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孤獨是生活在一群無法讓你做自己的好人之間。」
⠀
當初在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的電影作品發現純真年代實在非常驚訝,因為他最常接觸的題材通常是當代黑幫電影,或者是其他特殊人物傳記,和時代文學完全是天涯兩端的感覺,不過看完本片後立刻消除我的疑惑,雖然純真年代看似是浪漫愛情劇,但本質上還是人性的角力,與 Scorsese 最擅長的人物刻劃相同。Scorsese 曾說,《純真年代》是他拍過最暴力的作品,的確,如果說黑幫片是肢體上的流血殘忍,那麼純真年代就是心靈上的折磨鬥毆,看不到的,是最人狠心殘酷的。
⠀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書名 The Age of Innocence 的靈感來自雷諾茲的畫作《A Little Girl》,畫作中無害天真的小女孩神情是十八世紀後期廣度被商業產品販賣的美好童年代表。作者 Edith Wharton 以此畫作的概念和歷史定位,嘲諷紐約上流社會優雅外表皮下的腐敗和假面。Wharton 也以本作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普立茲科幻小說獎的女作家。故事描述紐約1870年代上流社會的保守生活,男主角紐蘭即將迎娶天真可愛的大家閨秀梅,兩人看似完美的天作之合,卻在紐蘭認識梅的表姐艾倫後開始改變,他被艾倫的前衛自我吸引,癡癡為她瘋狂,艾倫則是因為離婚的關係整天被閒言閒語。兩人曖昧的關係也慢慢在社交圈傳開,究竟紐蘭能不能突破社會桎梏,投向艾倫的懷抱呢?由於書中有許多時間上轉折,不好以角色交代,Scorsese 使用旁白來做背景、角色內心世界的交代,非常有效率而且效果很好,尤其導演故意安排女演員 Joanne Woodward 作為旁白來說出男主角紐蘭的心聲,剛好和女作家 Wharton 書寫這本小說的心態一樣。
⠀
雖然故事叫做「純真年代」,但是裡頭的人物可一點也都不純真。紐蘭為愛瘋狂,成天計畫要如何和艾倫秘密見面,但是又不敢跟未婚妻梅說出真相;艾倫雖然也愛著紐曼,但她不願意破壞妹妹的婚約,還有承受社交圈更多的流言蜚語;梅從頭到尾都像純真小女孩,講話輕聲細語態度落落大方,但其實是城府最深的一位,暗地佈局就是要讓紐蘭留在自己的身邊,尤其是寫信給表姐說婚約提前的蒙太奇片段,站在兩叢粉白花朵之前,看起來實在無害真誠,但最後鏡頭停留在眉宇之間,暗示觀眾請仔細觀察梅的一言一行,真實用意可能藏的更深更狠。
⠀
小說裡大量描述上流社會的生活情境也被完整轉化成視覺語言,Scorsese 大量拍攝各種器物,從餐桌、家飾,到戶外裝設與活動,通通都要顯現上流社會的浮華奢侈和繁文縟節的保守。角色的心境其實可以從服裝和打光顯現出來,紐蘭一開始全心全意對梅的時候幾乎都是穿全白西裝,但是當他開始動搖時,身上衣服開始多了顏色,有曖昧不明的棕色,或者新婚、度蜜月時穿的黑色,顯現他的心情從蕩漾到絕望。而梅的服裝安排也非常有趣,到艾倫二度回來之前梅的衣服都是全白符合她的純潔,但是後來的衣服都變成深暗系列。
⠀
尤其是最重要的一場拜託紐頓不要去旅行的戲,梅暗地耍心機用懷孕逼退紐頓與艾倫的感情,她身上穿的就是紫色象徵權力,梅為了保住婚姻她也學會使用手段優勢來保護自己。燈光方面,導演故意在讀信時,讓畫面推進背景全暗做臉部特寫,讓角色內心世界直接透露出來,非常劇場感但效果非常好,情緒張力立刻呈現出來。另外,艾倫餞別晚餐時,雖然兩人坐在隔壁但眾目睽睽下,不敢輕易互動,餐後聚會各個賓客也用盡全力阻擾紐蘭接近艾倫,導演讓鏡頭變成紐蘭的目光,看著眾人看似無害但充滿洶湧暗潮的笑容,畫面切到紐蘭,陰影打在臉上,這一瞬間觀眾和主角同時明白賓客們的心機,還有妻子迎面的笑容,像是炫耀自己勝利的樣子。這場戲用畫面就展現殺人不見血的可怕,Scorsese 實在厲害!
