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gers Endgame 令全城哄動,除了是個舖天蓋地的商業行為,的確其在創作上也做到史無前例,觀眾在超過十年時間追看二十多部電影後,絕對要驚嘆整個Marvel電影宇宙MCU多年來埋下的完美伏線,除在故事上來一個大總結,在情感上也做出個令觀眾難忘、回味和感動的交代,在電影歷史上,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絕大部分聽眾也覺得本片是成功的。
在不戲透的原則下,只可以說(輕輕地說),故事線明顯集中於最原始的六名復仇者成員身上,而「巧合地」他們在上集最後都是在Thanos彈指一下之後都能倖存的: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黑寡婦、變形俠醫和鷹眼/浪人,在長期支持的觀眾心目中,是個最窩心的終結。而在早前坊間估計的兩大反擊策略,即在上集與今集之間上畫的兩部MCU電影英雄:蟻俠和Marvel隊長,都與Endgame翻盤有最大關係。
看完Endgame後,感覺製作人十分聰明地為自己保存了最大的彈性和未來創作空間,而觀眾也許也會有個像我感到的衝動,就是要回家上收費電視、Netflix等重溫一些本片相關的MCU舊作,雖然我之前已重溫了最近的Infinity War,不夠,還要特別溫習復仇者1-3、Thor 2、美國隊長1/2、銀河守護隊1、蟻俠1/2等中的情節,當然,其實其他電影都各有關連,忠實觀眾一定睇得很過癮!溫習之後,入去再睇IMAX,另有一番滋味!
雖然大家都知道必會有些英雄不能過渡,不過這樣說吧,他們離去得也十分浪漫、難忘。期待下一個十年!
#電影 #影評 #Avengers4 #Avengers 復仇者聯盟 #復仇者聯盟4 #Endgame
鋼鐵俠netflix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Tesla收服獨角獸Uber?
文章日期:2017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恭喜MSCI連續4年執迷不悟,終覺悟前非。A股權重暫只有0.73%,估計引進資金約150億美元,僅每日A股成交額四分之一,象徵意義大過實際。亦恭喜中國,成功加入MSCI是我形容為加入金融世貿(WTO)的第二關。去年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是第一關,全球央行已買入約1萬億元人民幣國債,對今年穩定人民幣匯率有幫助。剩下來第三關就是加入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難度不高,只時間問題。
近日把一些重要的科技股分成兩組:已大熱幾年的「狼牙幫」FAANG(facebook、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Google),近日有點倦態,經高盛提醒這些交易高度擁擠後,終進入無可避免的整固期,長遠會更健康。
另外,我發明的「白天鵝群」SWANNS(三星、Western Digital、阿里巴巴、任天堂、Nvidia及軟銀),推出不到兩周,三星、阿里、任天堂已急不及待起飛,衝上雲霄!WD、Nvidia和軟銀的反彈勢頭亦非常強勁。從6月9日高盛發出警告至今,FAANG跌3.2%,SWANNS反升了1.2%。
高增長高利潤 Tesla市值勝寶馬
江湖上除「狼牙幫」和「白天鵝群」兩大門派,還有不少絕世高手和靈獸。輕功最好的是鋼鐵俠Elon Musk的Tesla,股價今年升了76%,市值620億元(美元.下同),不僅是北美最大,更超越寶馬。Tesla在香港的成功有目共睹,不幸港府大幅減少稅務優惠,由環保「beacon city」,變成如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後的美國一樣落後,不珍惜地球。
Tesla一直覬覦中國市場,去年銷量翻3倍,達10億元,但仍不滿受制於25%進口稅。Tesla剛宣布在上海設廠,帶挈久違的天齊鋰業升至新高。外資汽車公司不許獨資,雖未宣布,但盛傳為上海電氣,有點意外不是買了Tesla 5%股份的騰訊(0700)。估計Tesla今年銷量十多萬輛,7月Model 3料投產,明年目標50萬輛,但就算做到亦未必有盈利。那為何Tesla市值能大過每年銷售近千萬且有盈利的通用汽車,以及同屬高檔品牌、每年銷量超過200萬輛的寶馬?你可用高增長和較高營運利潤率來辯解,亦可把去年合併的Solarcity的潛在價值計算在內,但仍難解釋620億元是個合理價值。這亦是我沒有把Tesla放進「白天鵝群」的原因。
上周在東京跟大摩極具影響力的「共享移動」分析師Adam Jonas開會,他重申Tesla和矽谷公司如蘋果、Alphabet等必徹底顛覆整個汽車行業。以傳統方法來計算,每年全球銷量約8000萬輛,乘以2萬元均價,金額16萬億元。如改用「共享移動」角度來看,每年全球車輛行駛10萬億英里,每英里價值1元,總值就變成10萬億元。未來電動無人駕駛車,必是AI和電池的最大市場。
無人駕駛未成熟 「共享移動」有潛力
Tesla怎會不知道「共享移動」的潛能?外界也經常傳聞Musk將宣布相關的共享小巴、轎車、貨運等服務。但仍只見水響,不見船來,主因是Tesla想一步到位,放棄人類司機,直接去到無人駕駛模式。但無人駕駛技術仍未成熟,還需5年以上,更大障礙是法律問題,需要更長時間來解決。Jonas估計到2030年,全無人駕駛車仍將只佔1%,或太保守,但絕不會是多數。
「共享移動」做得最好的是Uber,第一季營業額30多億元,虧損7億多元。Uber是全球最大獨角獸,估值700億元。但近日Uber出現危機,先有創始人Travis Kalanick跟司機吵架視頻,後有多名女員工投訴性別歧視,亦有盜竊知識產權指控,多名高層離職。禍不單行,Kalanick媽媽在遊艇意外中不幸身亡,在各種壓力下,Kalanick辭任CEO。Uber頓變群龍無首,除企業管治危機外,美國競爭對手Lyft已追至兩成多市佔率,世界各地法律訴訟不停。暫靠獨董Arianna Huffington來物色新CEO。如不能解決危機,估值必大跌,投資者在埋怨IPO拖太久。
之前我預測全球十大市值榜的未來變化,其中一匹黑馬正是Tesla+Uber。本擔心兩位CEO合不來,現在Kalanick離開了,是否機會來臨?很多人認為Tesla不會買,因不想面對數十萬司機,想直接做無人駕駛車隊。我明白,但眼高手低,繼續猶豫也不是辦法,Lyft都已跟Alphabet旗下Waymo合作。亞馬遜何嘗不想發展無店員實體店,但上周也宣布收購Whole Foods,暫答應保留員工,長遠肯定裁員。
Uber管治陷危機 估值或大跌
價錢方面,700億太貴,但如危機發酵,價格腰斬又如何?Uber雖沒有駕駛行為數據,但擁有大量有價值的客戶數據。另Uber「失敗」離開中國時,把業務交換為滴滴出行的兩成股份,現值近百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商場上,never say never!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蘋果、亞馬遜、Google、三星、Western Digital、阿里巴巴、任天堂、Nvidia、軟銀、Tesla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