「避諱」,以免那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觸動北京神經。
雖然話就話一次半次,個人亦不相信長期由工商理科人掌管的教育局,會有這樣的意識形態敏感度;但既然保安局近來也說過,要「清理」好教育界,未來在這些關節動刀,亦非不可想像。2019 年初,中國也在考試中刪除了《史記.陳涉世家》,那篇就是寫一個在大澤鄉起義的秦國公務員。所以要杜絕以古非今的歪風,港中一體,拿《六國論》來祭旗亦合乎「新常態」。
六國論的前設問題
《六國論》表面上講六國其實並非打不過秦國,只是六國競相向秦國獻媚自保,不去團結抵抗,最終被逐個攻滅。然而《六國論》不是史書,而是一篇史論。寫史論,必然會挑選自己合意的素材,亦無意扮演「上帝視覺」。秦國的西北軍事體制、軍事技術、全民皆兵的程度,就遠遠優勝過其餘六國;最快「胡服騎射」的趙國、以及同樣鄰近蠻族的燕國,也撐持很久,就因為他們技術上體制上與秦國相似,但他們總量太小,就算國家換代升級,僅只能自保,打不過秦。
越接近「華夏」,時間就流得越慢,也就是其他傳統國家,像齊、魯乃至周室,都因為周制難脫,貴族政治橫行,擁抱蠻風的速度不夠,是結構性問題。戰爭時期,就是一場軍事技術升級的競賽,像德國已經研究核武器,美國也要落場爭,才搞「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六方團結,當然好難,大家彼此都有新仇舊恨;但即使合眾,是否就打得過軍事已經升級的秦國?等於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六個國家聯手,是否就打得過美國?至少中東國家真的團結圍毆過以色列,但也打不過。
六國作為地理的犧牲者
回到戰國,技術既然要更新,當然要跟外面接觸。秦國在西邊邊境,幾乎全部與「非周天子領土」接壤,也就是他們不斷與蠻族交流,又打又降,互有勝敗,有利輸入戰爭技術。而北方的趙、燕兩國,也有很長的異族介入線,他們也跟外族打仗和交流。三條在「周天下」北面的長城遺址,就是對外頻密交往/戰爭的事實物證。
而處於「周天下」中間和核心位置的國家,就受到地理詛咒,因為他們較難接觸外面,他們的鄰國,又是是升級換代極慢的技術弱國。戰國時期也有「資源詛咒」的概念,你血緣上越接近周王室,那你的封地就越接近中原,身份尊貴,但也因為這樣,從先世以來就截斷了與異族文明接觸/打仗的機會,那就從創業開國之先,已經將滅亡的成局寫在了牆上。
澶淵之盟與六國論
《六國論》作者蘇洵飽讀詩書,而且比較實務,未必不知道是否賂秦,可能都改變不了結果。然而,蘇洵寫這篇文,不是在乎秦國為何稱霸,他是想問,宋國如何面對敵對的遼國和契丹人。
蘇洵生於 1009 年。在他出生 6 年前,北宋面對契丹人遼國侵略,激戰一輪之後,宋軍已經基本形勢佔優,朝廷竟然決定議和,訂「澶淵之盟」,「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宋人還每年向遼國課金,與遼國互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簽了,已經是政策。幣是歲歲輸,而且遼國還可以要求你加課金。
在之後長大的蘇洵,想必覺得喪權辱國,形勢亦不可持久。他寫《六國論》講一個道理:我們向蠻族輸幣,能夠解決遼國問題嗎?會不會重覆六國被秦國打爆的結局?雖然他力主宋人不應走向課金保平安,但「澶淵之盟」還是確定了輸出戰馬和屬於國防重地的燕雲十六州,仍然由遼國控制。
