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角爸。
睽違了幾個月,升上水面來打個招呼,順便交代一下我和角媽的近況。
說來很尷尬,當初創建這個粉專,是基於分享角媽BPD的心路歷程,以及陪伴者的經歷,一方面做為記錄,二方面也達到了寫下來就抒發了的效果,當然三方面就是分享,讓其他人能夠有機會能看到這個可能性與這樣的故事。
然而時至今日,我和角媽在第四階段已經10個月(從2020年8月算起),發展到這裡,不論是我或是角媽都已經是越來越趨近於平凡人的狀態,也就是雖然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幾個驚險的時刻,但因為過去的練習與這幾年來我們對於彼此的相處默契,我們算是都順利度過了那些情緒高漲的緊張時刻,甚至不那麼深刻到讓我想要馬上在修復好的隔天來寫文章。而這樣的平凡日子,開始讓我有一種「不好意思」的感覺。
不好意思我們好像沒什麼好分享的了,對於這裡。但說實在話,角媽算是痊癒了嗎?我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這些都不是我想要表達的「平凡」的定義。
所謂的平凡,就是生活中還是有情緒上的起伏,還是有開心跟難過的時刻,但就不再那麼的極端與戲劇化,取而代之的就是處理,然後沒事,然後繼續過日子。這就是平凡。
最近一次,或是最近幾次的事件,詳細的過程已經記得不這麼清楚,但我記得的是我們彼此的行動。
角媽自然是發生事件會不高興,會情緒上來,但是現在暴怒到失控的情況已經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她會先沉默,然後我很自然就會稍加安撫,有一次角媽到了一個臨界點,就去搥櫃子門,半夜,蹦的一聲很大聲,角爺和角奶也出來關心,我說「你們先進去,我會處理」。然後我先停下手邊的事,問角媽「妳還好嗎?」「心裡在想什麼?」「(心裡)發生了什麼事了嗎?」這時角媽是站在離我一段距離的地方,我是坐在沙發上用原本的姿勢轉頭的說,並不是用過去那種專門針對BPD所使用的極度呵護與溫柔的姿態,而是變得日常又一般的老公的模樣,但我語氣還是平和的。
我問了好幾個問句,角媽還是站著生氣著沉默著。我也停著。約莫有三分鐘的時間,然後我繼續說一些引導或誘發她說話的句子。「妳先說說看,是不是XXX很不好,還是妳覺得XXX怎麼怎麼?」因為已經相當熟練不用「暴力式修辭」,所以這些問句都相當避免掉任何貶意與暗諷的可能性,就是平和與溫順的詢問她在想什麼。
當某個句子對了,角媽就開始說話了。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因為當角媽開始說她的壓抑與心情之後,後面就是回到位置上,我抱抱她,然後又繼續閒話家常,或是玩我們的手機遊戲。
這就是相當枯燥無味,平淡無奇的,我們的「與BPD相處的第四階段」的人生。
這也是我覺得很尷尬,我們的生活好像已經沒什麼足以分享的,但卻又是基於我們過去努力得來的成果,這樣的成果發表。就好像很多科學發明或是重大發現,最後看來好像也沒什麼,但過程都是驚心動魄且戲劇性十足的好戲一般。
但不得不說,角媽她自己的練習也算是到了一定的程度與基礎,已經能夠在盛怒之下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也對於許多事的看法拓展了其他的角度,以及伴隨了一些心智上的更加成熟,所帶來這樣美好的生氣狀態──成熟的憤怒方式。
真心來說,角媽還是有陰暗面,比方說她會說「算了,我忍一忍就好了吧。」「這件事我忍下來就會過去了吧」,也就是說角媽並不是用明朗正向的角度,來放下跟控制她的極大的憤怒,是用另一種角度,這點和我不同,但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對錯之別,因為她用了自己能夠懂,能夠處理的方式,來形成自己的成長,我就不再對這樣的心思做什麼討論。要是過去的我,可能會說「想法不要這麼負面」「忍耐也不是好方法」之類的句子,但跟角媽相處了這麼多年下來,學習到的默契與正確的態度,就是去「尊重」,去尊重每一份思維,去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去尊重每個人有自己的自由而不多做干涉,或是強迫別人用我的觀點去思考。
相對的,就是去感恩跟感謝,稱讚角媽已經變得更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稱讚角媽一直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好(雖然我形容是更加平凡,但這是一種幸福的名詞),這也就足夠了。
而這一切,也都是從這個粉專開始的。所以這裡可以說是我們的療癒起源之地,也是我們最珍貴的記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2020/4/18 開課!]【寫...
