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璨樹來襲,補班日照上】
大家午安好,今日補班/課日大家的心💔是不是就像小編打完AZ的手『打不得、碰不得!!!』脆弱得很🤣,///請各位堅持住////好好上完班用開心的心情迎接即將要到來的中秋節吧!雖然只能家戶烤肉,那也是很不錯了唷!!!請各位好好堅守防疫,我們的才能有小小小確幸!
-🌪璨樹 第14號颱風來襲🌪-
逐漸往巴士海峽及台灣東南部海面移動,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恆春半島及東半部地區已有間歇性的降雨,隨著颱風逐漸接近台灣東南部海面,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整天有陣雨或雷雨,並有局部大雨或豪雨,中午之後桃園以北、嘉義以南地區及西半部其他山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
#圖作解釋滿載而歸
#禹寰微笑融你心
#舊圖重現中洲樂農遊
#臺南市議員吳禹寰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16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MxzebDwPjvo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雷大雨小解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公布史上第六次全球暖化報告》
#人類十年來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排放量過去幾年沒有下降
#地球升溫至1.5度不可避免
#我們已經無法阻止未來三十年暖化加劇
#我們可以阻止它變得更糟
#全球十億人口將不斷面對熱浪野火乾旱水資源爭奪
#格陵蘭冰層融化及南極冰棚崩塌不可逆轉
#地球上一些動植物將從此滅絕
#珊瑚礁白化將大規模死亡無法保護魚群
2007年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公共最新近期最重要的一份報告,全球變暖的一些破壞性影響已不可避免。但人類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全力阻止狀況變得更糟。
聯合國IPCC此份重要的新科學報告指出,各國推遲控制化石燃料排放(煤炭及天然氣)的時間太長,以至於人類已無法再阻止未來 30 年全球變暖加劇,儘管我們仍有很短的時間,阻止最悲慘的未來結論。
自 19 世紀以來,人類的活動已經將地球升溫度大約 1.1 攝氏度或 2 華氏度,主要是原因還是燃燒煤炭、石油,其次天然氣,獲取能源。其後果目前已經可以在全球上演衝擊各地,的氣候災民。
光是今年夏天,熾熱的熱浪在美國和加拿大造成數百人死亡,洪水摧毀了德國和中國,而西伯利亞、土耳其和希臘的野火燎原,已經失控。
根據這份由聯合國召集的科學家團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周一發布的新報告,這只是一個開始。
即使各國今天開始,大幅減少排放,未來二十年內全球溫室氣體總量仍然可能會使地球氣溫上升 1.5 攝氏度左右,我們可以説:人類現在基本上已經鎖定、無法逃避,更熱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升溫 1.5 度時,危險會大大增加。
全球近 10 億人可能會在更頻繁危及生命的熱浪中,傷害健康及一大部分老人死亡。
由於嚴重的干旱,還有數億人將爭奪水源。水資源,可能引發戰爭。
今天地球上一些動植物物種,將滅絕消失。
全球大片海域維持漁業的珊瑚礁,將遭受更大規模死亡。
英國利茲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此次為IPCC撰寫報告的數百名國際專家之一皮爾斯·福斯特說:“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 20 或 30 年內,極端天氣將大幅增加。” “不幸的是,我們必須了解,情況只會比現在更糟。”
然而,人類仍然可以防止地球變得更熱。但這將需要各國協調努力,到 2050 年左右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這代表我們需要立即開始迅速擺脫煤炭等化石燃料,並從空氣中快速去除大量碳!
