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零工經濟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之後,哪種上班族能夠歷劫歸來?]
這幾天新聞報導不斷跳到眼前,最熱門的關鍵字當屬「微解封」三個字,也就是有些店家會有限度地開放室內營業,有些則還在禁止中。醫界專家從數字來看,認為台灣的疫情目前是有緩解趨勢,可以試試微解封;但是前立委郭正亮的說法是,政府其實還不願意微解封,但是不得不,因為經濟撐不下去,必須—
「與經濟妥協。」
昨天晚上回家看到一封市府財政局的來函,我電會計師了解詳情,他說這是紓困方案,重點有兩個,營業所得稅打折,並延緩三個月繳交。而我早就交了,於是跟會計師問起最近企業的狀況,他只說兩個字:「很慘!」講了三個例子,看來就是瀕臨倒閉。我心一驚,倘使老闆都難熬了,員工還能過得了嗎?
主計總處五月份的失業調查,調查期間是5/23至5/29,正好是5/15三級警戒開始的第二周,工商時報的社論指出,這波至少創了五個紀錄:
1. 💚就業人數一個月之內驟減12.6萬,創歷年同期最大減幅
2. 💚失業人數月增5.4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3. 💚失業率升至4.11%,創七年半最高
4. 💚非勞動力月增6.2萬,創歷年同期最大增幅
5. 💚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就業人數單月劇增60萬,前所未見
工商時報綜合這些現象說,這波疫情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僅巨大,而且迅猛,其迅猛甚至已超過2001年網路泡沫時期、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年代。
針對這五個破紀錄,我看到疫情這股大浪,至少出現兩個淘洗的現象:
1. 💚突然失業者,有可能被洗成長期失業者:
在疫情期間找不到工作,索性不找工作,變成非勞動力。如果疫情拖長,不及時解封,這些人有可能成為長期失業者,再也不外出求職,變成家庭的負擔,或是影響整個家計。
2. 💚有工作者,有可能被洗成低工時者:
單月劇增60萬人的工時低於35小時,包括放無薪假﹑或是減少上班日等。短期來看,將影響到收入;長期來看,有可能從全職工作轉變成兼職或零工,收入不穩定。
不論哪種現象,都指向一個事實,每次的天災人禍,都是一場洗劫!而且恰恰跟羅賓漢的劫富濟貧模式相反,被洗劫的是弱勢族群。
疫情延燒一年多,雖然前一年台灣表現優異,但是仍有人被波及,算是小劫,也夠讓我們看到—在真實世界裡,能夠歷劫歸來的是富人,事後還會出現反彈式的財富爆增;但在光譜另一端,遺憾的是弱勢族群不少再也回不來,而是沒入黑暗的背景中,聚光燈下的舞台再也不見他們的身影,成了被遺忘的一群人。
這次的疫情,反映的是一樣情節。因此歷史不斷都在重演一個殘酷的事實,社會是朝向M型結構發展,正如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上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種馬太效應促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天災人禍加劇它的速度,以及不可回復的傷害。
最近有家全球知名企業請我去談「在家工作」,列出同事的10大困擾,我看了看不禁感嘆:「典型的中產階級煩惱!」比如線上開會沒法露臉說話,會讓人容易誤會自己的語氣聲調是不友善的;或是一個人在小套房工作一整天,寂寞孤單﹑心情低落……這些微情緒若是給疫情期間失業者看到,大概只想吶喊:
「來,我跟你換!給我工作,我不怕煩惱。」
這次疫情,誰是被洗劫者?依照我的觀察,首當其衝是這四類上班族:
1. 💚小公司或小店家的員工
--因為公司的財務不夠堅實,一陣風吹來就會倒,而覆巢之下無完卵,第一個被波及的就是這群上班族。
2. 💚凡是需要與人接觸的上班族無不遭殃
--像是餐廳的服務生﹑百貨公司的櫃姐等,店門都不開了,哪有班可上?就算上了,沒客人上門,哪有業績?
