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針》
你是否有聽過「乾針」治療?在門診很多病人看到我拿起針灸針的時候,都會很訝異難道西醫也變成中醫了嗎?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古用新治的結合跨科發展。先來談談針灸,您知道鍼灸針的起源及原理嗎?如果你還在認為針灸只是起到治病那就錯了,今天讓我們來直觀的瞭解針灸針的功效。
武俠小說裡的銀針飛入飛出,極其精妙,像絕命毒師一樣銀針一出,必有一傷。其實要對針灸追根溯源的話,大眾所知它起源於中國,併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鍼灸的原理是以針刺和艾灸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應用手法調整營衛氣血,艾灸是用艾絨搓成條或柱,點燃溫灼於面板穴位表面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是針刺入病人的穴位達到刺激神經與經絡,再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區域性,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氣運血、調手陰陽、調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雖然針灸是起源於中醫,但現在許多西醫也用到了針灸針做乾針治療頑疾,醫師單用中空的針具,或西方物理治療師用針灸針對患肌激痛點扎針,稱為乾針。我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按照肌肉激痛點處(肌肉結節)及筋膜走向進行鍼刺,對於許多緊張型的肌肉疼痛,乾針能取得很好的放鬆治療效果,現代醫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乾針或浮針,這在西醫裡也得到了綜合治療的應用。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醫,針處加上電流,所謂的電針灸,不只治療疼痛、神經痛,甚至也可以用於減重。
在我門診,也時常進行乾針治療。
李婆婆,她算是我們醫院復健室的常客,前幾次改善了李婆婆的臂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無法解決的,用亁針處理;近期正治療頸椎引起她喉部不適感及反覆落枕,估計再有幾次就差不多了。一次門診,我看婆婆拿起包包時眉頭皺了一下,右手舉不高,走路變得緩慢又駝背,計她的肩膀跟膝蓋也不行了,我請李婆婆在床緣趴下,挽起胳膊,在挽起袖子之後,看見肩膀及背部有紫色的皰疹,我問婆婆:「您的肩膀是不是痛到半夜睡不好呢?您上下樓梯有沒有困難呢?」「你怎麼知道?我的確肩膀到手會痛到沒有力氣,半夜因肩膀痛常常痛醒,前幾次一直想說的,但看您病人也多,可不太好意思。我這一身的病,怎能全都麻煩你了?」我說:「既然來都來了,在我能力範圍……」李婆婆接著說,她年輕時能吃苦,幹過農活,也在扛過重物。每天扛著百八十斤的田螺在市場上賣。有時一天打三份工,每天潮溼的環境,負重的強度,加大了膝蓋的負擔。常常睡得少,年輕時候也得過皮蛇。現年紀大了,全身關節都不行了,尤其是膝蓋,而睡眠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婆婆肩膀痛是因為免疫力差得到皰疹攻擊身體的神經所致,我處方了皰疹神經炎的用藥,我再讓她放平膝蓋,右側髕骨周圍有一定程度的腫脹,髕骨周圍有壓痛點。膝蓋並未發紅。屈伸有痛感。手觸並無明顯骨性變形或骨性增生;而軟骨被磨損得喀喀作響。
肩膀經過抗生素及早治療,婆婆的皰疹神經炎完全改善。然而婆婆的喉嚨痛及脖子僵硬,甚及膝炎,隨著數次乾針後大幅改善。
———————————————-
在中醫的理論,年紀大了的人,解決骨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固腎。另外,肝主筋。關節也有筋,各種韌帶肌腱都屬於筋,所以還與肝有關。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氣不盛,何以生肝?腿腳手臂指掌沒力,都是肝不給力。一聯絡經絡穴性,藏象原理。
西醫的乾針適用於治療肌肉筋膜發炎及僵硬。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紮在筋膜上,放鬆緊繃的肌肉,許多病人在一紮針下去就可以感受到疼痛減輕3~4成,就是因為長期緊繃的肌肉因扎針得到緩解。不過隨著患者日常活動、使用肌肉等狀況,經時間累積後疼痛可能會再復發,治療療效會呈現鋸齒狀逐漸下降。
另一種方法就是用針反覆在患處扎針造成該處組織輕度損傷,重新修復生長,這個原理與震波、增生注射療法類似,都是破壞組織進而讓組織重新修復。
在做乾針治療時,我拿起數根3寸針,為了避免病人害怕,在轉移注意力後,數針很快就進入肌肉了。雖然針長,有一些痛感、脹感,但沒想像中的可怕。當然乾針也是有風險的,除了比針灸痛以外,也是有類似針灸如出血感染及氣胸的風險。
陰陽海原理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想要介紹的課程,是Apple醫生的【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
很多人會好奇,大人學怎麼會開一堂中醫課?其實背後有一個原因,那就是 #父母關係
自從疫情開始,周圍聽到不少朋友跟父母溝通顯得心力交瘁。我們知道病毒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但很多老人家防疫觀念薄弱,講也講不聽,很傷腦筋!
