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喝酒的夜晚,已婚的朋友喝下一口酒傻傻對空氣問了一句,愛到底是什麼?
我低頭笑著想起這幾乎每年都會自問定義的問題,真有趣,從小熱愛解構愛情的我,花了很多時間抽絲剝繭想找出其中的真理,過去似乎還可以充滿自信的像是網路上的雞湯篤定且輕鬆宣告愛是體貼理解的別名,但現在的自己卻覺得一切都好令人懷疑。
24歲時憧憬John Berger 對於情人的描繪「戀人的目光是ㄧ切,再多言語和擁抱,都比不上戀人的凝視。」
25歲讀了聖艾修伯里「愛絕不是互相凝視,而是往相同的地方凝視。」 透過他人的詮釋,我才理解戀與愛的目光差距,原來是這樣遠。
最近一直想起某任前男友,陪伴我交不出劇本的浮躁撞牆時期,習慣早上閉著眼睛聽到他著裝的聲音,耳邊那聲出門再以告別的吻分離;通常我睡到中午,走到書桌前看到他替我準備的一枝筆、一疊紙、灌好油的電子菸還有替我洗乾淨的眼鏡。
或是我重感冒的半夜起身想洗澡,他會先用棉被把我包好要我別動,光著身體走進廁所直到他還喊我進浴室,才發現他是替我溫冬天的水,好讓我能從頭到尾沖個熱水澡。
那時候的我還是不知道愛什麼,也不想擔上我尚未完全理解的重量,過了四年從沒說過愛他,甚至相處了一年還是不想確認關係,但他卻覺得沒差;大概是從他身上我才模糊的理解,愛可以是單方面的瘋狂與化學變化,就算兩個人互相喜歡的程度不一樣,只要雙方形成一種平衡,就算是被外人看待是痛苦的極端的病態的,只要自己與對方能夠接受,一切都合理成立。
到了29歲聽到朋友認為愛是快樂,她認為沒有人會討厭快樂、抗拒快樂,所以如果她感覺到快樂,她就感覺到愛。
而另位朋友認為愛是像家人般的平淡,面對毫無性生活的男友,她一點埋怨都沒有,反而覺得越是接近像親人那種頻率似有若無持續的相處,她越是覺得安心。
我聽完兩種敘述後覺得欣喜又羨慕,我對此事的定義好像還停留在那與前任的相處後在我腦中被詩意化的對白,某刻留心那半夜的溫水,原來就算過了這麼多年,中間交了這麼多男友和約會,原來那樣觸動場景從來都是我對愛情的最高定義,發現自己這些年原來不斷想重現那樣的相處模式,甚至做愛時樣子。
心裡像是寫一個note提醒自己現實的愛情就是沒有人會願意等妳全部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大家仍然各自在走自己的路,各自尋找在愛情裡想得到的東西。
也是到最近才發現我是喜歡是找自己與人相處最舒適的模樣,在戀愛中好多無法掩蓋的本能與混亂腦袋而另外一個人覺得I’m fine with that.
以前總是很有自信的告訴朋友我把什麼事情想清楚了,覺得更確定自己喜歡什麼這件事很酷,想起28歲認為喜歡一個人是把他當成自己在對待,一起在面對世界的難關,無論誰在生活上受傷都同時是自己的傷,快樂幾乎也是有所牽連。
29歲,我像是終於放下了羅蘭巴特《戀人絮語》,開始喜歡學習不去先定義什麼,彷彿拿著鏡子用各種角度反射在玻璃,只要願意輕輕移動,妳能看到所有想看到的光澤。
然後想瀟灑的對16歲開始談戀愛的自己說:我雖然不知道愛什麼,但不要輕易的讓別人告訴你愛是什麼,妳甚至應該Fuck off星座運勢上面定義工作愛情健康的好人生,用時間慢慢找出一個自己最舒適的樣子,這時有沒有人陪妳愛妳不會是妳的需求,或許妳會發現愛這個需求某種程度上是被觀念餵養出來的,妳很完整,不需要別人。
重感冒定義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Delta - COVID之我見
最近COVID嘅delta strain係世界各地爆到七彩,美國、英國同澳洲都失守,瘋狂社區感染。好多「智者」成日會話疫苗可能有長遠影響而無人知,甚至鼓勵民眾齊齊感染共享肺炎,到底由得COVID爆有咩問題?
