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
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會師的紀錄。
爾後無論是學生社團或各地登山協會,均在會師上有亮眼的成績,直到不知何時,這個登山界的盛事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直到現在,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別開生面的會師,緩緩地揭開序幕。
我指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剛剛以報告人身分參加的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
登山的相關議題,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發現盤根錯節的跨領域問題。每一個枝枒的末端,都需要官民齊心協力才能往前踏步;每一道稜脈的艱難上坡,都有為改變環境而努力的能人志士。
雖然大家對終點座標何在也許各有意見,但一顆共同追求理想的心告訴所有人:「大方向就是這兒,我們各出各的力,幫助彼此,一起朝他邁進。」
.
本屆登山研討會不只報名人數創歷年新高,體育署署長高俊雄更感嘆道:從來沒有在研討會第二天還見到這麼多人留下。誠然,今年登山大環境的改變可說是風起雲湧,或許是愛山的人們終於嗅到了希望的味道,於是前來成為變革進行式的一份子。
在收尾的發言中,張景森政委的意思十分清楚:
1. 登山活動風險自負
2. 管理單位免國賠
3. 不傾向搜救需使用者付費
4. 增加登山教育機會
5. 透過戶外活動促進原鄉經濟發展
其他我聽到的,則是未來都將由體育署主導大局,張政委續扮居中協調的高位角色,而且會想辦法解除《發展觀光條例》的緊箍咒──登山嚮導業者可望免除三不五時受到檢舉的恐懼。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最後一條對於未來登山環境的影響會十分深遠,但若是對此議題稍有研究者都會理解,這正是「觀光」的基本使命之一。未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必定會越來越有存在感,開始與我們的登山、溯溪活動範圍重疊──這條稜脈上,預期會有許多未知的地形正等著我們迂迂迴迴的試探。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開始考慮研究原住民轉型正義這個深水區了。
.
《一條支稜:山域使用者管理》
政策方面,我最感興趣且主攻的部分,還是山域內的使用者管理。何謂使用者?舉例來說,任何進入國家公園或國有林地範圍的人,都可以視為使用者──山屋、營地、步道、設施、廁所這些公共資源的使用者,或是更廣義一點,自然資源也包含進去的使用者。
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區分使用者的所屬群體。
一直以來,無論是國家公園或是林務局,其實只能統計得出人次,而難以得知這些人的所屬群體。是自組隊伍呢?商業隊伍嗎?是登山協會,或是教育組織、宗教團體?在我所研究的美國管理體系之中,「當一群人同時爭搶一塊餅,誰能獲得其中的多少部分就是關鍵問題」,所以官方在收集數據上一定會區分群體及活動類型,這是我們目前仍缺乏的一塊。
熱門路線上,尤其是假日,有限的山屋和營地位置,就是那塊被不斷爭食的餅。極度競爭而無參考數據之下,我們對實際情況只能靠想像與臆測──有人說商業團搶光了位置,有人說自組隊伍數量其實越來越多,其實都沒有數據能證明是如此。
所以我主張的是國家公園入園申請和嘉明湖這類林務局轄區上,必須要開始區分使用者群體及活動類型,我們山域政策才能有個穩固的基礎。
其後,當我們知道使用群體的比例,就能依照不同的群體設計合宜的規範與教育手段。假設我們登山健行就是自組和商業隊伍占大宗,那麼一方面要從登山教育成本與機會方面著手,另一方面則要針對商業行為建立明確的定義與管理辦法,無論是商用授權制,或是特許制,都有國際上的案例可為借鏡。
.
《結語》
時下登山環境正受到官民雙方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得到中央層級的驅動力,民間則是釋放了積累已久的改革聲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自懲罰性、消極性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實施以來,一度我國登山活動發展遇上了極為嚴峻的考驗,如今回首看來,不正是雙城記開章所講的「它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嗎?只要我們──不只是爬山的人,還有認同戶外活動重要性的大眾一起維持信念與團結,一定可以繼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負責搜救卻苦不堪言的消防單位、山域開發與環保的拔河、不含航空器費用的登山保險、登山教育的推廣、國際登山視野、登山自律 … 還有好多好多的稜脈,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參與和支持。
這場攸關未來的大會師,咱還要堅定地走下去。
加油!
