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成功不是贏了一時,卻輸了整個人生
.
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也找到與成功有約的更佳方式,我稱這叫長勝(Long Win)。長勝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三C:
#想清楚(clarity)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
#建立連結(connection)
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的生活態度?
.
什麼時候勝利不等於成功呢?
例如美國自行車好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因為禁藥醜聞,七次環法賽冠軍的頭銜被一筆勾消。英格蘭橄欖球得分王強尼.威爾金森(Jonny Wilkinson)是英格蘭球隊抱回二○○三年世界盃冠軍的最大功臣,原本以為賽後會喜不自勝,結果不然,套句他的話:「哪有開心,它連個鬼影都沒出現。」或是聽到奧運金牌得主一進到更衣室,立馬把獎牌丟到垃圾桶,因為為了奪金,一路下來實在太苦了。
我們開始看到成功呈現了哪些不一樣的畫面嗎?
成功人士為了取得勝利光環付出了什麼代價?
還有哪些其他參賽者被我們鄙視或忽視?
還有哪些有才之士、輝煌表現、未來成就可能因為我們狹隘的成功觀而被不屑一顧?
狹隘的成功觀死守搶當第一這個標準,不願擴大成功的範疇。
在教育界,學校體制圍繞分數、目標、排名打轉,導致大批老師離開教職。多個研究顯示,全A學霸雖是校園的「贏家」,但畢業後,職場的表現並非最成功。舉幾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自哈佛大學休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及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校時的表現也非頂尖。
美國女網好手克里斯‧艾芙特 (Chris Evert)曾說過一句名言,稱在溫布敦賽封后後,大約只會嗨(high)一週。一週之後會發生什麼?贏(或沒有贏)對於體育健將接下來的一輩子意味著什麼?
美國傳奇體操教練瓦洛里.康多斯.菲爾德(Valorie Kondos Field)告訴我,我們癡迷於獲勝,這心態正在教育界、體壇、企業界製造「破碎的人類」(broken human beings)。誠如她在TED的演說,為什麼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我們創造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文化,這讓我們陷入危機……整個社會推崇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我們為那些奪冠、打贏選戰、獲獎者熱烈鼓掌。但不幸地,頂著全A頂尖成績光環的學生畢業離校時已是『傷兵』。運動員帶著獎章與獎牌離開隊伍時,往往毀的毀傷的傷,不只身體受傷,感情與精神也受了傷。員工離開公司時,儘管帶著鉅額獲利,也已受傷。」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是長線經營,慢慢存出大贏家
■ 了解自己的價值,累積出你自己版本的勝利
.
討論書籍:
《#長勝心態》
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作者:凱絲.畢曉普
直播時間:
7/8(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阿姆斯壯數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成功不是贏了一時,卻輸了整個人生
.
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也找到與成功有約的更佳方式,我稱這叫長勝(Long Win)。長勝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三C:
#想清楚(clarity)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
#建立連結(connection)
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的生活態度?
.
什麼時候勝利不等於成功呢?
例如美國自行車好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因為禁藥醜聞,七次環法賽冠軍的頭銜被一筆勾消。英格蘭橄欖球得分王強尼.威爾金森(Jonny Wilkinson)是英格蘭球隊抱回二○○三年世界盃冠軍的最大功臣,原本以為賽後會喜不自勝,結果不然,套句他的話:「哪有開心,它連個鬼影都沒出現。」或是聽到奧運金牌得主一進到更衣室,立馬把獎牌丟到垃圾桶,因為為了奪金,一路下來實在太苦了。
我們開始看到成功呈現了哪些不一樣的畫面嗎?
成功人士為了取得勝利光環付出了什麼代價?
還有哪些其他參賽者被我們鄙視或忽視?
還有哪些有才之士、輝煌表現、未來成就可能因為我們狹隘的成功觀而被不屑一顧?
狹隘的成功觀死守搶當第一這個標準,不願擴大成功的範疇。
在教育界,學校體制圍繞分數、目標、排名打轉,導致大批老師離開教職。多個研究顯示,全A學霸雖是校園的「贏家」,但畢業後,職場的表現並非最成功。舉幾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自哈佛大學休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及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校時的表現也非頂尖。
美國女網好手克里斯‧艾芙特 (Chris Evert)曾說過一句名言,稱在溫布敦賽封后後,大約只會嗨(high)一週。一週之後會發生什麼?贏(或沒有贏)對於體育健將接下來的一輩子意味著什麼?
