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意間看到朋友的小孩用的課本,
我非常驚訝:「這是課本嗎?簡直像繪本還是時尚雜誌吧!」
超大版面全部都是彩色,還幾乎每一頁都有插圖,現在的小朋友們用的課本跟我小時候真的非常不一樣。
其實教科書也是社會演進的反映與投射。
從過去大家統一一個版本,講到橘子會想到朱自清父親的「背影」,說到綠豆糕和棋盤就會聯想到「雅量」,還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趕緊驅之別院,都是那一代人的「兒時記趣」。
隨著時代推移,有些屬於那個時代和時空背景下的教材成為歷史,更多新穎多元的文章和觀點加入豐富我們的思維。
像是我最崇拜的好友知名作家謝哲青的文章也收錄小學課本中呢!
我印象中學生時代考題也是超制式的!
常常是出題者主觀認定了一個答案,囿限了學生的想像力和思考,各科之間關聯性也不高。
現在的考題不僅生活化貼近時事,更不再僅限於單一學科,有可能是「地理」+「歷史」的綜合題型。
我最近瀏覽「故事」網站,除了有許多古今中外有趣的報導和奇聞軼事,針對台灣教科書演進的歷史還做了系列專題,我覺得對於關心孩子教育的爸媽們應該挺有幫助也更能了解現況。
其中蕭宇辰和許懿心兩位老師都說,「一綱多本」對老師的影響多過於學生,老師必須花更多心力,準備教科書之外的教材,畢竟「課本是眾多教學素材的其中一種切入角度,重點還是在於,你想要教給孩子什麼東西」。
現在的教育從教科書的內容、編輯、設計,到老師的教學方式、教材應用,都在進化中。教科書的變革帶動了一連串的化學效應,這都是非常正向的。
還有照片內的圖片,是國中經典課文楊喚的〈夏夜〉,透過專業插畫家的詮釋,讓課文與圖片相互呼應,和早期課本黑白的版本相比,是不是更能呈現出課文內容的意境,讓靜謐又五彩斑斕的夏夜躍然紙上。
最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樣一本內容豐富、印刷精美的教科書,竟然比一杯珍珠奶茶還便宜,是不是也算一種台灣奇蹟呢XDD
故事專題-上課囉!開箱學校大小事:https://storystudio.tw/featurette/memories-of-campus-life/
#教育 #教科書 #課本 #教學 #美感設計
雅量課文內容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百人說書 #盛浩偉 #閱讀 #說書
💁🏻:閱讀對於你寫作之路有何影響?
👨💼:讀建中的時候加入校刊社,那時學長們都會開大批的書單,我就是在那個時候才開始比較有體系地接觸文藝,其實說起來也沒有太自然而然啦。
-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看了羅智成的〈光之書〉,第一次被震撼到,原來現代詩可以這麼厲害!〈光之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談誕生、與世界連結,開頭就把「出生」這件事情寫得讓人很有感官衝擊,原來詩也可以有這麼豐富意象的技巧,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
💁🏻:最喜歡的作家?
👨💼:我沒有什麼「最」喜歡的作者,但最近在看小說家張亦絢的作品,應該可以用她來回答這一題。我覺得她非常厲害聰明,所以我自己還蠻喜歡的,不過通常睡前不能看她的書啦,因為會一直想要往下翻,就沒辦法好好睡覺。
-
💁🏻:在出版社工作的收穫?
👨💼:對我來說每本書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書是沒價值的。身為主編除了要訓練自己想像書的樣貌之外,還要去想像讀者會是什麼人,出版社考量的是要如何把書送到適合的人手中。
-
💁🏻:對國文課選讀的文學有什麼看法?
👨💼:很多現代文學的篇章,雖然現在我們看會覺得寫得很粗淺,但編課綱的人所選用的內容,其實對那個時代是有歷史意義的,像是胡適、徐志摩這些人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提倡所謂現代的語言,要寫現代的詩、現代的文學,在文學史的面相上這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也代表了歷史的轉折,但是,把這樣的內容放在國中的教材,國中生其實也很難理解,而大多數的老師也教不了太多。
-
我認為國文課並沒有教會我們閱讀的方法,大部分國文老師也只會叫我們死背,但其實文本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讀出文本背後的東西,這才是我理想中的國文課。
-
文學是想像的共同體,文學力量就是可以讓讀者創造出共同記憶,可是當我們回想起國文課本的文章時,大概就是〈雅量〉、〈背影〉等等,這樣的內容變成我們的共同記憶,其實是有點可惜的,因為其實有更多更深刻的文學,值得成為我們的共同記憶,我覺得這是國文課本該有的使命感。
-
👨💼受訪者: 盛浩偉,一九八八年生,台大日文系、台大台文所碩士畢業,著有《名為我之物》,合著有《華麗島軼聞:鍵》、《終戰那一天》、《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等。曾獲時報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等,並曾參與編輯電子書評雜誌《秘密讀者》,現為衛城出版之主編。
-
購入盛浩偉的《名為我之物》☞http://bit.ly/2V0tWwo
百人說書IG👉🏼http://www.instagram.com/people_x_sobooks
雅量課文內容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沃草烙哲學】雅量舉的例子如果太簡單,那再想深一點呢?
朱宥勳認為〈雅量〉是在以一種「頗為愚蠢的方式來描述一件單薄無聊的道理」。陳煥民認為好好思考的話,你可以得到比「河蟹」更多的東西!
--
烙哲學徵稿中:http://tinyurl.com/z2jrpek
烙哲學交誼廳:http://community.citizenedu.tw/
雅量不只可以處理綠豆糕的問題,對於民主社會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啊!在這篇文章裡,台大哲學所博士生陳煥民要跟大家介紹幾種哲學家理解「雅 ㄖㄨㄥˊ 量 ㄖㄣˇ」的方式!
『幾天前,作家朱宥勳在蘋果日報上發表了對國中課文〈雅量〉的評論,認為作者宋晶宜「以一種頗為愚蠢的方式來描述一件單薄無聊的道理」,「沒有任何思想性和議題性可言」。而且憑藉文章本身的內容,也教不會當代公民社會所需要真正的雅量,所以建議應將之從國文教材中刪除。
姑且不論〈雅量〉的文學性,也不論其是否作為國文教材,本篇文章認為〈雅量〉一文背後,至少傳達出「容忍」(tolerance)這個重要且複雜的哲學概念,因此沒有朱宥勳評價的那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