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文學星空下──聯副70紙上展:我與聯副二三事之2】
#林懷民/文青小林成長物語(上)
「我的童年不好玩。我沒玩過尪仔標或彈珠。家裡的規矩是放學就回家,回家就做功課。人生目標只能有一個:考上台大。我總是快速做完作業,然後抓起叔叔們讀爛的,上海商務出版的《紅樓》《三國》《水滸》,不求甚解地翻來翻去。
考上台中一中初中部的暑假,我發現書櫃上方堆著厚厚幾疊雜誌。站上椅子搬下來,是好幾年份的《自由中國》半月刊。整個夏天,我沒想出門,似懂非懂的讀胡適,殷海光的文章,癡迷反覆閱讀後半冊的文學欄: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吳魯芹的「雞尾酒會」,徐訏的「江湖行」,聶華苓的「翡翠貓」,還有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聯合副刊 #報時光UDNtime
雅舍小品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17歲來到台北時,梁實秋先生是我們家在忠孝東路三段的鄰居。之後,我23歲在時報副刊上班,再遇見他,已是梁先生人生最後階段。
他看到我特別地激動:因為他無緣相聚,留在大陸的大女兒,一生聚不了,見不著的女兒啊,就叫「文茜」。
那一代的人,悲歡離合都是日常,即使在台北巷弄裡過著小日子,夜裡也免不了驚心動魄的情緒。
於是梁實秋的散文,雅舍小品,不喜絢爛,更愛清淡。從動亂中走過來,走過大半個世界,看盡權勢朝代口號戰爭起落。
他的小品文章,談的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好似説著人性共相。其實説的是自己不想説,壓抑之後修為式的生活寫作。
時代殘酷的歷練推著他的文字走向平凡、流露人性底層的真誠,於生活細節處蘊哲理的力量,那其間每一個逗號、句點,是道不盡的嘆與息,悲與情。
小品,豈只是平凡人生智慧的參悟而已。
當年他曾和魯迅筆戰,一生最著名的是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其他包括《沈思錄》、《織工馬南傳》、《百獸圖》等。
為什麼挑選莎士比亞?
1963年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紀念時,梁先生曾經寫了一篇<關於莎士比亞的翻譯>的文章,文中提到八年戰爭與戰後之巨變,使他一直不能安定,翻譯的工作斷斷續續。他曾多次提到翻譯莎士比亞一事是胡適倡議的 ,那是五四運動之後,他參與「文學革命」的一部分。
在中國大陸的年代,梁實秋曾提出七大文藝觀對抗左派,其中之一:文學的領域很大,普羅文學未嘗不可以存在,但標語口號不能代替文學,要提倡它不能僅掛招牌了事,而必須拿出「貨色」來。
1970年代後期鄉土文學論戰在台灣崛起,他一以貫之,沒有參加論戰,旁觀一切:那是他年輕時早已熟悉的味道。他知道什麼是文學,什麼只是那個時代需要性的文字。
守著公寓,看著台灣進入80年代的變化,聽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遠眺所有遠離他的一切,包括在大陸的女兒,他如自己筆下的「鳥」:拳著一條腿,縮著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後還襯著「灰泥」「沒有山色」的台北,自行啾啾地叫著,偶爾雖不忘雄姿,多數時刻,他早已不問青天。
他們都是在回憶中,度過了後半生的人。
雅舍小品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讀 諺云:“樹大自直”,意思是說孩子不需要管教,小時恣肆些,大了自然會好。可是彎曲的小樹,長大是否會直呢?我不敢說。——梁實秋《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 在 【雅舍小品】《0雅舍(代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