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傷-第二篇】
上次聊到「為何有些疼痛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生?」
這與結構穩定度、肌肉量與強度、氣血(能量)的量與流暢度有關。今天來和大家說說我的看法,將延伸上篇文章中提到的A-舊傷、B-代償的範例。
關於,氣血(能量)的量與流暢度
是故,若B很快就被操壞,要懷疑的反而是B早就有問題(亦即早就受傷),或是「整體體制(質)」有問題。比如「薪資(氣血)」的供給早就捉襟見肘,大夥兒早就縮緊褲腰帶過活,能量不足,所以很不耐操。
以上這情況雖是疼痛,但要治療的範疇就不會只在強調組織排列的「傷科」,而是用中藥治療的「內科」為主。
關於,結構穩定度與肌肉量和強度
經驗上來看,結構穩定程度,也可能因為「整體分數」不同,而療效有所差異。
比如小明跟同學一起騎車兜風,都不幸一起摔斷肱骨,即使骨折性質與開刀醫師都一樣,
但預後*可能大不同。
*預後:指根據病人當前狀況來推估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的結果。
如果小明的同學是足球隊,肌肉量與心肺功能都比較強,那預後與併發症可能就有限;但小明是肌肉極少的書生,上兩層樓梯就氣喘吁吁,傷勢可能就拖很久,甚至牽連到其他部位。
這跟舊傷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有可能受傷時的年齡較輕,肌肉量與強度較能cover結構穩定度的不足,所以疼痛還不明顯,但老了以後肌肉流失,撐不住歪掉多年的結構,舊傷就開始討債。
又或者學生時受傷但氣血還足,但出了社會後當了社畜🤔,許多人在這階段(廿五歲到卅歲左右)氣血大量消耗,就開始引發疼痛。
-
以上這些概念如何幫助我們處理舊傷呢?
我在門診與內科醫師蕭御醫蕭御醫講透中醫aka白袍男高音一起分析出該名患者的症狀,在結構穩定度、肌肉強度、氣血三個面向的比重,去建議患者治療方針。
比如一位下背痛的患者,我們評估後判斷可能做 #鍼還治療 只能改善六至七成,剩餘部分要改善 #肌少症,需要營養調整與運動治療;但患者腸胃不好,所以要用藥補氣排毒,增加營養吸收的效率與 #補氣增肌。 所以一個中醫的內、外科處置分工就出來了。
也有我評估結構歪斜其實並不嚴重的慢性疼痛患者,蕭醫師診脈發現是寒氣太重,用水藥散寒補氣後,多年疼痛竟然不施一針而癒的案例。
或是「椎間盤突出」的疼痛,國人最直觀的想法是「此病需要手術」;但復健科早有許多臨床研究,透過重訓、甚至認知治療等,效果是優於手術的;肌肉強度的上升,可以改變或彌補結構上的缺陷。
疼痛的原因絕對不只是只有「歪掉」要「喬」一下,環環相扣,這也是 鍼還中醫診所 Zhenhuan Chinese Medicine Clinic,我與蕭御醫的「中醫內外科會診」的意義所在。
--------
●YouTube快速訂閱:
https://reurl.cc/r8g9Nb
●IG快速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min_shih
●生氣茶看這裡:
https://www.champbio-tw.com/
#中醫 #外科 #養身 #養生活
#結構治療 #臉鍼醫美 #美顏針
#中西醫師黃獻銘
#黃獻銘 #阿銘師鍼還傳
阿 銘 師 門診 在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著真的太難受了, 所以我想死一死好了。」年輕人A若無其事地說著。我很難想像,這句話會從一個只有十幾歲的人口中聽到。
「我胸口跟肋骨旁都是瘀青。」
「怎麼了?」
「昨天我受不了了,去跳捷運,結果被警察先生擒抱。」說著掀起T恤給我看,雖然瘀青並不嚴重,但是他勾勒的畫面卻驚心動魄。
由於我主治的項目是傷科,門診中有不少受過常規治療但效果不彰的疼痛患者,以至於在一週五天之中,至少四天會聽到患者有輕生的念頭。這類患者的疼痛在現代醫學的範疇中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以至於有不少人被認為是身心科的問題。
我能理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沒有滋味,也盡力去協助他們,但前一天才剛“執行過”的患者,倒是我在門診頭一次遇到。
我從A的語氣與神情中感覺到求救的訊號,雖也可能是我多想了,但我決定跟他談談,想了解發生什麼事。
螻蟻尚且偷生,我從患者們身上觀察到,疼痛並不是輕生的主因,往往是缺乏希望與缺乏愛。
雖然跟A的交談獲得很多資訊,不外乎是家人的支持、對他人的看法、缺乏追求幸福的勇氣……但似乎還沒有切到問題的核心。
「我問你,除了健康因素,你活著最難受的是什麼?」
「我……我不知道。」