「雙城記大意」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問題] 幾本經典名著的版本推薦?(悲慘年代、雙城記、西線無戰事) 的評價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05《双城记》史上最伟大备胎的凄美爱情故事#十分钟听名著 的評價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oliver twist 佳句的推薦與評價,PTT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雙城記大意 在 Cathy心靈相談所- 2022 日蝕金牛座轉眼間又來到了 ... - Facebook 的評價
雙城記大意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
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會師的紀錄。
爾後無論是學生社團或各地登山協會,均在會師上有亮眼的成績,直到不知何時,這個登山界的盛事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直到現在,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別開生面的會師,緩緩地揭開序幕。
我指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剛剛以報告人身分參加的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
登山的相關議題,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發現盤根錯節的跨領域問題。每一個枝枒的末端,都需要官民齊心協力才能往前踏步;每一道稜脈的艱難上坡,都有為改變環境而努力的能人志士。
雖然大家對終點座標何在也許各有意見,但一顆共同追求理想的心告訴所有人:「大方向就是這兒,我們各出各的力,幫助彼此,一起朝他邁進。」
.
本屆登山研討會不只報名人數創歷年新高,體育署署長高俊雄更感嘆道:從來沒有在研討會第二天還見到這麼多人留下。誠然,今年登山大環境的改變可說是風起雲湧,或許是愛山的人們終於嗅到了希望的味道,於是前來成為變革進行式的一份子。
在收尾的發言中,張景森政委的意思十分清楚:
1. 登山活動風險自負
2. 管理單位免國賠
3. 不傾向搜救需使用者付費
4. 增加登山教育機會
5. 透過戶外活動促進原鄉經濟發展
其他我聽到的,則是未來都將由體育署主導大局,張政委續扮居中協調的高位角色,而且會想辦法解除《發展觀光條例》的緊箍咒──登山嚮導業者可望免除三不五時受到檢舉的恐懼。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最後一條對於未來登山環境的影響會十分深遠,但若是對此議題稍有研究者都會理解,這正是「觀光」的基本使命之一。未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必定會越來越有存在感,開始與我們的登山、溯溪活動範圍重疊──這條稜脈上,預期會有許多未知的地形正等著我們迂迂迴迴的試探。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開始考慮研究原住民轉型正義這個深水區了。
.
《一條支稜:山域使用者管理》
政策方面,我最感興趣且主攻的部分,還是山域內的使用者管理。何謂使用者?舉例來說,任何進入國家公園或國有林地範圍的人,都可以視為使用者──山屋、營地、步道、設施、廁所這些公共資源的使用者,或是更廣義一點,自然資源也包含進去的使用者。
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區分使用者的所屬群體。
一直以來,無論是國家公園或是林務局,其實只能統計得出人次,而難以得知這些人的所屬群體。是自組隊伍呢?商業隊伍嗎?是登山協會,或是教育組織、宗教團體?在我所研究的美國管理體系之中,「當一群人同時爭搶一塊餅,誰能獲得其中的多少部分就是關鍵問題」,所以官方在收集數據上一定會區分群體及活動類型,這是我們目前仍缺乏的一塊。
熱門路線上,尤其是假日,有限的山屋和營地位置,就是那塊被不斷爭食的餅。極度競爭而無參考數據之下,我們對實際情況只能靠想像與臆測──有人說商業團搶光了位置,有人說自組隊伍數量其實越來越多,其實都沒有數據能證明是如此。
所以我主張的是國家公園入園申請和嘉明湖這類林務局轄區上,必須要開始區分使用者群體及活動類型,我們山域政策才能有個穩固的基礎。
其後,當我們知道使用群體的比例,就能依照不同的群體設計合宜的規範與教育手段。假設我們登山健行就是自組和商業隊伍占大宗,那麼一方面要從登山教育成本與機會方面著手,另一方面則要針對商業行為建立明確的定義與管理辦法,無論是商用授權制,或是特許制,都有國際上的案例可為借鏡。
.
《結語》
時下登山環境正受到官民雙方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得到中央層級的驅動力,民間則是釋放了積累已久的改革聲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自懲罰性、消極性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實施以來,一度我國登山活動發展遇上了極為嚴峻的考驗,如今回首看來,不正是雙城記開章所講的「它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嗎?只要我們──不只是爬山的人,還有認同戶外活動重要性的大眾一起維持信念與團結,一定可以繼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負責搜救卻苦不堪言的消防單位、山域開發與環保的拔河、不含航空器費用的登山保險、登山教育的推廣、國際登山視野、登山自律 … 還有好多好多的稜脈,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參與和支持。
這場攸關未來的大會師,咱還要堅定地走下去。
加油!