當時停戰,是由於遼軍大將被流矢射殺,加上宋真宗「親征」到達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其實借勢進攻,奪取燕雲十六州,亦未嘗無可能,反正宋軍也可說是自衛反擊;但宋帝選擇議和,明明很想要回十六州,但沒有以戰勝國的身份索要。
議和可以令軍費支出大幅度下降,之後幾十年確實亦基本上和平;然而這燕雲之地,仍然成為宋人內心的刺,最後成為自己的滅亡遠因。之後的宋人,仍然很想奪取燕雲之地。也有後繼皇帝透露過自己有「山後之志」。
多年以後,被契丹人長期欺壓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形勢更加複雜。金國要打遼國,就自然拉攏宋國,宋人因為太想要回燕雲十六州,竟然答應。最終金兵打爆了遼國,但同時金人也通過合作看清了豬隊友戰力何等腐敗,於是轉個頭又攻打宋國,後者兵敗如山倒,金人擄去宋國宗室,那就是南宋岳飛說的「靖康恥」。
《六國論》在蘇洵年代,受惠於刻印技術發達,文章流傳甚廣,也有很多 Fans 去學其寫作方法。在朝廷圈子,蘇洵有極大影響力,甚至被譽為「一人改變宋初浮靡文風」的 KOL,與韓愈、孟子等以鬧交著名的地圖炮宗師並列。
因為「澶淵之盟」的刺激,產生了《六國論》,也產生了最後的主戰派宋徽宗。因為「澶淵之盟」的記憶,他們對燕雲十六洲 (或廣義的收復中原)更加執迷。面對金國聯金滅遼的提議,徽宗竟然傻呼呼答應,並夢想著金兵如約歸還燕雲十六州,並且可以長期保有勝果。最後金兵反悔,當然是實力主義,但藉口還是燕雲十六州的歸還接收問題。
靖康恥雖然可歌可泣,但某程度上就是決策失誤,導致事態更嚴重。
之後宋室南渡。經靖康一役,宋人已經跟金人結成世仇。到蒙古提議想聯宋滅金,宋人就馬上應允了,因為宋人實在太想金人陷家產,之後的都是歷史。
宋的軍事弱勢以燕雲開始,也是「燕雲復國運動」令宋國多次陷入毀滅性泥沼,最終亡國。不是輸幣令其滅亡,而是「燕雲復國運動」令宋國徹底陷入致命戰略被動。
六國論作為宋人愛國主義的物證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文本似乎想力挽狂瀾,但似乎它在宋國邁向毀滅的路上,產生了負面效果。《六國論》想要解決領土不完整和輸幣予蠻夷的地位失序感,但燕雲十六州卻是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當技術無法突破,就算多麼團結一齊行動,都無助事態。遼國滅亡之後,宋還是打不過金,便說明了宋人自身有某些軍事、體制、後勤的長期缺陷,便不是大家齊心就能解決。
最大的問題是,宋國處於多個民族帝國並立的困難時代。正是因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宋人在文化上淡雅,但在政治上激進。宋人並不擁有天下,是事實,也是今日的現狀,但士人自視為中華,便非常憂患。他們喋喋不休討論甚麼王朝屬於正統,潛意識便是害怕「我朝不是正統」。宋人幾次重大起落,都是「自視為中華」的意識形態和現實起重大衝突的結果。
尚武是應當的,宋軍亦不是如教科書般說得文弱,否則怎能對抗遼軍很多年;在歐洲已經大片淪陷於蒙古鐵蹄的時候,南宋也頂了很多年。然而文人精神世界建構的尚武,往往用錯地方,他們內心難以接受中國已經變成「國際」,有不同的國家,領土爭議必然導致產生不必要的敵國,而後續戰爭亦可能引致自身徹底滅亡。
宋國在多民族諸帝國的壓迫下,也發展出某種國族主義,否則不會兵敗時有軍民死戰殉國的光輝歷史。然而「宋人愛國主義」就是由於精神高尚、現實骨感的不調和所致,由於自己不是真命天子,所以更要努力去證明。越努力去證明 (要收復燕雲之地),就越遭遇失敗,越失敗就越要去證明,惡性循環。
