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長嘴澆花壺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血緣和基因是來自雲林西螺的道地台灣人,但我成長在一個外省人的家庭裡,我的父親是江蘇人,所有一切給我的教養和啟蒙,都是外省人的傳統與思維,我最初的身分認同是外省人第二代,現在不是,我是道地台灣人,我聽得懂台語,我會說台語,說得不甚流利,但我認同這塊土地上的一切,我知道歷史,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在講外省人,這個名詞,那是歷史的產物,如今已經融合了,只要不被政治人物操弄,外省人其實就是卡繆小說裡的異鄉人。
我弟傳來訊息:今天我要帶媽媽參加姑媽告別式,昨天有說要和媽媽一起吃完早午餐出發。
昨天在市集擺攤的時候,我記得他跟我提起這事。其實去年的時候,我有想過,久未連絡的姑媽,不知道近況如何,我以為她老人家早就去世了,我是個六親緣薄之人,事實上只是因為我害怕跟任何親戚相處,高中以後,我幾乎很少和名義上的親戚有所聯繫,除了母親家族的阿姨舅舅,隔幾年會吃一頓飯,聽他們聊天,父親家族幾乎是斷了聯繫。
我的血緣和基因是來自雲林西螺的道地台灣人,但我成長在一個外省人的家庭裡,我的父親是江蘇人,所有一切給我的教養和啟蒙,都是外省人的傳統與思維,我最初的身分認同是外省人第二代,現在不是,我是道地台灣人,我聽得懂台語,我會說台語,說得不甚流利,但我認同這塊土地上的一切,我知道歷史,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在講外省人,這個名詞,那是歷史的產物,如今已經融合了,只要不被政治人物操弄,外省人其實就是卡繆小說裡的異鄉人。
聽我弟說,姑媽一百歲了,我覺得姑媽好長壽,會想起姑媽,是因為每年,老爸都會帶我們全家人,在舊曆新年的時候,去給姑爹姑媽拜年,這件事是我們家的傳統,老爸是日本戰爭時,放棄一切包括學業,買了船票,從上海逃難過來的,他是大江大海的那個年代,雖然他看起來一直很年輕,來台灣接受軍校的訓練,長得俊秀,住在左營的眷村裡,高雄是父親早年的記憶,母親也是,她曾是小港加工出口區的女工,和父親認識是透過相親,父親會寫好看的字體,寫情書追求母親,說起這事,母親臉上漾著害羞又得意的笑容。
我記得姑媽,他們家有個大的後院,座落在景美溪邊,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有點零亂又茂盛。姑媽老愛整理她的花園,那是她親手打造的花園,是她的小天地,我記得姑媽澆花的模樣,修剪那些枝葉,和會說話的九官鳥閒聊著只有他們才聽得懂的家務事,我覺得很有趣,她把鳥兒和花草都當作自己孩子,照顧並疼惜著。
很神奇的地方,姑媽家好多擺設,都是舊時代的,嚴格來說是二戰前的上海氛圍,戰後外省人的記憶,時間像是凝結在那個空間裡,我念小學的時候,走進去就當作自己人在上海了,有機會我應該要來寫寫姑媽的故事,寫一代人的心情。
姑媽過世了,我沒有難過,畢竟隔了好久都沒連絡,我對親戚都是很淡薄的,沒有什麼情感上的牽絆和拉扯,讀作家們的散文集,我總是好奇那些親友們的記憶,為何總能寫得那麼動人深刻,我也好想要有個不可思議的阿姨,像吉本芭娜娜寫的《廚房》那樣,或是琦君筆下的人物,但現實中我經常是一個人的狀態,以為自己無親無故,無依無靠,只有書本才是我真正的原鄉,我自己的世界。
