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渴望綠能發展的區域,莫過於雲林人,因為六輕,麥寮人承擔全台灣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溪水被抽去工業用,造成龐大沙丘,沿岸居民「吃飯攪沙」苦不堪言。努力著地方復育也期待能源轉型的海線人們,沒想到綠能竟然以「風機入侵聚落」的方式降臨,噪音加上對生態威脅,逼使居民又得與風機奮戰,疲於奔命。
對於陸域風機欠缺規範與溝通,乃至將開發案化整為零、迴避監督的現象,曾任內政部海岸管理會審議會委員、參與審查陸域和離岸風電申請案的郭瓊瑩指出,許多開發案背後有行政壓力,審查程序都有「天花板」,亦即「非通過不可」,造成審查品質出現問題。
她建議,應評估台灣的國土條件,增設安全距離,提供足夠緩衝帶,邀請社區參與,才是綠能發展的長遠之道。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5662/
【重磅調查: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https://www.newsmarket.com.tw/wind-energy/
台灣是世界級的優良風場,將風轉成電,是能源轉型契機,可惜台灣制度尚未完備,風電即已急行上路,導致海線居民生活生計與生態受到巨大衝擊。
《上下游》歷時一年田野調查與跨國採訪,發現相較風電先進國的良好規範,台灣陸域風機與社區距離規範過於寬鬆,噪音眩影妨礙生活,海上的離岸風機則因缺乏海洋規劃與專法管理,風場與漁場、航道高度重疊,重創以家計型漁業為主的沿近海漁業。
《上下游》調查,全球離岸風電最大國─英國,制度最為完善,不僅成立專責海洋管理單位,也極為重視民眾的早期參與,透過「漁業聯絡」制度,風電商在開發初期就與當地居民和漁民開啟對話,謀求共存共榮之道。
《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專題,由海岸的田野到跨國經驗分析,遍訪專家學者、政府相關單位、事件中各不同利害關係人,歸納出風電制度五大缺失和解方,企圖找出綠能與社區共存的可能解答。
https://www.newsmarket.com.tw/wind-energy/
雲 溪風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修復·臺灣-21天線上攝影展 DAY5|白海豚有家了】
白海豚有家了!歷經12年的調查,「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終於在2020年公告上路了🎉
這條重要棲地的範圍從苗栗到雲林外海,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根據海保署去年公布的目擊記錄,可以辨識出來的約有三個群體,共47隻白海豚。
但隨著目擊紀錄逐年下降,政府和民間團體也認為光是劃設保護區是不足的,必須爭取漁民的認同,離岸風電的相關規範也需要制定。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還有機會看到白海豚,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邀請您和身邊3位親友分享這則資訊,一起關心白海豚。
🔎延伸閱讀:
台灣白海豚終於有家了 歷時12年調查 「重要棲息環境」公告上路
https://e-info.org.tw/node/226436
台灣白海豚2019年監測資料出爐:可辨識個體47隻、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https://e-info.org.tw/node/222720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TEIA 邀您一起看見台灣,守護家園~
⏭DAY6|網開一面讓魚回家
https://www.facebook.com/chipolin.org/posts/300285001664182
⏮DAY4|海邊的肉粽
https://www.facebook.com/chipolin.org/posts/298294541863228