美國傳奇體操教練瓦洛里.康多斯.菲爾德(Valorie Kondos Field)告訴我,我們癡迷於獲勝,這心態正在教育界、體壇、企業界製造「破碎的人類」(broken human beings)。誠如她在TED的演說,為什麼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我們創造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文化,這讓我們陷入危機……整個社會推崇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我們為那些奪冠、打贏選戰、獲獎者熱烈鼓掌。但不幸地,頂著全A頂尖成績光環的學生畢業離校時已是『傷兵』。運動員帶著獎章與獎牌離開隊伍時,往往毀的毀傷的傷,不只身體受傷,感情與精神也受了傷。員工離開公司時,儘管帶著鉅額獲利,也已受傷。」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是長線經營,慢慢存出大贏家
■ 了解自己的價值,累積出你自己版本的勝利
.
討論書籍:
《#長勝心態》
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作者:凱絲.畢曉普
直播時間:
7/8(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阿姆斯壯數有哪些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14。今天是什麼特別的日子呢?答案是:π 日(Pi Day)。若是今天沒有人會送來玫瑰花和巧克力,沒關係,我們也可以用點大腦過節日。
少年Pi為了跟朋友解釋他的名字發音是 π ,不是P,於是寫了整個黑板的3.1415......,向一堆麻瓜介紹圓周率。此外,今天也是霍金的逝世週年,大概只有偉人,才會選在這麼特殊的數學象徵日,與世人道再見吧。
電影中,除了在《少年Pi》曾經出現過數學符號 π 之外,還有哪些傳記電影,是關於數學家與科學家的呢?
.
1.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
.
2.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關於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的戀愛、生活、與科學發現。
.
3. 《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關於在二戰中,科學家與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 (Alan Turing),是如何破解納粹的軍事密碼。
.
4. 《天才無限家》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2015。關於印度數學天才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 (Srinivasa Ramanujan) 的傳奇一生。
.
5.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1。關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約翰·納許 (John Nash) 潛心研究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最後終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6.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2016。關於冷戰時期於 NASA 工作的三位傑出黑人女科學家 Katherine G. Johnson,Dorothy Vaughan,和 Mary Jackson。
.
7. 《十月天空》October Sky, 1999。科學家 Homer H. Hickam 由礦工之子,受到 Sputnik 的啟發而興起製作火箭的熱情,一心追隨夢想,最後進入NASA。
.
8. 《登月先鋒》First Man, 2018。關於第一登上月球的阿姆斯壯 (Neil Armstrong) 的家庭、親情、友誼、與科學追尋。
.
9. 《Apollo 13》Apollo 13, 1995。關於阿波羅13登月計畫的過程,雖敗猶榮,是個「成功的失敗」。
.
10. 《科學界的超人:尼古拉·特斯拉》The Secret of Nikola Tesla, 1980。關於特斯拉的生活、科學學習、研究發明、還有與愛因斯坦的互動。
.
11. 《性我者得自由》(The Art of Loving: The Story of Michalina Wislocka, 2017。關於二十世紀的波蘭女性婦產科醫生 Michalina Wislocka,由少女到壯年的生命歷程,以及她的專書 The Art of Loving 是如何地被醞釀生成到順利出版與發行。
.
12. 《迷霧森林十八年》Gorillas in the Mist: The Story of Dian Fossey, 1988。關於保護猩猩的科學家戴安弗西的故事,為了研究瀕臨絕種的黑猩猩,弗西犧牲文明生活,待在森林十八年,成為黑猩猩的人類保護者。(點進去照片,看得出來女主角是誰嗎?)
.
13.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2010。關於馬克·祖克柏在創立社群網站 Facebook 過程時的愛情、友誼、背叛、與訴訟(昨天大當機,只好先排在科學家的最後一位)。
.
還有哪些關於數學家與科學家的電影呢?以下接龍……。
.
.
《少年Pi》不是真人科學家傳記,今天只是靠著 Pi Day 的 Pi 來插花的。
.
.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裡的平權先鋒:NASA黑人女科學家打破種族和性別藩籬
https://vocus.cc/sci_fi_movie/5a1219bbeceaed97b40265e7
.
.
《性我者得自由》波蘭女醫生 Michalina Wislocka 的《愛經》傳奇
https://vocus.cc/sci_fi_movie/5ab89a20fd89780001a138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