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電影中沒有的細節😲
《#銀翼殺手》電影雖然改編自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但由於電影本身非常受歡迎的緣故,而有了自己的世界觀架構,而今天我們就來介紹被電影官方視為正史的補完媒體吧。
在觀看本篇文章要注意兩點,首先內容是按照故事時間表順序來介紹作品,而非出版的順序!其次,《銀翼殺手》上映後有推出三本小說續集,但接續的《#銀翼殺手2049》否定裡面所有設定,故此不再算在正史中。
#神搜特派員 #美漫達人POPO
銀翼殺手 觀看 順序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艾莉塔:戰鬥天使(2019)
電影其實早在大年初一就已經看完了,電影本身個人覺得並不怎麼好看,會拖到現在才寫是因為想說把原著補足之後再來看待這部電影,或許會有其他新的想法。對於我而言,這部電影大抵就是一個好萊塢以強大製作能力支撐起來的特效、動作精選輯,而且不得不說呈現的成果真的是蠻厲害的。但是也可以由此得知,電影畫面以及特效可說是本部片的一大亮點,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亮點,至於故事呢,依照這樣看來,似乎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是,後來拖了拖,拖到今日遲遲還未把九集的原著漫畫看完,但由於前些日子到泰國旅遊之故,對於此部電影又有了新的想法,再怕忘記心中感想的前提下,於是決定先將想法記下,其餘的就待真的看完漫畫後,有緣再做補充。
大家都知道,《艾莉塔:戰鬥天使》是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所創作的賽博朋克科幻漫畫作品,原作最原始的版本共有九集,主要是在探討在未來高端科技、低端文明生活的窘境下,當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發展到得以移植抑制、改造身體後,人們所謂的自由意志,又或者說「人」將該如何定義。(應該吧)
至於改編電影的版本,則將故事聚焦在漫畫前三集的篇幅中,除了把故事邏輯順序稍加更動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更著重於將主角套入好萊塢所習慣的英雄崛起的模組中,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沒看過漫畫的能更容易融入劇情,但相對的也犧牲、簡單化的原著中龐大、具有企圖心的世界觀。
不過對於我而言,在看過原著後,再次面對電影改編的作品,非但沒有因此更加討厭電影,反倒更喜歡這次改編的成果,因為如果撇除尷尬的感情戲、敷衍的親情戲與人物塑造來說,將《艾莉塔:戰鬥天使》純粹視作一部淺薄賽博龐克的動作科幻電影,那麼光看其特效、動作似乎也就足夠了,至少就一個商業電影來說,還算及格,只是不知道還會不會有續集了。
而另一方面,在觀影時,我一直在想的倒不是關於原著與電影之間的連結以及本作想要體現什麼樣的哲學性辯證。而是現代的框架中,應該如何看待塞博龐克的漫畫與電影。我們都知道,賽博龐克的漫畫與電影在上個世紀的八九零年代大量流行,美國出現了《銀翼殺手》,日本則在那個時期出現了《攻殼機動隊》、《阿基拉》、《銃夢》等作品。對比當時代的背景,彼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的高峰,在經濟面臨不正常的極度繁榮下,人們開始對於自身的文明產生反思,思考在未來當文明墜落時,又或者末世廢墟來臨時,科技、資金、權力被少數人把持,那麼人類的文明將何去何從,而位處社會邊緣的「自我意識」又該如何定義。於是賽博龐克的作品於焉而生,帶點預言性的對於現實生活進行拼判,反烏托邦的前衛想法隱藏其中,試圖拯救人類墜落文明的意圖顯而易見。
而幾十年過去了,當初《阿基拉》、《銀翼殺手》中所提及的2019年已悄悄到來,雖然說不至於體制崩解、文明墜落,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關係以及末世的絕望感確實與日俱增。但以此為基準思考,我才赫然發現,過往當我們討論賽博龐克,或討論文明墜落時,都是站在美國、歐洲國家、日本等高度科技文明發展的角度觀看,因此在作品中所建構的墜落文明,其實都有點是奇觀式的對於這些景況的片面想像,而這些想像的來源,又大多出自於眾多低度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市容以及生活片段。
想了想,這件事情其實相當的可怕,可怕的倒不是人類的文明有一天會墜落,可怕的是,我們自以為擔心、防範的可怕未來其實一直存在在這個世界當中,而卻被多數人刻意忽略。其二是我們長時間習以為常的用一種奇觀式、同情式帶點優越色彩的方式在看待這樣的生活落差。西方世界看不起東亞國家、東亞國家看不起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又看不起非洲國家。其三是,實際走訪我們以為的「落後」地區後,才發現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看起來」卻時平均水準較我們低落不少,但「精神生活」在某種程度卻超越我們許多。那到最後,所謂賽博龐克中高度科技、低度文明的末日警示,究竟是警告擁有自以為高度「物質文明」的地區,還是擁有高度「精神文明」而自足的國家呢?也就越來越不確定了。
而最後題外話,回到電影本身,我覺得目前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過度崇尚IP改編,而忽略了電影作為單一藝術個體的身份。許多改編電影往往一開始就想把餅做大,在第一集終究暗藏許多伏筆,而不審視的思考如何把一個「獨立」的故事說好,因為他們以為廣大的IP粉絲必然會對全不作品買單,所以也就自然地擁有續集電影,所以便可以偷留幾手,往後再談。殊不知在資訊流通的現代,觀眾也越來越難以取悅,許多這樣的預先偷留幾手的電影開始遇到苦果,我想DC世界是一個例子,而《艾莉塔:戰鬥天使》也是一個例子,越想就越覺得可惜了。
