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
沒有任何挫折的人生,想必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吧?但,沒有任何波折的人生,真的會快樂嗎?或者該問,如果沒有挫折的存在,人還能夠感受到突破自我時所帶來的成就感嗎?
人之所以為自己所處的困境感到痛苦,是因為困境沒有被解決;只要困境還存在著,痛苦就不會消失,這是大多數人都明白的道理。但,許多人最大的問題是明白了問題在哪,卻不願意去面對與解決問題;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逃避,甚至合理化自己並不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那都是別人造成的、不是你的錯。
正如同標題所說的「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若是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用「目的論」來解釋的話,應該改為「為了證明我的人生一波三折,所以需要讓自己看起來心情糟透了。」
快樂與痛苦通常都是相對的,你有多痛苦,當你熬過後就會有多快樂;你現在有多快樂,當你失去這個快樂的來源時,就會有多痛苦。如果你的快樂都是透過很大的成就來獲得,那麼我可以大膽斷言,這波疫情一定帶給您非常大的痛苦,因為您不習慣,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從小事情上獲得快樂。
在這嚴峻的疫情下除了做好防疫之外,我認為台灣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練習「活在當下」,唯有腳踏實地活在當下時,才能夠擺脫不安並且感受到快樂。從疫情大爆發後至今,不論是政治人物的發言、新聞報導或者網路意見領袖、名嘴網紅的言論,絕大多數都是在「鼓勵焦慮」。
假如這一個月來你感覺自己每次開臉書、看新聞都會感覺胸悶、煩躁或憤怒,請您務必冷靜下來,因為您已經中了「鼓勵焦慮」的陷阱。恐懼與憤怒是最容易被煽動的時刻,也是最容易做出不理智決策的時刻,許多的群眾暴動或是群體暴力行動皆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的。
而或許,讓人民因為恐懼或憤怒失去理智,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以疫苗來說,「數量不夠」、「緩不濟急」、「高副作用」、「打人家不要的」等等,這些即使煩惱了也無法改變當下任何情況的問題,就是「鼓勵焦慮」的典型操作手法。
而這也是大多數不快樂的人面對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他們只盯著遙遠那無法改變的大問題,不願意低頭看看眼前可以處理的小事情;大煩惱解決不了,小問題越積越多,於是他們總是愁眉苦臉,開口就是人生好難之類的負面能量,因為他們有個巨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困擾著他們。
如果看到這裡的讀者有種自己被說中的感受,請記得我的所有個體心理學相關文章,當中所提到的負面感受,皆是以我本人罹患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時期的角度下去撰寫的;上述的那些心態,正是讓我精神疾病無法改善,甚至越來越惡化的主要原因。不過,這部分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跟各位仔細說明。
在電影《絕地救援》當中,主角馬克(麥特戴蒙 飾)因參與太空任務而與其他團隊成員一同登陸火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因為遇上大風暴而提前中止任務撤返地球。
指揮官路易士(潔西卡崔絲坦 飾)賭命在風暴中找尋著被指派去採集火星物質的馬克,不幸的是馬克因為被物體擊中了生命監測裝置,使得所有團員們誤以為馬克已經殉職,為保全剩下團員的生命,指揮官只好下達撤離的指示。
從昏迷中醒來的馬克首先發現自己一個人被留在火星上了,並且他的腹部也被某種細長硬物給刺穿。我們試想如果自己是馬克,除了差一點因公殉職之外還被整個團隊丟包火星,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那不是把一個路痴丟包在西門町那麼簡單而已,路痴至少還能問人如何找到回家的路,除了馬克自己之外火星上根本沒有第二個人,或者說其他的生命體。有限的氧氣;有限的存糧;有限的能源,再加上安靜到近乎絕望的寂寞,你會怎麼辦?
馬克從昏迷中醒來後給自己的傷口緊急做了處置便開啟日誌,他在求生日第一天錄製日誌時提到三個重點,首先他說了自己可能無法撐到獲救的那天;第二點,他說主訊號天線刺穿了他的生命監測器,所以他並不怪罪團員們以為他殉職而撤離。第三點,就算幸運聯絡上太空總署,救援小組趕來也要長達四年的時間,而居住艙的資源只能夠維持一個月。
孤獨是一種比絕症更加可怕的威脅,在另一部同為絕境求生的電影《浩劫重生》當中就能看到,男主角查克(湯姆漢克 飾)為了排解寂寞而創造出威爾森(排球 飾)。
在影片播放結束前,我原以為會看到馬克崩潰的橋段,但由始至終馬克獨自一人在火星上超過四百天的日子裡,唯一一次的情緒失控也就只是怒吼一聲而已。甚至還比我在兩個小時內吼小孩的次數更少。
馬克獨自一人在火星上的第一天處理了自己的傷勢並錄下日誌,第二天開始感受到了寂寞帶來的恐慌,他看著居住艙外的暴風說了「我不要死在這裡」。從這一刻開始,馬克的一切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活下去。
為了生存,馬克必須活在當下,因為他很清楚,繼續讓自己保持情緒低落的狀態沒有意義,再怎麼怨天尤人怪罪命運也改變不了自己離不開火星的事實;但他也只能等待救援,假如四年才會有救援小組來的話,只有一個月的存糧他要怎麼撐到四年的時間?