IPCC報告總結:如果全球真誠的合作,全球變暖可能會停止⋯⋯並穩定在於升溫於1.5 攝氏度左右。
但如果各國的努力失敗,全球平均氣溫將繼續上升——與工業化前時代相比,可能會超過 2 度、3 度甚至 4 攝氏度。
IPCC報告描述了變暖程度每增加一次會如何帶來更大的危險,例如更嚴重的洪水和熱浪、惡化的干旱和加速的海平面上升,這些都可能威脅到一些島國的生存。
地球越熱,越過危險的“臨界點”的風險就越大,例如格陵蘭島和南極洲西部巨大冰棚,將出現不可逆轉的崩塌。
“地球氣候系統發生了一些變化,沒有回頭路,”該小組副主席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高級顧問 Ko Barrett 說。但是,她補充:立即和持續的減排“確實可以改變我們面前的氣候絕望。”
此次公布的IPCC的報告共獲得了 195 個政府的批准,基於共14,000 多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氣候變遷物理學最全面的總結。
此報告將於11 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峰會上成為各國領袖高峰會的討論焦點。
包括拜登總統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世界領導人支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攝氏度的目標,儘管主要污染國家目前的政策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很遙遠。溫室氣體的 10 大排放國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伊朗和加拿大。
這份新報告毫無疑問地認為人類應對全球變暖負責,並得出結論認為,自 19 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基本上都是由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國家驅動的。和吸收熱量的甲烷。
報告稱,迄今為止的氣候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過去十年很可能是地球 125,000 年來最熱的十年。世界上的冰川正在以“至少在過去 2000 年中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和消退。至少 200 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未如此高。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海平面平均上升了 8 英寸,自 2006 年以來上升速度翻了一番。自 1950 年以來,熱浪變得明顯更熱,並且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持續時間更長。野火天氣在全球大片地區惡化。自 1980 年代以來,海洋中的極端高溫爆發——這會殺死魚類、海鳥和珊瑚礁——的頻率增加了一倍。
近年來,科學家們還能夠明確全球變暖與特定惡劣天氣事件之間的聯繫。報告稱,世界上出現的許多致命的新極端溫度——比如 6 月份席捲太平洋西北部的破紀錄熱浪——“如果沒有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就極不可能發生”。溫室氣體排放明顯使一些乾旱、傾盆大雨和洪水變得更糟。
報告稱,熱帶氣旋在過去 40 年中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這種轉變不能僅用自然變化來解釋。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危害也會隨之上升。考慮一下危險的熱浪,在過去,這種熱浪每 50 年只在特定地區發生一次。如今,平均每 10 年就會出現一次類似的熱浪。在全球變暖 1.5 攝氏度的情況下,這些熱浪將每 5 年發生一次,而且溫度會明顯升高。在升溫 4 度時,它們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或採取海平面上升。在升溫 1.5 度時,預計本世紀海平面將再上升 1 到 2 英尺,許多沿海城市經常被洪水淹沒,而過去一個世紀只會發生一次。但報告稱,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巨大冰蓋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破壞穩定,在最壞的情況下,本世紀海平面可能再上升三英尺。
可能會有更多不可預測的變化。例如,有助於穩定歐洲氣候的大西洋重要海洋環流系統現在開始放緩。儘管該小組以“中等可信度”得出結論,該系統不太可能在本世紀突然崩潰,但它警告說,如果地球繼續升溫,這種“可能性低、影響大”的結果的機率將會上升。
