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唐代中醫制度與各科成就(一)
一、醫藥機構與制度
太醫令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設置的最高醫療行政長官,一直到隨後的漢朝、兩晉南北朝均存在。
唐代則分為三個系統:
隸屬殿中省的尚藥局與食醫,負責帝王的醫療健康;藥藏局和掌醫,專責太子的醫療健康;隸屬太常寺的太醫署與地方醫療機構,專責百官健康醫療與全國醫療教育。其中地方醫療機構為各都督府州設置的醫學博士與助教。
在魏晉以前中國的醫療教育主要透過私人師徒傳授;魏晉以後則開始有具規模的官辦醫學教育。
隨唐醫學教育在太常寺太醫署下設有醫學與藥學兩類,針、醫、按摩與禁咒四科,編制有醫科博士2人、助教2人、醫師200人、醫學生120人;按摩博士2人、按摩師120人、按摩生100人;禁咒博士2人;主藥2人、藥園師2人等。醫療行政部分又另有令2人、丞2人、醫監4人、府2人、史4人....等編制。
基礎醫學必修科目為「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脈經」...等。基礎課程結束又陸續分體療(7年)、少小(5年)、瘡腫(5年)、耳目口齒(4年)、角法(3年)。
針科基礎則是經脈孔穴,學生能正確分辨浮沈滑澀等脈相後始學九針之補瀉手法。
按摩科則教授消息導引法,使學生能正確處理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
禁咒科則授以拔除邪魅之術。
採取月、季、年定期考試,學習九年仍不及格者退學。
另太僕寺還設有獸醫博士、獸醫600人,獸醫學生100人。
都督府州有類似但規模較小的醫療教育設置;縣以下則設負責醫藥陳設之官,不另設置醫療教育機構。
唐朝太醫署最興盛時為武德七年(西元624年),比歐洲最早醫療專門學校Salerno(846年)還早上2百多年。
二、唐代醫學理論成就:
1. 王淑和「脈經」,全書10卷,97篇,10萬多字。
a. 確立「寸口診脈」法,也就是如今常見中醫師把脈手法。過去曾有「全身脈」的診法,雲南少數民族還留有這種脈診法。
寸口脈診進透過按壓感受手腕附近動脈,即可探知全身臟腑健康疾病狀況。
b. 歸納24種脈相(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牢、濡、弱、散、細、伏...)與如何分辨。從中明確指出辨別臟腑、經絡健康疾病、病證與對應治則甚至預後狀況等。
更於<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篇>中紀錄數種將死脈相,如雀啄脈長病七日死、釜中湯沸脈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貫珠脈長病得之死...
直至今日高等中醫藥大學仍將脈經列為必修。
c. 統一脈相、證候與治法。
例如「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或「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桔梗湯主之」二例。
前者為證脈相符,後者則為證脈相異。
從前者我們可以得出患者已經出現心臟無力、心陽漸衰;
後者則很明顯病患肺葉已經發炎生瘡膿瘍,現代西醫可能化驗照片才知是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或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症。但中醫藉由四診合參很快就能確定所患何病同時開出藥方或針灸治療。
多提兩句,熟悉經絡者同時也馬上知道此病患必有「胃口不佳、小便黃少與大便秘結」等現象,因為手太陰肺經起自胃中。故桔梗湯外宜加大黃、車前子、敗醬草與石膏等。
又或者在尺澤穴下洩針或放血(母實瀉其子),魚際穴上下補針(壯火剋金),亦能達到同樣療效。(是的,放血療法臨床上非常有效,尤其三歲以下孩童。只是嗤之以鼻者多半外行不懂,無知所以無畏)。當然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上亦可相應穴位實施補洩針法,但效果就比較間接。
無論是針灸或藥劑,這背後驅動的都是同一套中醫邏輯思辨理論,這恰恰體現中醫的科學性是符合Karl Popper以降之科學方法論。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邏輯思維雛形早在西漢就已經確立,到隋唐時代已經有許多存至今日也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
許多自稱學科學的人,其實不懂科學方法論。許多醫學外行則容易把「一堆儀器」當成是科學。就像我在經濟學領域已經批判過很多次,數學方程式滿天飛的經濟學理論不見得就正確就符合科學方法論,其中以「效用理論(Utility)」為第一負面教材。
d. 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百科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有空我再談談唐代最神牛人 - 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國家藥典「新修本草」與其他該時期各分科(如兒科、婦產科、傷科、外科...等)的臨床成就。
此文簡單介紹隋唐國家醫藥制度,只是想提供一些歷史材料,讓有興趣的朋友知道中醫正規發展早在一、兩千年前就持續至今。古人並不會比今日一堆其實不闇醫學的外行無知。
文章連結:
https://tinyurl.com/3c3aec6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早前台灣女孩潮跟名模隋棠飲紅豆水,聲言消水腫冇難度兼越飲越瘦;話口未完,韓國又興起黑豆減肥法,《史上最猛韓國黑豆減肥法》作者鄭周榮,更聲言憑吃黑豆四個月內減去51公斤。豆類含豐富營養,但是否所有人皆適用?又該如何食用才有最佳效果?是次找來註冊中醫師楊明霞,教你五色豆美顏瘦身小技。 =======...