長干行修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居家好讀:好問–化異見為助力的關鍵說服力》
我在疫情宛如核彈炸裂的前一周,收到來自@堡壘文化的邀約。編輯詢問我願不願意在粉專上分享一本新書,雖然跟人類圖無關,卻很能呼應我一直在關注與練習的事:如何提問。
搖搖晃晃的捷運裡,雙腳快要碰不到地面,幸好手機握得很牢,我快速而簡短地回應了,沒問題,我很樂意。不只因為閱讀是我喜歡的,我更喜歡拿我認為好的東西,分享給粉專裡的朋友們。
現在回想,這個邀約,彷如預言,預言了我們會有好長一段時間,必須以「家」為單位,重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看似閉鎖的日子,煮食療癒,追劇自娛,不時打雞罵狗,而一本好書,足以讓我們安定,並且感受到意志自由。
這本書,勾起了我在工作上的一些回憶。雖然作者Trey Gowdy的檢察官與眾議員背景,和我的職場經驗差異懸殊,有些提問前的準備,以及提問時的技巧,其實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文字和語言,是我在職場吃飯的刀鏟,在我正式踏入企業成為幕僚之前,我服務的客戶,依賴著我在溝通和勸服方面展現的能力。久了,也養成我表面謙恭,內裡不馴的傲氣。在乙方經歷過大風大浪,我從來不認為會有甚麼事情,真正難得倒我。事實也證明,我的第一份企業工作,勝任有餘,那是一種在池塘裡悠遊自得的境界,組織文化嚴謹保守,我總是知道隱形的界線位於哪裡。
而下一份工作,則遠比池塘複雜得多。是個情義黏濃的環境,類似艋舺。考驗你in與out的能力,你得有本事證明自己足以fit in,同時在關鍵時刻,展露out of box的決心和創意。
第三天上工時,大老闆下派一個任務給我。他剛從長假歸返,當周便有一個軟性的全體員工餐敘,我們的業績正面臨嚴峻考驗,環境也不夠友善,大老闆希望他的致詞,能夠凝聚士氣,讓他有機會在酒酣耳熱之際,聽聽基層員工真實的反饋。
為老闆操刀撰擬文稿,我很在行,任何難以啟齒的內容都可以找到溫情訴說的方法。然而,那一次,我收到他毫不留情面的退稿。其實,老闆的態度很溫和,甚至還帶著Buddy-buddy的笑容,他把我叫過去,如同不滿意餐盤裡的舒肥牛肉為什麼見了血一樣地對我說:「ㄟ,你這個稿,不是我的口氣,我不會這麼說話。請寫白話文。拿回去重來吧。」
坦白說,我心裡很不服氣,公眾發言,坦明真性情,不是首要考量,關鍵是傳達的訊息內容,是否符合大家對於上位者的期待。但上工還不滿一周,我認為直接挑戰權威,未免太過白目,於是隱忍不發。也沒想到要多問。
我拿回去重寫,盡量避免文謅謅的修辭,那正好是我累積這麼多年來的訓練與Know-how,邊刪詞邊想詞,懷疑自己該不會誤上賊船吧。哪有老闆會這樣啊?
結果,他仍然不滿意。對我挑了挑眉,還是一樣的話,「這就不是我說話的口氣啊。我要怎麼講。」
我氣極攻心,不忍了,保持假掰的微笑,問了第一個問題:「那麼,您覺得您說話的口氣是甚麼?」
他露出「有點意思」的神情,坐直背脊,傾身向我,「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直話直說。我不搞文言文那一套。」
啊?直話直說有時會為你惹來大麻煩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不死心地又問,「所以,周五晚上您也打算這樣幹?對所有員工直話直說?然後,希望他們也會對您直話直說嗎?」
他收起了Buddy-buddy的笑容,表情嚴肅起來,「妳讀過很多書,對吧?訓練精良、專業人士。那妳知道,這裡的員工,都有著甚麼樣的背景嗎?他們和妳不一樣。我,也和妳不一樣。妳沒有試著瞭解這些,是永遠也寫不出我的口氣、以及大家聽得進去的話的。」
是的,這就是這本書第一章節的精髓,開口發出好問之前,可有嘗試最基本的事情?像是跳脫同溫層,見識與認識那些,和妳身處不同樓層的人?