姑爹和姑爹,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保留著連爸爸都沒留下的東西,那是屬於江蘇人的家族記憶,有一些是上海經驗。我弟說,很像在看懷舊片的場景呢,可是小時候,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那就是真實生活,你摸得到,看得見,每一件物品,姑媽都能如數家珍,妳問他什麼,她記憶力好,她可以耐著性子,一件一件地說給妳聽,姑媽燒的菜之好吃,我到現在還會流口水。
我記得姑爹習慣抽著他的黑色菸斗,聊起他年少時的往事,人際交流,家族裡的變化,其實我沒有印象大人們到底都在說些什麼,但印象中姑媽是少數有讀書、有品味的女人,也見過世面,姑媽的硬筆字寫得好看,她應該覺得自己是上海女人,她會說蘇北的方言,也聽得懂揚州話,還會說上海話,姑媽是那種交際手腕厲害的女人,可惜這裡沒有她的戰場,好像她的家境還不錯,對於姑爹來說,似乎是屈就嫁給了他,可他們浪漫的相遇故事,我一丁點都記不得了,要不然真想說給你們聽聽。
姑爹海派,個性剛直有點衝,也是軍人退役,有沒有在前線打過仗我不知道,但我記得他的軍服上有繡著軍階和勳章。姑爹和姑媽兩人的感情濃厚,從年輕時一直苦過來,真的是攜手到老,他們年輕時的婚紗照,從前朋友聚會的照片,那些泛黃的或赭紅色的照片,還留存在大本的相簿裡,我記得姑媽曾拿出來給我們看,一張一張介紹,這是某某某,他她是誰,做過什麼事,和他們之間的交誼,她真的記性好,故事人情從她嘴裡娓娓道來,怎樣說都動聽,教人好生羨慕。
我現在竟然都還想得起,姑爹家的石頭凳底下,還有從前時代生活使用的痰盂和尿壺,其實他們不知怎麼做到的,一直能保有過去的生活方式,絲毫沒什麼改變,還保存為數不少的大陸那邊的照片和字畫,證明文件等等,不光是惜物,我覺得少了一樣,可能對他們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
不瞞你說,看到那些東西,我甚至有種人在文革前的錯覺。很多朋友家人都離散了,他們卻能保有記憶,以他們曾有的身分認同感到驕傲。因為戰爭,不得不的道別,一離開就是數十年,一九二零年代的上海和江蘇,是他們青春時的回憶,對我們而言,那已經是歷史了,是電影裡的畫面,滾滾紅塵,或是上海灘,久遠以前的傳統思維和生活方式,竟在景美河邊一個不起眼的巷弄重現,雖然失去了光澤,但他們想盡辦法,很努力地保存下來。
這就是白先勇筆下的《台北人》
他們是失落的貴族,在台北他們背離了家鄉,成為名副其實的異鄉人,但他們沒有忘卻自己的根,沒有拋棄舊有的一切和回憶,沒有因為戰亂而磨損了內心的志氣和信心,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選擇了新的生活方式,他們順應環境,卻保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固守著傳統,還是用江蘇話進行日常的對談,偶爾夾雜些上海話,聽來莫名的親切。
明明我和他們一點也不親,不知為何,突然憶起片段的零碎,我記得姑媽上街買菜的模樣,她用國語跟菜販講價錢,我不知道她聽得懂台語否,但生活就是這樣,語言是我們對應這世界的工具,每一種語言的背後,都是說不完的故事,如今再也嘗不到姑媽做的菜,我也不知道百歲的她,是什麼模樣,我永遠記得年輕時候的她,自信美麗,覺得自己是上海女人,像老電影的劇照,巧笑倩兮的側影,如果我是姑爹,怎能不愛上她呢?
