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學習和山林互動共處
上週末北、中區的一日課程指導員與實習志工相聚於台中,針對明年的進階課程進行兩天一夜的課程教學與山野訓練。一群平日忙碌於工作,但是因著愛山與認同協會「戶外安全」宗旨而投身戶外探索教育推廣的北區與中區網友,一行十三人走入了沒有步道的中級山裡,彼此互相切磋學習,從中討論如何規劃更完善並且符合協會推廣「戶外安全」初衷的課程內容。
#置身山林裡的沈浸式學習體驗
在一日基礎登山課程中,我們教導學員學習使用手機地圖APP 與紀錄航跡;而今天,北區指導員(A.K.A山系子女)采宸和中區指導員鴻昇,引導大家進一步使用紙本地圖結合指南針與手機的方式,學習地形判讀與位置辨別,並透過分組遊戲的方式,感受等高線圖與實際地形的關係。在路徑不甚明顯的山野裡行進,我們應用所學辨別目前的所在位置並持續找路前行,終於在兩個小時的叢林探險後,抵達了營地所在。
活動總召肥鳥把大家聚集起來圍成一圈,帶領著所有人感謝這座山林裡的主人,祈願一切順利平安。團隊中每個人接觸山林的時間從三到二十年不等,每一個人親近山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然而相同的是,我們都在每一次的入山中,不斷地思索著自身與山林的關係,以及「無痕山林」的原則該如何實踐:包括中區指導員吉米在準備兩天四餐全隊十三人的糧食,從菜單開立到備料,花了整整三個晚上的時間,先將所有食材的前置作業處理完畢,並且精算每一個人的食量,以求做到「零廚餘」的目標;而也是中區指導員的巴斯,則運用現地的材料以及浩瀚無窮的想像力,在短短的時間內,搭了一個讓人無法離開目光比帳篷還誘人的緊急避難所。
#獨一無二的暴雨野地課程
可惜的是,就在我們心滿意足的吃完午餐後,天空開始下起傾盆大雨,神隊友們不僅快速精準的搭了兩個天幕,還用情境燈將整體環境佈置的浪漫溫馨,在大雨伴隨著遠方轟隆隆的雷聲中,北區指導員小晴悉心而有條理的講解著天幕的類型與搭建技巧,資淺的實習志工也在高手的教導下,學會了基礎的繩結,還見識到了許多高深有趣的打法。最重要的是,觀摩高手的熟練技巧與實際運用,看著他們熱情分享著一次次的探險經歷,更期許著自己的成長茁壯,得以與山林有更多精彩有趣的互動經驗。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只見大雨下得更為猛烈,營地也開始逐漸積水,終於,我們做了決議:「撤退」。團隊中每一個人都快速的打包收拾,衝進了大雨裡解繩索收天幕,自告奮勇的揹起公糧,快馬加鞭的於爛泥中撤退。抵達登山口時大家都滿身的雨水污泥,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抱怨;反而爽快地約下山吃飯並檢討分享,總結這一整天的課程設計。
#捷米樂單車是我們撤退後最堅實的後盾
由於我們堅持仍然要將第二天的課程上完,這次活動中負責糧食規劃的吉米二話不說出借他的腳踏車店二樓讓北區的夥伴借住一晚,成了名符其實的「包吃包住包水電瓦斯」。北區夥伴從水景第一排逃離改睡在舒服的木質地板上,還附贈熱水澡淋浴,人生簡直從地獄來到了天堂,每個人倒頭就睡,獲得了充足的休息。
第二天緊接著在捷米樂單車Jamie Love Bike登場的是馬拉松式的課程教學,包括糧食規劃、無痕山林、登頂小包、迷途處理、山難救治與過夜行程的裝備打包整理術。為了彌補一群戶外活動愛好者無法在山林裡玩耍的遺憾,講師們無不使出渾身解術,說學逗唱樣樣來,結合案例分享、情境模擬、快問快答等小活動,加深學習印象;而學員也是百分之百身心靈的投入,演戲搶答件件到位,炒熱全場氣氛。而我們也沒有辜負了這麼一個裝備俱全的場地,巴斯還加碼了爐頭清潔保養實作課程。印證了肥鳥所說:「這兩天的課程含金量很高!!」
除了教學,協會對於交流是同等的重視,在每一堂課後每一個人都要給予回饋,不論是針對課程內容、授課方式,以及未來在進階課程中可以如何進行等等,就是希望可以讓台灣的登山探索,可以朝著更完善健全的心態與方向前進,減少山域意外事故的機率。
#想要上什麼課程歡迎留言給我們
一日基礎登山課程是針對登山初學者的非過夜行程所設計規劃;協會預計於明年初開辦進階課程,主要是給有意規劃過夜行程的初心山友,傳授知識技能與面對山林的態度。感謝耐心看到這裡的你/妳,若對於進階課程有任何的回饋與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給我們,作為協會課程設計的參考。
#山路在走安心留守
這次登山,我們使用「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之留守服務,保障登山安全:https://hiking-guard.web.app/
登山計劃於網站上填寫完成後要記得加入官方Line帳號,才能啟動留守服務:https://lin.ee/NAC5YXB
在9月30日前使用並填寫回饋問券,還有機會拿到林務局戶外好物: https://forms.gle/Ne24N6Ldj8LHvZ7m9
