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遇的天才:董承濂.藝術的力量》
他是蔣勳特別推崇的藝術家。當時董承濂還是蔣老師在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學生,蔣勳已經意識到一個傑出藝術家即將誕生。
采泥藝廊一展出董承濂作品,蔣老師即發訊息給我,「如果必要,我可以陪妳一起。」
結果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康復,今天終於好一些,直奔采泥畫廊。事先我並未通知畫廊,卻在門口巧遇董承濂。而他本來上週已經要回美國Oregon ,延期至今晚。
於是我得到了一個天才親自的導覽。
影片是董成濂此次除了內外宇宙(Inside& Outside Cosmos),最受矚目的作品。他取名「花.香」,我自己給了一個新名字,Blessing Rose.
其他展品包括因新冠病毒而創作的「聚散離合」,「陰睛圓缺」。人們因為大流行疾病,孤獨而居,但相聚的時候,我們真的在一起嗎?
陰睛圓缺,從一個黃色的亮光開始,光彩愈來愈凝聚,就在轉為繁華金橙橘色時,光消失了,出現鏡中的自己:然後那個鏡中折影的你又被新的金色亮光遮蔽了。陰、睛、圓、缺,在你以為最光彩奪目的時候,正是你消失的時刻。
最令人感動的兩件作品,包括「果樂」,如希望之光,讓我想起Leonard Cohen 的詩歌,光代表希望,黑暗代表永恆。我望著作品,竟然流下了眼淚。董承濂的作品中,他以特別的原創精工、設計、裝置、科技,使一個藝術品可以擁有巨大的如詩歌、甚至超越詩歌的能量。
他的「內外宇宙」,是此次展品中最強烈的震撼創作。明日再為各位介紹,而且我錄下了創作者本人親自的解說。
看完展覽,我告訴蔣勳老師我的感觸。他說:天真、善良、專注、溫柔-⋯⋯Nick (董承濂小名)有一切童話般的美好品質。
如果你想探觸也尋回自己失去的天真善良靈魂,如果你想冥思人、光、移動、鏡、反射、宇宙、我們的內在、外在與宇宙的對話:在擁擠的台北市某個角落,有一個可以帶你靠近一個無邊界天堂宇宙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DONG
蔣勳撰文介紹董承濂:
承濂對金屬工藝的興趣已經不局限在材料本身,他自幼學過小提琴,對聲音很敏感,他也一直著迷於宇宙天文星體的奧祕,著迷於物體引力與漂浮的物理現象,他近期的作品大量試探與現代科技結合,成為綜合磁力懸浮,聲音與光的多重裝置。
2014年在台北的展出,以磁懸浮動力運轉的五組金屬球體,像宇宙間星體的秩序,安靜地互動著,靠近或離開,吸引或排斥,彷彿不可見的〈黑洞〉〈白洞〉冥冥中因果的軌道,自有牽引,不生不滅。
美術中「術」的訓練承濂陸續專注而認真的練習,素描、書法、油畫、篆刻、金工,但在進入四十歲前後,他所學習的「術」都必須歸向一致的美學核心。
那有點像他近期作品對宇宙銀河系星體的探討,他彷彿尋找著浩瀚宇宙間不可知的秩序,那些星球與星球間的牽引運轉,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維持?引力之間有一定因果嗎?
