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掉入「感覺的黑洞」]
有時候,學英文不只是學英文,也學到智慧。今天上午這堂線上英文課教的主題是「分手」,其中老師問我們emotions(情緒)與feelings(感覺)有什麼不同,當下我也愣住了,心想它們不是同義詞嗎?但是這個老師認為沒有任何一個英文字可以和另一個英文字相等,要我們要用多個字表達它們的相異。
後來他深入解釋之後,我很開心,發現自己不只學到兩個常見英文字的分野,也學到人生智慧。他說,
emotions指涉的是事情發生當下,我們產生的感覺,那是一時的﹑短暫的。
feelings不同,它指的是事情過去了,但是感覺一直在,相對比較長期且持久。
這麼一說,我就留意到我們日常的確是如此的,比如在職場,主管處置不公平,我們當下很生氣,這是情緒。但是有事過境遷嗎?很多時候並沒有,我們會一直放在心裡沈澱﹑發酵;好一陣子過後,談起這件事時,我們依然忿忿不平,這是感覺。再來,很多人談到原生家庭,即使現在中年,仍然感到受傷,小時的情緒成了永久的傷痕,痛的感覺一直在那裡,未曾褪淡,一生無法抹滅。
我自己是如此,在上班的你可能也是如此,或是內心依舊是個受傷小孩的你更是如此。也就是說,我們讓「情緒」擴大成「感覺」,然後掉進去無邊無界的感覺黑洞裡,再不斷翻回記憶裡,舔著傷口,讓自己憤怒依然﹑或抱怨如常。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自艾自憐,成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跟自己相處的模式。
但是最近有個例子,我發覺有人可以不是這個樣子,而此人在事業上非常成功,讓我有個不小的啟示,不斷向前行的人在遇到事情時,反應的確不同。一般人的情緒反應有以下三個階段,這些人多半只在第一個階段駐足一會兒,便頭也不回往前行,或是頂多到第二個階段,卻絕不會掉入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生事實
事情發生了,有人就會產生各種認知與解讀,少數人只會停留在事實層面,不過度臆測,僅就事實看事實。
第二階段:產生情緒
情緒有可能是負向或正向,這跟認知有關係。同一件事發生,有人往好的認知,有人往壞的認知,這是心理學用在諮商界有名的「情緒ABC理論」,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A(Affairs事件)發生了,會產生不同的C(consequence結果),有人高興,有人生氣,主要是因為過程中的B(Belief認知)不同,導致不同的情緒結果。
第三階段:掉入長久的感覺黑洞裡
沒有去察覺情緒,或是沒有做正確的梳理,情緒積壓久了,就變成感覺,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或對別人的觀感,以及對雙方關係的解讀。
回頭來講上面的例子,他在錄製影片時,每每遇到英文字都唸得很不輪轉。換作別人,當下一定有個情緒跑出來,感到不好意思,他並沒有,而是持續唸,唸得流利為止。接著換作別人,可能認為自己英文不好,遇到英文場合就產生自卑感,而他完全不迴避說英文,而且說不好時,絕不會說「對不起」。
可見得成功者心理素質之所以高,來自於他們遇事不會情緒化,而且不會藉此否定自己。會不會唸英文單字對他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可是很多人就被打敗,從此不碰英文,最後英文當然學不好。這個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見,比如拍照不漂亮,從此不拍照;或是上台說話表現不佳,從此不上台等。
這兩年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是「高敏感體質」,遇到事情會想很多,內心小劇場一齣戲一齣戲輪番上演,很干擾情緒﹑工作與生活,非常折磨人。相較於這類人,成功者不僅低敏感,甚至是鈍感。日本心理學博士植西聰在《鈍感力》一書中指出,「成功的人善用鈍感,克服敏感。」
一般人是還沒做就想出各種危險,鈍感的成功人士是做了才發現剛剛很危險。人類的行為概分兩種,一種是規避危險或損失,一種是追求歡樂或利益,所以我們一般人想著想著,各種情緒跑出來,接著就掉入感覺的黑洞,活在自卑感﹑罪惡感裡,內心能量大大耗損之後,連小小步都跨不出去,怎麼向前行?
