昺崙不是只會寫歷史紀傳體!
大家都不知道他曾經是農陣的!
關於一期休耕,必須認真回應一下《文青別鬼扯》:
1. 有部分是事實,台灣稻米的確生產過剩,台灣的公糧糧倉年年爆倉,每年有時候還要銷毀多餘的稻米。這是結構問題,因為WTO強制購買外國米、加上台灣的公糧收購政策的關係,政府為了穩定農村生產結構,不得不用公款來收購稻米,以穩定糧價及產量。
所以今天的稻米產業幾乎都是用公糧收購撐起來的,如果政府不介入收購,那麼米價在自由市場上可能會崩盤。
2. 發生十年大旱之後,政府為了經濟效益,勢必放棄需要補貼的稻作,選擇有產值的工業。可以想像,如果工業園區因缺水而停工,面臨的經濟衝擊必然會比農業更為巨大。
若是農田繼續耕作,農民勢必要抽取更多地下水來應急,在地下水源涵養不足的狀況下,可能會從下游地層下陷開始,反過來影響上游環境,導致負面循環。
水費是否能在旱災時調漲,並把調漲的部分補貼休耕的稻米產業呢?
3. 但是鬼王認為政府可以鼓勵轉型旱作,但其實是很無知的看法。台灣稻米已經發展了超過一百年,包括水路、產業鍊及品種等等,都有非常穩定的體系。如果貿然轉作,會發生什麼事呢?
首先,因為病蟲害的關係,新作物勢必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改良、適應環境,所以第一年大量稻田轉作,新作物一定會面臨很大的病蟲害風險,甚至會影響到其他既有的作物。
其次,生產之後,產銷體制也會崩盤。稻米的結構太過穩定,如果要求農民轉作新作物,農民勢必單獨面對自由市場,很多農民可能血本無歸(例如多數投入花卉、水果等作物,導致價格波動)。
最後,在討論經濟因素之外,也要考量到農村的文化、情感因素。稻作不只是表面上的產值如此簡單(如鬼王的想像一樣單純),而是農村的時序、文化、祭儀的活力根源。甚至是說,老農民在休耕之後,因為土地與勞動的閒散荒廢,導致諸多衍生的心理問題、體能問題,乃致於對於時序的錯亂、對於農村價值的崩壞,都是無可估量的社會成本。
總之,突發的、短期的天災,稻田休耕的確是最「準確」的政策。但長期而言,卻是一種消耗台灣社會基礎的作法。若是政府沒有配套、沒有對於缺水長期的應變措施(就算轉作也需要長期調整),那麼台灣崩解的不只是農業,更可能是整體的社會信任、社會安全網路。
#都市人需要網路如同稻米需要水
#苗栗真是可愛的地方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