銀翼殺手 觀看 順序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艾莉塔:戰鬥天使(2019)
電影其實早在大年初一就已經看完了,電影本身個人覺得並不怎麼好看,會拖到現在才寫是因為想說把原著補足之後再來看待這部電影,或許會有其他新的想法。對於我而言,這部電影大抵就是一個好萊塢以強大製作能力支撐起來的特效、動作精選輯,而且不得不說呈現的成果真的是蠻厲害的。但是也可以由此得知,電影畫面以及特效可說是本部片的一大亮點,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亮點,至於故事呢,依照這樣看來,似乎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是,後來拖了拖,拖到今日遲遲還未把九集的原著漫畫看完,但由於前些日子到泰國旅遊之故,對於此部電影又有了新的想法,再怕忘記心中感想的前提下,於是決定先將想法記下,其餘的就待真的看完漫畫後,有緣再做補充。
大家都知道,《艾莉塔:戰鬥天使》是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所創作的賽博朋克科幻漫畫作品,原作最原始的版本共有九集,主要是在探討在未來高端科技、低端文明生活的窘境下,當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發展到得以移植抑制、改造身體後,人們所謂的自由意志,又或者說「人」將該如何定義。(應該吧)
至於改編電影的版本,則將故事聚焦在漫畫前三集的篇幅中,除了把故事邏輯順序稍加更動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更著重於將主角套入好萊塢所習慣的英雄崛起的模組中,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沒看過漫畫的能更容易融入劇情,但相對的也犧牲、簡單化的原著中龐大、具有企圖心的世界觀。
不過對於我而言,在看過原著後,再次面對電影改編的作品,非但沒有因此更加討厭電影,反倒更喜歡這次改編的成果,因為如果撇除尷尬的感情戲、敷衍的親情戲與人物塑造來說,將《艾莉塔:戰鬥天使》純粹視作一部淺薄賽博龐克的動作科幻電影,那麼光看其特效、動作似乎也就足夠了,至少就一個商業電影來說,還算及格,只是不知道還會不會有續集了。
而另一方面,在觀影時,我一直在想的倒不是關於原著與電影之間的連結以及本作想要體現什麼樣的哲學性辯證。而是現代的框架中,應該如何看待塞博龐克的漫畫與電影。我們都知道,賽博龐克的漫畫與電影在上個世紀的八九零年代大量流行,美國出現了《銀翼殺手》,日本則在那個時期出現了《攻殼機動隊》、《阿基拉》、《銃夢》等作品。對比當時代的背景,彼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的高峰,在經濟面臨不正常的極度繁榮下,人們開始對於自身的文明產生反思,思考在未來當文明墜落時,又或者末世廢墟來臨時,科技、資金、權力被少數人把持,那麼人類的文明將何去何從,而位處社會邊緣的「自我意識」又該如何定義。於是賽博龐克的作品於焉而生,帶點預言性的對於現實生活進行拼判,反烏托邦的前衛想法隱藏其中,試圖拯救人類墜落文明的意圖顯而易見。
而幾十年過去了,當初《阿基拉》、《銀翼殺手》中所提及的2019年已悄悄到來,雖然說不至於體制崩解、文明墜落,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關係以及末世的絕望感確實與日俱增。但以此為基準思考,我才赫然發現,過往當我們討論賽博龐克,或討論文明墜落時,都是站在美國、歐洲國家、日本等高度科技文明發展的角度觀看,因此在作品中所建構的墜落文明,其實都有點是奇觀式的對於這些景況的片面想像,而這些想像的來源,又大多出自於眾多低度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市容以及生活片段。
想了想,這件事情其實相當的可怕,可怕的倒不是人類的文明有一天會墜落,可怕的是,我們自以為擔心、防範的可怕未來其實一直存在在這個世界當中,而卻被多數人刻意忽略。其二是我們長時間習以為常的用一種奇觀式、同情式帶點優越色彩的方式在看待這樣的生活落差。西方世界看不起東亞國家、東亞國家看不起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又看不起非洲國家。其三是,實際走訪我們以為的「落後」地區後,才發現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看起來」卻時平均水準較我們低落不少,但「精神生活」在某種程度卻超越我們許多。那到最後,所謂賽博龐克中高度科技、低度文明的末日警示,究竟是警告擁有自以為高度「物質文明」的地區,還是擁有高度「精神文明」而自足的國家呢?也就越來越不確定了。
而最後題外話,回到電影本身,我覺得目前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過度崇尚IP改編,而忽略了電影作為單一藝術個體的身份。許多改編電影往往一開始就想把餅做大,在第一集終究暗藏許多伏筆,而不審視的思考如何把一個「獨立」的故事說好,因為他們以為廣大的IP粉絲必然會對全不作品買單,所以也就自然地擁有續集電影,所以便可以偷留幾手,往後再談。殊不知在資訊流通的現代,觀眾也越來越難以取悅,許多這樣的預先偷留幾手的電影開始遇到苦果,我想DC世界是一個例子,而《艾莉塔:戰鬥天使》也是一個例子,越想就越覺得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