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七月初要直接搭飛機到 #馬祖 與當地的幼兒園老師們分享 #學齡前兒童情緒行為處理技巧 ,因為疫情的緣故,一直拖延到今天才改採取線上課程的方式進行,然後只有我一個人在螢幕上,有點孤單😂
每次主講這個議題,課堂中我總是會這麼說,情緒表現沒有所謂對錯,只有孩子表達適當與否的問題,情緒教育也沒有訣竅,更沒有哪一套理論與治療策略可以完全解釋孩子怎麼了,我們又該如何有效教導孩子,只能說情緒處理沒有萬用公式,只有因應孩子的應變公式,所以針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我們能做的就是見招拆招。
由於招式很多,所以今天的上課內容主要是圍繞著一些臨床的處置觀念,再透過臨床的實際案例逐步進行討論與說明。
.
🤔今天分享一個觀念,您覺得可以「體罰」嗎?
體罰的定義指的是透過對身體的責罰來執行的處罰行為,例如罰站、打屁股、打手心、青蛙跳、仰臥起坐、伏地起身、半蹲…等,以目前的教育觀點告訴我們,不可以體罰孩子,理由是來自於一些研究結果顯示,體罰會對兒童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然而,矛盾的是,在台灣,自從施行校園零體罰之後,許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行為問題反而變得更多,因此目前又很難輕易斷定體罰就是一項不正當的管教方式。
.
那麼到底可不可體罰呢?撇開現今的教育體制不談,似乎就容易演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畢竟體罰(處罰)的目的是要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希望孩子發展出正確的行為模式,但是體罰又容易因為大人不懂得拿捏而造成孩子的身心受傷。
於是,今天我問了在座老師們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將體罰的「罰」字去除掉,變成是體能活動,這樣可行嗎?
在臨床上,我相信許多老師一定會遇過一種孩子,活動量大的孩子,上課期間,話多,喜歡動來動去,又很愛騷擾別人,不管您怎麼教導、怎麼要求,孩子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怎麼辦呢?
這時我的建議是讓孩子去跑操場吧!把孩子操累一點,當孩子體力放盡之後,上課自然就會穩定許多…
這方法聽起來似乎不錯喔!不過,這方法有個問題,您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體力會越操越好?短期來看,孩子似乎穩定許多,但是長期下來,孩子的活動量卻會越來越大,最後倒楣的還是您,因為大人的體力只會日漸下滑。
這樣的方式,還會有一個疑問,若只是單純讓孩子一直跑操場,跑到累為止,那就真的會流於體罰的形式,容易產生親師間的誤解,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傷害。
.
🤔那怎麼辦呢?那就變更策略的運用方式,讓孩子加入思考的途徑。
「小朋友,我們等一下要去跑操場,要跑三圈,不過我們先跑第一圈,跑之前,我先告訴你一個題目,你要記住喔,跑完第一圈的時候,你要告訴我答案是什麼,請你記住(黃色、藍色、紅色)。」
當小朋友跑回來之後,小朋友要回應剛剛( )的題目答案是什麼。( )的題目,您可以依據孩子的能力需求進行調整與設計。
.
🧐這時我會這麼做
1️⃣選擇一項您要滿足孩子活動量的運動或是勞動。
2️⃣滿足活動量的當下,給予孩子指派性的任務
3️⃣執行活動的過程,建立邊動身體、邊動腦的習慣
.
與活動量大的孩子互動,我有一個原則就是「滿足孩子活動量的同時,建立我們要的秩序感。」至於要如何建立秩序感,那就要讓孩子懂得運用認知處理的策略,包含了記憶、計畫、組織…等,讓孩子學會動腦多一點、動身體慢一點。
這項體能活動的策略不僅要消耗孩子的體能,更要讓孩子邊動邊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逐步減少不當的行為發生。
規則、制度都是死的,策略是活的,您要辨識「體罰」與「體能活動」的差異,不要被汙名化的名稱給框架,更不要自己嚇自己!
#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
#童心職能治療所
#童心語言治療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
零體罰 在 手寫澀群平台上線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準點,用力】
跟抄:@snow__handwriting
筆:#pentel BL-77 @pentel_taiwan
—————————————————————
#本故事純屬虛構
#無任何阿澀受到傷害
—————————————————————
在我小時候
剛好經歷過
台灣教育史上重大的一個過渡
就是零體罰的推動
對那時候的一些老師而言
其實體罰是
他們想到賴以維生的教育手段
常常看到報章媒體
有老師或家長出來發聲
不能體罰孩子變得很難教之類...