Point form
1. 其實好有趣,「智者」們會話無人知疫苗長遠有咩影響,但其實都無人知中完COVID,幸運地康復後長遠有咩重大影響,近排都有唔少研究講long COVID syndrome,係咪真係重感冒咁簡單呢,似乎又唔係。
2. 「智者」們會用最新WHO/CDC/NEJM等嘅研究去講話打完疫苗都係可以照傳染,咁點解要打,仲笑打疫苗嘅人on9承受疫苗風險。的確,疫苗來得太遲,當初對alpha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嘅保護力的確相當高,但依加流行緊嘅係delta就變相得返symptomatic disease嘅保護力。即係點?即係可以避免你出現徵狀,但無法避免你傳染俾其他人。
有咩implication?就係如果解封、開關嘅話,打咗疫苗嘅人中招後出現徵狀、要入ICU、要插喉或用呼吸機甚至死亡嘅機會低好多,但無打嘅人就會係Baseline risk。
Delta傳染力特強,唔少國家都似乎打算唔再用以往封城封關封到2046嘅做法,而係盡量幫想打疫苗嘅人打咗先,到之後瘋狂大爆發時,起碼無咁多人要用ICU/呼吸機資源。
3. 瘋狂爆delta有咩問題?就係一些原本諗住淨係俾特定population打嘅疫苗變咗要balance risk and benefit去俾更年輕嘅人打。例如澳洲打AZ由本來限60歲以上就最近降到18歲以上就建議打。
但個問題就出現,AZ或美國J&J Adenovirus vector疫苗有好罕有嘅機會出現VITTS,通常係第一劑嘅4-42日出現,常見於年輕女性。當谷針或市民擔心感染打完AZ後,如果出現頭痛或肚痛咁點算?
無一個醫生會敢寫包單當係vaccine constitutional symptoms,你去睇家庭醫生佢會叫你去急症,你去急症佢會幫你抽Platelet +/- D-dimer +/- fibrinogen。但當個病人好擔心個頭痛或肚痛係因為打疫苗嘅VITTS,有無醫生敢唔做investigation呢?即使目前個rate大約係86/25 million = 0.000344% (Nature and European studies)
0.000344%係咪高?我諗大家中裡有數
但個問題就係,有無人敢孭飛?有無人敢唔驗血就送個病人返屋企?
如是者,每個打完AZ/J&J疫苗嘅病人去醫院,基本上都會抽血,抽完血如果個病人堅持甚至會照CT brain venogram/CTPA/CT venogram/Doppler US等等。
咁代表d咩,代表真係急症嘅病人會因此delay,其他更有需要照CT嘅人又會被delay。
當中用咗幾多醫療資源?就算發達國家都有油盡燈枯嘅一日
4. 醫療資源係有限,由得COVID爆嘅問題就係當資源用盡時,到底救邊個。現代醫療好嘅地方係好多古時會死嘅病,今時今日可以避免到。一個嚴重嘅COVID,及早使用remdesivir, dexamethasone +/- regeneron嘅monoclonal antibodies(有d國家會用Tocilizumab但evidence未太明朗)可以減低重症同死亡率。嚴重時用high flow/NIV/Ventilator又要去ICU 1:1或2:1護士比例去照顧個病人。
我當你1%要ICU support,如果你好似英美咁一日爆幾萬,你每日都會增加幾百個要用ICU資源嘅病人。呢d資源好多時候其他病人,例如COPD exacerbation/renal crisis/trauma/sepsis等等唔少嘅病人都可以靠ICU逃過鬼門關,但如果一路爆,要搶資源時,就要簡人去救。
到底簡邊個去救?邊個但得被救?我地點定義條線?
