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鄉地標建築—居石侯公祠】
走進河上鄉,第一座要介紹的建築當然是這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傳統祠堂—居石侯公祠,其三進兩院式的設計,規模之大在香港甚為罕見,再加上在建築裝飾和用料上都別具匠心,絕對值得大家細看。
居石侯公祠的建成年份並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按照侯氏族譜所載,其始建年份不晚於明朝末年,而按正門的牌匾年份推斷,更可知道居石侯公祠曾在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一七六二年)進行修繕。
所謂的「三進兩院式」建築,即是分成五個部分:前進、中進、後進,再加上兩院:前院以及後院。前院的兩旁是設有廂房,而中進的部分就是供奉歷代祖先神位的神龕,而後進就曾用作課室以及老師寢室,現時則是村民用作商討鄉內事務的地方,亦有不少祭祖和舉行傳統儀式在此舉行。
而提到這座祠堂,正面的鼓台與門框自然最引入注目,看似平平無奇的紅色巨石,實際上是在中式傳統建築中價值不菲的紅砂岩。屋脊位置亦飾有不少灰塑裝飾,檐板及繫樑等位置刻有不少的吉祥圖案,當中更有不少民間故事。門前的門框、雀替,堂內橫樑斗拱,隱約仍能感受到當年的氣派。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
雀替 斗拱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建築特色:採用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嶺南大宅—景賢里】
上篇阿蹟為大家簡介完「禧廬」到「景賢里」的一段歷史,而這座八十一年歷史的嶺南大宅數度經歷遷拆的命運,幸好最後被列為法定古蹟才得以殘存,到底這座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成的景賢里有何價值,以下阿蹟為大家一一介紹。
要理解景賢里的建築特色,首個重要的詞組必然是「中國文藝復興風格」。文藝復興,意大利文Rinascimento,即為重生之意,歷史上是指一場發生在14至17世紀的歐洲文化運動;在藝術上則是打破舊有的框架以及重新認識過往的知識。而此詞應用在景賢里上,阿蹟就認為是指打破舊有主要以磚木作為建築材料的規則,並採用西方的水磨石,混凝土;而在風格上,則採用傳統中式宮殿的風格,復興之餘亦混合了現代的簡約風格,是為「中國文藝復興風格」。
佈局上而言,景賢里遵循嶺南傳統三合院式佈局,即主屋加兩側翼。值得一提的是景賢里的屋頂,一般的大宅大概只會採用數種單調的屋頂;而景賢里內的屋頂據說是以45種的瓦件營造了九種不同的傳統中式屋頂(阿蹟未能辦識全部)。主樓及兩翼的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頂,而包括閣樓屋脊中央的一顆寶珠裝飾以及簡化的「博古」風格的脊獸。中式屋頂應有的斗拱、額枋、雀替在此應用上了混凝土建成。主樓的外牆是以紅磚築成,但並非一般的紅磚,而是上乘的清水紅磚築砌;室內則以雲石地磚、木地板,以及由嵌花馬賽克砌成的圖案鋪設。可惜的是,大家今時今日所見,大部分都是依靠現代的技術修復,下篇將詳談。
雀替 斗拱 在 跟著媽祖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笨港口港口宮奉祀天上聖母,其地址在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8鄰蚶子寮5號,是由先民林楷自大陸湄洲奉請媽祖渡海來臺,在笨港口登陸後至蚶仔寮一株柳樹下休息,要啟程時裝在竹籠的媽祖卻擔提不起,經聖諭指示要在此地施化救世(相傳此地為「鯉魚吉穴」),於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招集六莊村十一角頭建草廟,初期取名為「笨港天后行宮」(笨港口天后宮)。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廣東縣丞五品銜謝龍光渡台赴任敬獻「保障天南」一匾同時,易宮名為「港口宮」。
笨港口港口宮佔地寬廣約有三十甲,廟宇採三川五門式建築,古樸莊嚴。前殿脊飾雙龍朝三星,兩翼鐘鼓樓飾以雙龍龍搶珠、燕脊飛翹,直入天際,龍柱三對,分立三川與五門,雕琢精緻,平添殿宇之輝煌。石獅拱衛正門,威武有神,門柱係大陸奇石,楹聯『港廟久馨香聖德極天明麗島』,『口碑長載道母儀終古仰湄州』,透雕窗櫺,凸雕壁堵,都是藝術上品。
捲棚軒斗拱下飾金獅,鼻口外露,神態稚拙,山牆雕以仙人像,伏天以鎮邪。