做子女的,當然希望父母健健康康、長命百歲!但很多父母其實健康觀念不足,又很固執,要怎麼說服他們呢?
我們年輕的一代,因為常看海外新聞,很知道這次的疾病會帶來多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父母多半覺得我們年輕人大驚小怪。可是你要簡單跟父母講清楚,他們卻顯然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觀,跟他們溝通起來是完全雞同鴨講。甚至有些老人家,根本不相信西醫的說法。
這議題你深究下去,你會發現最根本的,在於兩代人在健康上的世界觀差異極大。養身、健康、保健、自我照顧的主題,父母似乎都有一套見解。而他們的見解往往是大雜燴 -- 一套融合了民間療法+中醫+長輩圖+市井謠言等等等等的混雜。
能理解做子女的,都希望父母可以健康、可以長命百歲、可以做對的健康選擇。但學過溝通的人就知道,你幾乎無法跟世界觀差異很大的人透過辯論達成一致的方向。你若越是急躁地想否定父母的世界觀,你就只是越把他們推遠,他們將絕對不會信你、甚至將來還故意要與你為敵、跟你唱反調。也因此,我們覺得,與其讓子女擔心父母卻不知道從何切入,甚至搞的兩代人吵吵鬧鬧,那為何不讓我們年輕人能融合進入長輩的世界觀呢?
中醫一脈相傳也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這其中不可能都是迷信或胡扯。與其自己也不懂地否定父母,不如我們自己先搞懂---讓年輕人先搞懂中醫到底是怎麼回事。所謂調養、氣血、陰陽、經絡、上火等等到底是甚麼意思,它們在現在的科學基礎上能怎麼被理解。
中藥背後的原理原則,體質保養的概念為何。老人講的觀念哪些是有中醫上的實證基礎的;哪些是錯誤的認知;哪些是民俗療法的穿鑿附會;哪些西醫概念可以用中醫的說法來包裝,並讓老人家能聽懂並配合。
我們自己搞懂了,那自然可以用「父母的語言」來關心與同理他們,也能讓家庭的人際關係更和諧。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是一個會擔心西藥副作用的人,趁此搞懂中醫的概念,或許對於自我養生也能有所幫助!!
>>https://bit.ly/3qjFZGs
陰陽海原理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人學六月最新上的新課,是Apple院長所帶來的【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
很多人看到這可能會訝異。想說為何我們會決定做一檔跟管理、職涯、人際關係好像毫無關係的中醫養生課?
其實背後的原因在於 #父母關係。
從2020年Covid-19開始,我周圍聽到不少年輕的朋友對於跟父母溝通顯得心力交瘁。我們年輕的一代,因為常看海外新聞,很知道這次的疾病會帶來多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是父母多半覺得我們年輕人大驚小怪。
可是你要簡單跟父母講清楚,他們卻顯然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觀,跟他們溝通起來是完全雞同鴨講。甚至有些老人家,根本不相信西醫的說法。
這議題你深究下去,你會發現最根本的,在於兩代人在健康上的世界觀差異極大。養身、健康、保健、自我照顧的主題,父母似乎都有一套見解。而他們的見解往往是大雜燴 -- 一套融合了民間療法+中醫+長輩圖+市井謠言等等等等的混雜。
我理解做子女的,都希望父母可以健康、可以長命百歲、可以做對的健康選擇。但學過溝通的人就知道,你幾乎無法跟世界觀差異很大的人透過辯論達成一致的方向。你若越是急躁地想否定父母的世界觀,你就只是越把他們推遠,他們將絕對不會信你、甚至將來還故意要與你為敵、跟你唱反調。
也因此,我們覺得,與其讓子女擔心父母卻不知道從何切入,甚至搞的兩代人吵吵鬧鬧,那為何不讓我們年輕人能融合進入長輩的世界觀呢?
中醫一脈相傳也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這其中不可能都是迷信或胡扯。與其自己也不懂地否定父母,不如我們自己先搞懂---讓年輕人先搞懂中醫到底是怎麼回事。所謂調養、氣血、陰陽、經絡、上火等等到底是甚麼意思,它們在現在的科學基礎上能怎麼被理解。
中藥背後的原理原則,體質保養的概念為何。老人講的觀念哪些是有中醫上的實證基礎的;哪些是錯誤的認知;哪些是民俗療法的穿鑿附會;哪些西醫概念可以用中醫的說法來包裝,並讓老人家能聽懂並配合。
我們自己搞懂了,那自然可以用 #父母的語言 來關心與同理他們,也能讓家庭的人際關係更和諧。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是一個會擔心西藥副作用的人,趁此搞懂中醫的概念,或許對於自我養生也能有所幫助!!
透過一堂課程,可以改善自己、強化體質、還能跟父母和解,讓家庭和樂。這豈不是超越了「健達出奇蛋」的神奇存在嗎?
而且,即使不是與父母溝通,這堂課也有破解很多 #大家都在做 的養生迷思,讓大家辨別是對是錯,用更適合自己的養生法來讓自己保持健康。
目前早鳥期間有特別優惠,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