Photo Credit: 阿賢
#宛柔編
避難引導原則 在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幾年,學校及許多單位邀請的演講主題經常圍繞在「遊戲成癮」或「網路沈迷」。
也因為這樣,讓我有機會從台北講到屏東,再由宜蘭跑到澎湖,一路上蒐集了許多臨床觀察與實戰經驗。
在每次的分享過程中,我發現這個主題到哪裡都能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極高興趣,根本就沒有所謂「城鄉差距」、「貧富落差」和「性別差異」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使用手機?」
「小孩說不給他手機,他就不要去學校了!」
「我兒子用手機課金,一個月就給我花掉兩萬塊!」
「女兒每晚都跟網友聊到天亮,隔天就吵著要請假,怎麼辦啊?」
「學生家長沒辦法管理孩子的手機使用,向我們這些老師求救,有什麼好方法嗎?」
每次分享結束後,面對家長及老師的分享或提問,總讓我感覺到不捨和無奈。
因為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大多可以被事先預防。身為對成癮主題還算略懂略懂的心理師,也總會在分享過程中懇切地提醒師長們:「預防勝於治療」。
不管是手機或其他類型的成癮問題,就算有再多的事後處理或專家協助,成效往往都很有限,倒不如在一開始就不要讓可能的問題出現。
所以,我希望藉由系列文章,提供一個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前中後的「師長參考原則」,透過「能能權溝追」五個步驟,協助師長們能有效地降低孩子出現遊戲成癮(網路沈迷)的風險。
使用手機前:
ㄧ、評估能力
在是否給孩子手機這件事情上,我們常常急著評估孩子有沒有能力妥善地使用手機;卻忽略了,應該先檢視家長是否具備基本的親職功能,以及有無足夠能力來瞭解與掌握手機特性:
(一)有效陪伴
在平時,家長先要能有品質地陪伴孩子。所謂的品質,我認為是家長能夠專注且接納地出現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感受到被重視與理解;時間不一定要長,但規律而持續地進行,才是關鍵。
當孩子的年紀越小,就會需要越多的真實陪伴,以發展基本的情緒與人際能力;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喊無聊或哭鬧就給手機,那我們要先學習的,應該是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
(二)適時引導
網路上的資訊和內容良莠不齊,家長必須扮演導遊的角色。家長需要擁有網路資訊的識讀能力,以及對於網路特性的基本認識,才能協助孩子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透過設定原則和適時引導,避免手機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你越早把手機給孩子,那你就要花越多時間陪著孩子一起使用。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網路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必須負起陪伴及引導的工作,而不是讓電子保姆來取代。
(三)樹立模範
在使用手機這件事情上,孩子不會聽你的話去做,但會看你做的事去做。當你一邊滑手機,一邊要求孩子去念書的同時,你是無法要求孩子放下手機的。
手機的設計概念之一,就是希望使用者能出現類似於「成癮」的使用模式,如果家長自己都覺得難以自制的話,直接把手機交給孩子的結果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因此,家長自身是否已經養成『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才是您決定是否要把手機交給孩子前的最重要考量。
.......................................................................
許多家長會把年紀或年級作為是否給孩子手機的標準,但在孩子滿廿歲之前,這種標準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申辦手機必須年滿廿歲。換句話說,您的孩子滿廿歲之前,在原則上並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所以,當您為孩子申辦手機的時候,其實就像你替未成年的孩子購買了機車或菸酒一樣。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仔細想想不也蠻符合現況的嗎?
