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禾卯《小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哇,太久沒錄影狀態會掉耶,這次錄影聲音忽大忽小,建議一開始就直接小聲收看喔!」 【喜歡我的影片的話,訂閱禾卯吧!】➤ http://bit.ly/2jeGvH9 【Minecraft麥塊原始生存播放清單】➤ https://goo.gl/Sy9PnC ▀▀▀ ▶影片中使用的剪輯軟體 ...
錄影聲音忽大 忽 小 在 三木森 Mori Mori 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你聽見了嗎?《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對你而言,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是什麼呢?清晨的鳥叫?夏日的蟬鳴?下課的鐘聲?寶寶的第一聲呼喚?還是......
或許要選出「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畢竟生活周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響,而它們或多或少都在心裡駐足停留過。對我而言,「聲音」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就像我最近的作品《爸爸的小貨車》裡頭哼唱著的旋律,那是一段對於兒時記憶的珍惜。至於為什麼要特別提及「 #聲音」呢?
▎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前幾天郵差先生捎來了一份包裹,裡頭放著Cindy Wume的《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這是我期待以久的聲音。從波隆納入選公布、展出一直到繁體中文版的出現,一路堆疊著對於這本書的期待。Cindy是我很喜歡的創作者之一,也是我覺得在新生代的插畫繪本夥伴中少數找到獨一無二的視覺語彙的創作者。她總是能夠巧妙地跟很多不同的載體結合,不管是書、主視覺還是商品等等,而你又能輕易地辨認出這是出自於她的作品。我想這種既獨特又兼容的呈現應該是很多創作者望塵莫及的吧。
回到這本書《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我總是喜歡她靈活的線條運用。那些看似平面的圖像透過墨筆勾勒,畫面便顯得鮮活,還可以看到很多媒材的堆疊,像是色鉛筆、不透明水彩等等,是很值得收來觀察如何妥善運用媒材的作品。在這本書裡頭,有兩個主要的角色,分別是小獅子羅伊以及小狐猴傑米。那些旅程中發生的趣事讓我想起了另一本書《別怕!我有九條命》,也歡迎大家找來看看:)對我而言,羅伊和傑米他們既是分離又是合一的。這樣講好像有點玄玄的(哈),但就我看來,傑米就像是羅伊的某部分陰影,你所看見的你所認為的實相,其實都是出自你的陰影投射的幻象,直到你願意擁抱而完整它,而這趟旅程對我而言就是一趟「 #完整與接納」的過程。
▎完整與接納
在《7週遇見對的人》裡頭,分享了一位單身女子詹,因為小時候父親無法陪伴她,甚至疏忽她,讓她個性中男性化的部分特別外顯而意圖掩蓋女性化的部份。她會選擇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小時候沒有被善待的部份,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文化特別看重男性能量。不過,這個社會卻不善待有太多男性能量的女性以及太多女性能量的男性。因此,女人開始抑制自己的男性能量,而男人開始拒絕自己的女性能量,然後我們就被逼著走向極端。
不得不說,我自己就曾是如此,又或者說,我仍還在學習如何完整自己。因為有著相對陰柔的性別氣質,所以從小到大的環境都會要你抑制這樣的特質。當你講話的語氣不如大家心目中期待時,其他人就會開始哂笑或模仿你,你能怎麼辦?要嘛練習用不同發聲方式調整,要嘛接受別人的恥笑,假裝不在乎,但你真的不在乎嗎?老實說,它們就像一個個尚未癒合的傷口,會在某些特別的時刻被喚起,讓你選擇究竟要練習與之共存、撫平還是繼續壓抑。
在《多瑪斯福音》(Gospel of Thomas)中,耶穌說:「如果你把心裡的東西帶出來,你帶出來的東西會拯救你。若你不將心裡的東西帶出來,你沒帶出來的東西會摧毀你。」我想,這也是我會與摯友小金魚合辦「關係療癒讀書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練習去看見身上的傷,練習不拿別人來填補自己的空洞,練習重新養育自己,所以如果要選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我應該會選: #來自靈魂的聲音,你呢?