以及,你的目的又是甚麼?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犯了一個躁進的錯誤,迫不及待想要進入揭曉「How」的章節,趕快告訴我提問與說服的技巧吧,卻忽略了第一個核心的準備:釐清目的。
書裡面有幾個關於「目的」的反問,問得真好:
(1) 你想引燃戰火、醞釀戰火、還是撲滅戰火?
(2) 你想讓對方轉換成你的思考方式?還是也願意接受與你談話的對象,只是增加不同或新的視角,並同意重新審視問題就離開?
(3) 你想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共識,在另一些問題上求同存異嗎?若是,你願意讓步的部分有哪些?
(4) 你只是想爭辯嗎?
嗯,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只想爭辯,讓對方感受我的感受、理解我理解的、思考我思考的,Trey Gowdy點出了大部分人的盲點,我們說服他人的能量之所以微小,除了對於目的掌握得不夠明確,也在於我們的彈性十分薄弱、心態不夠開放。「能夠說服他人的,多半是那些可被說服性相對較高的人。」Trey Gowdy的論點是,「可說服性並非天真軟弱,而是不自我設限,有獲得更多資訊的能力與渴望,審視與觀照問題的每一個面向。
那次的退稿,使我重新評價自己,的確,我是個善於說場面話的人。過去行得通,是因為場子上的人,基本上和我生活在差不多的水平。換了一個場子,這些語言不再暢行無阻了,我需要花一點時間,去理解他們日常的環境,為什麼他們堅持的事情,對於他們而言是重要的?
在那個組織裡,使人出眾的,絕不是傲人的學歷,而是實事求是的底氣。許多人從很基層的位子一路顛簸而上,他們並不羨慕平步青雲的人,他們在意的是,自己說出來的話,有沒有違背自己當初站立在地面的本心。所以,我的老闆才會要求,真實,白話,沒有裝飾的羽冠,沒有迂迴的暗扣,別玩文字的遊戲。
我後來被他拿在手上的講稿,語文修辭的直白,幾近於洗好全臉,只噴了化妝水(還是沒有香氛的那種)就出門的程度。我在台下看著他,說得如此流暢,台下的人,姿態放鬆而隨意,然而,我可以感覺得到,他們在聽。
回想起來,我在那裡適應得最為辛苦,那裡的經驗,卻幫助我認識文字和語言運用的精髓,奠基於對事件全貌的理解、對客觀事實的深掘、對目標受眾的同理,還有,對細微人心的探查。有趣的是,一個不過份講求言語精雕細琢的職場,最後訓練我成為了懂得傾聽、提問、質疑、反思的人。
動盪的2021,分享這本書給大家,因為居家工作成為新常態,隔著冷冰冰的視訊科技,我們必須面對隨時被各種雜訊干擾的所謂「即時溝通」,更和平常相處不到幾小時就準備上床睡覺的伴侶、孩子們,零距離地近身搏擊,一小時彷彿一輩子地沒完沒了。在精進3C硬設備的同時,「說話」的軟資本,也必須跟著升級。
而,與其說是引導「好問」,我認為這本書的關鍵,其實是協助我們認識「言說」的本質,用最有說服力的方式,去表達你的相信,也說明你何以相信,最後,成為值得別人反思的事。
我也很喜歡書本裡的結語,說服,很難,但生命中值得去做的事,都很難。
好問:https://bit.ly/3vCLkdq
#謝謝堡壘文化的邀請
#投射者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真好
長干行修辭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正處在一個很微妙的全球貨幣環境里:美國把基準利率降到了0,而美債收益率這幾個月越漲越高,全球市場逐漸形成一個共識:美國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在未來幾年里,都可能要維持2%-5%的通脹水平。
這些數字聽著很讓人頭大,但它們全都很重要。
原因我們講過,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國債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資產,美債收益率被稱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美國基準利率對全球的貨幣環境和經濟環境都有巨大的影響;美債收益率波動又會帶動其它風險資產的價格波動。所以,我想要幫你理一理,這兩個指標未來可能會往哪個方向變化。