他在作品裡詢問著,探索著。「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想起在承濂大二時上中國美術談到的屈原的〈天問〉的句子,詢問時間的最初,詢問空間不可知的上下秩序,兩千年前屈原對茫昧宇宙的發問,彷彿也是一個年輕生命到四十歲在作品裡一直繼續探問下去的宇宙本質。
人類的確知道如此有限,因為自大,就被無明蒙蔽,因為謙遜,或許才會看到更多真相。
前兩年承濂從舊金山北上,跟我在溫哥華會合,到惠斯勒的冰原高處看那年難得一見的獅子座流星雨。
夏季八月的夜空,裹著毛毯,在闃暗的曠野裡看大片星辰殞落,宇宙的美,使人驚嘆,使人錯愕,使人感傷,如此揮霍,卻仍然只是不增不減。那一天我們談到《金剛經》,正是他二十歲書寫過的句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他天真地說:「所以『如來』並不是佛殿上那一尊像——」
承濂2015年八月開始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的作品有十件,大概總了他近幾年系列性思考的宇宙現象和生命現象,像〈引力〉(Gravity),像〈空間〉(Space)(圖五),像〈關於永遠〉(about Forever),可能是西方希臘亙古哲人的物理學探問,也可能是屈原的〈天問〉,當然也可能是印度恆河岸邊探索生命者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現代創作者,其實不只來往於各種材質,無所拘束,其實也自由來往於古今中外,沒有民族或國家的界線。
那次亞洲大學展出的〈引力〉(Gravity),是旋轉墨色方塊,磁懸浮於一平面上,平面隨方塊重力凹陷變化,使我想起探索外太空星球者的腳,踏上無重力的空間。
我們要如何界定自己肉身的重量?如何界定一根羽毛與一片落葉的重量?
或一聲嘆息的重量?
經過拋光處理的金屬球,以磁懸浮方式在虛空中運轉,上升或下沉,靠近或離開,華麗而又孤寂,像天空星辰,也像我們生命的際遇。
叫作〈時間〉(Time)的旋轉沙漏造型,用玻璃纖維構成,畫滿超現實素描,懸浮在木製基座中,因為沒有附著的上下點,更像時間無始無終的輪迴。
最近的作品,他開始把自己長期訓練的素描繪畫在立體的大型雕塑上,像〈關於永遠〉,三公尺直徑的旋轉動力雕塑,裝置著18扇葉片,葉片翻轉,畫中地平線也跟著翻轉,馬賽克鏡片閃現創作者的素描,彷彿人的創作,在永恆時間裡,或許也只是瞬間的存在。
然而,朝日或夕陽,潮汐或滄海桑田,何嘗不是「瞬間」?
我曾看到一組作品,題名是〈不思議片刻〉(Divine Moments)一張古舊的木製搖椅,在空間裡彷彿可以靜靜搖晃,是沉思的時間,是回憶的時間,是冥想自己和宇宙的時間,在搖椅上是三件磁力懸浮的物件,像變形的蛹,像還在探索自身形狀的生命,探索著,思維著,可以是這樣嗎?或是還有其他可能?「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有的「相」,都還在演變中,都在變化,不是最後定論,在那一時刻,時間在變化,空間在變化,自己的生命也在變化。沉思、冥想與回憶,或許都只是假設,因為謙卑,才可能領悟一點真實吧。
我問承濂這件作品的創作思考,他說是2014年回台灣展覽,偶然的機會跟家人去道場,隨信眾靜坐,剎那間感覺到自己身體內的變化,感覺到時間與空間跟自己的對話,感覺到身體裡許多空間的變化,感覺到光,感覺到聲音,一個神祕而又如此真實的世界。一張木製的老舊椅子,三個磁懸浮的現代物件,有了不可知的因果,有了與創作者對話的因果。
藝術創作是一種漫長的修行,修行有宿慧,也有機緣,承濂坐在自己裝置的許多磁片構成的空間中,冥想、靜坐,他或許也嚮往自己的身體可以無重力,可以懸浮,可以更自由出入於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可以跟宇宙對話,可能是「磁場」也可能是「領悟的道場」,在時間之流中,恆河的沙,無數、無量、無邊的虛空,這肉身會輪轉成不同的肉身,曾經在某一星體,也會再去往某一還未曾知悉的星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4406099
董承濂
展覽簡介
「壇城」是梵文「मण्डल」(Mandala)的意譯,音譯即為「曼陀羅」,形象上則以精細繁複的唐卡幾何圖騰為人所知。
壇城有「輪圓具足」、「聚集」之意,在密續意旨「擷取精華」;古印度時代用以指稱國家領土與奉神祭壇;於現今一般世間法中,則指佛壇、佛堂或唐卡,乃至上層供奉的佛像與菩薩像等。
