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未來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課內學習的4個建議:要充分利用好在學校裏上課的時間。
1. 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有同學問我:“怎樣學習知識,才能真正記住呢?每年考完試後,好像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我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學懂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我現在都還記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識,我全部記得;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記憶更加清晰、準確,就算有不記得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靠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全忘掉了。”
也就是說,死記硬背只能過考試關,而不能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你們在學三角形面積定理時,一定都會背“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記住這個公式和探索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學習化學,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反應式,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掌握了每個反應式內在的規律,並能和現實中的化學現象聯繫起來,就會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自然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只有懂得了知識背後的道理,才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舉一反三,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靈活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
2. 要多問問題
會提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你也會因為提問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麼,更不相信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麼用處,就主動來問我。我用計算銀行存款的思路來指導她,比如存入 100 元,每年的利息是 10%,那麼 10 年後,你的存款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於明白了,原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她能得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因為她主動提問獲得的。
多提一個問題,你就擁有一種多瞭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3. 要勤奮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去美國讀中學之前,我只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同學和老師說的話,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那種感覺非常痛苦。那“催眠”一般的語速,總讓我在課堂上打起瞌睡。有時候,聽到同學們因為老師的一句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我才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摸不著頭腦。天書一般的英文,開始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後來,我乾脆帶幾本中文的武俠小說到課上去讀,因為覺得怎麼聽也聽不懂,還不如看小說。
然而,我心裏又是暗暗憋了一股勁的。於是,我找了一大本英文單詞書來背,經常背到半夜,不會的就一次次地翻厚厚的中英對照詞典。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學英文的最好方法。因為,即使當時記住了一個單詞,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話,就會完全忘記。我終於悟到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背單詞是沒用的。
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用多交流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下了課,我不再膽怯,站在同學中間聽他們說話。如果 5個詞當中有 4個聽懂了,只有一個聽不懂,我也會趕緊問,同學們會再用英文解釋一遍給我聽。回家以後,我會默默回憶我聽不懂的單詞,然後記下來。而上課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的內容,我也勇敢舉手問老師,請求老師再說一遍。
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甚至犧牲自己的午飯時間幫我一對一地補習英文,她複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每天拿來給我念。從簡單的課文起步,我們堅持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學校裏所有的老師還允許我享受“開卷考試”的特殊待遇,她們讓我把試卷帶回家,並且告訴我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查字典,但是不能看書找答案。我每次回到家都嚴格按照老師說的做,遇到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字典,但是從來沒有去翻書找過答案。因為,我覺得這是老師給我的最大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通過種種渠道的學習,我的英文終於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後,我完全可以聽懂老師講的話了,英文會話也沒有問題了。到了初中三年級,也就是到美國兩年之後,我寫的作文居然獲得了田納西州的前十名。我想,這和我年齡小,容易接受新的語言不無關係,但也和我勤奮的學習有關。
4.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獲益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不到的是,這種批判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救”了我的命。
在我五十二歲生日前不久,我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肚子裏有數十顆“腫瘤”,經過反復復查,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我突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氣餒、懊悔、內疚,但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發生了。