3. 💚在無法數位轉型的行業或店家任職的上班族
--數位轉型需要設備與能力,老闆年紀大﹑營運模式傳統﹑規模小的公司行號,在這次疫情的應變力一定差。
4. 💚原本是非全職的員工
--包括工讀﹑時薪﹑兼職﹑外包﹑派遣等,在公司遇到經營困難或生意驟減的時候,是第一波用來調節人力。
今天看新聞報導說,疫情讓全球失去2200萬個工作,可怕的是直至2023年,也就是即使2年後都未必能夠恢復疫情節的工作機會水準。這四類上班族原本就相對弱勢,在這一波疫情,又是第一批被洗劫的一群,還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再苦熬2年!但是2年後,老了2歲,就業優勢再面臨扣分,你能說不慘嗎?
但是這也讓我們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我們在找工作時,只看企業規模大小﹑薪水高低﹑前途發展看好或看壞,以後我們必須要再多加一個條件,看這家企業的數位轉型能力強弱。同樣是餐廳,數位轉型能力強的可能還業績成長,弱的則拉下鐵門不開了。而我們個人,也要加強數位能力。
目前一般上班族頂多做到數位科技的使用能力,但是更強的人是能夠幫助公司做數位轉型,像是網路營運﹑數位行銷。
我有個學生在一家公司做秘書20多年,整家公司從原本有13個秘書到後來只剩下她一個,可說是危機四伏。她來上我的斜槓班,學習自媒體經營,以及個人品牌經營,後來又學習影音剪輯。有一次公司需要拍影片,他自告奮勇幫忙做一支,總經理看到她的亮點,把他調到行銷部大大重用。
未來的人流在哪裡,我們就往哪裡走,因為它是錢潮流動的方向。而人流會在線上,上班族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數位轉型,除了熟悉使用數位科技,也要擅長數位營運與行銷。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受益,請留言+1,我繼續努力寫!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零工經濟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樂透?中樂透!》
當我被詢問到這兩年疫情對我工作的影響和紓困時,我沒有『中樂透』的心情,但對這筆『紓困』的確是開心並充滿感恩,倒是沒想到這篇報導,會引發出那麼多留言。
很感恩有這篇報導,因為如果不是這近一千則的留言,我不會一口氣看到原來那麼多人正面臨申請不到的困難,有些人陳述了實際的處境,需要救命金又領不到的焦急與無奈,痛苦與憤怒,也有些辛苦的醫護人員還沒有領到防疫獎金,看著看著實在無比心疼。當下我能做的,只有先為這些人禱告,深深盼望政府能有更完善全備的策略,讓每一個在困境中的人都能儘快得到紓困金。
說真的,從去年疫情開始,很多工作都取消,這半年來我賺的錢還不到一個社會新鮮人的基本薪資,本來正想研究如何申請紓困,沒想我符合直接入帳的資格,雖然『中樂透』不是我親口說的,但我的確歡喜,因為所有的美好,對我而言都像中樂透。收到我媽寄給我的一箱食物,是中樂透;知道我憂鬱症的朋友因為感受到愛與接納,不再有輕生的念頭,是中樂透;收到觀眾來信回饋看到我的創作,改變了他和父母的關係,是中樂透;接到一些親友擔心我心情而打來關心的電話,也是中樂透。在這個極不平安的時期,更要感恩任何一件大小事,因為『幸福的人不一定感恩,但感恩的人一定幸福』,我當然要選擇後者,因為我爸媽和很多親友都為我樹立這樣的好榜樣!
而看到那些激烈的討論,讓我瞬間有感而發。不如來聊聊吧!
從留言中發現有些人給藝人的標籤是『日進斗金』『高報酬行業』,甚至有人說『藝人每個月賺好幾百萬』,沒錯,是有這樣的例子,但事實上那只是少數,那麼這些標籤怎麼來的?