隋 元 醫師 在 流氓中醫師的極道診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小粉濕私訊我有關月經來時會痛經的問題,與其跟一人說,不如開一篇來跟大家講講,順便幹幹古,雖然有違這個粉專經營的取向 (因為我最初真的只是想在粉專發洩診間遇到的鳥事),但偶爾一兩篇來個正經的,才不會有人覺得我不務正業。(攤手
痛經算是婦科常見的病症,大部分是以月經初來之後的兩到三年的年輕婦女較多。追朔一下歷史,最早紀載痛經的是在漢朝的「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寫道:「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在爾後的朝代,如隋朝、宋朝、金/元朝,甚至到明朝都有關於女子痛經的醫療文獻紀載,而且是每個朝代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見解,像是隋、宋主張風寒之氣造成痛經,金、元則提出痛經是血實、瘀血、鬱滯所致,然後在辯證上已經將行作痛跟經來後作痛分虛實。
然後在明朝時,景岳全書中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意察,言不能悉也。」這一段在痛經的辨證上作了全面規範性的論述。
Anyway, 幹古時間結束,講那麼多古典記載的文言文等等那些痛經中的女性小粉濕整個爆炸(她們心理的OS:拎周罵就已經被姨媽到痛到想打人了,你講一堆我聽不懂的,你是不是想死?)
好啦,直接切入正題,關於痛經主要有起居不慎、六淫危害或情治所傷等不同原因,但也有可能是子宮發育不良或過度不正等器質性病變造成痛經。基本上,痛經的病機一般以「痛則不通」概括,在治療上在於如何讓它「通則不痛」。
在中醫的觀點上,女生在經期及月經的前後,生理上衝任的氣血會比平時變化急驟(血海由滿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虛)。然而在這種特別的生理狀態之下,容易受到一些並的因素所干擾,加上素體本身體質的影響,若致衝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將導致「不通而痛」,或致衝任、胞宮照顧得不好,培養不足則「不榮而痛」。
總之,在中醫的臨床上常見的痛經原因有氣滯血瘀、濕熱下注、寒凝胞中、肝腎虧損、氣血虛弱所導致的虛實不同的痛經。
氣滯血瘀的痛經多半是本身帶有抑鬱、憂鬱的情志使肝氣更加拂鬱,偏偏鬱會導致氣滯,然後氣滯血就跟著滯,血海氣機不利就經血運行不暢所以痛經。但也有可能不是情志問題,I mean 明明姨媽來的其間也沒心情不好,但本身肝氣就有鬱,所以「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拂其氣而痛生」
寒凝胞中,顧名思義就是寒濕藏於衝任兩脈和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這多半是月經來的時候還碰冷水、吃冰冷食物,或是住的地方偏濕偏涼沒做好保暖所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女生自己本身有陽虛的問題,衝任虛寒,使經水運行遲滯而痛。
濕熱下注,女生本身體內就濕熱內蘊,流注衝任,阻滯氣血,或者是經期、產後 (墮胎跟小產也算) 而感濕熱兩邪,邪藏於衝任或胞中,當濕熱與經血「車拚」時而導致痛經。
氣血虛弱的痛經應該是占多數。如果女生的脾胃不好,化源不足,或是大病、久病後的氣血兩虛,衝任氣血虛少,月經來後血海空虛不能滋養衝任和胞脈,加上氣虛無力流通血氣,所以引發痛經。
最後,肝腎虛損,多半是素體本身就弱,肝腎本虛,或是因為生太多小孩、修桿次數過於頻繁損及肝腎,經血虧少,衝任不足,胞脈失養,月經來之後「精血」更虛,衝任胞宮缺少滋養而造成痛經。
說到這裡,本濕差不多把痛經的緣由說的蠻清楚了,再不懂我也沒法度了,畢竟,我是佛系醫師不是老師,我真的不擅長講課 (哇金憨慢工喂),反正緣分一到,病患要嘛乖乖聽話的就痊癒,要嘛自作虐就「子孫有孝順沒?」了。但還是要奉(ㄨㄟ)勸(ㄒㄧㄝˊ)各位,有身體不適一定要去找醫生看,尤其女性這種看似小小的痛經,背後的問題是可大可小的,千萬不要聽人家說痛經吃甚麼就好之類的鬼話。
以上 阿們
PS. 感謝 囂搞 Shaogao
友情提供畫作😉😉😉
隋 元 醫師 在 流氓中醫師的極道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小粉濕私訊我有關月經來時會痛經的問題,與其跟一人說,不如開一篇來跟大家講講,順便幹幹古,雖然有違這個粉專經營的取向 (因為我最初真的只是想在粉專發洩診間遇到的鳥事),但偶爾一兩篇來個正經的,才不會有人覺得我不務正業。(攤手
痛經算是婦科常見的病症,大部分是以月經初來之後的兩到三年的年輕婦女較多。追朔一下歷史,最早紀載痛經的是在漢朝的「金匱要略方-論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寫道:「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在爾後的朝代,如隋朝、宋朝、金/元朝,甚至到明朝都有關於女子痛經的醫療文獻紀載,而且是每個朝代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見解,像是隋、宋主張風寒之氣造成痛經,金、元則提出痛經是血實、瘀血、鬱滯所致,然後在辯證上已經將行作痛跟經來後作痛分虛實。
然後在明朝時,景岳全書中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意察,言不能悉也。」這一段在痛經的辨證上作了全面規範性的論述。
Anyway, 幹古時間結束,講那麼多古典記載的文言文等等那些痛經中的女性小粉濕整個爆炸(她們心理的OS:拎周罵就已經被姨媽到痛到想打人了,你講一堆我聽不懂的,你是不是想死?)