⠀
結局手法利用陽光的刺眼回憶到往事,反射的部分讓我聯想到希區考克的後窗也有用閃光燈來讓時間暫停的手法,艾倫回頭的畫面雖然與現實不符,但在紐頓心中已經讓遺憾變成圓滿,愛其所擇把美好留在過去,讓角色回頭的手法在諾蘭的全面啟動也有使用,所以柯柏最後倒底有沒有回到現實啊(離題)
⠀
演員方面 Daniel Day-Lewis 實在好深情溫柔啊!講話細膩文雅,把英國紳士風帶進表演,雖然現代角度可能是渣男角色,但他演的好真誠好壓抑,實在不忍心苛責他,Michelle Pfeiffer 把外表堅強內心害怕的艾倫演的讓人憐惜。但是真正搶眼的是 Winona Ryder!她必須遊走在純真邊緣,沈著的捍衛自身利益,善良的眼神但內心潛台詞卻充滿利刃,每次出場都非常亮眼。
⠀
總結,Scorsese 的純真年代用安靜的節奏說一場愛情與社會觀念角力,敘事手法流暢,演員演出精彩。大師出招,只能佩服!
⠀
⠀
純真年代 (1993)
The Age of Innocence
類型:時代、愛情
⠀
🎈R2D2
鏡之孤城 小說 結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
⠀⠀⠀⠀⠀
以下非建議順序,單純列出幾部,先來看《#青梅竹馬》。
⠀⠀⠀⠀⠀
吳念真說:「其實楊德昌有一核心主題:時代變革中,人在其中的生存到底適不適合?孝賢扮演的角色是在迪化街賣布的,正尋求一種轉變,思索要不要到國外做生意,但受限於個人認知或本身的性格,註定會受到挫折。有一場在 Pub 的戲,那些知識份子在講些無聊的笑話,對方聽到他是賣布的,不屑的態度溢於言表。阿欽也是被時代所犧牲,他年輕時候是打少棒的,後來少棒沒了,他也就完了。
⠀⠀⠀⠀⠀
有一天,我去天水路找朋友,看到一個傢伙在賣甘蔗汁,他竟把攤子整個推到路上來賣,警察前來驅逐,他不肯挪動,警察無計可施便走了。那個攤子上掛了三張照片,都是他跟蔣經國握手的畫面。出於編劇本能,我就去跟他聊天。他說,他從中學時代就被抓去練拳擊,成為國手,有一年,準備赴加拿大參加奧運,但那年加拿大已經和中國建交了,竟拒絕台灣代表團入境。台灣大隊人馬在日本等簽證,等到最後仍然沒能參加。回來後,他就去當兵了,退伍之後,什麼都不會。他說:『我要生活啊!我為了國家這樣練拳擊,練到最後也沒有機會!』那張照片就是他參賽前受蔣經國召見所拍下的。他覺得國家沒有照顧他,他這一輩子都毀了。
⠀⠀⠀⠀⠀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楊德昌聽,他覺得很有意思,後來還很高興打電話給我,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弄出來,我已經想到題目了!』他常這樣,劇本還沒想之前,想題目、想海報、想工作人員要穿的 T 恤想得很高興,像小孩子一樣。他講了一個題目我覺得很棒 ───《業餘生命》。亦即三十歲之後的生命全是業餘的,因為生命在此之前已經過完了。以演藝界的人為例,可能三十歲之前所有掌聲就已經得光了。《青梅竹馬》裡,阿欽那個開計程車的角色基本上就是業餘生命,是一個挫敗的人。
⠀⠀⠀⠀⠀
你吞不吞的下那口氣?會否覺得自己被虧待?」
⠀⠀⠀⠀⠀
⠀⠀⠀⠀⠀
接著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導演刻劃著純真的失落、道德的崩毀與理想主義者的殞逝,那時候的人們極其壓抑絕望、迷惘挫敗,無力改變現狀的父母將一切希望放在孩子們身上,用功讀書成為唯一一條出路,不安瀰漫的社會氛圍似乎一觸即發,族群對立,械鬥滋事,然而始終沒有人死的像個英雄,只能活著見證自己變成一個惡人,變成一個被大時代殺死的恐怖份子。
⠀⠀⠀⠀⠀
