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地下屋 #蘭嶼必遊
Blog→https://fengtaiwanway.com/lanyu_travel-201026/
蘭嶼地下屋導覽、拼板舟體驗、飛魚餐享用是蘭嶼三寶,水晶來到蘭嶼野銀部落,這裡是蘭嶼傳統地下屋保存最完整的部落,因應島上的氣候發展出類似”半穴居”獨特的居住模式,這可是蘭嶼獨有的旅程,親身體驗後水晶也超佩服先人的智彗啦!
蘭嶼四天三夜環島旅遊懶人包→https://fengtaiwanway.com/lanyu_travel-201026/
-----------------------------------------------------
各項訊息及粉絲專屬不定期舉辦抽獎都在"Telegram",趕快來加入,照著順序點擊安裝即可。
(1.安裝) APP下載處↓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org.telegram.messenger
(2.加入) 黃水晶的瘋台灣味Telegram↓
https://t.me/fengtaiwanway
(3.中文化)介面中文化↓
https://t.me/setlanguage/taiwan
-----------------------------------------------------
※部落格→https://fengtaiwanway.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zihan0828/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teng770727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fengtaiwanway/
※E-MAIL→[email protected]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當一個年輕的唐朝女子離開長安,逶迤走過崇山峻岭,到達聖城拉薩之時,便註定了她背後的那條路從此繁榮,從此商賈雲集,從此,要承擔起一段歷史。這條路,就是唐蕃古道,那位盛裝的唐朝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唐番古道東段最早叫羌中道、青海道。位於河西走廊的南面,是當時通向西域的一條重要輔道。每當河西...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在 國發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 第17次工作會議】
國發會陳美伶主委、郭翡玉副主委今(19)日仍一如既往秉持推動地方創生熱忱,主持「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第17次工作會議,邀集相關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協助臺東縣東河鄉、花蓮縣富里鄉、新北市瑞芳區、彰化縣芬園鄉、埔心鄉等五項地方創生計畫媒合相關資源,落實地方創生之推動。
臺東縣東河鄉地處海岸山脈東側,產業以農業為主,除香丁、釋迦、文旦及稻米在市場具有一定能見度外,手工藝品及美食產業亦具盛名,例如都蘭國小書包、阿美族創意服飾、東河包子、麵包等均受外來遊客青睞。本次東河鄉所提地方創生計畫,以都蘭部落阿度蘭農場土地復耕與農場培育為目標,透過移除銀合歡進行民族植物復育與農作,並保留尤加利樹萃取其精油等,進而加工開發為洗潔、香氛等產品。後續延伸開發自有農產品(如樹豆、落神、原生辣椒等),以及加工品(如尤加利相關產品、都蘭原民文創商品),並整備農場環境與建置部落遊程服務,朝產業六級化目標邁進,促進人口回流地方。目前許多外地人將都蘭作為二地居,也吸引很多外國人移居,相信都蘭將成外地族群移居的新亮點。
花蓮縣富里鄉擁有全國第一個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一體之羅山村有機社區,鄉公所以羅山村有機社區改善及舉辦農特展品市集為發展主軸,行銷在地小農自產農產品,透過面對面銷售管道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安心、具地方特色及魅力的地區農產品。同時推廣羅山村體驗,結合農業、生活、自然生態及在地歷史文化的農村生活,並與新創團隊合作發展小旅行或體驗旅遊等遊程,以新創串聯地方創生,讓羅山村恢復過往風貌,帶動產業及觀光發展。另富里鄉人口流失嚴重及老化,目前僅剩1萬277人,可透過在地人力資源全面整合,發起搶救1萬人口運動,以創造地方人流及減緩人口負成長之情形。
新北市瑞芳區擁有輝煌的黃金山城文化遺產和奇特山海自然景觀-黃金博物館、十三層遺址、陰陽海、瑞水金九商圈、猴硐貓村等。瑞芳以「安居、樂業、創富、樂學」作為策略發展方向,形塑瑞芳成為經典幸福小鎮,建立中介城鎮跨域複合的創生發展模式,多元跨域整合計畫:興建瑞芳長照醫療大樓,滿足當地居民在地就醫、安老需求;推動瑞芳第二產業園區,以精實工業為主軸,吸引人口回流;以瑞水金九文化生活圈,打造國際文化品牌,邁向世界文化遺產;私人投資的水金九創新園區,將使生活及觀光基礎建設升級,整體營造永續發展的在地事業體與社會志業。
彰化芬園以楓坑米粉、荔枝、龍眼、鳳梨等農特產品著名,周邊更有縣道139、八卦山、貓羅溪、四面佛區等自行車路線與觀光景點,其因位於彰化縣、臺中市與南投縣交界,分為三個生活園,芬園透過舊庄役場的整修,重塑地方認同與光榮感,並輔以自行車驛站串聯運動休閒廣場、炮陣地休閒步道等周邊景點,結合米粉節、農村市集暨音樂會、九角頭迎天公觀光文化節等觀光休閒活動,期吸引更多人前來芬園旅遊,同時推廣行銷在地農特產品與米粉產業。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在 発見。五感靜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您曾走訪清水,一定不會忘記與富士山遙遙相望的景致。
相信不少粉絲都知悉,「富士山」在2011年已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世界遺產登錄申請,而在提送的範圍中,靜岡市清水區的三保松原也被劃入其中。
靜岡市清水區可說是「富士山的借景之都」,這獨特的城市輪廓將透過藝術文化的媒介向全世界發送城市魅力,以做為富士山邁向世界文化遺產之路的最佳聲援!
