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前總統追思會-家屬追思文 」
信仰帶來生命的意義
長女 李安娜
在我小學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常常晚上都要去教會,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去教會是做些什麼?還記得有一次他們從教會回來,討論著五餅二魚的故事,爸爸説這個可能嗎?爸爸是位有科學知識的學者,卻在探討這個不可能的神蹟故事。
在我高中的時候,我有幾位很好的朋友,常常在討論人生應該如何才會帶來意義,因為爸爸都是基督徒,我便開始尋求上帝;我上教堂,也開始閲讀聖經,直到結婚之前,我決定成為基督徒。
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是一條漫長的人生道路,就像父親一樣,不只是成為上帝的兒女,還要憑著信心,藉著神的恩典所賜下的盼望與愛,奔走苦難,卻有甘甜滋味的生命路程,最後得見主面而得永遠的生命。
這就是父親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科學帶來知識,可是科學卻沒有帶來對生命的意義。這應該是父親留給我最美好且可享用一生的禮物,爸爸,謝謝你!
=============================
永別了,親愛的父親
次女 李安妮
1999 年的春天,為了出版《華枝春滿》慶祝爸媽的金婚紀念,我滿懷愉悅祝福的心情,首度以文字公開父母與我超過40年的溫馨生活點滴。21 年後的今天我則是在內心萬分哀痛與不捨的情況下,再度以文字來追憶父親與我超過 66 年的父女情懷,兩樣心情卻是一樣的感恩。
坦白說,父親在我 40 歲之前始終視我為么女在呵護疼愛著,對我沒有太高的期待,也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但也因此讓我享有了最大的自由度。我可以讀我自己想讀的書,談我自己想談的戀愛,做我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規劃自己想像的人生,偶有拆框、翻牆行為,只要沒有超越紅
線,都是被允許甚至可能獲得稱讚的。
從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觀之,父親讓我始終擁有自主的選擇權與機會,應該算是幸福的,但我卻常常抱怨他沒有把我當兒子看待。此刻深自反省,也許是自己資質駑鈍、努力也不夠,無法跟上爸爸的腳步所致,相較於我這個年代生長的多數女子而言,我所擁有的條件與機會其實是足夠好好追父親,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才是。感謝父親,
往後我將會加倍努力。
在我 40 歲之後,由於台灣社會已逐漸轉型為多元開放、自由民主的國度,我也從原本只擁有來自家庭的寬容,增添了來自社會的自由度,加上剛從英國留學回來,開始懂得探索父親與大社會的連動。在 1996 年首次民選總統的近百場助選活動過程中,從許許多多老百姓的手中、眼裡與言談間,透露出期盼他能灌溉給這塊土地更豐沃的民主養分,提供給人民更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父親不是我的」,我不應該獨享父親為我所構築的那既自由又安全的舒適窩,而應該藉著所擁有的相對較佳條件,更積極投入社會,協助弱勢者也能擁有自由的選擇與機會,獲得公平的對待與幸福。
2000 年之後父親卸下公職,改以更貼近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方式,繼續呵護關心這民主初長成之國家的各項發展,我也才有機會更近距離觀察父親如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這一段日子裡,盼望能與父親出遊海外的夢想也得償宿願,尤其在幾趟日本行旅中,深刻感受到父親與日本政界暨民間的連結力。有一回還曾發生一位計程車司機在獲知我們是陪同台灣前總統來的成員後,竟然免收我們的車資。父親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耕耘,可說是深耕至基層民眾的內心,這種感動不在當下是絕對無法體會的。
父親最後在病榻的近六個月當中,無論是形體或是意識都顯見逐漸凋零,每回去探望他,內心雖有無限的不捨,但我從未掉過一滴淚水。我瞭解父親對生命的詮釋,對信仰的倚靠,我堅信他仍在與病魔奮鬥,卻也同時在等待上帝的恩召。
7 月 29 日,在葉啟祥牧師帶領下,全家人一起跟上帝禱告,懇求上帝止息家父在世間的勞苦,帶領他讓他沒有任何牽掛,沒有任何恐懼,內心充滿上帝的愛及平安,回到上帝的懷抱。此刻我意識到我的父親終於是我的父親了,但他也將只會出現在我的夢裡,長存在我的記憶中。
父親過世後的這幾天,從許多至親好友、同僚部屬、甚至庶民百姓所留下的追思長文或隻字片語,我更進一步認識了我的父親。我也想跟父親說,我會牢記您對我在知識上、思想上、信仰上以及生活上的所有身教與言教,我也會好好照顧您最牽掛的阿嬤,直到她與您在上帝的國度裡
相見。永別了,親愛的父親,心中滿是無限懷念與不捨!