三川門內,橫樑彩繪花鳥,雀替精琢祥瑞,配以古匾多方,頻添古色古香之氣氛。古匾年代久遠,如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之「保我黎民」、嘉慶十六年(1811年)之「敬如在」、道光二十年(1847年)之「海不揚波」以及同治十年(1871年)廣東縣丞五品銜謝龍光渡臺赴任敬獻「保障天南」等多匾。
雀替 斗拱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民國67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遭到拆除的命運,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方得以移至現址而保存下來。古厝1986年自四維路拆遷重組于濱江公園,即脫離原有的地理風水環境,昔日古厝分金線正前方原以蟾蜍山巒頭作為『風水案山』,是完整的傳統民居風水地景,前有案山,左右有青龍、白虎護砂圍蔽,半月水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今日閩式庭園為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於正前方形塑象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明堂左右以微凸草坡包被中央明堂腹地,以之重現彌補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古厝外顯閩南建築形式,庭院周圍園林講究自然而然,雲水自在之造景理念。蜿蜒曲折間,或見山水應和;飛石築道, 或見怪石嶙峋,野景成趣。粉牆映翠竹,波光現枯石,小中見大,幽遠不盡的空間形塑,兼具養心、賞玩、遊憩、文化、教育等功能,怡情養性不在話下,是市民朋友日常生活的後花園,更是近悅遠來,結伴賞遊的最佳首選。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為中國風水聚寶收納的最佳型制,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並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月眉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古厝外埕鋪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之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安泰堂大門的門枕石、門墩與門臼,均由整塊石材雕成,各門設暗鎖。青斗石柱上對聯:「安宅惟仁知其所止,泰階有道奠厥攸居。」左右雋有福、祿兩字門印。古厝的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屋脊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凹壽三川門雕飾為內凹三門式結構,兩側有壽桃圖像的對聯框;門牆的左上方刻有花瓶、水果、煉丹爐等;右上方刻有官印、令旗、盔甲等,以代表文武雙全。屋簷下雕有飛鳳雀替、垂花吊筒、古琴和夔龍等吉祥象徵。斗拱是中國建築最重要的特色,具有防震功能。古厝的木材大都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各結構上則以榫頭互相接合。正廳門廳上方之「員光」,刻有桃子表長壽、石榴表多子多孫、荔枝表富貴、佛手表吉祥。內埕內護龍絛環上刻有吉祥圖像,其中刻有「道光通寶」的字樣銅錢,更可以肯定是建於 清道光年間。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是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大園區的民航機場,為中華民國的國際客運主要出入地及國門。此外也是臺灣本島地理位置最北機場。1979年2月26日啟用時的名稱為「中正國際機場」,2006年10月改為現名。經營機構為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由於世界各國與臺北之間的航線大部分在桃園機場起降,其使用臺北的機場代碼,各國航空公司的航點標示亦常以「臺北機場」或「臺北桃園機場」(Taipei-Taoyuan)稱之。其與臺北市區之間有高速公路相連,聯外捷運系統亦已完工等待啟用。相較於臺北另一個聯外機場——松山機場,桃園機場專營國際航線、且僅供民航使用(松山機場為軍民共用)。根據2015年的統計,桃園機場是世界客運流量第44高、以及貨運流量第10高]的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