馬克本身是科學家同時也是植物學家,第三天起他清點了居住艙上的所有資源,然後在居住艙裡面自己做出一個溫室來栽種馬鈴薯;大顆的留著吃,小顆的繼續種,就這樣創造出原本短缺的糧食。
在那四百多天的火星求生記當中,馬克始終相信著會有人來救他,而他必須讓自己撐到救援小組抵達;在那些日子裡,除了持續錄製日誌以外,同時也克服了許多為了生存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在最後終於盼到團隊成員們來救他時又遇上了世紀考驗,為了減少小艇的重量,馬克必須將能拆的零件通通拆掉;包括艙殼、控制台等等,讓團員遠端遙控他的飛行路徑。他嘲諷地說著自己絕對不會認為開敞篷車上太空有多白癡。
雖然馬克穿著太空衣,少了艙殼保護他也不至於窒息,但一但進入外太空之後若是發生什麼意外,馬克就是完全沒有任何生存可能了。他知道這是個多麽危險的計畫,但也是唯一讓他有機會獲救的計畫。
在執行前他與指揮官露易士通訊,若這項救援計畫失敗了,請去看看他的父母親,並且告訴他的父母親他不後悔當太空人,而且他始終熱愛他的工作;因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是人類科技的一大步。(社會貢獻)
。
幸好,馬克最終順利獲救並且回到了地球,片尾中馬克對著一群準太空人們說了自己在火星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馬克:「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一個人被困在上面時覺得自己會死嗎?當然會,當太空人必須先了解這一點。我們在討論太空,它不會聽你的。總有一天,一切會失去控制,一切都會失控,而你也只能說:時候到了;我的死期到了。你可以坐以待斃,或是努力求生,就這麼回事。動手就對了,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接著解決下一個,繼續下去。問題解決完了,就能回家。」
我們能夠從馬克身上學到個體心理學想傳遞的幾個重要信念:「信任他人」、「社會貢獻」、「活在當下」
人終將一死,但死亡若沒有迫在眉睫,鮮少有人會去思考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
即便是疫情嚴峻如下,絕大多數人其實並非真的感受到死亡帶來的威脅,而是為了逃避眼前的困難所以讓自己陷入恐慌的情緒;因為真的自覺會死的人,不會在乎疫苗是AZ還是莫德納;不會在乎Google meet跟Zoom的毛病有多少;不會在乎破口到底從何而來,又是誰該負起爆發群聚感染的責任。
自覺會死的人,或是已經明白人終將一死的人,不論在多艱難的環境下,都能夠看見自己還可以做的事情;都能夠在一片絕望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都能夠為自己把當日能夠做的事情通通完成,並且平安活下來看見隔日的陽光而感覺到滿足,且沒有任何遺憾。
想改變總是怨天尤人的自己,就不要一直回顧那些過往的榮光,或是不安於未來會出現的衰退;越是艱困的環境,越是要放眼於當下,做好這一刻你能做的事情。
“我認為除了放下過去,還必須放下未來。如果整天為了日後的事擔憂,就會忽略眼前。既然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明天的課題就留到明天再思考。”《變老的勇氣》,岸見一郎,台北市,平安文化出版,2018年。
“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接著解決下一個,繼續下去。”
好好的活在當下,這樣就夠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阿德勒生命任務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德勒心理學的50句名言》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深深影響史蒂芬•柯維,以及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
童年的阿德勒患過佝僂病,無法進行強烈的體育活動。上學時表現不佳,被老師評為頂多只能成為鞋匠。他的父親鼓勵他說,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縛了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於突破,大膽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所謂的優越情結,不過是一個落在你人生無用空虛面向上的目標,導致人們用虛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成長不必背負他人的問題」等,這些話時至今日依舊令我們震撼。
1.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強,看起來比一般人優秀的人,其實有著強烈自卑感。
2.人只有徹底瞭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困境,培養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3.忌妒其實是深層自卑,一個心懷忌妒的人永遠不會成為有用的人。
4.沒有必要為眼前的錯誤懷疑自己,而應該直面錯誤,並在以後避免類似的錯誤。
5.經歷的痛苦愈多,體會到的喜悅就愈多。
6.不是「若能克服缺點,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點,也有勇氣做好。
7.一個人的意義是沒有用的,真正的意義是從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
8.我們不能期待別人隨時體察我們的情緒,沈默換不來別人的幫助,如果我們需要幫助,就要用語言表達出來。
9.存在不同意見、價值觀,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是意義所在。
10.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交友和愛,這些任務也都是人際關係的任務,往往越拖延,就越難解決。
11.只要有心改變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變。哪怕明天就要死,現在改變也不晚。
12.一個人的性格在十歲左右,就會靠自己的思想、行為而定型,而且會這樣使用一輩子。
13.我們不應該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絕大多數情況的下,情感的出現其實是為了操控對方,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期望和願望行動。
14.所有「我做不到」的說辭,其實只是不想做罷了。