成功者不是贏在比較聰明,像是想很多,而是贏在行動力,亦即做很多,秘訣是停留在第一階段,看到事實即可,並且最好往好的方面去認知;至於第二階段產生情緒就省了吧,遑論第三階段掉入感覺的黑洞裡。
人難免有情緒,怎麼做到不掉入第三個階段?原諒(forgive)是最好的辦法,卻最難做到這個境界,因為我們一般人都誤解了原諒二字。今天上課的英文老師有很強的考字癖,而且他在拆解時,也存在著很深的哲理。對於forgive,他提出兩個意涵,打破一般人對原諒的迷思:
1. forgive不是要我們忘掉對方的錯誤,或是幫對方找理由,或是忽略自己受傷的感覺,而是幫助自己從怨恨中解放,重新感到自由。
2. forgive不是因為對方有好的品格,而是展現我們人格高尚。
原諒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自己。這個解釋,很能夠讓人從情緒中釋然。如果一直不原諒對方,以為用負面情緒可能勒索對方,報復對方,讓對方活在痛苦中;事實不然,情緒綑綁的是自己,而窒息的是自己,身在地獄裡的也是自己,因此原諒是唯一自我解救之道。
想想看,我們一直有哪些感覺長期困擾著自己?裡面一定隱藏著對於某個人不原諒。請試著原諒對方,鬆綁自己,像天空的雲朵,輕起來,飄起來。不論工作或生活,走出負面情緒,拋開不良感覺,自由能夠幫助每個人更輕鬆地成功。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Z6vcF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圖/2019年德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阿 德 肋 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tt、人因不完美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問卦] 阿德勒的書推薦有八卦嗎?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故事心理學的運費、客服和退貨,DCARD 的評價
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味地討好,其實反而不會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認可。看清楚面具下面的自己──我們會被自己的討好震驚,訝異於自己竟然如此看輕自己。
■ 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也不需要刻意「讓別人感到高興」
讓別人高興,初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人們相處共事誰不希望彼此有個好心情?誰願意每天跟別人鬧彆扭,讓別人不開心,自己也難受呢?問題的本質在於,在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心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委屈自己。一味地討好,並不會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他人的尊重。
■ 為什麼越「善良」,反而越容易被輕視、欺負?
大家都喜歡善良的人,但如果沒有掌控好分際,讓善良擴張成照單全收的討好,反而弄巧成拙讓自己狼狽不堪,成為廉價的免洗筷,用完就丟。為什麼有人的舉手之勞能獲得他人的感激涕零,自己的兩肋插刀,卻成為眾人的順理成章?為什麼你的時時善良,卻不及一個處處蠻橫,偶一為善的人?因為當你習慣討好別人,別人自然也習慣讓你討好,習慣成自然,自然久了就成理所應當!
■ 你的委屈「真的」會餵養他人的得寸進尺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辛苦自己,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滿意,但你知道嗎?一旦你曾經答應過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請求,不僅容易使對方下一次提出更過分的要求,更有趣的是,你自己下一次還更可能就這麼答應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也就是俗稱的「得寸進尺效應」。
取自《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
昨夜直播,感謝眾多朋友的參與。在談笑中學習,忙碌的一天就飛快地過去。
這篇摘文,定義出四種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眾距離。
以我來說,剛開始在演講的時候,跟許多朋友是公眾距離。有些朋友很熱衷學習,常見到面,慢慢變成了社交距離。有些朋友則更是熱情,還請我吃東西,又彼此熟悉,有共同話題,那就逐漸走向個人距離。
然而,如果我跟一位朋友實在不太熟,又被問到隱私,這就可能感覺被冒犯了。最近剛好有這樣的經驗,我笑著轉移話題,這關也就過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有能力覺察自己的感受,去調整心理距離。
所以覺察自己感受的能力需要學習,意知到心理距離的存在也重要。最後,就是人際技巧的學習,能開開玩笑、轉移話題,就不用付出太多的情緒成本。相對來說,同樣的情境,我突然讓臉色變得很難看,或者是嚴詞拒絕也可以,也會有效果,只是情緒成本太高,副作用也大。
不過,面對有些「人」,你跟他說人話,他會聽不懂。你一定要把場面搞到一定程度的難看,他才會認真以待。雖然多付了一點情緒成本,至少維持自己的內在清靜。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尊重人,是這個人承擔不起我們的尊重。
像我喜歡開玩笑,雖然能活絡氣氛,可是不小心開過頭也常見。所以我要有足夠的敏感,感受別人的情緒,抓到我開玩笑的界線。真的讓人不愉快,也要誠懇道歉,畢竟沒抓好距離。
祝福各位朋友,找到合適的距離,讓關係能美麗!