好啦,直接切入正題,關於痛經主要有起居不慎、六淫危害或情治所傷等不同原因,但也有可能是子宮發育不良或過度不正等器質性病變造成痛經。基本上,痛經的病機一般以「痛則不通」概括,在治療上在於如何讓它「通則不痛」。
在中醫的觀點上,女生在經期及月經的前後,生理上衝任的氣血會比平時變化急驟(血海由滿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虛)。然而在這種特別的生理狀態之下,容易受到一些並的因素所干擾,加上素體本身體質的影響,若致衝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將導致「不通而痛」,或致衝任、胞宮照顧得不好,培養不足則「不榮而痛」。
總之,在中醫的臨床上常見的痛經原因有氣滯血瘀、濕熱下注、寒凝胞中、肝腎虧損、氣血虛弱所導致的虛實不同的痛經。
氣滯血瘀的痛經多半是本身帶有抑鬱、憂鬱的情志使肝氣更加拂鬱,偏偏鬱會導致氣滯,然後氣滯血就跟著滯,血海氣機不利就經血運行不暢所以痛經。但也有可能不是情志問題,I mean 明明姨媽來的其間也沒心情不好,但本身肝氣就有鬱,所以「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拂其氣而痛生」
寒凝胞中,顧名思義就是寒濕藏於衝任兩脈和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這多半是月經來的時候還碰冷水、吃冰冷食物,或是住的地方偏濕偏涼沒做好保暖所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女生自己本身有陽虛的問題,衝任虛寒,使經水運行遲滯而痛。
濕熱下注,女生本身體內就濕熱內蘊,流注衝任,阻滯氣血,或者是經期、產後 (墮胎跟小產也算) 而感濕熱兩邪,邪藏於衝任或胞中,當濕熱與經血「車拚」時而導致痛經。
氣血虛弱的痛經應該是占多數。如果女生的脾胃不好,化源不足,或是大病、久病後的氣血兩虛,衝任氣血虛少,月經來後血海空虛不能滋養衝任和胞脈,加上氣虛無力流通血氣,所以引發痛經。
最後,肝腎虛損,多半是素體本身就弱,肝腎本虛,或是因為生太多小孩、修桿次數過於頻繁損及肝腎,經血虧少,衝任不足,胞脈失養,月經來之後「精血」更虛,衝任胞宮缺少滋養而造成痛經。
說到這裡,本濕差不多把痛經的緣由說的蠻清楚了,再不懂我也沒法度了,畢竟,我是佛系醫師不是老師,我真的不擅長講課 (哇金憨慢工喂),反正緣分一到,病患要嘛乖乖聽話的就痊癒,要嘛自作虐就「子孫有孝順沒?」了。但還是要奉(ㄨㄟ)勸(ㄒㄧㄝˊ)各位,有身體不適一定要去找醫生看,尤其女性這種看似小小的痛經,背後的問題是可大可小的,千萬不要聽人家說痛經吃甚麼就好之類的鬼話。
以上 阿們
PS. 感謝 囂搞 Shaogao
友情提供畫作😉😉😉
隋 元 醫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早前台灣女孩潮跟名模隋棠飲紅豆水,聲言消水腫冇難度兼越飲越瘦;話口未完,韓國又興起黑豆減肥法,《史上最猛韓國黑豆減肥法》作者鄭周榮,更聲言憑吃黑豆四個月內減去51公斤。豆類含豐富營養,但是否所有人皆適用?又該如何食用才有最佳效果?是次找來註冊中醫師楊明霞,教你五色豆美顏瘦身小技。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5JitPfVsk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t6gZ0Fhqg0hhCSGDaK0rCUlVb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