我遇到了一個好醫生。我的主治醫生唐季祿給我打氣:“淋巴癌第四期真的沒那麼嚴重,它跟肝癌、肺癌第四期是不太一樣的。”他告訴我,網絡上有兩篇專門討論“濾泡性淋巴癌存活率的預估方式”的論文,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找出來看看。我認真地研究了唐醫生推薦的那些學術文章,發現淋巴癌的分期方式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可以說過時且不精准了。如果說只看標準的分類,我因為腫瘤數太多,所以必須歸類為第四期。但是只看腫瘤數量是最準確的嗎?根據我研究的那幾篇論文,分期的目的就是預測存活概率和時間。那麼,最準確的預測方法就是尋找和我病情足夠相似的人,根據他們的不同因素,如年齡、症狀、血液指數、腫瘤數量及大小等 20多種,和他們的實際存活結局來理解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並且把這些因素整合起來。這樣的研究肯定要比四十多年前的粗分類來得准!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在副駕駛座上,可以隨時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我又拿出以前做學術的精神,把全部20幾個特徵與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屬於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原來醫學上對所有淋巴癌的分期方式,至少對我的病情來說是不正確的,我的情況是較輕的。於是,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有可能終身不再復發!這個發現有如一線曙光,從此之後,癌症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開始悄悄起了變化。
批判性地看待醫學上對淋巴癌的分類,通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方式來獲得對自己病情的準確判斷,讓我自己從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 課外學習的3個建議:課堂外的時間,我鼓勵同學們,去探索你們熱愛的東西,多實踐,多多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5. 要動手實踐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 6 根火柴拼成 4 個大小一模一樣的正三角形。通過動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關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刻,也訓練了我使用新穎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中時參與美國的高中生創業嘗試課程,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當時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利用週末時間到工廠裏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家長並不需要這樣的圓環,最後產品幾乎是內部消化掉了。
這次的親身實踐,讓當時 15 歲的我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有市場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次的創業嘗試中就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我創辦的公司的方向。從需求出發,生產有需求的產品,牢記這樣的理念,第二次的創業嘗試獲得了成功。這些對於創辦公司的經驗,都是我從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只有實踐,你才能知道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6. 要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我在上大學時,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法律,將來想做一名律師。可是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於是跟家人商量轉系,數學是我的一個備選項。但是,當我加入了“數學天才班”後,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的”變成“最差的”。我雖是田納西州的冠軍,但當我與來自加州或紐約的“數學天才”交手時,才發現自己真的技不如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對它癡迷的,而我並非如此。我一方面羡慕他們找到了最愛,一方面遺憾自己並不是真的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我想到了計算機,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為了解答一個複雜的數學方程式,我寫了一個程式,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當時因為機器運行的速度太慢,我沒有等到結果打印出來就回去了。週一回到學校,我才知道我們學校所有的打印紙都被我打光了。雖然挨了老師一通罵,但我的心裏有了一股欣喜,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我走後,程式一直在運行,計算機就一直在打印結果。
對計算機的興趣此時在我的心中醞釀,雖然當時計算機專業算是個默默無聞的專業。接下來,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幾個月的課上下來,我發現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編程,他們還在畫流程圖,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題目。考試的時候,我比別人交卷的時間幾乎早了一半,我不用特別準備,也能拿高分。
通過學習計算機 , 我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它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我感受到了一種振奮,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我一生的意義所在。
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在一門公認為是計算機專業最難通過的“可計算性和形式語言”課上,我考了 100 分,也就是A+ 的分數,創造了該系的一個紀錄。大三大四時我就開始和研究生一起選修碩士和博士課程,接手各式各樣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嘗試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畢業後,我在計算機方面創造出了一些成果。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7. 要多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我的中學是在美國的橡樹嶺讀的,當時的感受就是,學校的功課很輕鬆,每天的家庭作業很少,但是每天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項目。比如,當時歷史課教到美國印第安人的時候,不是用課本告訴你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一個團隊寫一個話劇,或者是進行關於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辯論。
這些項目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會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些稀奇古怪的題目中得到鍛煉。
後來,我回到北京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面試時,對前來面試的學生也注重的是對他們思維方式的考驗,我們向面試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o 估計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o 你和你的導師如果發生分歧怎麼辦?
o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想怎樣去解決它?