壇城的外在意義,是指諸佛菩薩本尊安住的淨土宮殿;內在意義,則是眾生心的清淨相;是故壇城不僅象徵本尊,同時也是揭顯宇宙真理的圖繪。
壇城有如構成天堂的藍圖,不同的幾何造型象徵不同的佛菩薩,又或對應特定的天界,凝縮其中的顯像與意境,在意義與形象上兼具「無限之大宇宙」與「內在之小宇宙」不二的意涵,成為觀想修行的憑藉。
依據西藏密續傳統,佛壇上應備「八供」:「水、水、花、香、燈、塗、果、樂」。此「八供」,是世間的五種妙欲「色、聲、香、味、觸」的具象表徵,故也是所謂「美好圓滿,有如天境」的構成要素。本展《壇城》展出的四件作品,即將「八供」分為四組各兩供,相互結合衍生創作,引領觀者進入精神性的領域。另外,運用天文學、物理學等探索時空的科學理論,本展盼望以豐富的視聽語彙,創造猶如宇宙變幻的眼界,打造精神境界的饗宴,使人跳脫每日的周而復始,以「空」來進行療癒。作品不帶任何敘事/故事,以其實體作為媒介,傳遞氛圍,讓意識放空,協助觀者前往探究個人自身未知的領域。
金山潮汐表 在 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上週,我們試圖游泳到燭台島,但是游到一半時,我們被水母蜇得落荒而逃。 當水是非常溫暖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水母。 這兩次颱風帶來了很多冷水,希望將水母帶離這裏去別的地方玩。可以安心的游泳浮潛。🌞😁💛❤ 燭台雙嶼距離海灘有420米,但靠近島嶼的洋流可以很強壯。 如果您打算訪問該島,請採取預防措施並攜帶海洋浮標,SUP或獨木舟。 也看中央氣象局網站的潮汐表和預測的海況。
Last week we attempted to swim to Candlesticks Island but bravely turned around after being stung by jellyfish halfway. Jellyfish blooms happen when the water is very warm. These two typhoons brought in lots of cooler water which hopefully swept the jellyfish away, so that we can go back to relaxed swimming and snorkeling. 🦀🐙🐟🐡 Note: Candlesticks Island is 420 meters from the beach but he ocean currents near the island can very strong. Please take precautions and bring an ocean float, SUP, or canoe if you plan to visit the island and check the CWB website for predicted sea conditions.
http://tw.followxiaofei.com/taiwan/candlesticks-beach
燭臺沙灘
新北市金山區
Candlesticks Beach
New Taipei City, Jinshan Township
GPS: 25.22997, 121.65133
詳細地圖 Map: https://goo.gl/7Kj2x1
金山潮汐表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雞籠中元祭,是國家無形文化資產的第一名,也是整個東亞最重要的節慶之一,它同時是日、韓、越、泰、印,都會紀念的「盂蘭盆節」,但是也祭拜老大公,融合了臺灣漢移民文化的克里奧爾化(creolization),成為了在地的儀式。
「老大公」是誰?你可以說是所有的孤魂野鬼,也可以說是好兄弟。但真正精確的說法,是泛指「渡海來臺」,卻在途中就遭逢海難,或是到臺灣之後,生病,或分類械鬥死去的先民。
黑水溝,也就是臺灣海峽,水勢險惡,漢人從福建到臺灣墾拓,俗語說「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
那留下來的三個人,在臺灣也不好過。他們可能要開墾、要搶奪,既跟平埔族人搶耕作地,也要跟彼此搶水源、土地。
漳泉械鬥、閩客械鬥、各大小分類械鬥不斷。
雞籠的耆老領袖,才發現這樣打下去不是辦法,不然我們是不是別再分彼此,死去的人,我們一起祭拜好不好?