*******************************
距離是美,與人交往請保持安全距離
【文/ 黃志堅】
人與人交往,心理上都是有一個空間距離的,所謂的「親密無間」是不存在的。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Jr)把人際交往的身體距離劃分為四個等級:
一種是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的親密距離,限於戀人、夫妻、父母與孩子,以及特別貼心的同性朋友之間;一種是身體接觸不多,但可以握手及友好交談的個人距離,限於熟人、一般朋友之間;一種是又遠了一步的社交性、禮節性的社交距離,工作場所和社交聚會中通常保持著這種距離;最後一種是公眾距離,適用於演講者與觀眾、領導者面對下屬講話等公開場合。
這四種不同的身體距離對應不同的人際關係和情境,在不同的情境和關係下,人們保持與之對應的空間距離,否則就會出現心理不適。比如,擁擠的公車上,親密的情侶可以毫無顧忌地擁抱,但陌生人之間都僵直著身體,儘量保持彼此之間的距離。不然,就會覺得尷尬和不舒服。
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大多懂得運用距離效應,根據彼此的親密關係程度來不斷調整雙方的心理距離。當有人破壞距離效應,比如一個不屬於自己親密距離範圍內的人,隨意闖入了自己的親密空間,那麼自己內心就會有不適感,然後出於自我保護,就會做出相應的距離調整,比如自己後退、拉大距離;或者進攻、逼退對方。總之,我們和別人保持在一個相對舒適和安全的心理距離。
但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缺乏這種調整人際心理距離的能力。他們與人交往,本著與人為善的原則,無論親疏遠近,對誰都笑臉相迎,都順應別人的要求,朋友有需要,再難都會挺身而出,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當別人習慣了他的給予、付出、幫助,也習慣了對他提出要求,一而再、再而三,沒有底線地向他索取,向他求助;甚至開始拿他不當回事,肆意侵犯他的利益,還在心裡笑他傻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會感知道這種突破安全心理距離的進犯,並感到不舒服。但是他不懂得如何調整距離,維護自己的心理邊界,只一味地忍讓,繼續面帶笑容,承受這種進犯。久而久之,便只為別人而活。
我剛才說了,正常的人際距離維護的方式無非兩種:自己後退或者擊退對方。前一種適用於那種無意進犯,發覺對方的退讓之後能夠自覺立定,不再隨意闖入禁區的人。而對於那些別有用心、有意一再進犯的人,「奮起反擊,逼其後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否則,退到無路可退,自己的領地盡失,何談「自我」?
比如我的親戚國盛,和臨床阿姨本是處於社交距離的一種關係,彼此說說客套話,聊聊天氣,才是正常距離。可那個阿姨一而再、再而三突破親密心理距離,無視國盛的自尊需求,說一些本不該從她的嘴裡說出來的譏諷國盛的話。若國盛不反擊,對方便會得寸進尺。這種時候,就要做一隻刺蝟,豎起自己身上的刺,逼退對方,讓她和自己之間保持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
我們沒有義務為了別人的快樂而活,沒有義務為所有人服務。當我們的「討好」慣壞了周圍的人,讓自己的付出變得廉價,讓自己的心理距離一再被人突破的時候;當我們的一味忍讓換來的是對方的不領情、步步進逼、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的時候,不妨對自己說一聲「停」,止住後退的腳步,然後和他們搏鬥。
有一個怯懦的女孩子對我說,這個做起來很難。她時常被別人譏諷,但從來不敢回擊。她很羡慕那些被別人惹生氣了,敢張嘴就罵的人,可她連個不悅的臉色都不敢流露,生怕對方不高興。
我說,那就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我們習慣了對別人微笑,哪怕那個人的言行已經很讓我們生氣了,我們內心怒火沖天,淚水也在奔湧,但臉上還是堆著笑容。這個時候,就要對自己的笑容說一聲「停」。不對那個人微笑,我們就邁出了反擊對方的第一步。當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表情,我們就能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內心。下一次,我們就有勇氣對他譏諷的話說一聲「停」。
後來,女孩子很興奮地告訴我,那個平時總喜歡用語言對她進行性騷擾的同事,某一天對她說:「你知道什麼叫『種草莓』嗎?你看小劉脖子上那塊紅色的印跡,像不像別人給他種上的草莓?你脖子上有沒有啊?」她立刻板下臉對他說:「我對這樣的話題不感興趣,你最好不要再說了。」那個人果然無趣地走了。女孩子成功地擊退了來犯者,心裡感覺很愉快。
改變自己,就是這麼簡單。我們的笑容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的安全距離也由我們自己控制和把握。感覺到不舒服,感覺到被侵犯,就要清晰表達自己的不滿,就要乾脆俐落地回擊。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當那個人的要求很無理,侵犯到我的時候,儘管我在心裡說,原諒他吧!但嘴上我是一定要回擊過去的,寧肯把他氣死,也不能把我自己憋死。」