=============================
永念的身影
二女婿 賴國洲
台北賓館追思主壇上的照片,選定的是微露牙齒、慈祥親和的笑容。當下的直覺是「這張很台灣歐吉桑,而且很他年輕時的味道」。在國人、世人,他是李總統以及卸任的李前總統。在家中,他是安妮的爸爸、我的岳父。
回顧一些舊影片,可以看到李前總統年輕時在台灣許多農村經濟工作留下的身影,那樣的樸質真情的形貌,在這張照片上亦可感受深刻。
想起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格言「誠實自然」。用現代的網路語言就是「暖男」吧!顧家的暖男每天下班回家,首先一定呼叫安妮媽媽的名字。如果早上出門時家中有人身體違和,他一定接著關心「怎麼樣?」、「好一點了嗎?」不論公務再怎麼繁重和忙碌,「像極了愛情」。
接著他會換家居服,同時將外出服掛入衣櫃,晚上睡前他會準備好明天要穿的衣服。書桌,永遠都是井然有序的,書架上堆滿了書,中文、日文、英文,而且常有新書,但是,他一定記得哪本書放在甚麼位置。
溫馨的內在,透過堅定的意志力與慈悲的人文關懷,務實於他堅定但包容的執行力。住院時,6 月 14 日清晨發生地震。當下他醒來後,就一直不肯再入睡,心情顯然很不平靜,後來是護理師一直告訴他「台灣真安全」、「台灣無代誌」,整個精神才放鬆下來。沒錯,他是馬上想到 921 大地震,那天一大早,他人已經在南投、台中,救災及善後的部署已然展開。其實,一般所不知,920的晚上,他身體是略為違和的。
醫療團隊也常說,他的意志力是超強於任何人的,瞬間的行動力也是非比尋常的。
卸任後,2015 年 7 月有幸陪同赴日,22 日在日本國會聆聽他對兩百多位日本國會議員講述「台灣的典範轉移」。特別說「卸任後」,一則是希望台灣的聲音被聽見的意志和努力,是他永不鬆懈的志業。愛台灣的暖男,一刻不停歇地奉獻。二則,他公職身分時,我們就只能看新聞報導、聽廣播了,不可能有親聆親炙的機會的。
2015 年 7 月 24 日清晨,在永田町散步的我,6:03am 正巧拍下這張照片,紀念此行,也象徵他常說有生之年要為台灣的民主一直盡心力。遠方是日本國會,他開啟了前行的綠燈,綠燈通往更多的國際認識與友誼。
想起 1995 年康乃爾大學演講「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當時他用美式幽默說了雙關語 USOpen(高爾夫職業公開賽),引為對美互動的新境。其實,前一年,1994 年,過境美國才出現一段「不下機」、「睡衣接見美國代表」的軟中帶硬抗議呢。務實的意志力,讓暖男的包容力,為國家開創了更多的邦誼契機。這也許也可一窺他的領導哲學。
病房的窗戶可以遠眺觀音山,在觀音山頂,他曾經娓娓道出他的思維與家人分享。這天清晨,我為他從病房拍下觀音山。這天是 2020 年 7 月30 日,早上 7:05。
=============================
三十九與九十八
孫女 李坤儀
最後的 174 天裡,扣掉跟阿公請假的時間,大概有 150 天都會和他見面,陪他說說話,就像我過去 39 年的人生一樣。體貼如他,讓我把心裡想說的話、想唱給他聽的歌,都在這 150 天裡跟他說了,也算是沒有太大的遺憾。
對每個人而言,他都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對我來說:他是個認真直接的人,認為對的就要付諸行動。也是個充分授權的人,抓大方向不過問繁瑣細節。