找誰請教這個問題呢?交易員陳凱老師。今年以來,我經常聽他念叨說,有兩條政策線的變化要非常重視,一條是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傾向,這塊我們之前已經解讀過了。另外一條線就是美國今年的貨幣政策思路。
後面這條線,我想要請陳凱老師幫我們拎一拎重點。
以前的陳凱欄中欄,都是邀請陳凱自己來講,這講開始我想做個調整,改成我來請教他,我來轉述。這個調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陳凱老師自己也在帶學生,我不太好意思總佔用他太多時間;另外一個是,我自己消化再講一遍,對我來說也能有更深的理解。
那我們開始了。
值得你注意的事實
近期有三條公開消息你得先知道:
第一條公開消息,10年期美債收益率今年以來在加速上漲,這個我們講過了。它在剛進2021年的時候還是1%以下,到3月18號的時候已經1.75%了。
第二條公開消息,新發行美債的認購熱度在下降。
講一下背景知識,美國國債有一種發行方式是:美國財政部確定一批新國債的規模和期限,然後放到市場上來公開拍賣,感興趣的投資者就會來競標,拿利率來報價。然後利率低的人就優先中標,因為你要價越低,政府的債務成本就越低,他就更願意賣給你。所以哪怕同一批國債,王富貴可能是1.5%中標的,Tony老師可能是1.51%中標的。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美債都是全球資本爭搶的資產,因為無風險有收益,大資金都願意買它。
但最近幾個月,美債的競拍熱度在下降。比如說,2月底美國財政部拍賣了620億美元的7年期國債,結果認購倍數只有2.04,這是一個歷史新低的數字,7年期美債此前六次的平均認購倍數可是2.35。進到3月份,美國財政部又啓動了三輪總共1200億美元的新國債拍賣,認購倍數也沒到過去一年的平均倍數。你看,市場看待美債這種資產,沒有以前積極了。
這是第二條公開信息,你先存個印象,我們先不解釋,跟著我再來看第三條。
第三條,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在3月初分別有過好幾次公開講話。
鮑威爾說,最近長端利率上漲值得關注,但美聯儲關注的是「方方面面的金融環境」。
長端利率就是十年期以上的美債收益率。它上漲意味著什麼?我們上一講講過,意味著市場感覺通脹要來了。而鮑威爾這話是在說什麼?這是在說,市場可能通脹這事,我們美聯儲不打算管,我們要關心的東西更多。
市場一聽:央行不管,那通脹肯定要來啊,趕緊繼續賣國債。所以鮑威爾一說完話,10年期美債的實際收益率就更高了。
緊接著,美國財政部耶倫也出來說話了。但她也不是為了讓美債收益率冷靜一下。耶倫說,雖然長端利率上升了一些,但她認為背後的原因是市場有強勁復蘇的信號。不是通脹,是復蘇。
陳凱說,這三條公開消息擺在一起非常有意思。它們說明,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聯合表達了這麼一個官方態度:比起抑制通脹,我們現在更擔心市場陷入衰退和蕭條。所以我的放水動作不會停,通脹什麼的請你們忍一忍,用積極心態接受這個現實吧。
我們來展開講講陳凱老師這個企業級的理解。
市場的通脹預期如何加劇
本來市場有兩個預期:第一個預期是,疫苗在接種了,1.9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也落地了,美國經濟未來的一段時間應該會加速恢復,並且有可能進入過熱階段,乃至引發通脹。第二個預期是,通脹是要加劇,但是一加劇美聯儲就有可能收緊貨幣政策,比如通過提前加息來收緊流動性,打壓通脹。
美國經濟在加速恢復這件事,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一些跡象了。過去幾個月在美國,像大豆、玉米這樣的農產品價格漲了30%-40%。美國的房屋開工數量和房價也都在漲,去年美國建造的獨棟住宅數量達到了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去年四季度的時候有16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房價漲幅都超過了2位數的百分比。
大宗商品和地產這樣的支柱行業都在漲價,這是市場的通脹預期加劇的原因。
美聯儲的行動標記點
那第二個預期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市場有了通脹預期,大家就覺得美聯儲必須得做點什麼呢?