但是畢竟是過渡期
其實還是有很多老師
都會偷偷打學生
也有一些家長
會主動告知學校老師
「我家的孩子可以打」
對現在的小朋友來說
學校老師打屁股這些畫面
其實應該只能夠
在復古電影裡面看到了...
我小時候家裡也是會打小孩的
我家是衣架派的
幸運的是
我家大概只打到5歲就不打了...
聽說還有雞毛撢子派跟熱熔膠派
有朋友要分享一下
你們家的鎮家之寶嗎?
—————————————————————
#dancingdancingsheep #handwriting
#手書 #手書き #美文字 #練字
#手寫 #手寫字 #手寫的溫度
#原子筆 #原子筆字 #繁體字
#跟抄 #語錄 #跟抄語錄 #笑話
#幹話 #耳光 #打小孩 #體罰
#吵架 #親子教養
零體罰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希望大家可以從今天開始試試看,不要打、不要罵,試圖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也許你會發現,其實不打不罵,能與孩子更親近。
雖然不體罰的觀念,已經愈來愈普及;但是,從前幾日七歲男童被無照柔道教練重摔,教練還無視孩子數次哭喊拒絕,導致男童瀕臨腦死的悲劇事件,就看得出來,我們距離 #零體罰、距離真正聽進孩子的聲音,還有好長一段路。
無論是在日常管教上,還是技能訓練當中,孩子的聲音常常會被忽略,大人們不去理解孩子,一味的用自己的方式管教,才不經意釀成悲劇。
為了推廣友善和包容的親子教養模式,我在服務處規劃了一系列的 #親子共學講座,這周二晚上的第一場,我邀請了到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理事長閔柏陵分享,當遇到了孩子撒謊的時候,要怎麼用理解和愛去應對,而不要用傳統的打罵方式來教育。
如果孩子打你、用石頭丟你,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能一別平常的憤怒,放下想要舉起的手,而改用說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呢?
閔老師分享了許多親身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好好地說, #孩子其實都會懂。
其實不只是小孩,大人也常常會說謊。我們和孩子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只是人,所以也一定會有缺點和做不好的地方。這時候,願意理解、同理孩子的想法和處境,並且 #用說理 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其實就能避免那隻已經舉起的「愛的小手」,也能慢慢練習「零體罰」的教養方式了。
聽完閔老師的講座,我也有感而發,跟大家分享了我童年說謊的經驗。其實我小時候也會說謊騙爸爸媽媽、也會惹得他們很生氣,一直到比較大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只是透過這種方式來 #確認父母的愛意、只是希望父母多注意自己一點而已。
其實在這些行為的背後,共同的語言就是渴望被理解、希望被愛的心情。
我也很感謝我的媽媽爸爸多年來的包容和理解,讓我還是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的愛。
也就是出於愛,我們更應該在「國際不打小孩日」的這天,以理解和包容, #去取代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長的友善包容之下,快快樂樂地長大。
對於親子共學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另外兩場系列講座!
下一場將於5月22日禮拜六的下午舉辦,邀請到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常務理事徐書慧,分享成為媽媽之後的心路歷程!報名資訊請鎖定粉專訊息喔✨
零體罰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零體罰 在 零體罰,讓暴力退出教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零體罰 ,讓暴力退出教育, Kaohsiung, Taiwan. 231 likes · 6 were here. 孩子是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教育的奴隸。 ... <看更多>
零體罰 在 兒盟調查:6成家長不贊成「零體罰」|華視新聞20201116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兒盟調查,竟然有6成的家長是不贊成「 零體罰 」的教養方式的,但其實管教孩子失了手就容易成為一種暴力,到底面對孩子和家長情緒都在崩潰的邊緣時 ... ... <看更多>
零體罰 在 零體罰害死台灣人(轉錄PTT)-雅文共賞-文化園地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來看現在最夯的芬蘭好了,芬蘭確實制定零體罰,但是他們怎麼處理孩子? 天下雜誌的『芬蘭教育』這本書提到:『學校最常見的處罰方式為放學後留在教室裡罰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