--------------------------------------------------
▎活動資訊(倒數2天✨✨):
【關係療癒讀書會】重新立下約定:從《爸爸的小貨車》練習每一天照顧自己 feat.《7週遇見對的人》
時間:9/18(六)14:00 - 16:00
方式:Goole Meet(當天會錄影,提供錄影檔)
費用:$499
(若提供《爸爸的小貨車》、《7週遇見對的人》購買證明,可再享優惠價。除此之外,還會抽出三位幸運的夥伴獲得《爸爸的小貨車》以及我們親筆手寫的小卡✨)
詳細資訊及報名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9061423101587100670
(Link in Bio)
感謝 Cindy wume & 拾光工作室 Gleaner Books
#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Cindywume #拾光出版 #繪本 #插畫 #插畫家 #讀書會 #分享會 #活動推薦 #愛情 #關係 #療癒 #關係療癒 #illustration #illustrator
錄影聲音忽大 忽 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看過《鬼哭神號》(Poltergeist,1982)這部電影嗎?
片中有一幕小女孩把手放在電視螢幕前,電視立即出現黑白的雜訊畫面,這就是「砂嵐」,也有人稱作「白噪音」。
「砂嵐」是日文漢字,直譯的話也可以翻成「沙塵暴」,讀作SUSAARASHI,在日本它也用來指電視螢幕出現雜訊的畫面。
以前在老三台的時代,還沒有像現在的第四台播放器以及網路串流影音平台,每當一天的電視節目結束後,視訊畫面就會消失,轉成黑白雜訊的狀態,所以一些老電影裡面會出現,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不小心睡著了,於是在半夜裡電視呈現黑白雜訊,還會發出有點吵雜的白噪音,在五、六年級生的童年記憶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來說一個關於砂嵐的日本都市傳說。
聽說啊有個懷胎的孕婦經常坐在客廳的沙發看電視,而且看到很晚,腹中的胎兒也會跟著母親接收電視的訊息,不是有些小孩會好奇去聽母親體內胎兒的聲音,就是用耳朵貼著母親的肚子,聆聽肚子裡傳來的胎動不是嗎?
結果呢,尚未出生的這個嬰兒的哥哥,你知道他從母親的肚子裡聽見什麼?
小男孩聽見的是電視裡出現的「砂嵐」,稀稀疏疏的沙沙聲。後來呢,這個嬰孩出生後,如果遇到不斷啼哭的狀態,只要讓他聽見「砂嵐」的聲響,就會立刻安靜下來,屢試不爽,接著就進入香甜的熟睡狀態,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說有些長期失眠的人,聽說只要給他聽「砂嵐」(白噪音),原本睡不著的感覺會消失,腦波會開始改變,漸漸的產生睡意,然後就會不知不覺地睡著,經醫學實驗證明確實「砂嵐」對某些人會起到催眠的作用,偶爾我的另一半也會聽下載的白噪音App,選擇雨聲或是類似一些環境音來助眠,效果不錯。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個節目製作導演,姑且稱呼他C君,為了趕錄一檔節目,他不眠不休的工作好幾天,有天他回到家中感覺到睡意,坐在沙發前不小心睡著了,電視在半夜發出沙沙沙的聲響,但他忽然從夢中驚醒,因為在一連串的「砂嵐」之中,突然聽見電視裡傳出他負責的那檔節目的工作人員表,不曉得是誰以高分貝的聲量喊著參與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面赫然出現一位他很討厭的電視節目導演的名字,接著陌生的播報員就說了一句「晚安」,電視畫面瞬間完全消失,不料隔天那個名字登上報紙的社會新聞版面,他討厭的那位導演在錄影現場死於心臟麻痺,所以說有人提醒大家不要在半夜起床打開電視,說不定會遇到這種預告死亡的「砂嵐現象」。