羅格斯大學氣候科學家羅伯特·科普 (Robert Kopp) 說:“這不像我們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如果我們保持在 1.5 度,我們就安全,而在 2 度或 3 度,則遊戲結束。”報告。 “但每增加一點變暖都會增加風險。”
專家估計,世界各國政府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將使世界在本世紀末升溫約 3 攝氏度。這加大了各國做出更雄心勃勃的承諾的壓力,超出了他們根據 2015 年在巴黎達成的國際氣候協議所達成的承諾。
如果各國兌現最近的承諾——比如拜登先生 4 月份承諾到 2050 年消除美國的淨碳排放量或中國承諾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那麼接近 2 攝氏度的變暖可能是可能的。其他行動,例如大幅減少農業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有助於將變暖限制在該水平以下。
“這份報告讓我深感緊迫,”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簡·盧布琴科說。 “現在是保持 1.5 目標觸手可及的關鍵十年。”
雖然近年來對氣候變化的廣泛科學理解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但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關鍵進展。計算機模型變得更加強大。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新數據,部署了衛星和海洋浮標,並通過分析冰芯和泥炭沼澤更清晰地了解地球過去的氣候。
這使科學家們能夠改進他們的預測,並更準確地得出結論,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就可能變暖 2.5 至 4 攝氏度。
新報告還更詳細地探討了全球變暖將如何影響世界特定地區。例如,雖然迄今為止南美洲只有一個角落出現了可能損害農業的干旱,但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2 攝氏度,這種破壞性乾旱預計將在整個非洲大陸變得更加普遍。
巴黎薩克雷大學氣候科學家、報告編寫小組的聯合主席瓦萊麗·馬森-德爾莫特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表示,對區域影響的關注是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新方面之一。 “我們表明,氣候變化已經以多種方式在每個地區產生影響,”她說。
過去的氣候報告主要關注大規模的全球變化,這使得國家和企業難以採取具體措施來保護人員和財產。為了幫助制定這樣的計劃,該小組週一發布了一個交互式地圖集,展示了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不同國家將如何變化。
“為社會、決策者和領導人提供每個地區的準確信息非常重要,”馬森-德爾莫特博士說。
這份新報告是 1988 年創建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主要氣候科學評估的一部分。第二份報告將於 2022 年發布,將詳細說明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沿海城市、農場或醫療保健系統。同樣預計在明年發布的第三份報告將探討更全面的戰略,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阻止全球變暖。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天(9日)發布2013年以來最重大的IPCC第六次氣候科學評估報告(AR6)。報告明確警告,人類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嚴重氣候變遷效應,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將在本世紀跨越巴黎氣候協定設下的攝氏1.5度門檻,或甚至超過攝氏2度。部分摘要如下:
1. 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增加約 1.1 °C。目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至少是 200 萬年來最高(410 ppm)。