忽然想起我曾經應邀到一個學校分享『演員』這個職業,學校給的任務是要去5個班級分享,時間只有15分鐘,於是我把7個議題請老師事先寫在黑板上,一進去直接問學生想從哪個項目聽起,『想成為演員的理由?具備的能力?薪資?甘苦談?演員的社會使命?要念本科系嗎?工作時數?』能講到哪算哪。沒想到所有班級的同學,竟都先選了薪資,並在我請他們猜猜看時,都報上了『天價』。出校門後,我內心很難過,擔憂起了這世代的價值觀。
在現實人生中,所有藝人一輩子都要面對『不穩定』。
有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演員,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下一部戲在哪?有時一等就是半年、一年。但因為堅持著對表演的熱愛,即便也會焦慮迷惘、自我懷疑,還是努力充實自己等待機會。而絕大部分演員的片酬,完全不是會在媒體上看到的那些數字;小劇場更是常常排練好幾個月才演出幾場,費用還不一定夠支撐生活;有的公益演出,則是完全不收費,我們也用我們的方式在為這塊土地付出著。照理說這些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一面,如今分享不是要抱怨,而是希望大家能看到這個行業不同的面貌。
表演者課題真不少呢!不紅的被說三線、三流,紅的也總會面臨『過氣』與『被取代』的一天,當鼓起勇氣嘗試另一個領域,或沒案子去打零工時,又常被貼上『淪落』的標籤,但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是淪落?只要帶著真誠用心的態度去工作,每一個行業都很尊貴,也各司其職完整了社會結構啊。
藝人也是凡人,但當表演失常就會被放大檢視;女神們尤其辛苦,歲月的流逝本是宇宙法則,卻要被貼上『老好多』『法令紋好深』『半百洩老態』的標籤。藝人也有生命難題,有時前一刻才跟愛人分手、痛失親人,難過只能往心裡藏,因為下一秒鐘『The Show Must Go On』,很多喜劇泰斗螢幕前給人歡樂,最後被憂鬱吞噬,還有很多藝人挺不過網路霸凌,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如何面對這些動盪,保持身心靈的平靜安穩,原來也是表演工作的一部分。
選擇成為表演者,就要面對各種面向,就如同愛一個人,要同時接受他的優缺點。在明白了這些之後,我還是熱愛表演,依舊堅信好的創作,可以帶給這個世界驚喜、感動、歡笑、和啟發。『學習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有勇氣改變能改變的一切;求上帝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我常常這樣提醒自己。
關於我的歐洲壯遊,是我從小的夢想,自我有記憶以來,除了表演藝術外,就夢想著能看看這世界有多大多奧妙,所以我在工作十年後,首次給自己一個禮物~歐洲壯遊45天,總花費大約共13萬台幣。我有時睡在朋友家的沙發,拖沉重的行李等最早班公車去搭廉價航空,或多走幾公里路省下車錢,省到最高點,但內心好滿足,旅行打開了我的創作魂,於是有某幾年,我挖特價機票,飛到歐洲做街頭表演、追尋我的創作夢。你能想像嗎?在歐洲一個月,我吃喝花不到7000台幣,誰說去歐洲,一定要很有錢?我做足功課,把物慾降到最低,不shopping,省著花每一分錢,因為我知道我要的是去完成心中的夢想。
每個行業都非常不容易,一定都有很多我沒想到的辛苦,若你願意分享,我很樂意了解。也謝謝願意看長文的人兒,我覺得很感恩。
最近大家真的都辛苦了,很多人經濟陷入困境,還要面對嚴峻的疫情。
我身邊有幾個朋友確診,還有幾個朋友陷入重度憂鬱症的黑洞,我要陪伴他們撐過這個時刻。又想到還有更多人承受著失去摯愛的劇痛,有那麼多寶貴生命逝去,很多家庭不再完整,實在痛心難受。我們需要更多守護彼此,一起度過這個難關,我也會繼續為這塊土地上每一個寶貴生命禱告,還有,祈求紓困金順利的送到每一個需要的人手中。
#報導連結放在下方留言區