是個自我要求的人,即便是住飯店離開前,會要求收拾整齊,因為這是個人的教養與對提供服務者的禮貌。是個包容的人,相信各個信仰最終都在與人為善。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某些觀念是相通的。
是個窩心的人,和照護他的安全人員、醫護團隊都有說不完的貼心故事,也建立了只有他們才懂的情感連結。
是個慈愛的祖父/曾祖父,為了讓小朋友開心十分鐘,他願意特地起床外出散步。
誠如他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生命的本質即在不斷的自我超越」,在我有幸參與他不到一半的人生中,他已經擁有許多精彩的片段,足以去成就生命的意義。
=============================
以生命來教導我們
外孫女 黃怡寧.黃怡丰
我們從很小就知道我們的外公是台灣總統。很多人常常問我們:「有這樣的外公,你們跟他學了什麼東西?他跟你們談論些什麼事情?」現在長大了,知道外公教導我們「犧牲」的意義。在他的人生當中,我們的外公犧牲了很多和我們相處的時光。他把台灣、台灣人和我們所有的未來擺在第一優先。
很多人想到他們的外公會有很多開心的回憶。我們沒有這些甜蜜的回憶,我們只記得我們的外公是一個「巨人」。他不只是有體力,還有決心,也很會吃苦。每天清晨他就起床閱讀所有的報紙,然後再去上班。晚上,他還在練習講稿,看重要的資料。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如此的忙碌,
可是他的每一分鐘都貢獻在為實現台灣未來的目標。有時候,我們全家必須陪外公出去跟特別來賓吃飯。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放棄和朋友邀約玩樂的時間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我們明白那是外公正在開拓一條可以讓我們跟隨的道路。
外公的思維像一個複雜的迷宮,他了解其他人的觀點,但仍然保有自己的願景。他努力為了台灣真實的民主而犧牲個人的生命時間,不畏懼別人的指控與批評。透過他的所為,教導了我們什麼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意義。我們是否責備外公沒有給予我們很多相處的美好時光?完全不會。當我們看到台灣人民可以享有自由的言論、選舉的權利,與自由生活的今天,對於外公的犧牲感到無比的驕傲。
=============================
想再一起讀本書
外孫 賴緯綸
我的阿公是個嚴肅的人小時候的記憶裡,阿公總是以嚴肅正直的態度對待台灣人民賦予他的公職和使命。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規律,即使假日也是大清早就起床。我偶爾可以抓到阿公用早餐的尾巴,和他同桌度過用餐時間。餐桌上阿公不多話,他總是安靜地看報。
在那個報紙是資訊主要來源的年代,我仍印象深刻,餐桌會擺上滿滿的各家早報––因為阿公喜歡閱讀,從一早就開始閱讀。小時候的我很難了解家裡怎麼會有這麼多書,量多範疇又廣。從文學到哲學,從科學到神學,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他怎麼能吸收這麼多元的知識,又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做這麼多閱讀?