這是因為,抑制通脹是美聯儲的天職。
這可不是一句修辭。美國有一部《聯儲法案》,裡面規定說,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尋求就業最大化」,另一個就是「抑制通貨膨脹」。
美聯儲的存在意義就是為了乾這兩件事的。為了達到這兩個最終目標,美聯儲在平時設置有一些行動標記點。就業情況的標記點主要是觀測非農就業人數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這兩個指標;而通脹的標記點就是核心通脹率的變化。
我們重點說說通脹。在以前,對美聯儲來說,面對抑制通脹這個目標,美聯儲的行動標記點是這樣的:核心通脹率要是達到2%,美聯儲就得開始加息。但是去年8月份,美聯儲把這個行動標記點給改了,改成「允許核心通脹率在一段時間內適度高於2%」。為什麼去年要修改這個行動標記點呢?因為疫情對經濟傷害太大了,不救市的話就要衰退了,衰退會帶來大量失業,這又影響了美聯儲的另一個目標,也就是尋求就業最大化。
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對抗經濟衰退和對抗通脹面前,美聯儲決定先把通脹風險放一邊,集中用流動性來對抗衰退。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也講過,為了救市,美國政府背上的債務已經堆太高了,要是通脹到了2%就加息,政府自己都還不起利息,這可能帶來的更嚴重的後果就是政府破產和國家信用破產。
這也是為什麼,鮑威爾要一再強調,美聯儲會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且他也很有理由。因為美聯儲的另外一個使命是擴大就業。鮑威爾說,美國的就業崗位比新冠大流行之前減少了約1000萬個,要恢復到最大就業率還需要一些時間。
這種情況下,陳凱的結論是,美聯儲今年的貨幣政策思路大概率還是以寬松為主,而且會力保美國股市的穩定,因為美國的股市是美國老百姓的核心利益所在,股市穩定,人心就能穩定。
美聯儲如何干預流動性
可是,美股會這麼聽話麼?
你可能要說,這有什麼難,美聯儲持續印鈔,錢不斷地進入股市,那不就把市場托起來了麼?
理論上是這樣的。但放在全球資產的賽場上看,美股已經很貴了,和實體經濟背離很嚴重,積蓄的泡沫風險很大。就算美聯儲不斷地印鈔,新放出來的流動性也可能會流出美國市場,去尋找更有性價比的資產。比方說中國。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陳凱在解讀央行那篇文章的時候,他推測說,今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可能會升到6.2。
你看,以前講過的,中國今年的金融系統管網加固工程,在這裡跟這條劇情線接上了。
不過,外資湧入可不完全是好事。今天的全球貨幣體系仍然是美元主導的。美聯儲的無限貨幣寬松操作,可不僅僅會影響美國。要是大量資本往中國湧,中國就需要提防輸入性通脹了。
國際資本還有一個不確定性是,它可不像你對A股和港股那樣有堅定的信念。要是它自己的本土市場出現了風險,或者在全世界發現了更有活力的地區,它就會毫不猶豫地賣掉現有的持倉,大量流出中國,去做全球範圍內的資產配置再平衡。
這也是為什麼,在鮑威爾、耶倫說話的前後腳,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在國內不點名地評價了這件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宏觀政策副作用已經逐步顯現,很擔心國外金融資產泡沫哪一天會破裂。
郭樹清還說,目前外資流入中國的規模和速度還在我們的可控範圍內,中國正在研究怎麼採取更有效的辦法,一方面鼓勵資本跨境流動,越來越開放,另一方面又不能造成國內金融市場太大的波動。
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防範匯率波動的風險。
說到這個,我們找兩天聊聊數字人民幣的推行進度吧。
好,以上是陳凱老師幫我們梳理的,關於美國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理解:
第一,美國還會持續地貨幣寬松,並且容忍通脹發生;
第二,這會給美股帶來背離實體經濟的風險,我們需要留心看看資本市場怎麼消化這些泡沫;
第三,對中國來說,國際資本湧入是大概率事件,中國當前快馬加鞭地在做金融管網加固,就是為了防止資本的大進大出,傷害我們自己的市場。
你可以記住這幾個結論,未來一年里不斷地提醒自己。
我聽完這套解釋有一個感受:以前中國有嚴格的資本管制,對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算有一個緩衝屏障。而現在,中美雙方對彼此的影響,已經越來越立竿見影了,這可能是我們將來要慢慢去適應的變化。而這也正是中國所追求的歷史級成長。
這樣的重大變化,我們應該在場,借助這些世界不斷向我們打開的新維度和新信息量,攀爬到更高的高度上去理解世界。
在私底下,我經常跟陳凱老師開玩笑說,他的願景應該是「成為資本市場里活到最後一集的男人」。因為他做了20多年的交易員,他攢下的對市場的閱歷,讓他在看到新變化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想到與之關聯的其它信息,和與之相似的某段歷史。這些都能幫他躲過風險、穩定情緒,作出對應的推演和判斷,從而在誘惑和風險都很多的資本市場里,以個人之力一集一集地活下來。這個戰績保持下去,他就能拿下這個很帥的人設標籤「活到最後一集」。