零工經濟例子 在 零工經濟來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零工”(gig)是英語中的的一個俚語,意思是“特定時間的工作”,常用於音樂表演或舞台表演。在一般的產業中,零工經濟的例子包括自由職業者,獨立承包商,派遣工以及 ... ... <看更多>
零工經濟例子 在 零工經濟來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零工”(gig)是英語中的的一個俚語,意思是“特定時間的工作”,常用於音樂表演或舞台表演。在一般的產業中,零工經濟的例子包括自由職業者,獨立承包商,派遣工以及 ... ... <看更多>
零工經濟例子 在 [心得] 零工經濟來了-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好讀推薦:零工經濟來了 :
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
推薦指數:★★★★(滿分指數:5顆星)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Feaq1m
這本書是我接在『斜槓青年』之後立刻看的書
延伸閱讀心得看 這裡斜槓青年:全球職涯新趨勢,迎接更有價值的多職人生
整體來說,兩本書要傳達的概念是朝同一個方向進行
不過如果你時間有限,只想要看看最近這個新概念到底在做什麼
我個人會比較推薦零工經濟來了 ,所以滿分指數比斜槓青年多了一顆星
斜槓青年就如同其他人的書評一樣
有時候會有點淪於個人成就的炫耀,或是做出這種選擇的心境轉變
但是零工經濟來了一書,就比較像是對零工經濟或是斜槓青年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上
或是想要變成多重工作者或是收入者的一本『工具書』
如果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多重工作者,選斜槓青年
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想成為多重工作者,選零工經濟
夠簡單吧!!!!
這本書整體上來說比較偏向教你具體地把多重工作者變成一個可行的選擇
用工作組合取代全職職位
不是每一個工作都要有收入,
要開發些實驗性的工作來拓展自己的能力、發展興趣,也降低未來轉換的風險。
這段作者先從如何定義成功開始說起
從科技經濟的改變,成功定義也隨之改變
而作者也一再提到,成功的定義,幸福生活的選擇,是我們必須要想的第一個問題
其實這也是很多職涯規劃裡面,最常碰到的課題
我認為的成功是什麼?
我想要過的生活,價值跟優先順序是什麼?
我理想過的工作,職涯和人生是什麼?
同時,也提醒讀者,很多東西其實是可以並行的
夢想與麵包可以共存,詩和遠方其實就在每天的生活實現裡
或許我們太常把『喜歡做的事』『夢想做的事』想的太遠太遠
而忽略掉兩種是可以兼容並蓄的
我很喜歡作者提出來一個觀念是『先做好退場機制再進場』
也就是說,在接受任何一個工作之前,可以先想一想會有哪退場機制
人生,難免充滿各種意外與變數
我們只能在任何事情的選擇上,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其中一個練習是要我們去想一件事
『如果你現在6個月後會失去現在的工作,該怎麼辦?』
並從三個層面發想 : 妳個人專業是什麼?個人財務該如何規劃?個人生活該有什麼改變
這個練習其實真的蠻有趣的,不管有沒有讀到這本書
都可以推薦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問題
用內容創造人脈
用寫作、部落格、積極參與社群,
從吸引與經營喜歡自己能力與看法的人開始,不是盲目敲門、換名片。
在經營人脈方面,作者其實提出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
但是因為寫得很流暢,所以蠻容易就可以閱讀(可能都內化了吧!)