因此在一則撼動社會的情殺案件背後,不只關注著 1960 年代的日常生活,同時掀開存在於社會新聞裡的人之價值,透過鏡頭探問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一個毫無前科的高中生成為滿身血污的殺人兇手?帶有史詩氣勢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文喚作「A Brighter Summer Day」,重點就在「Brighter」,有比明亮更明亮之處,周遭就有比黑暗更黑暗之處,手電筒光線所及成為光明與希望,也因太過刺眼只能看見一半的真相,其他陰影滿布的地方則彷彿更加混沌不清,潛伏一旁的暴力蠢蠢欲動,價值觀不停偏斜擺盪,無論大人或是孩子都難以在顛沛流離中想像未來的自己的樣貌。
⠀⠀⠀⠀⠀
小四澄澈而直接的雙眼於卡奇色制服堆裡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比起同齡的朋友他略顯沉默壓抑,臉上讀不出任何情緒,沒辦法真正融入不良少年的幫派核心,也沒辦法過著完全遠離紛擾的學生生活,不上不下的成績只能考上建中夜校,就如生於公務員外省家庭的狀況。張家的父母無可挑剔,媽媽勤儉持家,爸爸有自己不容動搖的原則,不但適時傾聽孩子的想法,為孩子據理力爭,也身體力行教導下一代做人必須光明磊落問心無愧,自己的未來要憑著自己的雙手決定。
⠀⠀⠀⠀⠀
直到警備總部的人登門將父親帶走的那一天,直到白色恐怖真正在張家掀起驚濤駭浪的那一天,一顆又一顆的大型冰塊靜置走廊,一疊又一疊的空白稿紙擺在眼前,以失去時間感的精神壓力呈現人們漸漸產生斷裂的過程,原來國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們的人生,原來個體的命運從來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原來過去深信不疑的公理正義都是滿紙荒唐言,比起貧窮,絕望才會真正讓人變得滄桑、憔悴、黯淡與不堪,只見他茫然盯著桌上的食物,卑微請求老師網開一面,再也抬不起頭面對如此踐踏人性的國家與社會。
⠀⠀⠀⠀⠀
舉凡善良、公平、正義等擲地有聲的名詞,並非有錢人的餘裕或底層者的嘲諷,也不是崇高空泛的道德標準,那些拚命守護的,就是為了下一代的目光與希望,往往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Honey 不惜代價對抗、維繫小四最後一線理智的,都是小明,是純真與救贖的象徵,然而一句當頭棒喝「我和這個世界都是一樣不可改變的」,意志的斷裂巨大到再也無法挽回,不可以被人瞧不起,不可以被世界的醜陋吞噬,那一把短刀殺死了愛,殺死了過去的小四,也殺死了一切理想中的美好期許,時代將青春、信念摔得粉身碎骨,只留下了選擇在風中搖擺的草,殘破地隨波逐流。
⠀⠀⠀⠀⠀
⠀⠀⠀⠀⠀
而後看《#恐怖份子》。
⠀⠀⠀⠀⠀⠀⠀⠀⠀⠀
不安、疏離、壓抑、暴力、無解,交疊在楊德昌質樸且暖色調的台北日常恐怖之中,鏡頭下這群人困在無限循環、一成不變的日子裡,他們以為人生應該要有另外一種模樣,不缺物質的執意追求虛幻的精神生活,手頭不寬裕的以為擁有金錢便能迎來新的起點,是每位理想主義者不偏不倚走向憤世嫉俗,也就是恐怖份子的過渡期。
⠀⠀⠀⠀⠀
「在他鏡頭下的台北是一個很雜亂的、拼湊的城市,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台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
吳念真認為,臺灣最好的電影有兩部,一是楊德昌《恐怖份子》,二是侯孝賢《童年往事》。
⠀⠀⠀⠀⠀