「答應我一件事,要告訴我究竟讓你感到難受的是什麼? 你曾經讓自己最快樂的事情又是什麼? 寫下來,在告訴我或身心科醫師之前,不能做傻事。」
「我不敢去找身心科醫師,他聽到後會抓我住院。」
「不一定啦,他會好好聽你說。不然你想好再告訴我。」
「可是醫師你很難掛……」
「……哪你還是不能亂來,就等到能當面告訴我的那天到來。」我耳提面命。
我沒有挖出為什麼他想輕生真正的原因,也不確定他是否會聽話不要做傻事,坦白說我不確定我改變了什麼。但我忘記時間,導致讓後面一位患者B等了很久,因而挨了一頓痛罵。
即便如此,在正面挨罵的同時,我反而想通了些事情。B說的對,她也是患者,一樣有患者的困擾,我為了協助A而犧牲B的時間,真的有改變了什麼嗎?
B是很體貼很善良的人,一時氣憤罵了我,我想她回去會很介意的。我向她真誠地道歉,並說感謝她很真誠地向我表達內心的看法,這也是一種對我的信任。
也可能上帝在藉著她的口跟我說,我這樣子是行不通的。我的能力有限,插手太多我能力範圍以外的事,不見得能讓更多人幸福。
雖然今天看似不平靜,我卻由衷地感謝今日種種。
--------
● 肩頸痠痛還在靠按摩?真正原因在這裡!|診邊小撇步
附上快速連結:https://bit.ly/3fz1EGk
--------
●YouTube快速訂閱:
https://reurl.cc/r8g9Nb
●IG快速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min_shih
●生氣茶看這裡:
https://zhenhuan.org/
#診邊故事
#中醫 #外科 #養身 #養生活
#結構治療 #臉鍼醫美 #美顏針
#中西醫師黃獻銘
#黃獻銘 #阿銘師鍼還傳
阿 銘 師 門診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自從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全世界已經累積超過十萬篇相關的論文,但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我沒有看過武漢肺炎的病人,怎麼可能發表武漢肺炎的論文?」
「台灣的武漢肺炎病人那麼少又通通集中隔離,怎麼可能研究?」
「疫情期間病人大量減少,薪水都快沒有了,怎麼還有時間發論文?」
以我所在的中醫科為例,疫情後最有感的就是病人量明顯變少了,但特別的是,下降的大部分都是比較輕症的病患,嚴重的病患不僅下降比較少,還持續有新的病患進來。
因此我想了解,像武漢肺炎這種大規模的傳染病流行,對於中醫產業的影響是什麼?
跟武漢肺炎的衝擊性能夠相提並論的,自然就是 SARS 疫情了。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都是大規模流行,也都造成國人的恐慌,但兩次疫情期間,中醫服務量卻有相反的趨勢。在武漢肺炎期間,中醫的服務人次呈現明顯的下降情形;相反的,在 SARS 期間,中醫的門診量卻逆勢成長。
🔔 2021 / 5 / 8(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2021 已有兩梯次額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一月 84 篇創新高🏆
🏆單月 13 位發表第一篇🏆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近期校友傑出榮耀 #每天都有學員發表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greatachievements/
[快訊] 溫晨越醫師團隊,關於機器人輔助膀胱切除與迴腸造口術的導管置放技巧之致編者信,獲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快訊] 李威成醫師團隊,關於上頷牽引術對長期矢狀面前後徑之影響的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以血液 D-glutamate 濃度跑機器學習以診斷輕微認知受損與阿茲海默症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懼高症各種介入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快訊] 林舜穀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對患者求診中醫行為變化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最「接地氣」的寫作攻略傳承|立即報名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