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前雇主的一封信】 #說話的藝術
在德國,離職證明屬於正式文件,主要是雇主針對工作表現給予評分和評語。法律規定,離職證明裡面不能夠寫負面評價,所以導致離職證明裡面有很多「摩斯密碼」。
大部分時候,主管給予的評價都不會太差,80% 以上的評級都是 sehr gut(最好)或 gut(好),但每一間公司的風格不同,有的給分標準比較嚴謹,而且字詞上也有很多種變化。不好的評語都會寫得非常隱晦,不過專業的人就會明白。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他一直很了解他的工作項目。」看似不褒不貶的一句話,其實卻代表……?
▍生存指南傳送門→
德國社畜生存指南(一):在德國工作每月「實際能領」多少錢?要繳多少稅?:https://bit.ly/34HfEsh
德國社畜生存指南(二):哪個城市、哪個產業最高薪?新鮮人的起薪行情如何?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92mvPB
德國社畜生存指南(三):哪些科系最有「錢景」?熱門的柏林真的那麼好嗎?:https://bit.ly/39SQOHx
德國社畜生存指南(四):年假 30 天,育嬰假可以休 3 年!?德國休假知多少:https://bit.ly/3sp8mDo
▍Email 訂閱《全球事件簿》每週接收世界消息 >> bit.ly/2PfOGnb
▍春季刊《世界人才在台灣》>> bit.ly/3pQtPE7
▍2021 全年份季刊一次訂 >> bit.ly/3bfZJEW
離職主管評語 在 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提前兩個月提離職好嗎?
我偶爾會遇到為公司著想而想提早很多時間提離職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法律規定離職預告期最長30天,但有人因為公司內規、擔心公司找不到人、不想手上的任務沒做完落人口舌或打壞關係等,而提前兩個月甚至更久前預告離職。這些看似貼心,為公司為同仁著想的舉動,真的好嗎?
所有的職涯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
我常常說情、理、法,若情感上你願意等對方找到人再離開,看似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對方是否還能一如往常對待你,這是無法預料與決定的,更別自以為的貼心,對方會因此感動涕零。因為能夠好聚好散的前提,是在雙方平時就真心實意的相處,坦誠以待的溝通,知道彼此的需求與困難,協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但是一個人決定離職,大多與人有關,像是組織文化、主管風格、同事相處等原因;溝通相處都有問題了,那最佳的選擇就是先照規矩,而非顧心情。
離職對雙方都是壓力,就跟談分手一樣。
就跟提分手一樣,不論是提的還是被提的,第一時間彼此壓力都很大,很難沒有情緒。試想,面對一個心已經不在自己身上的情人,留他是因為愛(需要),但若對方擺明不愛(不需要)了,是要放他走還是硬留?硬留下來了,還要戰戰兢兢的相處,深怕對方又想離開。放在職場,這個時候是要要求還是不要求,做不好可不可以講?工作可否交代?這些心理,反倒會消磨彼此的信任感。後續,依然要走的話,就容易由愛生恨,那才是真正的痛苦。放在職場,故意漠視事小,可能還會出現刻意刁難或言語攻擊等行為;此時若是感情分手,還可以一走了之,職場分手還要慢慢等到離職那天。
離職,心理因素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
最難處理的永遠是人心,所以有句話「長痛不如短痛」,放在分手或離職都很適用。因為,時間拖得越長,情緒就越難掌控,風險也就越高。既然要走,就用對的態度(堅定與感恩的心)、做該做的事(流程規範),把任務做好交接,確保接任的同仁可以銜接。只要過程自己的部分沒有瑕疵,未來在面試時自然坦蕩蕩。當然,若你提離職只是為了要談判,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只是我從來都不推薦將離職作為談判的籌碼。
想要獲得好的評價,平時就要經營人際。
會想要更早的預告離職,很多時候也是為了能獲得「好評價」。當下一間公司要做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可以獲得好的評語。但其實,真正的評價是是平時就要盡量和同事、主管保持良好關係,也要趁早培養個人職涯上的「重要關係人」,若是平時就不經營職場人際,就算提前半年離職也不會有太大幫助。
結論,法律規定離職預告期最長就是30天,有些公司內規會要求兩個月三個月,這些都不合法。不論是找人接任或招募新員工,是企業的責任;將工作清單列好,資料整理好,讓下一個接任的人好上手是自己的責任。除非你有其他的考量,不然滿三年以上就是30天,真想幫忙,可以離職後用約聘或工讀的方式,降低陣痛感,讓雙方保持合作的彈性。
離職主管評語 在 小花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脾氣太差、情緒化、很急躁,常常發生在主管對下屬,或者是對於特定人的形容,尤其是針對女性。
然而,為什麼會脾氣差、愛生氣、情緒化,其實很多時候,跟承擔工作的密度有關。
在職場中,常常是擔任服務的單位的工作密度最為綿密。在這裡的工作密度,指得不是工作量的高低而已,還有隱含在其中的情緒成本以及溝通成本。簡單來說,在工作的比重中,情緒與溝通成本越高者,通常工作密度越綿密,而他們的評語也很常被冠上上述的詞彙。
大家都知道,也常聽到,溝通溝通再溝通,但溝通所需要用的時間以及情緒成本,卻常不被納入工作量中,也因此,當一項工作需要過的溝通管道越多時,卡在其中的人就會越難去穩定的規劃工作進程,也因此常常看起來愛生氣、很急躁,甚至情緒化。
在一間公司裡,能夠當上主管的,或許越來越趨向男女平等的趨勢,也就是女性主管的比例有上升,雖然絕大多數集中在基層管理者。而基層管理者,是第一線面對實際狀況,也是主管群中的最下層,常常要把上面要求的KPI以及真實的評價,轉化成能夠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仁們可以聽得進去、改得下去,卻不至於擺爛、敵對甚至是離職的話語。
而這些人,除了成千上萬的事情要面對外,更多的時候是要去想辦法溝通上下階層,以利工作的推行。
下屬可能就現實狀況跟主管說哪些做不到,上層要聽得是即使做不到也要看到你做過,但這些來回需要耗費的時間以及耐性,卻幾乎是由基層管理者承擔。在很多事情沒辦法述說、工作任務來得又急又趕的情形下,急迫地想要把事情處理完、希望減少溝通成本、承接過多的壓力導致情緒起伏等,就成為這些人的代名詞。
而基層管理者中,又以女性常常被賦予這樣的角色想像。通常要溝通,都會選擇部門內的女性主管,或者是看起來「好脾氣」的人。而被預設脾氣要好、要溫和的,又多半是社會給予女性的標籤。因此,即使在同樣的薪資水準之下,女性又會被賦予更多工作密度高的工作。即使只是訂便當,也必須要思考誰吃什麼誰不吃什麼,但訂便當很多時候都不算KPI。
回到這張圖,有一天在我又差點控制不了脾氣的時候,一邊默念心經,一邊上網看相關的管理文章,即使知道裡面很多屁話,但還是可以看,看個安心實在。然後,看到這個圖以後,突然覺得釋懷。
我根本不需要管好我的脾氣,我只需要其他人管好自己不要來氣我就好。如果他要來氣我,我幹嘛要好脾氣?我又不是靠脾氣來領薪水的,不是嗎?
MondayBlue時,千萬不要過度苛責自己!
*梗圖來自於網路
離職主管評語 在 犯職場大忌? 網分享「傳Line提離職」惹火主管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工作幾年後,有人會想跳槽 離職 ,找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而怎麼提 離職 ,就成了一門學問,近日有網友在網路上發文表示,自己用通訊軟體向 主管 提 離職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