在看似平靜的舊時台北,參差不齊的老舊公寓比鄰錯落,以槍聲劃破天際,也以槍聲劃下句點,三條故事線有條不紊地穿插、糾纏,慢慢收攏成一個故事,巧妙透過後設手法導向亦真亦假的結局。李立中和周郁芬一對中產階級夫妻,有潔癖的先生雖然收入足以餬口,但自私自利的他職場始終不順遂;婚後求子不得,足不出戶的妻子專注於撰寫小說,卻因生活百無聊賴而坐困愁城,無法突破寫作瓶頸,一日,一通匿名來電,讓她下定決心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來電的就是位混血少女,也是楊德昌開始構思《恐怖份子》的契機,如實反應台灣當年美軍駐紮的時代背景,母親活在逝去的西洋老歌之中,年紀輕輕的淑安則與不良少年為伍,為了金錢成為行竊慣犯,長期遊走在法律邊緣。因一條故事線再衍生另一條故事線,又因另一條故事線而發展出另一個完整的世界,家庭寬裕的少年攝影師小強愛上內心虛構的神秘少女形象,拼拼湊湊出看似合理的故事,每個人看見了部分的真相,每個人也同時被蒙在鼓裡。
⠀⠀⠀⠀⠀
「什麼是虛構?什麼是真實?風一吹,照片中的人就變得零碎,彷彿她是拼湊而來的。整個城市也是一樣,這是一個拼湊的世界,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並非真實的全貌。」
⠀⠀⠀⠀⠀
女孩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照片裡的眼神斜斜盯著男孩的位置,男孩從那處望向了女孩,三個畫面在短短幾秒的剎那建構出抽象而立體的空間,似乎時而行走於夢境,恍惚置身於現實,台北就宛若一個庸俗沉悶、乏善可陳的夢,彼時是,現在仍是,人人嚮往自由,人人求而不得,無論你腳踏實地過日子,或是企圖與眼前困境對峙,都無可避免一步一步靠近背後的深淵。
⠀⠀⠀⠀⠀
「片中,大台北瓦斯球代表的是一個快要爆炸的東西,暗示著危險,楊德昌鏡頭下的城市好像都走在邊緣上,隨時會發生狀況,跟他的個性很像,因為他事一個很敏感、細膩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太對勁。就像《一一》裡頭,洋洋喜愛拍人家背部,這其實貫穿了他所有創作,楊德昌在看人的時候,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面向。」
⠀⠀⠀⠀⠀
⠀⠀⠀⠀⠀
最後,我們看的是《#一一》,最喜歡的一部。
⠀⠀⠀⠀⠀
以婚禮開始,以葬禮作結,這些都是平凡無奇隨處可見的生活,也會發生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事,卻以溫柔的電影語言交織成文化背景之下的共同回憶與課題,在多年後依舊發人深省。簡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代表性族群之一,也就是中產階級與中小企業,無須終日為錢勞心傷神,但人生不會因此而少些煩惱。爸爸 NJ 和幾名同儕合夥開創一間電腦公司,妻子敏敏是標準的家庭事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兩夫妻膝下育有正在就讀北一女的女兒婷婷,和八歲的兒子洋洋,這一家人面對小舅阿弟的婚禮的同時也面臨長輩的腦溢血昏迷,NJ 甚至在圓山飯店巧遇了初戀情人阿瑞。
⠀⠀⠀⠀⠀
這個壓抑的中年男子,幾乎可以說是吳念真的化身,NJ 的父親形象,也可於李安「父親三部曲」中清楚察覺,傳統定義中一家之主的特質,如此衝突而缺乏溝通的家庭樣貌,從不同時代、不同年齡層都能窺見父親威權角色與早期家庭結構的瓦解。努力撐起一個家的背後,也有我們未曾發覺的浪漫餘暉,是不是人總有一天都需要在現實生活與理想愛情之間擇一呢?