我看到留言里有不少同學對交易和更縱深的投資問題感興趣。你們可以在知識城邦里搜索陳凱的ID向他提問。另外,他的公眾號名叫「跟著諸葛學交易」,你通過公眾號也能找到他。
再見。
長干行修辭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已額滿,歡迎來電安排候補)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
自己在面對人生決策的時候
無論是關係上的、工作上的
甚至於是財務上的
都能夠得到好的結果跟發展
像是選到對的人
或合適自己的工作
投資的商品呢 都能夠賺錢
然而呢 決策品質要好
思緒足夠的周延、深刻
絕對是最重要的大前提
有時候 大家獲得的情報
其實是一樣的
可是會思考的人
他就能夠
從有限的線索裡面
去推演出參考度很高的結論
然後再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但是不會思考的人
你就算把答案放到他面前
他一樣視若無睹
他根本判斷不出線索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 一樣的食材
交到廚藝精湛的大師手裡
就會變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料理
但如果呢
交給不懂得烹飪的人手裡噢
它下場往往就是暴殄天物嘛
所以思考對於任何人的發展
是很重要的
但我自己教學這麼多年來噢
我發現很多人的思考能力
越來越薄弱
會這麼說 絕對不是在唱衰社會
而是因為 我的課程很強調量身訂做
所以呢我會鼓勵學員
不管他上什麼課 他可以盡量地
把自己的問題寫信告訴我
讓我能夠多瞭解他們
去強化他們在解決問題上面的能力
以前我收到學員的來信
大體上呢 都還能夠弄懂他們的處境
以及他們覺得什麼問題才是重點
需要花心力處理的地方在哪裡
可是隨著手機跟社群軟體的普及
我發現寫信來的人
他講的東西經常是
東一塊西一塊 前後文不相干
或者是表達完所有的過程
卻沒有具體告訴我
他想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這都還不打緊噢
最讓我匪夷所思的
就是越來越多人
在論述完一個大篇文章之後
最後跟我說這件事情跟他無關
他只是抒發心情而已
哈囉 我請大家寫信的前提是
你生活裡 想處理的問題
可以寫信告訴我
而不是要跟我交換日記 好嗎
談這些哦 不是為了抱怨
而是呢
這些現象引發我很強烈的好奇心
我開始認真地去研究
為什麼大家的思考能力
會越來越薄弱
最近 我讀了一本書
叫做《渴求的心靈》
作者呢 是賈德森布魯爾
這本書噢 談的是現代人上癮
特別是 網絡成癮
自拍、愛情、電玩等等這些
這些跟我們過去熟悉的藥物濫用
像是毒品、酒精不太一樣
作者在裡面就有提到
其實很多社交網站的設計界面
都是那種會讓人離不開的
一個設計概念
我們會陶醉在被關注的光環裡
不斷地重新回到這個平台上
確認自己分享的東西有沒有被看見
或者是有沒有遺漏任何訊息
而每一次訊息進來
不管對方的評論是好是壞
只要手機發出聲響
都會刺激我們大腦去分泌多巴胺
這是一種
會讓我們覺得愉快的荷爾蒙
這會讓你想要即時地回覆
用來創造出更多的連結跟互動
享受這種多巴胺釋放的快感
再加上噢 每一次訊息發出的時間
都是不固定的
就會讓我們隨時處在一種
stand by 的狀態
它更加深了我們上癮的力道
而且你知道嗎
推特它一次發文就只能是140個字數
這也不是亂設計的噢
這個長度是特別被挑選過的
因為這正是我們
可以自動閱讀訊息的字數上限
也就是喔
一眼掃過去就能夠看完看懂的份量
這種種的設計
都會讓我們持續地分心
沒有辦法專注思考
因為沒有兩下我們就被打斷
被別的訊息吸引走了
或者是呢 當我們認真開始思考
我們的身體跟心理
可能都會有一些緊繃感
為了降低這種緊繃感
我們的大腦
就會催促我們 去滑滑手機啊
去享受先前多巴胺外溢的興奮感
而漸漸地養成
我們只要一有不舒服
就去滑手機的習慣
即使想要暫時地放下手機也很困難
而這整個過程
會使我們的心智越來越碎片化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思考鏈條
隨著手機的使用的頻率越高
深度會變得越來越淺
以前呢可以對一件事情有深刻的見地
而且呢邏輯是前後呼應一致的
但現在呢 卻只能把資料塞滿
沒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難道就把手機丟了嗎
當然不可能嘛
對抗潮流只會讓自己累得半死
卻沒有任何的效果
而且呢 工具本身本來就是中性的
是我們使用的方法
才造就了最後的結果
要訓練自己的邏輯鏈條
把自己的思考和論述能力找回來
讓自己不管在做決策
或者是表達說服別人的時候
可以更有影響力
有一件事情絕對是可以嘗試的
那就是 反向練習
當大家都吆喝著 要越短越好
越快越好的時候
你要能夠主動地
打破140個字的限制
培養自己有寫長篇文章的能力
這裡所謂的長篇文章噢
不是要你寫個1萬2萬字
其實只要超過1000個字
我們呢大腦裡面所動用的區塊
就會跟先前的上癮模式是不一樣的
這也就是《渴求的心靈》裡面有提到
隨著科技的發達
大家要更有意識地訓練