o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為 1小時,請在 45分鐘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題目雖然聽上去很“怪”,但我們出題的本質也不一定要聽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從回答問題的思路中聽到面試者的思維方法。
孩子們,比起試卷上的分數,我認為你們底層的思維能力,會是更珍貴的能力。你在學習每一門科目時,鍛煉出來的能力是未來最能幫助你們的事情。就像你學了代數,也許不會去研究數學,但是這對鍛煉你的思維有幫助;你學了英文,不一定會出國,但是英文可以在瞭解世界最前沿的文獻、在有效交流方面幫助你;你學了畫畫,不一定成為畫家,但是你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鍛煉的觀察力、空間力、想像力會對你有幫助。
過去,我們對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記得被教的東西。但是未來,教育的精華體現在即使你忘記了所有你學的東西,你還具備思維方式、智慧和能力。
當你已經忘記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你還是知道歷史帶給我們的人類的智慧和教訓;當你已經不會編程了,你還是有編程帶給你的邏輯思維;當你已經不會背莎士比亞的詩了,你依然懂得文學的美,這些才是教育的精華。
開卷考試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民進黨防疫神話破功!一年多來「開卷考試」而且還有大陸及外國經驗可作答案的情況下,竟還繳出這種成績!所以,《亞洲周刊》批民進黨,大陸網友批民進黨,台灣統派批民進黨,台灣深藍批民進黨,台灣小民批民進黨......這些都被叫作所謂的「認知戰」。
那麼,彭博社也批民進黨,洋媒也說台灣防疫破功,這些算不算「認知戰」?你民進黨網軍反串中共網軍,煽動大家去癱瘓疾管家,這又是不是「認知戰」?怎麼才說好的「你敢po我就敢辦」,這回就縮成「有人檢舉就會處理」?
講到頭來,這一切一切就是雙標,就是台灣根深蒂固的反共、反中意識合理了這一切。哪有什麼「認知戰」,根本就是法西斯、麥卡錫、戒嚴復辟而已!
開卷考試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 再推“洗腦”課程
中國政府繼胡錦濤時期要求高校開設4個公共政治必修課後,中國教育部再高調宣布加強、改進“形勢與政策”課,繼續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
湖北省一所高校的學生張凱(化名)近日在社媒上向記者抱怨,中國官方再次加大“洗腦”力度。
這還要從中國教育部出台的一份文件開始說起。
教育部去年4月下發了一份意見,建議全國各地高等院校加強和改進一門“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的核心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目的是“深入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生頭腦,宣傳黨中央大政方針……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張凱認為,“形勢與政策”課其實就是結合時事對學生們進行“洗腦”教育。
張凱以美中貿易戰舉例說,“課程會講述美國對中國如何蠻橫無理,還有宣揚黨非常偉大,並給學生灌輸黨國一體和仇外思想”。
出於各種原因,張凱表示不方便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但迫切想要反映情況的他還是告訴記者,加強後的“形勢與政策”課有課時要求和硬性考核要求。另外4個公共政治必修課也有變化。有學校領導為了掙表現樹政績,還強制要求必須就這些政治課做筆記,作成績計算。
教育部的文件規定,本科學生每學期修讀“形勢與政策”課不低於8學時,共計2學分;專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1學分,以“保證本、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
張凱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落實到我們學校的。大一到大四一學期都要上四節課,要寫作業、論文算成績。這個課考勤查得很嚴,占用學生學習和休息時間,大三大四很多要實習的人也被要求強制回校。學生怨聲載道。煩上課的人比較多。也有一部分反感洗腦內容。4個公共政治必修課以前是開卷考試,現在越來越多變成閉卷。”