⠀⠀⠀⠀⠀
在 NJ 與阿瑞的日本、婷婷與胖子的台北交織成了愛情詩篇,此端是自己久別重逢的年輕歲月,彼端則是女兒摸索愛情的未知期待,彷彿換了一個時空,婷婷也經歷了爸爸曾經走過的路,只是可能在愛與不愛之間就這麼毫不留情地一分為二。生活在台北,任誰都曾去西門町看電影,任誰都曾踏過無數次的武昌街,任誰都曾獨自佇立在車燈閃爍的路邊拼湊破碎的心,任誰都曾在吵雜壅擠的世界裡備感孤獨。
⠀⠀⠀⠀⠀
《一一》是時代的縮影,從街道、天橋、紅綠燈平凡的日常畫面裡我們看到光陰流逝的證據,也感受著台北獨特的城市韻味。《一一》更是社會的縮影,每個角色在我們生活中都不陌生,有先上車後補票,也有發乎情止乎禮,有看似美滿的家庭,也有複雜紊亂的鄰居,有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嘴臉,也有盼以真誠待人的無奈。
⠀⠀⠀⠀⠀
「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可以裝,那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真的?」短視近利、投機取巧,許多企業奉行利益擺第一的宗旨,公司需要賺錢是天經地義,卻非以長久經營的角度思考,於現在的食安危機、黑心食品、詐騙猖獗、缺乏國際競爭力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上浮現,畢竟有所得的同時都必須付出代價,這些代價都將落在下一輩的肩頭上。NJ 憤而掛上電話,拒絕接觸公司決策,也許惱怒的不只其他人的反反覆覆,而是此類罔顧未來和台灣商譽行為,如此成就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共業,之後則必須由洋洋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慢慢償還。
⠀⠀⠀⠀⠀
耐人尋味的名稱「一一 A One And A Two」,無論指的是兩個人、人與人,還是存在於每個角落的二元對立,也就是洋洋始終想捕捉的「後腦勺/看不見的後面」,都給人異常豐富的留白與思考空間,好與壞、對與錯、愛與不愛、真誠與偽裝、年輕與遺憾、喜宴與喪禮、送往與迎來,從楊德昌的鏡頭之下感受到的,是每個人看似互動密切又形影疏離的灰色地帶,更隱約透露出了一種反璞歸真的成熟心境。
⠀⠀⠀⠀⠀
⠀⠀⠀⠀⠀
(本文引述的文字除電影台詞外皆出自王昀燕《#再見楊德昌》一書。)
鏡之孤城 小說 結局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夏季的歌頌者》,東城綾,霧鹿出版 #每天閒聊一本書
好興奮啊!!!今天就讓我自賣自誇一下
沒有想到作者終於答應授權繁體中文版。
中間真是一波多折,想到十五年前被感動的震撼,以及聽過太多次作者拒絕授權的傳聞,原本覺得也許沒有希望了,經過兩次親自前往拜訪蒼睡社,以及在信件中誠摯地交代自己喜愛這本小說到前往角倉電影製作公司,極力找出當年故事原型〈夏之歌者〉的DVD,這個瘋狂的舉動後,終於獲得首肯啦!
雖然當年蒼睡社主打作者是美女大學生作家,十六歲獲得文藝星屑評審特別獎、十七歲高中還沒畢業就成為第二年輕的中路賞得主,但去掉這些宣傳包裝的標籤外。這本小說打動我的是那純粹的愛情故事,在我心中足以和《挪威的森林》並列「100%的愛情小說」
個人覺得非常適合一邊聽蘇打綠的小情歌和吳青峰的歌頌者一邊讀。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因生病在外婆家修養的少女,自小在京都郊外的山中小村成長,孤獨地度過漫漫時光,直到一日年紀相仿的少男,前來小村度過暑假,首次讓女主角與人接觸,開啟人生中第一次「像野兔撞上巨石」刻畫在女主角與讀者生命中的心動。
首先,人物描寫非常厲害,那開朗、認真又帶有點神秘感的女主角,在山林自然成長,保有質樸天然的心性與氣質,從小罕與人群接觸的生活經驗,又使得她對於人的看法、對愛情的想像以及承諾、生活,都有著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筆觸實在纖細溫柔,寫女主角幼年在看不見月亮的夜晚森林中迷路,因四周漆黑感到害怕徬徨,同時又能留意到一片黑暗中,仰望星空之美;或是在男主角依循外在社會常規般向女主角告白表達心意,發生的場景卻是兩人隔著一扇破舊的木門,在長滿藤蔓與苔蘚的廢墟中。像是這類場景與心境的反差,很有意思地凸顯出或許情感關係與猛烈的生命力相同,足以使人畏懼,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充滿吸引力。
要說我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當然是結尾的安排。
最終女主角面臨著一個相當經典的困難選擇,究竟是要留下來還是要離開?
小說的結局跟當年〈夏之歌者〉的DVD有巨大的不同。我很誠實地向作者說,我個人更喜歡〈夏之歌者〉最終的安排。鏡頭透過男主角的視角,在緩慢起步的火車上透過車窗,看著穿著一身素雅洋裝的女主角,在鐵道的草地上露出燦爛的微笑奔跑追逐著火車,旁白說道:「我們或許不會再見面了,因此我絕對不會忘記,妳的聲音,妳的雙眼,還有妳看過的所有景色,以及與妳共度的那個絢爛夏季」
而小說版的結局,則是改自女主角的視角出發,描述經歷過這個夏天後「其實她心中也明白了,時間將一切運往忘卻的彼岸,她的思念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雖說我有我的喜好,但是兩個結局都好感人啊!
--
by 餵鹿吃書
#好啦愚人節快樂
#也祝大家連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