雙城記大意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氣質美女齋友 馬偲紜 寫的一篇關於烏合之眾的文章,加上 馬偲紜是一個熟讀歷史和文學的朋友,這陣子他也讀了鄂蘭關於極權主義的書,寫出了這篇文,讓我不得不分享,因為水準實在很高。
在這裡推薦給所有齋友,這本烏合之眾是我見過最接近真理的書之一。
《岩上阿青的20代文藝人生》
關於《烏合之眾》
近年來台灣社會運動又起風起雲湧之勢。有關社會學、政治哲學等相關著作再次受到矚目。而 子迂的蠹酸齋 齋主子迂在私下閒談時就大力推薦我這本群體心理學的名著—《烏合之眾》。說來慚愧,關於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相關書籍我只有讀過艾略特.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很有科普味道)。但勒龐的《烏合之眾》雖聞羅胖提及,卻一直在書單中排隊。如今洽逢時機,便拜讀這本佛洛伊德也大力稱讚的通俗學術著作。
勒龐生活的年代恰好是風起雲湧的19世紀。那時,全世界的經濟、政治、社會、科技都在經歷千年一遇的大震盪,舊有的信仰、理念和制度正在土崩瓦解,好比中國當年東周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倡議、宣言遍地開花,而整個政治環境也不再只是過去的少數寡頭把持權力。此外,勒龐是個法國人,對一百年前驚天動地的法國大革命,其中種種血腥荒謬以及之後的影響甚能感觸。因此他寫下這本小書,試圖概括、描述一個群體,在道德、思維邏輯、情感和行為的種種特點。
這本書的大意很簡單。總結而言,就是群眾—特別一群原先沒有相互關聯,只因為某些機緣巧合而聚集起來的群眾—都是盲動、非理性、熱情而善變的。他們可以因為幾個流言、或是某個偶然的觸發點,進而突變成一頭狂暴的猛獸,為善可以以身殉國、壯烈成仁;為惡可以燒殺擄掠、無所不為。這些特點不會因為群眾的組成成份不同而不同,教育水平一般的農工階層和高等教育的學者、教授表現的情感如出一轍。
儘管群眾中可能有些許高瞻遠矚之士,但這些人,要麼被群眾的非理性所湮滅,要麼和群眾一起陷入非理性的情況。因為群眾不能思考、不能推理,他們需要的是果斷、簡潔而模稜兩可的口號。過於細膩的推論和舉證群眾是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此外,他們也無法有遠見,只能將自身託付最直接而暴烈的感情,並讓這些感情化為行動。
群眾的情緒是極為容易渲染而擴大,進而變得極端。在這之中的所有人,即使平日當他身為一個個體時可能是極為謹慎而穩健,但身處一個狂熱的群體中,每個個人都會喪失原有的判斷力,將自己融入一個純粹感性的場域。勒龐認為,這是因為此時的「個人」已經消失,又或者是這個「個人」已經被擴大到所有的群體。(「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每個群體中的個人都會自以為自己有十分強大的力量,或者是被許多人分擔掉而減輕的罪惡感,因此他們可以為所欲為。
正因為群眾不擅思考、訴諸感情,讓他們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也是不難的。勒龐指出,只要恰當的暗示、適時的榜樣、領導者具有足夠的名望,群眾轉風向的勢頭就像星火燎原一般,擴散的極為迅速。在法國大革命中,群眾不只一次將他們昨日的領袖和英雄,在今日押上斷頭台,就是因為群眾是極端容易被感染而轉變心意。
細讀《烏合之眾》,可以發現勒龐極少極少舉出歷史事例,即便有,也是簡單帶過一兩句。這就牽涉到勒龐本人對歷史的態度。從上文我們得知,勒龐認為群眾是盲動而不知思考的。在群眾眼中的歷史事件,即使觀者如雲,在勒龐心中,這些歷史事件也可能是群眾在狂熱短視中所幻想、編造的歷史形象,而已經遠離真實的歷史情形。而勒龐進一步認為,所有歷史上的偉大事件、偉大領袖,都是群眾在狂熱中塑造的幻象,然後因循著這些幻象,所燃起的愛國心、榮譽心、侵略性、犧牲與尊嚴,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由此可知,勒龐並不認為盲動的群眾是邪惡的,他認為那是人類必然產生的情形。所以他也不贊成菁英民主或寡頭菁英政治,原因有二:菁英民主和一般群眾的民主並無二致,無須多此一舉;而寡頭菁英政治可能比群眾理性,但這些理性有時可能會過於嚴酷,而只有群眾的感性可以緩解。
此外,勒龐在書中數度舉出英美和法國—或者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和拉丁民族—的不同之處,勒龐將此視為種族不同的原因。但他的種族並非單純生理上的種族不同,而是種族在心理和精神上的從屬不同。剛剛提到,在群眾的盲動和狂熱之下,有些幻象,或者我們說是「心理事實」會被深深紮進該民族的意識深處,這些幻象,可能是信仰,可能是世界觀,一旦深入民眾內心之後極難消除,因為一旦這些心理事實被確立,隨之而來的制度、文化、器物、法律等等都圍繞著這個心理事實建造起來,進一步深化群眾對這個事實的皈依。要動搖、根除這個事實極為困難,除非經過同樣是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或者是一場又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否則這些事實是極難被消抹的。因此對勒龐來說,法國大革命就是奠基在一個未曾要改變拉丁民族一切都要向政府依存的民族性,卻企圖僅以某種制度改革就想改天換地的宏偉實驗,結果就是數百萬人的死亡和流離失所。