於是,漳州人、泉州人的分類不再重要,改以姓氏來分。因為漳泉都有姓陳的、姓張的、姓林的。從此,宗親會系統崛起,一年一次,辦理雞籠中元祭。
這都是只有在臺灣才發生的故事,「雞籠中元普渡」就這樣傳承下來。
「Only in Taiwan」是很重要的概念,任何文化、民俗儀式,如果它是 Only in Taiwan,那它就是「臺灣認同」、「臺灣身份」的重要元素,重要內涵。
因此,中元祭,就是最基隆、最臺灣獨特歷史脈絡下的民俗文化節慶。
這個節慶,也完全按照天候、海象、節氣的時程,因此,「放水燈」這個重要儀式,是在七月底「退潮」的時候,在岸邊把燈放到水上,自然就隨著潮汐流出海面。
水燈,祭祀的就是渡海未成,以及往生的討海先民。
「七月底放水燈」,才是傳統。
這個傳統,從鄭、清,甚至日本時代,都延續下來。
日本推動現代化與神道教,曾經讓中元祭停辦兩屆。但最後還是沒有與臺灣傳統民俗做太多打壓,讓中元祭繼續舉辦。
二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來臺灣,中元祭一開始,照常舉行。
但是,就連日本總督府都不施全力打壓的「中元祭」,卻被國民黨政府打壓。
國民黨政府,因為是威權政府,因此對任何「大型集會」都有恐懼,就像中国打壓法轮功一樣。
所以,為期一個月的中元普渡,被國民黨政府說「鋪張」、「迷信」為理由,被迫縮短為半個月。
跳鍾馗、燃放大士爺,許多科儀的時間都亂調一通。所以現在看到中元普渡,會發現,中元普渡為什麼七月初,開龕門,七月中就放水燈、跳鍾馗,但是要等到七月底才關龕門?
「跳鍾馗」原本就是要諸位「老大公」差不多該回去了,鍾馗出來巡邏一下,看看還有沒有誰逗留在外的。
但是,現在「跳鍾馗」也被迫在七月中就跳,所以當「老大公們」都已經被鍾馗請回去地府了,那為什麼還要再等半個月才要關龕門呢?
原本中元普渡,範圍不只基隆,基隆只是中心點,還有金山、萬里、瑞芳、雙溪、貢寮、瑞芳、平溪、石碇、坪林,都一起普渡,不論是遊行、遶境,都是整個東北角的大盛事。家家戶戶普渡祭拜,辦桌請客,整個城市熱熱鬧鬧,地方商家生意活絡,遊客、軒社,音樂表演、廟宇藝術,發展蓬勃。
但是,當威權政府打壓逼你在漲潮的時候放水燈,大家只好乖乖接受,但卻要每年勞煩救生員下水推他們出海。隔天早上,還要看到燒得不完全的水燈,早就被漲潮沖回岸上。
如果就信仰的角度來說,水燈燒不完全,甚至也沒有出海,難道老大公會開心嗎?
這樣子扭曲臺灣、基隆在地傳統的政府命令,已經是1952年的事了。
如今,這個奇怪的放水燈日期,卻變成了新的「傳統」。
任何主張要回歸「古法」、真「傳統」的意見,卻屢屢不被重視。
不是「只要是傳統就是對的」,也不是「民俗文化就一定要是信仰虔誠」。但是,尊重、認真考據,並且讓臺灣獨特的文化,成為地方認同、國家認同的養分,回歸到儀式的意義上。
該修改的,修改。該修復的,修復。該創新的,創新。該栽培的,栽培。該扎根的,扎根。
我們有值得我們保護與優化的民俗傳統,也有應該要改革與進步的文化發展。
這兩者都要兼顧的時候,臺灣作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文化,腳步才會踏實,面對世界也才會自信自在。
新聞連結:
雞籠中元祭農曆7月14日放水燈 不改期了,20170411,自由時報
https://goo.gl/L8P6if
金山潮汐表 在 金山獅頭山公園看燭台雙嶼、水尾漁港神秘海岸湛藍海景美到翻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