2. 自從上一份2014年評估報告(AR5)以來,全球地表溫度強烈地變暖。過去五年(2016~2020 年)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3. 海平面上升和冰層流失的速度加快。目前海平面以近3000年來最快的速度上升中,相較於1901~1971 年,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 2 倍。
4. 極圈冰層流失更快,若以2010~2019 年期間與 1992~1999 年期間相比,格陵蘭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增加 6倍、南極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則增加 3 倍。
5. 更多科學證據歸因溫室氣體排放和極端氣候的關聯性,特別是極端降雨、乾旱、熱帶氣旋和複合極端事件(乾燥/炎熱天氣與野火事件)等。
IPCC報告撰寫人之一的 Helene Hewitt表示,「先前報告中,對北極海冰融解的趨勢略有低估,現在我們綜合多方面的證據顯示,在所有情形下,我們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會首度看到北極幾乎沒有海冰的景象。」
https://www.ipcc.ch/assessment-report/ar6/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09/climate/climate-change-report-ipcc-un.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雷大雨小解釋 在 新北市議員曾煥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氣象局今早8時30分持續發布盧碧颱風的海上颱風警報,氣象局預報員羅雅尹今於8時40分表示,颱風今天會進入廣東地區,然後往北北西方向移動,因導引氣流減弱,未來2天最接近金門,在進入廣東的在陸地後,預估會在陸地停留2天,且未來強度減弱有機會,變成熱帶性低氣壓,然後逐漸進入北部海面,相對距離金門及馬祖比較接近,在未來2至3天會對金門、馬祖及澎湖造成影響。
羅雅尹表示,雖然颱風的強度減弱並預估有可能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TD),離島發布陸警的機率也降低,但受到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昨天深夜到今天清晨,中部及南部已出現一陣陣較大雨勢,統計在1至2小時之間,高屏地區的時雨量高達30至40毫米,此外今天上午中部及南部,以及金門、馬祖及澎湖將有較大雨勢出現,北部及山區也有可能出現午後雷雨,中部及南部則持續會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今天入夜之後,北台灣的雨勢將減弱,但南部仍會出現斷斷續續的降雨。
羅雅尹表示,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第9號颱風中心在金門西南方海面,向北北東轉北北西移動,暴風圈已進入台灣海峽,對台灣海峽構成威脅,呼籲在台灣海峽北部以及台灣海峽南部航行及作業的船隻,應嚴加戒備。
氣象局預報員林定宜表示,預計「盧碧」今天下午會在廣東汕頭登陸,登陸後因颱風結構被破壞,屆時要看「盧碧」颱風的強度,若仍維持颱風的強度,海警就仍持續發布,但若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就有可能解除颱風的海警,他解釋由於氣象局的海警每3小時發布一次,今晨8時30分已持續發布海警後,11時30分則因「盧碧」還未在廣東登陸,因此海警仍未解除,林定宜強調,會依據「盧碧」今天下午登陸廣東汕頭後的強度變化,最快可望於14時30分解除海警,最遲也會在17時30分解除海警。
至於第10號颱風「銀河」,林定宜表示原預計最快今天凌晨生成,但目前10時的觀察,目前還是熱帶性低氣壓,還未形成颱風,預估其在這1至2天有機會發展成為輕度颱風,屆時將朝日本方向前進,對台灣無直接影響。
氣象局指出,在颱風外圍環流影響下,今天台灣海峽、東南部海面及巴士海峽風浪也逐漸增大;澎湖、金門、馬祖及中南部、東南部(含蘭嶼、綠島)、恆春半島沿海空曠地區易有8至9級強陣風,東沙島也有8到9級強陣風,鄰近海域風浪明顯偏大;北部、東半部(含蘭嶼、綠島)、西南部沿海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易有長浪發生,民眾前往海邊活動請注意安全。
#阿嘉提醒您
#盧碧颱風
#銀河颱風
👉加入煥嘉Line官方帳號,得知更多消息:
https://lin.ee/cOtElVQ
👉追蹤煥嘉IG,有更多資訊在裡面唷~
https://instagram.com/cenghuanjia?igshid=1psumc0xkaxjz
👉訂閱煥嘉youtube有更多有趣的影片分享給大家喲: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5W0oamGJgOq-0oSGT0A