15.宿命論是一種虛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
16.我們只是利用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推動、受它支配。
17.只要從不同角度看待否定自己和他人的話語,世界就會驟然改變。
18.以自卑為藉口逃避人生的膽小鬼不計其數,但也有不少以自卑為動因而功成名就的人。
19.自卑感不是「我為什麼不如他」的人特有的東西,即使看起來非常優秀的人,心裡也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要實現,就會有自卑感。
20.如果沒有目標作為支撐,只是虛幻地想象著提升自己,那麼我們就像是在演戲一樣,會覺得自己不是自己。
21.優越情結是自卑情結的產物。
22.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正確與否,帶來的結果將有天壤之別。正確的意義是生活的守衛者,錯誤的意義則如撒旦般可怕。
23.當我們開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時,世界或許不會因此而一定發生改變;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去做,事情只會朝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
24.決定自己的不是環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25.如果一切都已被決定,我們連做什麼的餘地都沒有,那我們也失去了活著的目的。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選擇的可能性。
26.夢境所反映的畫面、幻想等,都是做夢者心中所向。
27.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28.所謂的優越情結,不過是一個落在你人生無用空虛面向上的目標,導致人們用虛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
29.成長不必背負他人的問題。
30.若一個人無法甘於平凡,就會試圖讓自己變得特別。不是變得特別好,就是變得特別差。一切取決於你自己。
31.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只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發現自己的亮點就好。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會在你想不到的時候發生改變。
32.人生沒有那麼難,是你自己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單純到令人難以置信。
33.人如果不受矚目,使盡手段也要讓他人注意到自己,哪怕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
34.不要逞強讓自己「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讓自己真正變得很強。
35.人在努力之後,一旦無法得到「正面關注」(比如讚賞),就會試圖去做不對的事,以求受到「負面關注」。人只能經由失敗來學習,並且憑借失敗的經驗來使自己變得更好。
36.我們不是因為一時氣昏了頭而口出惡言,而是為了操縱、支配對方,想讓對方遵從自己的意願和期望,創造與利用了名為「憤怒」的情感。
37.冷靜的判斷往往無法付諸行動,情感就是行動的觸發器。可以促使人付諸行動,也可以讓人停止行動,全看自己的決定。
38.我們不應該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
39.我們不是因某種情感而有了某種行動,而是由於該行動捏造了這種情感作為藉口。
40.孩子喜歡用喜怒哀樂支配大人,這是他們慣用且奏效的把戲。長大以後,如果還想用這種情緒支配別人,那就幼稚了。
41.以嫉妒心支配別人,對方早晚會離你而去。理性的溝通才是正確雙贏的做法。
42.性格不是天生的、永恆不變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決定。只要你願意,性格隨時隨地可以改變。
43.性格火暴的人只是常常使用「憤怒」這種情緒的人,事實上我們不必徹底改變自己的性格,只要改變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好了。
44.人生態度對性格的形成有決定性作用,只有意識到性格上的錯誤,人才會試圖去改變。
45.如果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會失去方向,也會讓別人難以信任你。
46.生命中若沒有敵人,就意味著我們時刻都必須配合別人,當然就會活得非常疲累。
47.從眼前的現實出發,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樂觀主義態度。它與只想著「沒關係,船到橋頭自然直」卻什麼都不做的樂天主義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抱持樂觀主義而不是樂天主義。
48.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49.只要自己做了對的事,感受到了「貢獻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謝與贊美。
50.溝通是一門技術,有良好溝通的地方才有愛,愛也是良好關係帶來的效果。
阿德勒生命任務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豆爸談性格》從自卑感出發,向真實的優越感前進
我是綠豆爸,
在可能非學校的創學班群,
我們沒有成績單,
但有每天對自己各個面向的「自我評鑑」,
學生透過給予自評等級1️⃣~5️⃣,
做為「對自己復盤」的基礎。
身為導師的我,
也會經由學生的自評等級,
對照學生的日常行為,
給予反饋,
如果有明顯的落差,
就會啟動師生對話。
昨天看到一位剛加入的學生,
在「自信勇氣」的自評等級是5️⃣,
原因是:沒有因為任務多而放棄,
然而實際上,
學生並沒有完成學習任務,
也就是事實是他放棄了,
但他卻「幻想」自己沒有放棄。
和學生核對之後,
他理解自己的「自欺欺人」的行為,
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他說他「希望別人認為他是好的」,
所以給予自己等級5️⃣。
我們沒有處罰,
而是先引導孩子看到行為的「正向面」
(所有的負向行為,都有其正向的層面)。
學生「希望別人認為他是好的」這樣的信念,
會讓自己的自尊價值,
建構在他人的評價上,
因此我先和他確認「目的」。
「你希望自己是好的嗎?」
學生點頭說是。
「你希望自己是『真材實料』的好?