目前的數位趨勢,可能很難讓孩子等到廿歲才擁有自己的手機。所以,我的建議是應該以孩子所具備的能力高低作為開放手機使用範圍或是給予個人手機的評估原則;因為當孩子的能力不足,持有手機之後,出現延伸問題的風險也就越高:
(一)生活安排
孩子是否擁有符合其年齡的生活安排能力。想像一下,一個無法做到規律作息的孩子,在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之後,他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大人而言,手機是一個很棒的工具,協助我們解決了許多生活上的問題,但在孩子的世界裡,它卻經常變成一個好玩有趣的玩具,吸走了時間和注意力,也讓孩子喪失了與真實世界連結的能力。在孩子還無法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學習規律之前,手機就必須在成年人的管控之下使用。
(二)情緒調節
孩子能否適當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感受,並做出相符的回應。很多時候,手機是大人們用來逃避生活壓力與自我感受的工具。
當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與年齡相符的情緒覺察和情緒表達能力之前,過早地開始使用手機,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出現問題,甚至讓手機成為孩子逃避現實生活壓力和自身情緒感受的避難所。
(三)多元興趣
孩子是否擁有除了網路以外的嗜好或興趣。越來越多的證據告訴我們,當孩子在真實生活的互動連結與成就感越少,他會「逃」進虛擬世界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在把手機交給孩子之前,你應該先看看孩子是否已經培養出多元的休閒選項和嗜好興趣,讓孩子除了手機之外,還有其他讓自己和他人產生連結的方法及工具。
#中下篇待續
ll 為了行文順暢,本文裡的「手機」、「電腦」、「網路」跟「網路遊戲」會被視為同義詞。
避難引導原則 在 朱珍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新消息-桃園市政府新聞處通知📍
桃園市明(8/9)日停止上班、停止上課,並停止垃圾清運;明(8/9)日 #0時起暫停路邊停車收費,#並開放紅黃線停車。
🔑#平時的防災準備
1‧ #居家環境安全檢視
首先必須確認的是,檢視自家住宅周圍環境,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加以改善明確知道附近有什麼防災設施,如防災公園、避難處所、滅火設備的位置等。
2‧ #加強鄰居交流互助
平時就應多與鄰居交流,並且一起參加防災訓練,鄰里間的互相幫助與自救訓練,將可降低災害造成的傷亡與損失。
3‧ #注意自宅建物結構安全
老舊房屋應進行徹底的點檢及整修,勿任意違法加蓋或拆柱、樑、樓地板、牆壁等,以免增加結構體負荷、破壞建物結構承載能力。
4‧ 屋內安全總檢點
針對生活空間做安全檢查,如固定家具等
🔑 #地震發生之瞬間
當地震發生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要慌張,並立即找掩蔽物-「#趴下、#掩護、#穩住」,
直到地震結束。在防震避難的首要概念,就是自我保護,尤其是保護頭部,所以應立即躲在桌子下或主要柱子旁。有關地震發生應變如下:
1‧ #地震發生時如果身處室內
(1)立即躲在桌子下抓住桌腳或蹲在柱子旁,並保護頭部-「趴下、掩護、穩住」,以防燈具、吊扇⋯等懸吊物或玻璃、雜物掉落。
(2)遠離衣櫃、書櫃、櫥櫃、酒櫃、書架、鋼琴、電視機、冰箱、物品架⋯等家具、電器,以免搖晃倒塌,或因地板搖動,造成大型家俱、電器左右移動擠壓,而造成傷害。
(3)如果你正在廚房煮東西,順手立刻關上爐火,並立即躲在桌子下抓住桌腳。
(4)在公共場所發生地震時,仍應以就地避難為原則,立即尋找掩蔽物,避開危險玻璃、櫥櫃,蹲下並保護頭部,當地搖晃過後,若有需要避難,聽從服務人員引導,遵從不推不語不跑原則,從容避難。
(5)逃生避難時,應走樓梯,不可搭乘電梯,以免受困。
(6)若地震時,剛好在電梯中,應將電梯停在最近的樓層並且快速離開。
(7)避難時,一定要穿鞋及戴上安全帽,並記得攜帶「緊急避難包」。
#桃園市議員朱珍瑤關心您
#隨時陪伴您
#任何事情歡迎來電給所有團隊或私訊我們
圖片來源 :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