雷大雨小解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16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MxzebDwPjvo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第三波疫情持續逾兩個月,昨天本地新增確診病例終於「歸零」,疫情有受控迹象,當然是好消息,不過現在斷言第三波疫情快將告一段落,仍然為時尚早。隨着社會經濟活動逐步恢復,中小學分階段復課,稍後又有中秋節長假期,疫情會否出現反覆,未來兩三周才是真正關鍵。本港進入社會有序重開、疫情嚴防反彈的新階段,防疫措施鬆綁不能過急,社會防疫意識也不能鬆懈。普及社區檢測有接近180萬人參與,合計找出42名確診者,對於找出社區隱形傳播鏈,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亦揭示了之前病毒檢測工作的一些不足,當局應好好總結經驗,務求日後在抗疫工作方面做得更好。昨天本港新增4宗病例,全屬輸入個案,沒有本地感染個案。第三波疫情爆發以來,本港新增病例首度「歸零」,無疑令人振奮,然而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每天有上有落,現在絕非盲目樂觀的時候,即使防疫措施可以放寬,各方也不能掉以輕心。
蘋果頭條
前民間外交網絡發言人張崑陽今日(15日)缺席法院有關他被控在今年6月4日於維園,涉嫌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的聆訊,控方於庭上提到張已離港。張崑陽今晚透過社交網站確認已離開香港,又提到連日來不斷被跟蹤,伴侶和家人都被騷擾,出於安全考慮,惟有不情願地離港。張崑陽未有透露目前身在何處,只曾形容自己身在「自由社會」,解釋「由於種種安全丶策略等因素所以未能提供我現在身處的位置,還望大家見諒」。他提到月前「港區國安法」實施時,已在考慮應否及時離港,但他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能留多久便是多久」;可是隨着「美中格局逐漸升溫,人質外交開始呈現」,自己被跟蹤的次數不斷增加,「更甚的還有伴侶和家人都被不斷騷擾」,情況在上月逐漸惡化,結果「出於安全考慮,我不情願地離開了香港。」
東方正論
特區政府近月一直呻窮,向外聲稱因為經濟下滑,再加上抗疫開支而出現財赤以千億元計,但騙得自己騙不得別人,始作俑者還是官員大花筒作風,最新鮮熱辣例子便是剛在周一結束的全民檢測,外界普遍形容為「燒錢」,埋單計算,整個計劃動用了五億三千萬港元,找出三十二個確診個案,每個耗費成本一千六百多萬元,成為史上最貴檢測。劣迹斑斑的政府,過往大力宣傳的措施每多雷聲大雨點小,何況今次因應第三波疫情而倉促推出檢測,急就章手忙腳亂,需要內地派員協助,更被別有用心人士冠上政治陰謀來抹黑中央,一開始走錯路,先天不足,外界一致睇淡。為期十四天的全民檢測計劃,聲稱目的是願檢盡檢,檢視社區感染情況、盡早找到隱形患者,專家老早已表明若有五百萬人參與才可以符合目標,但奈何市民反應冷淡,最終只有一百七十八萬人完成採樣,約人口兩成數目,勞師動眾,找出三十多個隱形患者,只能用「失敗」來形容。
星島社論
疫情帶來嚴重經濟衝擊,政府早前預告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細節昨日出爐,政府將撥出二百四十億元,提升防疫抗疫能力、提供行業資助、租金寬減、收費豁免和進一步差餉寬減,協助市民和企業渡過難關。雖然今次金額較首兩輪基金為少,不過政府指三輪抗疫基金加上《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今個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會增至超過三千億元,財政儲備將降至約八千多億元,相當於十二至十三個月的政府開支,接近〇三年沙士後水平。政府強調要控制好疫情,讓經濟恢復最為重要。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率領司局長公布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她說:「大部分僱主、商戶告訴我們,最希望做番生意,而不是靠政府支援,所以把重點放在恢復經濟。」
經濟社評