聯金滅遼,從了;聯蒙滅金,又從了。自己加速作為戰略緩衝的鄰國滅亡,戰略上看來愚不可及,卻完全表達出宋人在心理上隱秘的共通矛盾。因為他們太恨遼國。遼國比他們強大,宋人不可以做阿二,為了戰勝遼國而不顧一切;為了戰勝遼國,造成了靖康之難。
現在的宋人愛國主義
宋人愛國主義在香港也有,因為我們一直在秦政以外,但自己又被異族殖民統治,大家就不斷離岸地製作中國符號,以顯示自己的正統性。戰後古裝劇、金庸小說、新儒家大一統史觀、中國水災香港捐錢、愛國者認為香港才是真正的中華.......都是香港人當年扮演了南宋角色的物證。在蠻族的包圍下,宋人只能更加確信自己就是正統,就是中華文明的傳人,才能自我定位。
當新中國在文革終結後拋棄共產主義,進入國際政治之後,他們完全吸納了香港創造的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想像,他自己固然成為「正統」的統治者,香港在他們眼中則成了蠻夷,而中國人看世界,則尤如回到 11 世紀的中原。外面有西夏,有遼,有金,有蒙古。而中國的燕雲十六州,可能是晶片制程、美元霸權、香港和台灣等等。說來原來《六國論》是中國人此時此刻很應該讀的救國書。
宋「朝」情結,苦害過香港,也正在將中國拖入泥石流。
遼國 地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超譯《六國論》— 想解決問題 卻無意中成為國家滅亡的注腳】
特區政府改變考試安排,收窄範文考核範圍,不考《六國論》和《岳陽樓記》。有人認為,這是教育局為了「避諱」,以免那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觸動北京神經。
雖然話就話一次半次,個人亦不相信長期由工商理科人掌管的教育局,會有這樣的意識形態敏感度;但既然保安局近來也說過,要「清理」好教育界,未來在這些關節動刀,亦非不可想像。2019 年初,中國也在考試中刪除了《史記.陳涉世家》,那篇就是寫一個在大澤鄉起義的秦國公務員。所以要杜絕以古非今的歪風,港中一體,拿《六國論》來祭旗亦合乎「新常態」。
六國論的前設問題
《六國論》表面上講六國其實並非打不過秦國,只是六國競相向秦國獻媚自保,不去團結抵抗,最終被逐個攻滅。然而《六國論》不是史書,而是一篇史論。寫史論,必然會挑選自己合意的素材,亦無意扮演「上帝視覺」。秦國的西北軍事體制、軍事技術、全民皆兵的程度,就遠遠優勝過其餘六國;最快「胡服騎射」的趙國、以及同樣鄰近蠻族的燕國,也撐持很久,就因為他們技術上體制上與秦國相似,但他們總量太小,就算國家換代升級,僅只能自保,打不過秦。
越接近「華夏」,時間就流得越慢,也就是其他傳統國家,像齊、魯乃至周室,都因為周制難脫,貴族政治橫行,擁抱蠻風的速度不夠,是結構性問題。戰爭時期,就是一場軍事技術升級的競賽,像德國已經研究核武器,美國也要落場爭,才搞「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六方團結,當然好難,大家彼此都有新仇舊恨;但即使合眾,是否就打得過軍事已經升級的秦國?等於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六個國家聯手,是否就打得過美國?至少中東國家真的團結圍毆過以色列,但也打不過。
六國作為地理的犧牲者
回到戰國,技術既然要更新,當然要跟外面接觸。秦國在西邊邊境,幾乎全部與「非周天子領土」接壤,也就是他們不斷與蠻族交流,又打又降,互有勝敗,有利輸入戰爭技術。而北方的趙、燕兩國,也有很長的異族介入線,他們也跟外族打仗和交流。三條在「周天下」北面的長城遺址,就是對外頻密交往/戰爭的事實物證。
