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光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會帶來延續家族的下一代的出現。但在醫學越來越佔據話語權的今天,人們的
婚姻選擇也往往也受到醫學的影響。
這篇來自【DQ地球圖輯隊】的文章,帶我們到奈及利亞看到該國的婚姻如何正受到醫學觀念與論述的影響。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醫學與婚姻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
在奈及利亞,每年通常有 15萬名新生兒帶有 SS基因型,成為鐮刀型紅血球的病患,是全世界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最盛行的國家。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奈及利亞約有 24%人口攜帶著鐮刀型紅血球基因,當時平均每一千名新生兒中,就有 20名新生兒帶著 SS基因型。
由於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是一種遺傳疾病,奈及利亞上至政府、下至民眾,都致力於避免再生下更多帶有SS基因型的新生兒。他們鼓勵帶有AS基因型的人與帶有AA基因型、不具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基因的人結婚生子,帶著AA基因型的民眾也開始只找其他AA基因型對象交往。
奈及利亞非營利組織薩米拉薩努西鐮刀型紅血球基金會(Samira Sanusi Sickle Cell Foundation)就是其中一個宣導相關意識的民間組織。他們專門為青少年、少女提供諮詢服務,鼓勵他們進行血液檢查,注意自己和約會對象的基因型是否「契合」。
同時,奈及利亞政府推出相關政策,禁止兩個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的患者結婚。今年五月,位在奈及利亞東部的阿南布拉州(Anambra)州議會甚至通過一條新法案,強制所有伴侶在登記結婚前進行血液檢查,並規定任何宗教機構或民政事務所都不得在未收到正式的基因檢驗報告前,為一對伴侶舉行婚禮儀式。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不少人相信「種族」間的主要差異除了文化與生活方式之外,還有「生物特徵」,如基因與血液的不同。因此,一些比較堅持生物特徵的族群往往也都會排斥族外通婚、族外輸血或是器官移植。那麼這是一種「落伍」的思維嗎?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當前醫學對於輸血的研究,讓我們看到一些在輸血上區分種族可能帶來的效益。
-------------------------
回到科學角度,George 認為,現時紅十字會不按種族分辨血液的做法有誤。
A、B、AB 及 O,加上正負 Rh 因子,組成人類 8 種主要血型。輸血成功取決於適合的血型。假如輸入的血液包含自身缺乏的抗原(antigen),身體便會產生排斥反應。同時,體內會製造一種抗體,增加下次識別抗原的能力。George 特別提到,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地中海貧血症或白血病等,需定期接受輸血的患者們,可能因抗體不斷產生,導致愈來愈難配對合適的血液。
至於血型有所不同,大部分原因由細菌、寄生蟲驅使。美國國家血型基因組中心科學主任 Connie Westhoff 解釋,假如瘧疾通過特定抗原進入血液,該抗原便可能會產生變化以自我保護,導致不同血型的出現。例如霍亂,在 O 型的腸道幹細胞上繁殖能力高,但 O 型對瘧疾亦更具防護力。鑑於諸多複雜因素,導致血型的區域比例有差異。例如 A 型血分別存在於 27% 亞洲人、40% 白人身上,而 B 型血於亞洲較之常見。
即使如此,只需分清血型、鼓勵較少數血型擁有者捐血不是已足夠?對此,George 列舉鐮狀細胞的例子。其細胞特徵(SCT)能預防瘧疾,而且大多數遺傳有鐮狀細胞特徵者,均沒演變成鐮狀血液疾病(SCD)。這亦解釋了,何以鐮狀細胞疾病過去常見於非洲,因為當地過去瘧疾傳播同樣甚為廣泛。意味能對某些疾病起作用的血液,可能更常見於某些種群,而非純粹的血型分別。
(以上引用網頁元文)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演化」是生物與人類延續物種的重要機制,但除了內部基因之外,外在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條件。
這篇來自【TechNews科技新報】的文章,帶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到氣候如何可能影響到生物與人類的演化,也讓我們進一步想想今天的氣候又會為未來人類演化帶來什麼樣的變數。
---------------
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 教授 Scott Solomon 在 NBC 投書指出,生物學家已觀察到松鼠和鮭魚的發育速度加快,且在較年輕的時候就能繁殖。珊瑚與微型藻類共生更能適應溫暖、酸化的海水,且氣候變化將以微妙但重要的方式改變人類身體的內部運作,並可能導致人類外表發生明顯變化。
Solomon 解釋到,氣候變暖意味瘧疾、西尼羅河病毒和其他長期局限於熱帶地區的疾病將蔓延到溫帶地區,讓生活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們也面臨這些疾病,使得人們的免疫系統將被迫發展出新的防禦系統,反而導致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普及。
譬如兩種血液疾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和地中海貧血由於具有有益的副作用可以抵抗瘧疾,因此遺傳此病的人會愈來愈多。此外,人類的消化系統將隨著食物供應的變化而發展,譬如中東和北非開始飼養牛之後,當地人成年期也發展出消化牛奶的能力,其後代可能會發展出更好的耐受糖或脂肪的能力。
改變飲食也會引發我們微生物組的變化,由於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存在於人們的內臟中以保持健康。素食者往往含有不同於肉食者的細菌混合物,如果長期乾旱導致飼養牲畜成本太高,肉食者體內的微生物組將出現變化。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