他感嘆道,“像我這種了解的人聽管行政的老師在上面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就很痛苦,包括寫一堆違心的話交作業,簡直是精神折磨。”
而校方似乎不滿足於僅僅加強政治思想課程,同時還采取其他“配套”措施來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
張凱說,一些有晚點名制度的學校都開始上政治課。共青團中央也發起“青年大學習”行動。
“晚點名的初衷其實是查有沒有學生出安全問題,另外傳達一些要求,現在都政治化了。之前我們學校也實施過,看央視政論片寫感想,和形勢政策課作業差不多,但是沒那麼嚴格。‘青年大學習’就是在微信上看共青團推送的微課,做題目。都要登記學校班級信息。我感覺這個除了洗腦還有監控的意味在裡面。”
雖然中國官方有意收緊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課程的控制,但每個學校的落實程度都會有些許不同。
在安徽一高校就讀的肖克(化名)就說,同學們基本不大重視這門課,上課時也是低頭玩手機。他也沒有發現課程有太明顯的改變,但他注意到確實出現突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教學內容。
“以前會在PPT裡放18大或19大的政策、條令,現在就會放習近平的巨大畫像。老師在講台前說習主席的事情說的面紅耳赤的。我們想通過這個課挺容易的。就是寫1500到2000字的論文。但文章基本是抄的,不會自己去寫。”
東北一個高校的學生李恩(化名)向記者透露,“形勢與政策”課是必修課,不修完就無法畢業。每門政治課和專業課的學分差不多,很多同學為了學分,就選擇背誦課程內容。
李恩回憶一次上課經歷說:“有次有個講者開始的時候放共產黨好啦,共產黨妙啦……課程內容大概就是時政,順手吹一下執政黨怎麼怎麼樣……真假難辨,很有煽動性。”
他總結表示,洗腦的檢查還是主要通過對沒被洗腦的人設置障礙。
“例如考研必須要考政治,學校裡也有大量這種活動,不參加就很難做學生工作,沒被洗腦的課程分數必然低,導致競爭力下降等等。”
因為擔心被報復,李恩也不願意接受記者的電話訪問。這也反映出,在執政黨嚴密監控思想的情況下,人們對極權的恐懼深入骨髓,想要自由表達意見的本能受到壓抑。
在被問到政府強化“形勢與政策”課的理由時,李恩引述他另一門政治課老師的話表示:“如果大家都支持共產黨領導,那就沒必要有這門課了。還有就是應該和官媒的目的是一樣吧,塑造學生對國際形勢或國內事件的認知。”
張凱也分析認為:“現在中共政權基本上是個內憂外患的情況,可能是當局覺得舊有的固定洗腦內容還不夠,害怕學生因為關心時事對當局產生懷疑,所以要隨時灌輸謊言和仇恨。”
張凱還提到,校方曾派發有關“形勢與政策”課的問卷調查,但實際談到對思想教育課程意見的內容其實不多。
“問卷裡面很多內容其實是衡量學生的政治觀點的。有問‘你認同民主憲政嗎?’、‘是否認同共產黨的領導’、還有‘你怎麼看待宗教信仰’。之前我有高中同學學校裡發宗教信仰調查,填有信仰的被叫去談話。所以這個形策課的問卷我們也不敢說實話,怕如果問卷被檢查,會被輔導員叫去談話。”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關注中國宗教自由和人權的網刊《寒冬》星期五發文表示,中國政府在全國校園內掀起了一場抵制宗教信仰的運動。通過強行灌輸、威脅恐嚇、誘騙舉報等方式向學生“洗腦“,告訴他們不能有宗教信仰,無神論才是最好的信仰。
學校本該是提倡、鼓勵自由思想以及言論自由的場所,極少數國家的政府會開設意圖明顯的政治課程。這些課程是帶著什麼樣的特殊“使命”進駐各個學校呢?
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說,“洗腦”教育的存在是因為中國執政黨要掌控學生的思想動態。
“大學強化政治課是64之後。1989年的民主運動對中國執政黨造成很大的挑戰。政府把學生當成挑戰中國共產黨政權的重災區。在那之後官方全面地加強了對學生的控制。”
馮崇義還指出:“(‘洗腦’教育)是極權政權的特設。從幼兒園開始就把政治教育思想放在首位。從小就沒有培養獨立思維、判斷能力,真正作為人的認知能力都被摧毀了,這是很可悲的。”
那麼,這場“洗腦”教育運動對中國年輕一代有什麼樣的影響?
肖克相信學生們被“洗腦”成小粉紅的可能性不高,但單靠個人領悟跳出共產黨塑造的話術圈是很困難的事。
“很多人認為政治離自己太遙遠,對政治冷感。從我身邊的人看,他們也知道這個社會很腐敗,對習近平也會有些不滿,但我們都私下說。他們也絕對不會反對中國共產黨。可能現在很多人習慣了政治是個高壓線,你不該碰這個,碰了就是你腦殘,而不會去質疑這種制度的不合理性。”
學生李恩和張凱以自己為例說,自己年幼時確實被灌輸了不少仇美反日的觀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了更多的信息源,才慢慢地開化。
(記者:韓潔 責編:申鏵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