我的阿公更是個風趣的人在他卸任總統後,我們有了更多互動的時間和機會,而「書」是我們的交流的中心。他不再表情嚴肅,總是嘴角上揚開懷地和我談論書中知識。談思想的書,談生死哲學的書,更談科學新潮流的書。
阿公最愛笑嘻嘻的拚命開書單給我。從奈米材料、量子電腦、低溫核融合,到基因工程,他總會掩不住內心的興奮和我分享新科技,更和我分享在台灣產學應用上他獨特的見解。
就算是念工程的我,還是得做足功課,為的是希望可以和他進行充滿火花的對話。我崇拜阿公對新知的愛好,也從他身上學到知識的迷人之處,更重要的是景仰他一顆無時無刻以台灣發展為出發點的心。
阿公常說:「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我想是這個單純又深遠的理念,讓他從未停止閱讀學習,而能有遠見地從各個角度為台灣未來鋪路。我對您的離去感到不捨與思念,但我看到了您在遠方為台灣未來點的明燈。謝謝您為台灣的付出,更謝謝您帶給我說不盡的言教與身教。如果可以,我想和您再一起坐下來討論研究一本書。
原文出處:https://reurl.cc/x0lr11
追思會現場直播
https://reurl.cc/EzG9oR
#再見了李登輝總統
#謝謝你一生看顧台灣
量子 科技 有 真有 假 台灣發展 方向 在 哪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論
電子捕獸夾來了:數位發展部跟你想的不一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小檔案 資料來源/NCC
蔡政府正在規畫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職能,方案之一是改制成「數位發展部」,納入行政院及各部會資安單位,成為資訊、電信、網路、資安、傳播五領域的管理部門。「數位發展」聽起來名稱堂皇,但究其脈絡,重要職能其實是為了加強對數位的管理與控制,發展的成份稀薄。深一層看,此舉剝奪了NCC的獨立性,使它變成行政院可支使的工具。
NCC是行政院的獨立機關,負責通信及傳播、電視等事業的管理,是仿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而設。定位為獨立機關,即在避免政治力的干擾,維持超然獨立運作。NCC成立十四年來,難謂成效卓著,亦無法免於政治染指,但至少形式上是個獨立機關。如今蔡政府要將它改制成「數位發展部」,一是文不對題,二是別有用心,三是藉機擴權,令人難以苟同。
首先,談文不對題:台灣的數位發展近年顯得緩慢,主要癥結在於主政者缺乏遠見,相關的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等也未擔起相應的發展和服務責任。因此,我們的電子支付至今依然破碎支離,防疫期間政府僅開發了一款口罩領取程式,便即洋洋得意;端午連假各地塞爆,交通部長則厚顏用「高速公路1968」反怪百姓活該。重點在,NCC如今連監理通訊、電視發照問題都已焦頭爛額,它哪有餘力去掌管國家數位發展大業?以NCC為主體去成立數位發展部,絕對是搞錯了對象,弄錯了方向。
其次,別有用心:數位發展部雖標榜「發展」,但從它已知的架構看,真正目的是為了管控。除了NCC原有職權,其他將納入的單位都是各部會的資安人員;以民進黨政府的特性,資安無非旨在控管言論,防止政府資訊外洩,並更易於監控、恐嚇持不同意見的民眾,哪裡是為了資訊更透明或擴大服務民眾。簡言之,在蔡政府眼中,有些媒體或網民都是難馴之獸,所以NCC必須扮演「馴獸師」的角色。如今獨立運作的馴獸師常常失職,所以政府要收歸中央統一管理,往後必然大肆設置更聰明而機巧的「電子捕獸夾」,以便揪出那些不馴的媒體或民眾。
第三,伺機擴權:通信及傳播產業關係民眾的言論自由至鉅,由獨立機關負責處理,至少可以避免行政權任意侵害。一旦NCC改組為「行政機關」,情況即大大不同,行政院長或其他黨政要員動輒可以逕自透過行政權力插手干預電信或傳播媒體。如此一來,人民的言論自由就算不被即刻扼殺,也將面臨恐嚇打壓的不測。去年蔡政府大修國安五法,一一對準反對者的咽喉;一旦數位發展部成立,人民的網路、通訊及言論自由勢必籠罩在「資安」的天網之下,無所遁逃。
這些分析,並非無的放矢。一年多來,行政院長蘇貞昌多次公開干預NCC運作,人們記憶猶新。去年三月他嚴詞批NCC對假消息毫無作為,「誰都管不到它,它也什麼都不管。」迫使當時的主委詹婷怡憤而掛冠。當時引發蘇揆震怒的「假消息」,是選舉時一則「文旦倒水庫」的傳言;試問,這種坊間傳聞,NCC過問得完嗎?另一次,是今年三月NCC通過台數科集團頻道變更,並同意其成立新聞台;未料此事引發蘇揆大怒要求收回決議,NCC果然自打嘴巴在一周後收回成命。究其原因,是台數科董座與林佳龍交情匪淺,蘇揆不願其他派系掌握媒體影響力。試想,蘇揆如此粗霸地介入,NCC又自甘墮落地聽命,未來數位發展部能成就什麼大事?