而處於「周天下」中間和核心位置的國家,就受到地理詛咒,因為他們較難接觸外面,他們的鄰國,又是是升級換代極慢的技術弱國。戰國時期也有「資源詛咒」的概念,你血緣上越接近周王室,那你的封地就越接近中原,身份尊貴,但也因為這樣,從先世以來就截斷了與異族文明接觸/打仗的機會,那就從創業開國之先,已經將滅亡的成局寫在了牆上。
澶淵之盟與六國論
《六國論》作者蘇洵飽讀詩書,而且比較實務,未必不知道是否賂秦,可能都改變不了結果。然而,蘇洵寫這篇文,不是在乎秦國為何稱霸,他是想問,宋國如何面對敵對的遼國和契丹人。
蘇洵生於 1009 年。在他出生 6 年前,北宋面對契丹人遼國侵略,激戰一輪之後,宋軍已經基本形勢佔優,朝廷竟然決定議和,訂「澶淵之盟」,「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宋人還每年向遼國課金,與遼國互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簽了,已經是政策。幣是歲歲輸,而且遼國還可以要求你加課金。
在之後長大的蘇洵,想必覺得喪權辱國,形勢亦不可持久。他寫《六國論》講一個道理:我們向蠻族輸幣,能夠解決遼國問題嗎?會不會重覆六國被秦國打爆的結局?雖然他力主宋人不應走向課金保平安,但「澶淵之盟」還是確定了輸出戰馬和屬於國防重地的燕雲十六州,仍然由遼國控制。
當時停戰,是由於遼軍大將被流矢射殺,加上宋真宗「親征」到達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其實借勢進攻,奪取燕雲十六州,亦未嘗無可能,反正宋軍也可說是自衛反擊;但宋帝選擇議和,明明很想要回十六州,但沒有以戰勝國的身份索要。
議和可以令軍費支出大幅度下降,之後幾十年確實亦基本上和平;然而這燕雲之地,仍然成為宋人內心的刺,最後成為自己的滅亡遠因。之後的宋人,仍然很想奪取燕雲之地。也有後繼皇帝透露過自己有「山後之志」。
多年以後,被契丹人長期欺壓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形勢更加複雜。金國要打遼國,就自然拉攏宋國,宋人因為太想要回燕雲十六州,竟然答應。最終金兵打爆了遼國,但同時金人也通過合作看清了豬隊友戰力何等腐敗,於是轉個頭又攻打宋國,後者兵敗如山倒,金人擄去宋國宗室,那就是南宋岳飛說的「靖康恥」。
《六國論》在蘇洵年代,受惠於刻印技術發達,文章流傳甚廣,也有很多 Fans 去學其寫作方法。在朝廷圈子,蘇洵有極大影響力,甚至被譽為「一人改變宋初浮靡文風」的 KOL,與韓愈、孟子等以鬧交著名的地圖炮宗師並列。
因為「澶淵之盟」的刺激,產生了《六國論》,也產生了最後的主戰派宋徽宗。因為「澶淵之盟」的記憶,他們對燕雲十六洲 (或廣義的收復中原)更加執迷。面對金國聯金滅遼的提議,徽宗竟然傻呼呼答應,並夢想著金兵如約歸還燕雲十六州,並且可以長期保有勝果。最後金兵反悔,當然是實力主義,但藉口還是燕雲十六州的歸還接收問題。
靖康恥雖然可歌可泣,但某程度上就是決策失誤,導致事態更嚴重。
之後宋室南渡。經靖康一役,宋人已經跟金人結成世仇。到蒙古提議想聯宋滅金,宋人就馬上應允了,因為宋人實在太想金人陷家產,之後的都是歷史。
宋的軍事弱勢以燕雲開始,也是「燕雲復國運動」令宋國多次陷入毀滅性泥沼,最終亡國。不是輸幣令其滅亡,而是「燕雲復國運動」令宋國徹底陷入致命戰略被動。
六國論作為宋人愛國主義的物證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文本似乎想力挽狂瀾,但似乎它在宋國邁向毀滅的路上,產生了負面效果。《六國論》想要解決領土不完整和輸幣予蠻夷的地位失序感,但燕雲十六州卻是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當技術無法突破,就算多麼團結一齊行動,都無助事態。遼國滅亡之後,宋還是打不過金,便說明了宋人自身有某些軍事、體制、後勤的長期缺陷,便不是大家齊心就能解決。