勒龐認為,這些受到群眾信仰的「心理事實」,一開始也必定是從某些聰明才智之士所發想,而某些具有非凡領袖才能的人接受,並且扭曲、劣化成大眾能接受的簡單、粗暴而具有宗教教條性的語言,而群眾依循的這些如同咒語的理念行動,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理念必定會被進一步扭曲,導致最開始的理念和最終產物大相逕庭,但諷刺的是,這些被扭曲過的想法必然會再次回到那些智慧的人們,進一步影響他們。因此,菁英是否是帶領社會往前進步的要角呢?勒龐是持著否定態度的。
雖然《烏合之眾》僅是歸納了群眾在心理上的變化,並沒有去嘗試解釋這些變化的理由為何,但這本書寫於19世紀末,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十分有啟發性。筆者在這之前研讀漢娜.鄂蘭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其中內容和《烏合之眾》相互對照,更有相得益彰之效。特別是在蘇聯和納粹德國極權政府之中所採取種種措施和想法,現在回到《烏合之眾》來看,頗有豁然開朗之感。此外,齋主子迂也很推薦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提及的「瀰」,恰好是勒龐所指深紮在每個民族心中的「心理事實」,而這些事實會因為種種制度、文化而代代相傳,形成一種文化基因,進而去影響這個民族在面對所有變化時產生的種種對應。
反觀這個時代,同樣是舊的思想和制度面臨逐漸崩解的時候,而新的傳播技術—網路—正成為所有群眾的利器。話語權不再只是被少數大媒體所把持,而是擴散到千千萬萬的群眾手中。
我們常以為,當傳播工具更發達,是否表示大家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尋找同溫層是人類的天性,面對和自己內心深處紮根的「心理事實」牴觸的意見,我們也像兩百多年前那群狂暴的群眾,要麼一概否認,要麼轉頭不理,形成所謂的信息繭房(羅胖語)。此外,因為傳播工具更加快速,謠言的散布和深入人心的效果也比以前大的多。更有甚者,一些僅是偶發,卻給人強烈印象的事件,給群眾的暗示和隨之產生的幻象也會更強烈而持久。
這本一百多年前的著作至今讀來仍發人省思。它提醒我們,儘管我們將來幣成為群眾的一員,也可能狂暴、也可能短視,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從群眾中抽離一點點,取回一點點的判斷力,我們或許能更穩健地讓社會向前邁進,而不是在血腥的迷宮中兜圈子,一如兩百年前的法國大革命。
#岩上阿青的20代文藝人生
PS. 關於《黎明升起》這片和狄更斯的《雙城記》什麼關係就不再贅述。《雙城記》十足反映出當時的法國人民是如何在一片赤誠的愛國心,在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否則死亡」的理想下,踏上一條人頭滾滾的屠殺之路
雙城記大意 在 05《双城记》史上最伟大备胎的凄美爱情故事#十分钟听名著 的推薦與評價
累积生命的价值,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循迹,触及心灵的文化之旅,构筑生命的价值轨迹。改变,源自内心的觉醒。文化的本质,是延伸的可能。 ... <看更多>
雙城記大意 在 Cathy心靈相談所- 2022 日蝕金牛座轉眼間又來到了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859年狄更斯出版的小說"雙城記"曾說"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 需要比較專注的時刻,還是需要注意是否有糊塗或粗心大意沒看清楚就行動的狀況。 ... <看更多>
雙城記大意 在 [問題] 幾本經典名著的版本推薦?(悲慘年代、雙城記、西線無戰事) 的推薦與評價
已有草嬰譯的戰爭與和平,遠流版的基度山恩仇記,兩本都是推薦過的版本,非常好看
以下是確定會看,但是礙於翻譯差異,請問已看過的人評價(尤其是地雷版),謝謝
悲慘世界
志文=簡化再簡化使得轉折生硬,失去原味,讀過此書的人多不推薦
貓頭鷹=李玉民(李丹)譯,直接由法文翻譯,多人推薦,共三本.....但已絕版
遠景=共五本,聽說是完整版,2000多頁(汗!)
雙城記
志文=可能同上
商周=(480頁)這一系列名著好像都是大陸再轉譯,不過版上評價不錯
其他=崇文館336頁 桂冠464頁 小知堂480頁 新潮社560頁,其他頁數更少的不列入
西線無戰事
反戰書,從版上的經典文發現,看完大意很合我的胃,不過討論的人極少
商訊221頁 志文286頁 桂冠251頁
PS:在圖書館看了雙城記三個版,光第一段,這是最好的年代....三者都翻的不一樣
有的就從頭年代..年代..年代的下去,韻味就差多了,翻譯好壞真的會影響作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47.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