台灣的確需要推進數位發展,但絕不是以目前蔡政府的思維架構進行,更不是改造NCC就能達成。蔡政府如果有心數位發展,不妨參考一下最近將成立的「鴻海研究院」,它的組織聚焦在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量子計算和資安五大面向,眼界都比蔡政府數位發展部要高得多。
量子 科技 有 真有 假 台灣發展 方向 在 哪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應該是台灣總統直選以來,候選人對產業財經最大格局又深具實戰基石的演說。
我認為郭董也看出來中國被迫轉型進步的局面,郭董也正確點出:「...未來科技發展及架構面向沒有G20只有G2,就是美國/中國大陸競爭各自訂出來的規格標準,未來的世界將是One world、Two systems。」這個未來30年甚至50年的重要侷限條件。
只可惜我對民主制度的信心極為缺乏,我認為即便郭董當選總統,也會在假台獨的私人、一黨利益之下難以達成目標。
是的,全面擁抱大陸市場從而獲利的台灣,對假台獨的政治主張最為不利。
反之,真有能力縱橫中國美國之間取得利益平衡的政客,對假台獨政客一樣不利。
太陽花事件,綠吱政客中難道沒有人知道貿易協議對台灣的好處遠大過於成本嗎?當然知道!但我部分了解的是,這群綠吱政客更清楚對台灣好的兩岸貿易協議卻是對綠吱假台獨大大不妙,因為戳破太多綠吱謊言。
畢竟有為政治服務的經濟學家連「反對自由貿易」的蠢話都說得出口了。
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 M. Buchanan在1996/4/25的華爾街日報上針對「提高最低工資不會提升就業率」一文所說:「...幸運的是,只有少數經濟學家自甘墮落為軍隊慰安婦。(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demanded and price is the core proposition in economic science, which embodies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human choice behavior is sufficiently rational to allow predictions to be made. Just as no physicist would claim that “water runs uphill,” no self-respecting economist would claim that increases in the minimum wage increase employment. Such a claim, if seriously advanced, becomes equivalent to a denial that there is even minimal scientific content in economics, and that, in consequence, economists can do nothing but write as advocates for ideological interests. Fortunately, only a handful of economists are willing to throw over the teaching of two centuries; we have not yet become a bevy of camp-following whores.)」
不幸的是,台灣這種學者還真不少。
【美中貿易戰對未來台灣經濟的機遇和挑戰】2019/04/30 郭董演說全文
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想到我會參選,如果我當時有動了參選的念想,我就會請馬總統邀請各方勇士們,各自發表演說,而不是我一個人,所以我特別拜託主辦單位下午務必讓我和幾位勇士們平起平坐,先向大家說一聲抱歉、感謝!