這項富士山藝術創作與攝影比賽的活動,活動類別分為「版畫及平面藝術部門」、「攝影部門」、「兒童作品部門」等,收件期間為2012年8月20日(月)~12月25日(火)止。
詳情請見http://www.city.shizuoka.jp/deps/simizu/artandphoto.html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千三百多年前,當一個年輕的唐朝女子離開長安,逶迤走過崇山峻岭,到達聖城拉薩之時,便註定了她背後的那條路從此繁榮,從此商賈雲集,從此,要承擔起一段歷史。這條路,就是唐蕃古道,那位盛裝的唐朝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唐番古道東段最早叫羌中道、青海道。位於河西走廊的南面,是當時通向西域的一條重要輔道。每當河西走廊因為戰亂等原因不能通行的時候,在羌中道上往來的人就多起來。除了商旅和使者,還有求經的僧侶。早在唐朝的玄奘法師之前,就有許多佛教高僧在青海道的溝溝坎坎里,一步一步邁向虔誠化境。
麗江古城(或稱麗江古鎮),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的舊城區,1997年12月4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獲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麗江古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當時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遷至現獅子山。西元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1254年,蒙古設三賧管民官。1277年,改麗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改設麗江軍民府,賜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襲知府。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記》曾寫麗江古鎮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鎮已有名。麗江古鎮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箱」(大研即大硯,因古城周圍群山環繞,流水縈迴,外型有如一方大硯)。清朝時改稱「大研里」,在清咸豐年間(西元1860年左右),古城大部分建築都毀於兵燹戰禍。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麗江古鎮,因為集中體現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1986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位於高松車站的北側聳立的高松象徵塔。由可以眺望到高松市街塔棟,和有完善商業設施的禮堂棟組成,成為了高松熱鬧的觀光、商業、文化等的據點。塔棟29/30層,擁有著名廚師長的和、洋、中各種餐廳,在此可以欣賞瀨戶內海的夜景,以及在展望大廳廣望夜景。高松太陽之港,作為陸海的交通據點的機能、也是四國的大門。走到陽光港(サンポート高松),第一個呈現在眼前的是兩根高達八公尺的彩柱。這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藝術品之一,「Liminal Air:core」。柱子上的鏡子映照出周圍的光景,並且會隨著位置、時間與狀況的變化展演出不同風情。從港口到玉藻防波堤的港灣綠地上有條全長186m、寬5m的高松回廊(高松コリドー)。這條回廊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屋頂佈滿了太陽能板,以做為周圍綠地的照明電力,引導高松市邁向環保都市之路。有了這條迴廊,雨天就不用擔心風吹雨淋,照樣能夠欣賞港口優美的風光景致。從高松迴廊的盡頭繼續往前走,就是長達540m的玉藻防波堤。玉藻防波堤盡頭的紅色燈塔名為「せとしるべ」,當地人暱稱為「赤燈台」。這座燈塔是世界第一座以玻璃為牆的燈塔。每到夜晚,內部的照明會讓整座赤燈台散發出紅色光芒,指引海上人平安抵達港口。
玉藻公園為枯山水式庭園的代表庭園,利用日本三大水城之一的高松城遺蹟所成立的公園。有400多年歷史的高松城有3層護城河,直接取自瀨戶內海的海水,河道比其他城池還寬,面積更大,兼著守護城堡和水運的功能,因此被稱為日本三大水城。如此的設計在日本非常罕見。內護城河裏養著鯛魚,可以餵食。園內的枯水庭園和傳統中式的人工山水庭園不同,是由禪宗思想衍生而出的枯山水,庭園以細石子和松林組成,卻因人工擺飾創造出山、海、水、石等自然景象,是一種需要費心靜看的高境界庭園藝術。1587年(日本天正15年)豐臣秀吉封生駒親正統治讃岐後花費數年於此地建築高松城。高松城以本丸為中心,以順時鍾方向配置二之丸、三之丸、櫻之馬場、西之丸,加上三層的護城河,形成了易守難功的堅固構造。在日本明治4年廢籓置縣政策之下高松城歸屬兵部省管理,在此設置了大阪鎮台的分營,日本明治7年分營轉移丸龜後由陸軍省接管,日本明治23年再度回到舊籓主松平家。之後,高松城的所有權移到松平公益會,日本昭和29年轉讓給高松市,隔年5月5日以玉藻公園公開開放至今。高松城當時曾經是個浩大的碉堡,擁有3重5層的天守閣、約20個櫓,但現在僅剩艮櫓、月見櫓、續櫓和水手御門,全是日本重要文化遺產。公園内的庭園有老松、名木、石燈寵、大飛石等,可見昔日城主之權威。主建築月見櫓又稱見櫓,不只用來監視出入船隻,還可以由此注意籓主是否由江戶回來。屬3層3樓格局、入母屋造、本瓦葺構造,第1層是千鳥破風,第2層為唐破風。連接著月見櫓的藥醫門風格的水手御門可說是臨海的正門。
邁向世界文化遺產 在 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現階段臺灣在推動文化資產甚至是推向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政府推動的文物普查正是一種文化資產 ... 由於現代科技正引領世界邁向未知的未來,包括人工智慧(Artificia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