「寧肯把他氣死,也不能把我自己憋死」說這話的那個人,該是怎樣的快意人生啊!距離是一種美,儘管「討好型人格」的人希望和每個人都相處融洽,但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保持安全距離!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挖空心思忍讓、強顏歡笑配合; 「討好型人格」:討好世界多年,終於面目全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023
.
免費板橋公益講座_傾聽~心中的聲音【11/16(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82321272716334/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是否發現當你認真投入一場「遊戲」時,總覺得特別專注、時間過得特別快,這就是所謂的「心流」狀態。
這篇來自【泛科學】上摘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文章之中,帶我們看到人類學家羅傑.凱里瓦對於人類遊戲的研究,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運用遊戲的方式,幫助自己提升專注力,提升自己的表現。
-------------------
法國心理人類學家羅傑.凱里瓦(Roger Caillois)將世上所有遊戲(廣義上包含所有可以提供樂趣的活動)依它們提供的體驗分為四大類。競爭性遊戲以競爭為主要特色,大部分運動賽事都屬於這一類;投機性遊戲包含所有涉及機會的遊戲,擲骰子、賓果等都屬於這一類;眩暈性遊戲,顧名思義就是藉著攪亂正常感知來改變意識的活動,例如旋轉木馬、高空跳傘等;模仿性遊戲則是創造另一種現實的活動,舞蹈、戲劇和藝術等都屬於這一類。
根據這樣的分類,我們可以說遊戲有四個管道讓人突破日常經驗的界線。在競爭性遊戲中,參賽者必須提升技能來面對對手帶來的挑戰。英文中競爭(compete) 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的 con petire 來的,意思是指一起尋找。每個人都渴望展現自己的潛力,有其他外力迫使我們做出最好的表現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達成目標。當然,只有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時,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如果我們關心的就只有打敗對手、想要讓觀眾驚豔,或是拿到重要的合約時,競爭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分心、而非將意識專注在手上事務的動機。
投機性遊戲之所以可以帶來樂趣,是它讓人有一種可以掌控不可預知之未來的幻覺。平原印第安人會用做了標記的水牛肋骨來預測下次打獵的結果,中國人用蓍草的莖占卜,東非的阿桑德人(Ashanti)則是餵雞吃毒藥,再從牠的下場來推測神明的旨意。求神問卜是各文化共有的特徵,大家都試圖擺脫當下的禁錮,希望一瞥未來。賭博性遊戲也是如此。水牛肋骨演變成骰子,《易經》的蓍草則變成了紙牌,求神問卜的儀式也變成了賭博,大家都企圖在當中鬥智,期待自己比對方更能預知未來。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找自信pdf相關社群貼文資訊提供自信pdf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自信pdf、阿德勒心理學講義epub、阿德肋心理學相關... tw[PDF] 過度自信與股市交易行為關聯 ... ... <看更多>
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找自信pdf相關社群貼文資訊提供自信pdf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自信pdf、阿德勒心理學講義epub、阿德肋心理學相關... tw[PDF] 過度自信與股市交易行為關聯 ... ... <看更多>
阿 德 肋 心理學 在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tt、人因不完美 的推薦與評價
阿德 勒心理學講義ptt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人因不完美、阿德肋心理學、阿德勒博客來就來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阿德勒心理學講義ptt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