#齊柏林導演21天線上攝影展 #環境資訊中心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422國際地球日 #台灣地球日 #白海豚 #原住民傳統領域
雲 溪風電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完這篇,有幾個心得
說到離岸風電機,最近本家到新竹出差,在香山濕地外海就看到不少離岸風電組,到苗栗竹南外海就出現且變多,若照文中所述的範圍,恐怕不只這樣,據本家所知,最南到台南北門或將軍外海會有不少離岸風電組
不過不是只有風電,台灣西部海灘不少消波塊和水泥塊等,一個個拼裝在防波堤外,形成史上最完整的灘頭防禦工事,比起諾曼第的德軍陣地,會相當完整許多
另外,西部近海岸的公路發達,加上西濱快速道路完成,利於軍隊南北調度,而且方便快速佈署行動,但注意的是,台灣的溪流大多是乾溪型,渡河問題不是多大的困難
文章內容說,中國若企圖渡海犯台,其實會面對更多困境,海灘環境改變、人造工事增多、以及網路四通八達,過去所有渡海搶灘的想定只能「砍掉重練」
以上中國這些登陸作戰想定,必須要在「海軍有把握制海」、「空中武力完全控制」、「美軍不會介入」,以及「解放軍士兵有命和運氣可以渡過黑水溝」等前提下才能實現
這也不是甚麼機密,這是很普通的作戰環境推論
台灣西部風場與西濱快速道路對台海防衛作戰的影響
民進黨政府於2016年重新執政後,大幅調整能源政策,希望能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因此大力推動離岸風電。未來數年內,北從新北市,南到雲林縣外海水域,有一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將布滿大小不一的離岸風電的風力發電機。尤其是在苗栗到雲林外海一帶,將聳立超過700支、高度和扇葉直徑超過150公尺的風力發電機,這些離岸風力發電機將成為台灣西岸最龐大的反登陸作戰阻絕工事。
從台灣海峽風電潛力場址的分布看來,最密集的區域是在台中市、彰化縣和雲林縣的外海,這意謂著從台中到雲林約1百公里的平坦海岸線,未來將獲得離岸風場的屏障,使解放軍登陸難度大增。
一路往外海延伸的離岸風場(彰化縣外海有些風場離岸五、六十公里遠),占據了解放軍登陸船團換乘的泊地,將迫使解放軍登陸船團避開離岸風場所在另選泊地,或者選擇更遠離登陸海岸的泊地,兩者都將增加艦岸距離,使解放軍登陸舟波曝露在我方砲火的時間加長,將對解放軍登陸部隊造成更大損害。高聳的風機扇葉,也將迫使擔任「垂直登陸」機降的解放軍直升機拉高飛行高度,不僅會曝露行蹤,也易遭我方防空火力擊落。
各風機間距由800公尺到3、4公里不等,因此速度較慢的LCU通用登陸艇和兩棲車輛應可通過風機林立的風場搶灘登陸,不過我方可以在風機間設置攔截網、水雷等各式阻絕設施,或者炸毀風機,使巨大塔架和扇葉沒入水中,防止解放軍登陸艇和兩棲車輛通過風場。
風機數量眾多,很難一次全部摧毀,且風機水下基礎很難徹底摧毀,半毀的風機或殘留的水下基礎可能造成辨識不易,反而容易造成艦艇通過時的毀傷。另外,設置在海邊的陸域風機必要時也可加以破壞,巨大的塔身和扇葉可在海灘形成阻絕工事。
2019年12月27日西濱快速公路全線通車,不僅讓軍方南北調動部隊多了路線選擇的彈性,加上大多沿著海岸興建,有利於反登陸作戰的部署。西濱快速公路在跨越國內主要河川橋梁的位置,都要比過去各南北向公路的橋梁更靠近出海口。這意謂著解放軍想利用氣墊登陸艇高速與越障性能,穿越海灘、越過防波堤或沿著河口,把部隊送進內陸的「超越灘頭登陸」計畫無法執行。
即使解放軍摧毀部分西濱快速公路橋梁,也無法打開讓氣墊登陸艇通過的缺口,因為殘破的橋面與橋墩,將形成更大的障礙。而且西濱快速公路的高架段,還可提供國軍較佳射界與掩蔽防護,因此貫穿台灣南北海岸、大都為高架路段的西濱快速公路,將成為國軍反登陸作戰最堅固的防禦工事。
要如何通過或繞過離岸風場,及如何跨越西濱快速公路這個大路障,以順利遂行對台登陸作戰,將成為未來解放軍進行「超地平線」與「海空一體」登陸方式犯台的新挑戰。而如何利用林立的離岸和陸域風機,及西濱快速公路的防衛優勢,結合現有兵力,建構新型態的灘岸決戰,則是國軍未來演訓的新課題。
詳細內容請參閱亞太防務雜誌第146期(2020-6):台灣西部風場與西濱快速道路對台海防衛作戰的影響
西濱快速公路跨越國內主要河川出海口的橋梁,將使得解放軍想利用氣墊登陸艇高速與越障性能,沿著河口把部隊送進內陸的「超越灘頭登陸」計畫無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