願姑媽百歲無憂,離苦得樂。
文 / 趙佳誼(妳遠房的侄兒)
2018.04.22 AM 08:23 於姑媽告別式的早晨
長嘴澆花壺 在 陳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妻日記69
做水
在藍星人的眼中,水是珍貴的,喝水是一件重大的事(不然青蛙會變得乾癟),與早餐人同居之前,我就有一套自己做水的儀式,內容如下:
用淺藍色尖嘴水瓢從水龍頭取水,放進B牌深藍色濾水壺,過濾完成後,倒進象印熱水瓶,等水燒開,將一半的熱水倒入有紅色蓋子的耐熱玻璃壺,放涼。這就是藍星人喝的冷開水了。其實很方便啊!但跟早餐人一起半同居時,她那邊的住處濾水器直接裝在水龍頭,很方便,煮開水用的是PH電熱壺,想喝冷水嗎,等水涼,倒進有藍色蓋子的涼水壺,想喝熱水怎麼辦?水燒開時放進有可愛老虎圖案的Tiger熱水瓶啊!晚上我總是把保溫瓶帶進房間,這樣一醒來就有熱水喝。
等到我們同居時,水壺就變得很多了。
原有的濾水器沒法安裝在新家的水龍頭,只好先用我的濾水壺,昨晚她整理飲料區時,赫然發現小小地綠色茶几上放了水瓢,濾水壺,電熱壺,玻璃冷水壺,電動熱水瓶,「為什麼喝個水要這麼複雜?」早餐人崩潰了。「有了電動熱水瓶,為什麼不把電熱壺收起來?」她說。
「因為電熱壺煮的水泡咖啡比較好喝」我回答。真的啊,本來我都還想買個濾泡咖啡專用得長嘴銅壺呢!
「那電熱水瓶收起來。」她說。可是這樣客人來的時候就沒有熱水喝。
「那藍色的水瓢收起來」她說。
「不行」,沒有它,我不知道怎麼裝水。我說。
「反正要簡化,這裡太擠了」她說。
大家光是用看得眼睛就花了吧!
我自己也赫然驚覺,我化簡為繁的能力真是太強,「那交給你吧」我閉上眼睛,想像她如何將這裡化繁為簡。
後來,她說保留電熱壺熱水瓶在飲料台,電熱壺燒開水後直接當水壺(煮咖啡時也可用),想喝熱水從熱水瓶取。咦,一下子就解決我的難題了。
我默默地把藍色水瓢與濾水壺拿進廚房一角,嘿嘿,藏起來,等到安裝了濾水器,他們就用不上了,這兩個藍色的水壺可以拿來澆花嗎?
所謂磨合,有時是學習,我習慣自己在藍星上混亂神經質的許多怪癖,但我也知道那些繁複多餘的程序有時會造成生活的負擔,在早家的生活裡,我喜歡大事都讓早餐人決定,因為最後她的安排總是讓我開心與安心。
我把退讓當作一種是旅行的入境隨俗,與她一起生活,我願意放棄自己的成見與習慣,就像移民,學習當地的語言,融入文化,適應風俗,這些舉動並不委屈,卻是一種讓自己變得開闊的經驗,我沒忘記藍星,但地球已是我的家。
「你把你藏起來的那些東西都拿出來,我才有辦法幫你整理」她說。
「什麼東西?」我心虛地問。
每個抽屜都會有的電線啊,網路線啊,鍵盤啊,耳機啊,滑鼠啊,光碟片啊。她回答。
咦?對。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多鍵盤?
「好」我心想,它們到底散落在何方?
「以後我們就找一個箱子,專門放你的電腦相關用品好嗎?」她又是好氣又是好笑地說。
「是的」我說。
我有預感,我即將變成一個整齊的青蛙了。
讚!
長嘴澆花壺 在 長嘴澆花壺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 2022年1月|飛比價格 的推薦與評價
長嘴澆花壺 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就來飛比,收錄全新、二手長嘴澆花壺在露天、蝦皮推薦商品|飛比價格. ... <看更多>
長嘴澆花壺 在 長嘴澆花壺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 2022年1月|飛比價格 的推薦與評價
長嘴澆花壺 PTT與DCARD推薦網拍商品就來飛比,收錄全新、二手長嘴澆花壺在露天、蝦皮推薦商品|飛比價格.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