作者提出很多方法,包括從集客法,辦活動,推播法去加強人脈
強化人脈通常是很多成功學或是生涯規劃裡面會強調的有用方法
但是,過於強調『經營人脈』卻讓一切本來會很單純的人際互動都失真了
作者有對於我這種容易尷尬癌發作的人,提供一些比較有用的建議
例如我們先由提供觀點,把具有相同需求的人集合起來
在有分享的基礎上,比較容易把人脈經營成比較有意思的關係
而不是只是拿著紅酒杯,在趴替裡面到處找人談話
在這個章節裡面,很有意思的事,作者特別提出了一個段落
專門談『給予與接受』
我很喜歡這個章節,這種太強調『人際關係經營』的場合總是會流於太目的性
但是學習如何接受人脈帶來的益處,也要提醒自己,必須要給予
每一次的給予與接受,皆是一項正循環
作者也同樣舉出了幾項如何『給予』與『請求』的技巧
我個人真的覺得蠻有用的,我覺得這可能是這本書的亮點之一
例如在提到如何『請求』時,
拙劣的請求:『您明天有空一起吃個午餐或是喝個咖啡嗎?
有事想請教您。』
有效的請求:『我剛拜讀過一系列討論建立人脈的文章,
希望有空能請教您有關集客法建立的高見。
未來三星期內,有沒有辦法播出時間,在電話中討論15分鐘的時間。』
很顯然地,後者的問題會比欠前者做法來的有效。
忽然想到有一次我看到朋友在臉書上抱怨,
『可以不用每次用臉書私訊或是Line都是這種開頭
「誒誒,問一下,你明天下午有事嗎?」
這種不知道目的的問法。可不可以直接一點,
「明天下午3點要開小組讀書會,這時間你方便嗎?」來得有效率嗎???』
結果這篇文章反而引起大家諸多共鳴的討論XDDDDDDD
用使用權降低財務風險
不要輕易購置不動產,陷入高舉債生活;用租借取代購買,降低固定成本更安全。
這裡談了幾個觀念,例如『使用權』的觀念,正在慢慢取代『所有權』
從前我們總認為有土斯有財,在房價與薪水不從正比的現代社會
反而更值得思考什麼是我們應該買的,而不是一味的簡單追求普世的價值
例如買房子,買車這種大筆支出
而是思考有沒有別的替代方式可以滿足生活所需
用投資觀念管理時間
時間比金錢更稀有,要嚴格檢視自己的行事曆看時間花在哪裡,
尤其要投入足夠時間在長期高報酬事項。
在作者的觀點裡面,時間是比金錢更稀有的
因為金錢可以『存起來』,但是時間卻是一去無法復返的
這也許是這世界少數公平的一件事吧!
作者提出了時間管理
在無意識的進行一項工作時,先想一下,這件事的優先順序真的比較重要嗎?
這個觀念跟『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相同
推薦閱讀心得見網誌裡: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https://goo.gl/uw4pVs
而在時間管理裡,作者也提到了傳統公司的時間管理是一個非常弔詭的方式
公司嚴格控制你『不在公司的時間』,例如休假,例如上下班時間
但是對於『如何有效運用在工作的時間』完全不聞不問
這點我看的超有共鳴,如果只重視幾點上下班
卻不在乎員工是否能最有效率的工作,或是用最簡單的工具或是流程更有效率的工作
在現在的經濟架構之下,是非常危險的而且極度沒有效率且令人煩躁
作者也同時提出,如果你老是覺得很忙,
不如重新思考你現在手頭上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重新排列一下每一項事情的優先順序
利用4D 的思考 -
捨棄 Drop / 減少 /Diminish / 推遲 Defer / 委託 Delegate -
來推遲或是推掉不重要的事
這本書的文筆流暢
而且用了很多例子深入淺出的表達了作者所有傳遞與教導讀者該注意與修正的方向
在成為多重收入者的方法上,給予了很多有意思且具體的建議
如果對這個議題有興趣,蠻推薦給大家的~
--
= 我是黃KK =
https://www.facebook.com/kaiwenhuangKK/
工作,玩耍,時尚,碎碎念分享。
在外商科技業討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8.68.159.6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1310166.A.A3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