5. 繼續社區爆發嘅問題係邊?就係好多elective或non urgent嘅治療或手術會被取消。邊d係elective/non urgent?例如激光打腎石、小腸氣、割膽去膽石、前列腺增生、mental health嘅ECT/CBT、allied health嘅rehab/physio/occu/speech等等,下刪幾百種可以改善生活質素嘅手術或治療要被延後。
你可以幻想下一個中完風嘅病人,一般透過physio/occu/speech治療後係可以大大改善生活質素,但因為疫情而無得access呢d服務,甚至可能會miss咗rehab嘅最佳window
呢d全部都要考慮嘅嘢,「智者」們係唔會話你聽,因為佢地無受到呢d嘅影響同時亦唔係醫療嘅service provider,they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public’s health
6. 醫護人員個個都因為疫情而心力交瘁
照顧每個COVID病人都需要著更多嘅保護衣,花更多嘅時候去做程序,特別係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插完一次喉都定必會成身濕哂。
就算只係簡單嘅打導管同抽血等程序都比以往辛苦同費時。結果就係少咗時間花係其他病人身上。
封城封關封到2046真係會心累,但當社會上充斥著一群反疫苗、反控制疫症、甚至呼籲民眾齊來感染COVID來共享肺炎時,係咪真係幫緊件事?
其實都好明顯見到唔會contain到delta,世界各地嘅做法都開始跟英國,幫哂所有想打疫苗嘅人打之後,就齊齊解封,唔想打嘅人就面對感染同重症甚至死亡嘅風險,informed decision, can’t blame anyone
只不過好多發達國家嘅人都有一股self entitled嘅心,覺得唔打疫苗後中招而重症時,就應份咁享用珍貴嘅醫療資源。
Do you even care how much it costs for the care and treatment of a COVID patient in ICU?
Photo source: internet
重感冒定義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週一位哺乳媽媽傳出打完肺炎疫苗後哺乳造成女嬰猝死的新聞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這兩天解剖結果出爐,顯示女嬰有上呼吸道感染和雙側大葉肺炎。只不過,新聞中指出,「指揮中心將此事列為不良事件」仍引起媽媽群組的熱議。有人認為這樣就表示施打疫苗很危險,只能在餵母乳和打疫苗中二選一。相反的,也有人批評記者唯恐天下不亂、編輯亂下標不分青紅皂白,只要出事就怪疫苗。
我要說的是,記者沒寫錯,編輯也沒有標題殺人,問題是出在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聽起來差不多,但定義卻差很大!
首先要來澄清不良事件的定義。不良事件是指注射疫苗後,各種發生的不良特殊醫療事件,大至死亡,小至失眠、嘴巴破,不管兩者有沒有合理的因果關連,只要有先後時序相關,都可被算在內。
以台灣最近施打AZ死亡個案為例,目前解剖61案,有45人慢性病、2人頸椎骨折、3人疑似肺炎、氣管管段倒流液體、胃穿孔覆膜炎、2人待釐清,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個案的死亡原因雖然都和施打疫苗無關,還是被列為「不良事件」。
且政府也會希望民眾不分大小問題都廣泛通報,這主要是為了全球性收集個案,累積大數據。如果有某種不良事件特別多,就能針對此做研究比較,找出疫苗潛在的風險。
因此之前有老人家施打疫苗後噎到致死,雖然看起來毫無關聯,仍會被通報且計入不良事件中。另外,針對死亡個案,各國政府通常也會鼓勵解剖,以釐清死亡原因。
至於不良「反應」,除了是注射疫苗後,產生不好的醫療事件,這個反應與疫苗接種之間,還需要具有合理且醫學上可以解釋的因果關係。好比注射疫苗後最常見的發燒、疲勞或肌肉酸痛,就是因疫苗原理是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身體也會因此釋放各種發炎激素,產生發炎反應。所以引起體溫升高或肌肉痠痛確實是合理現象。而很多人感覺疫苗打後像重感冒,其實是因為兩者都是免疫系統活化的結果。只是,前者是疫苗誘發,後者是真的感染而引起。
除此之外,不良反應還需要大數據去證明這個「反應」真的和注射疫苗有關,而不是剛好湊巧發生。舉例來說,過去也曾發生打完流感疫苗後孕婦流產的嚇人新聞,但大規模的回溯統計早已證實,不管是否打疫苗,早期流產的比例都相同。因此就不會將流產列為注射疫苗的不良「反應」。
回到新聞事件。 我們可得知女嬰猝死雖被列入不良事件,但解剖結果顯示死亡原因是肺炎,和施打疫苗無關,並非疫苗的不良反應。媽媽施打肺炎疫苗後,仍可以安心哺餵母乳無需停餵。
#拜託大家留言理性不要罵記者
#輪到你就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