我們大腦裡面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簡單來講
就是《快思慢想》裡面提到的系統二
而為什麼寫作
會是個鍛鍊思考鏈條很好的策略呢
因為 你只有透過寫
你才會有機會換位到別人的位置
並且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講的東西
到底是什麼
以前呢在還沒有上
嘉玲老師的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之前
我也一直以為寫作
就是要從頭到尾想清楚之後才能寫
而且一下筆就要是對的
到我自己上完這門課之後就發現
這根本就錯到極點的嘛
真正的寫作
其實是先把你所有的材料
都先鋪排出來 然後從中找出關聯性
把龍骨抓到 就是主軸抓到
搞清楚結構之後 再填血肉
也就是一般人會很在意的
修辭啊 用詞遣字那都是後話
而這些其實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你的結構清楚、邏輯順暢
你講的事情
別人就很容易能夠聽得懂、看得懂
而達成溝通或說服的目的
嘉玲老師跟怡璇老師
他曾經跟我們分享
他們在上寫作課的時候
學生第一次交來的作業
通常是邏輯斷裂 前後文不相干的
但是他們都會鼓勵學生
在這些材料裡面
找出重複出現的觀念
或者是關鍵詞
釐清自己最想說的話之後
再進行刪減、排列
而第二次寫來的作業 就會脫胎換骨
給人一種清晰、篤定的自信感
很多學生呢 在寫之前
其實根本不知道
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可是透過寫作的學習
學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技巧
他們就會知道怎麼樣去提取跟排列
終於搞清楚自己真正的在乎
很多人上完寫作課之後
都覺得更認識了自己
其實呢 思考能力要好
資訊的篩選跟刪減
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但抽象的對談或沈思
常常會想一想就卡住了
這時候寫作就會變得很具體
你可以透過一次次的練習
很快地看到核心的本質
抓住龍骨 也抓緊自己的邏輯鏈條
不會一下子就恍神不知所云啊
而且這個方法只要是
你有紙跟筆
或者是有鍵盤 就可以完成
你不需要花大錢請顧問
或者專家陪你釐清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隨時當自己的思考教練
假使你也發現
自己的思考鏈條越來越短
或者是想說的話很多
但真的能夠表達出來的卻很少
我非常鼓勵你噢
可以參加我們在4月18號
由嘉玲老師跟怡璇老師共同開課的
寫作小學堂課程
他們的搭配噢 是坊間很少見的
既有理性的邏輯分析
又有感性的故事創作
讓你上完課之後
知道如何剛柔並濟地
呈現自己的觀點
說清楚自己 卻不會留下後遺症
而這一門課相關的課程連結
都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
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
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
所以我很期待
能夠在4月18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然後無論如何也希望今天的分享
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
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內容
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
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
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s
我們都需要你
用具體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
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
4月18號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這麼多期展開下來
真的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回饋
原本他踏進教室
以為學的是怎麼樣寫作
後來他透過這個過程
他更能夠靠近自己、認識自己
寫作 會是你在人生裡面
能夠陪伴你一輩子的 最好存在
歡迎你、期待你加入4月18號的教室
那麼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了
謝謝你的收看 我們再會
長干行修辭 在 長干行 的推薦與評價
詞/樂府詩.李白曲/蓮歌子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 長干 裡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