另外,以前有一陣子不是流行過3D的錯覺藝術,坊間出版許多彩色印象類似雜訊圖片的書籍,告訴你只要眼睛平視一直盯著這個圖片瞧,接著就會看見3D立體影像,據說是運用眼睛疲勞時的「視覺暫留」來製作的趣味讀物。因為當我們的視網膜接觸到光線的時候,即使閉上眼睛,仍然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現在我們認知到的電影拍攝與放映,也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製作。
就有人嘗試在半夜盯著電視裡的「砂嵐」一直看,眼睛動不也動,結果家中死去的親人就突然出現在雜訊畫面裡,還有人聽見電視傳出親人模糊不清的聲音,像是說話聲卻又斷斷續續,聽得不是很清楚,光想就覺得相當恐怖和詭異。電視出現的雜訊畫面會映出人臉,或是死去的亡靈,類似的傳言在日本昭和年代非常盛行。
奉勸大家這個動作千萬不要隨便嘗試,因為有人去造訪朋友,發現朋友坐在沙發前眼睛發直的看著電視,不曉得在那裡已經坐了幾個小時,眼前的畫面就是剛才我說的「砂嵐」,他看見他的朋友樣子很奇怪,嘴裡喃喃自語還露出淺淺的微笑,好像在跟誰說話一樣,之後就變得精神異常,可能是被砂嵐裡出現的亡靈給勾走了魂魄吧。
於是有了「如果一直盯著砂嵐的畫面很可能會瘋掉,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莫名其妙死掉。」的說法,而且在日本相信這種說法的人還不少。
也發生過半夜起床上廁所不小心打開電視的青少年,無意間從砂嵐畫面裡看到了成人A片的精采畫面,有的是混著雜訊出現,也有出現一段雜訊,突然切換到成人頻道的感覺,據說有人很好奇這個現象,還會特別半夜爬起來進行實驗,偶爾會真的碰巧看到了A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沒有人知道,或許是放送時的電波在不明原因的狀況下將成人頻道的視訊與砂嵐結合在一起,湊巧有人目擊到雜訊裡出現成人動作片的場面,真是香豔刺激的深夜節目啊,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更睡不著了。
我比較害怕的是在電視插頭拔掉的狀態下,電視突然自動打開出現砂嵐的畫面,曾經被這樣的現象嚇醒,整個人從沙發上彈跳起來。
文字 / 銀色快手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這是一個會透露年紀的都市傳說,我想會按讚的人數應該很少。
圖片 / 電影《鬼哭神號》的經典劇照
錄影聲音忽大 忽 小 在 禾卯《小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哇,太久沒錄影狀態會掉耶,這次錄影聲音忽大忽小,建議一開始就直接小聲收看喔!」
【喜歡我的影片的話,訂閱禾卯吧!】➤ http://bit.ly/2jeGvH9
【Minecraft麥塊原始生存播放清單】➤ https://goo.gl/Sy9PnC
▀▀▀
▶影片中使用的剪輯軟體
✧ PowerDirector 15
▶影片中使用錄影軟體
✧ Action!
▶BGM、SE素材由以下網站提供
✧ Freesound
✧ 魔王魂
✧ 小森平的免費下載音效
✧ LAKEY INSPIRED
✧ DOVA-SYNDROME
▀▀▀
✧禾卯個人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eamou
✧繪師:
月亮小海豹的深海層
▀▀▀
▶自我介紹
✧ 是努力拍影片的禾卯唷!
哈囉,我是禾卯。因為一些問題,所以講話難免有點口齒不清,
不過藉由拍影片來錄音聽自己聲音的方式,也能語言治療呢,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
關於農場改善的影片時間點:
04:29 完善第13、14集的農作物農場
06:04 完善第8集的羊農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DEBdVWrZI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