最大的問題是,宋國處於多個民族帝國並立的困難時代。正是因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宋人在文化上淡雅,但在政治上激進。宋人並不擁有天下,是事實,也是今日的現狀,但士人自視為中華,便非常憂患。他們喋喋不休討論甚麼王朝屬於正統,潛意識便是害怕「我朝不是正統」。宋人幾次重大起落,都是「自視為中華」的意識形態和現實起重大衝突的結果。
尚武是應當的,宋軍亦不是如教科書般說得文弱,否則怎能對抗遼軍很多年;在歐洲已經大片淪陷於蒙古鐵蹄的時候,南宋也頂了很多年。然而文人精神世界建構的尚武,往往用錯地方,他們內心難以接受中國已經變成「國際」,有不同的國家,領土爭議必然導致產生不必要的敵國,而後續戰爭亦可能引致自身徹底滅亡。
宋國在多民族諸帝國的壓迫下,也發展出某種國族主義,否則不會兵敗時有軍民死戰殉國的光輝歷史。然而「宋人愛國主義」就是由於精神高尚、現實骨感的不調和所致,由於自己不是真命天子,所以更要努力去證明。越努力去證明 (要收復燕雲之地),就越遭遇失敗,越失敗就越要去證明,惡性循環。
聯金滅遼,從了;聯蒙滅金,又從了。自己加速作為戰略緩衝的鄰國滅亡,戰略上看來愚不可及,卻完全表達出宋人在心理上隱秘的共通矛盾。因為他們太恨遼國。遼國比他們強大,宋人不可以做阿二,為了戰勝遼國而不顧一切;為了戰勝遼國,造成了靖康之難。
現在的宋人愛國主義
宋人愛國主義在香港也有,因為我們一直在秦政以外,但自己又被異族殖民統治,大家就不斷離岸地製作中國符號,以顯示自己的正統性。戰後古裝劇、金庸小說、新儒家大一統史觀、中國水災香港捐錢、愛國者認為香港才是真正的中華.......都是香港人當年扮演了南宋角色的物證。在蠻族的包圍下,宋人只能更加確信自己就是正統,就是中華文明的傳人,才能自我定位。
當新中國在文革終結後拋棄共產主義,進入國際政治之後,他們完全吸納了香港創造的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想像,他自己固然成為「正統」的統治者,香港在他們眼中則成了蠻夷,而中國人看世界,則尤如回到 11 世紀的中原。外面有西夏,有遼,有金,有蒙古。而中國的燕雲十六州,可能是晶片制程、美元霸權、香港和台灣等等。說來原來《六國論》是中國人此時此刻很應該讀的救國書。
宋「朝」情結,苦害過香港,也正在將中國拖入泥石流。
遼國 地圖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樂酷網路旗下以中國四大經典名著,「水滸傳」為故事背景製作的武俠國戰網遊《水滸無雙Online》,12月26日將推出全新改版企畫,新增「遼國大營」全新地圖,任務分佈遍及遼國大營,過程中玩家必須深入腹地擊殺頭領,還可前往宋徽宗處接取最新的主線任務,追加的六大挑戰副本任務,玩家必須依照任務等級限制,按照順序逐一完成挑戰,以及全新「內功系統」上線,不僅可以強化人物角色的固有屬性,更可以與戰鬥相結合,使不同的內功在不同的戰鬥狀況下,產生不同的效果,為遊戲開創出全新獨特的玩法,其中的精闢奧義等玩家來親身體驗喔。
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最hot攻略:http://www.gamed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