還是『虛有其表』的好?」
學生說希望自己是真材實料的好。
「但是你習慣看到自己的不好,
很少看到自己的好,
所以只好或寧願欺騙自己,
『假裝』自己是好的,
對嗎?」
學生表示他很容易否定自己。
「如果你把生命都花在『假裝』自己是好的,
那麼幾年過去了,
你覺得會變成『真材實料』的好嗎?」
當然不會,
學生完全懂的。
「只是每當你要面對『真實』的自己,
就會面對強烈的『自卑感』,
你需要有勇氣!」
類似的議題,
在青少年身上是很容易發生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
正在「自我認同與他人認同」之間取得平衡點,
很容易陷入「和別人比較」的漩渦當中,
也很容易激發出「自卑感」
,因此我在白板的中間寫下了「自卑感」三個字,
邀請學生一起筆記。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自卑感是很正常的」,
這是來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信念,
所謂的「自卑感」就是自己覺得不好、不足、不舒服的狀態,
而我們為了擺脫自卑感,
會在潛意識當中建立出「虛構目的」,
然後透過「生命風格」的指引,
產生「行為動向」,
往「優越感」前進。
備註:為了讓青少年理解,我簡化了許多,並且將白板的內容整理成圖片,和大家分享,但要特別強調的,這張圖並不能反映阿德勒心理學的完整內容喔!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做出選擇和決定,
如果我們選擇「和別人比較」,
很容易會讓自卑感變得更強烈。
因為想要贏過對方、或不想輸給對方,
很容易陷入「優越情結」的迷思,
為了假裝自己是好的,
而自欺欺人,
或是批評指責他人,
藉由把別人踩低而以為自己是高的。
陷在「優越情結」的青少年,
很容易「只出一張嘴」:
「我不做是我不想做」、
「我認真起來連我自己都會害怕」⋯⋯,
但實際上卻「沒有行動」,
因為只要行動了,
就要面對「真實」的自己,
那自我吹捧的「泡泡」就會破滅了。
「和別人比較」就會有輸有贏、有優有劣,
長期認為自己不如人的青少年,
就很容易陷入「自卑情結」,
此時的他,
是真的相信自己是不好的、壞的、爛的、無能的。
我們可以透過外在的行為來觀察到孩子的選擇,
如果經常出現拖延、漠視、卸責、逃避和放棄的行為,
那麼身為父母或老師的成人就要留意,
青少年很可能正身陷於「深深的自卑感」當中。
青少年除了需要外在的鼓勵和支持之外,
更重要的是「悅納自己」,
唯有先接納自己的真實樣貌,
才有可能改變選擇。
這也是我們帶領青少年每日進行兩次「正念」的主因,
讓青少年有機會進行自我的覺知覺察,
並且接納當下的自己。
我們帶領學生進行的不是「和別人比較」,
而是透過「對自己復盤」,
更瞭解自己、也掌握更好的行動來成為自己。
「復盤」來自於圍棋的術語,
指的是在棋局結束之後,
透過回顧與想像,
提出不同的棋法來提升能力。
因為是「自比性」,
如果青少年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
就會有機會一步一腳印的提升自立和共好的能力,
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並且透過「悅納自己、信任彼此、貢獻團體、熱愛生活」來提升能力和價值,
建立起穩固且健康的自尊與自信。
我們使用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
先和學生確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來定向,
再透過鼓勵來培養學生的勇氣,
並且以身教示範當責、努力與堅持的重要性。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性格也不是一天養成的」,
因此在重塑性格的過程,
很容易反反覆覆、起起伏伏,
這都是正常的。
我們要看到學生的「正向面、積極面」,
陪伴著他們更能夠看到自己的好,
因為唯有「Feel Good」,
才有可能「Do Good」!
#綠豆爸 #可能幸福學院 #青少年 #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