各位早安,今天我要來跟大家報告:「美中貿易戰對未來台灣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在美中貿易的壓力下,中國市場不只會更開放,而且會有驚天動地的開放。中國市場將開放給全世界,問題是我們的台灣,我們的中華民國,我們的位置在哪裡。
同樣的,美國遭受到的調整也是很巨大的,尤其是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和建立。像是美國國內的很多基層工人要再教育,尤其是5G的時代要來了,有兩個大的重點:第一是「資訊高速公路」的快速佈建,第二是AI要如何跟各行各業做跨領域的整合,這都需要一段磨合期。
所以這也會導致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提早爆發,這次美中貿易的劇變,將帶給我們人類文明的另一次突破和挑戰,影響不但是空前而且是巨大的。這會是台灣的挑戰,但也會是一個最重要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如何發揮台灣的優勢,來創造三贏,讓「台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尤其讓這個世界沒有人需要因為經濟困境而發動戰爭,只有在台海和平之下,再加上找到對的國家產業方向,及有執行力的領袖,才能創造台灣經濟的新未來,找回台灣的經濟奇蹟!所以我在這裡要再次強調「台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的三贏目標。
首先我認為,美中貿易戰必會達成協議,但是大國崛起所引發的科技競爭才剛開始。所以我要告訴大家,大家都說要拚經濟,但其實涵蓋面是不夠的,因為未來經濟的核心在科技整合,特別是各行各業與AI的整合,所以我們要拚的是科技、是AI!
我們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很有可能會演變為科技戰,尤其在下列領域:人工智慧、5G通訊+8K超高清視頻、先進製造網路化、微晶片和半導體、超級電腦及軟體定義網路、量子電腦。在這個科技戰之下,台灣千萬不可妄自菲薄,台灣其實具有很多優勢,可以創造我們的機會。我們台灣經濟其實在美中之間是有獨特地位的,第一,我們和美中兩大經濟體之間,具有長期「經濟共生」的關係,美國和中國大陸都與我們有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第二,我們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可以共同形成以東亞為核心的世界供應鏈;第三,台灣高科技業的發展是有基礎的,我們具有完整和綿密的產業聚落,隨時可以在美中科技戰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對台灣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如下:
中華民國是美中貿易戰的重大利害關係人,講白一點,等貿易戰一落幕,由科技競爭取代後,美國的許多高科技產品,也會繼續在中國大陸生產,但某些敏感性產品美國會選擇在離大陸有「一臂之隔」的地方上生產、投資或與當地廠商合作,所以台灣將是首選。我們在這時候要善用我們的ICT,也就是「資訊與通信科技、電子半導體」產業實力,這樣就可以翻轉台灣經濟。
中國大陸在歷經這次貿易戰,將加速發展其自有科技,在此過程中會對台灣產生新的機會,不容錯過,所以我們要加速高科技方面的投資,未來科技發展及架構面向沒有G20只有G2,就是美國/中國大陸競爭各自訂出來的規格標準,未來的世界將是One world、Two systems。另一方面在美國我們也有機會,當初川普當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中西部的中產階級因為舊產業凋零、新產業缺席而沮喪;所以要解決這個貿易戰的根源問題,應當幫助這些州發展新產業,在當地做傳統產業、科技農業的投資,所以這是台灣各行各業,甚至於被認為產值比較低的農業,擴大發展基地的機會,我郭台銘希望可以有這個機會,帶著台灣這一些我最尊敬,也是最辛苦的優秀農民們,結合我最熟悉的AI,一起進軍美國,在這裡我想借用敬重的韓市長一句話,因為他的口才實在好太多了,那就是優秀農民發大財。
我們知道,任何經濟體最後決定盛衰的關鍵就在於人才。台灣一定要加速培育人才,才能讓台灣經濟脫離平庸成長的陷阱,也才能再次創造經濟奇蹟,許年輕人一個未來。
我這次會動念想要參選,有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想要為年輕人做點事情。台灣目前面臨到許多挑戰,如果台灣領導人沒有做好面對挑戰的準備,未來年輕人將會活在一個絕望的台灣!全世界的年輕世代都面臨共同的困境,他們低薪,他們負債,他們無法學以致用,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脫節,許多人只看到他們的憤怒,我看到的是他們在憤怒背後說不出來的絕望與沮喪,但是現在政府卻讓年輕人坐以待斃,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是一個經濟人,沒有政治權力的慾望,我只有想讓中華民國好的慾望,我只有想讓下一代年輕人站起來的慾望!謝謝大家!
#和平安定經濟未來 #經濟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