本港疫情趨緩,當局昨公布放寬限聚令和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資助措施,惟資助金額規模縮水,疊加7,200名僱主放棄申請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反映商界對經濟前景不樂觀。港府短期要精準支援被疫情重挫行業,更應加快與內地恢復通關,外國疫情新高,旅遊復常談何容易,港府應聚焦大灣區尋出路。政府宣布,食肆後天起晚市堂食將延長至午夜,酒吧、浴室、主題公園和卡拉OK重開。當局並宣布總額240億元的第三輪防疫基金,當中45億元用來資助受疫情打擊的23個行業,另45億元用作延長失業特別綜援計劃,130億元採購疫苗。第三輪防疫基金資助規模明顯不及之前兩輪,因疫情隨着全民檢測結束趨緩,昨天僅4宗輸入個案,是兩個半月來首次社區零感染,反映普檢起了一定作用,至少找出42名確診者,切斷了部分社區隱形傳播鏈,讓當局可適度放寬限聚令,業界可恢復一定經濟活力,緩減損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xzebDwPjvo/hqdefault.jpg)
雷大雨小解釋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秋風蕭瑟,掠過了清幽的譚公廟,拂到筲箕灣避風港。洪波湧起,打散了月兒傾瀉的粼光。五更時分的小碼頭,已經有十來人正盼着破曉。陸續見船隻埋岸,漁民將漁獲攤放於海旁叫賣。這一大早,來買海鮮的街坊算不上是絡繹不絕,卻也是湊了個小熱鬧。一名白髮老人正姍姍步至,眾人都抬頭喊聲「喜叔」,啊,他可是筲箕灣最老的漁民,身旁的正是他的髮妻喜嬸。他的白襯衫早已泛黃,於是他套上了一件灰白的風衣,遮蓋着點點風痕浪跡,也擋擋清勁的晚風。畢竟他已年屆七十五,不如壯年襟風,要堅持出海,總得披上護甲。二人與老街坊寒暄一番後,就來到岸邊佇足。望着墨藍的大海,他目光落在汪洋上虛緲的一點,彷彿,那裏有着一塊,至珍的瑰寶。
最美的相知
船舶擊拍着浪濤,浪花的聲音呼喊着他們上船。喜叔兩公婆登船後,就訴說着這是兩人的恆常生活。畢竟上了年紀,二人現時大概一星期出三至四天海,只要是出海日,他們都會於凌晨四時起來梳洗,五時許來到譚公廟這邊,由駁艇將他們送到自己的漁船上,因為漁船怕被損壞或盜取,不能停泊岸邊,故要由水上人稱為「送人艇」的接駁艇接送。不消五分鐘,小艇已停定於漁船旁,每艘船的位置已經分配好,漁民都有協議,不會混淆或佔位。二人利落地跳上船艙,喜叔第一時間執纜﹑泵水,仔細檢查船隻機器是否一切正常;喜嬸則於船身右側位置,拉起繩網堵住入口,防止蟹籠掉到海裏去。確定一切沒問題後,漁船就出發去。見喜叔開船技術之純熟,可知一定是訓練有素。他邊駛船,邊把自己身世娓娓道來。
四十年代,筲箕灣還是個漁灣,打從出生,他們一家人就住在海上。自幾歲起,喜叔一直都跟父母出海捕魚,他記得,那個年代,漁船還是搖橹的。當時因為要糊口,一家人天天出海,開足一星期工。直至八歲時,父親去世,他就跟媽媽出海捕魚,過着相依為命的生活。因此,喜叔自小與海洋打交道,雖然沒有了讀書的機會,目不識丁,卻練得一身好功夫,擔起了男人的責任。
對他而言,自己最幸運的,就是在這片海中,遇到最美麗的她。喜嬸,同樣是水上人,因為爸爸有一艘漁船,故自小就跟着父親出海捕魚。後來喜叔於其漁船打工,二人相戀十年方才結婚。婚後不久,喜嬸誕下大兒子,喜叔於是盤算,沒理由跟岳父打一輩子的工,於是與太太商量,決定考船牌,自己買一艘船捕魚,當時要買小型漁船很便宜,只需三千至四千元,到後來才慢慢換了艘大船,至今,與喜嬸已歷四十四年的風浪。
霎時清風,海水又將日月吞吐,波濤化成一片湛藍。如斯美景,夫妻二人未有閒暇抬頭欣賞。只見,喜叔把船停下來放錨,接着就忙於操作面前的起籠機,顧名思義,就是把前一天丟進海中的蟹籠逐個絞起來。這種捕魚方法叫「浸籠」,把魚餌綁好於蟹籠內,將蟹籠丟入海中,貪吃的魚兒就會從小洞竄進籠內被困,最後漁夫把蟹籠收回,再取出籠中的漁獲。往日,漁民多用排釣的方法,漁獲較多,但放了魚餌後,就要即日去撈起,不然魚兒都會逃脫。浸籠的好處就是沒那麼辛苦,蟹籠因為較難逃脫,故此放籠入海後,隔日再起籠也沒有問題。把蟹籠絞上來後,喜叔起勁地把籠子一個又一個丟往艙內。一旁的喜嬸把大堆魚餌從冰箱舀出,撿起地上的蟹籠,把裏面的魚及蟹倒出分類,蟹不能跟魚放在一起,不然會把魚都鉗爛,蟹放在外面的籃子裏,魚則放在魚倉。
接下來的步驟,檢查籠子有否被雞泡魚咬爛,如有破損就要修補,她邊縫補着邊謂:「蟹籠係我哋嘅飯碗,冇佢邊有魚?呢啲籠唔平㗎,嗰次打風,跌咗了四百幾個,冇咗幾萬銀。」她嘆一口氣,補好破洞後,就換入新的魚餌,舊魚餌多會倒掉,浸過海水鮮味就沒有了,魚兒很聰明,不新鮮不吃,而且魚餌要用新鮮的魚,有黃魚﹑池仔魚﹑鱭魚﹑橫雜魚,有時更會用九棍魚,下冰下鹽醃漬,以前買魚餌大約兩元半一斤,現時則要五元,成本相當高。轉眼間,一百二十個蟹籠已經埋疊了半艘船的位置,喜嫂隨即把籠子逐個舉起,再大力拋進海裏。一個籠有八斤重,一天五百多個籠,一隻手舉上來,十分吃力。喜叔指拉上來還好,丟籠下海更辛苦,更用力:「我習慣啦,唔係太辛苦,我成日叫太太開船,我去丟籠,佢話唔好,佢唔習慣喎!」每完成一百二十個蟹籠稱之為「一壇」,一天約莫做三壇。做了第一壇後,二人就開船往另一邊海域再重複上述工作,
最好的相伴
浪濤上的朝暉,日復日,仍舊美如初。夫妻二人的工作如是,甚至捕魚的季節及地方都有規有律。六至七月時,他們會去蒲台島﹑橫欄島等海域;八至十月風大,則去東龍島﹑石澳等,總之不離開香港。已經做到第三壇,眼見漁獲不算多,亦未見大魚。喜叔解釋,六至七月時,因為風斜,可以把船駛出一點,是捕得最多魚的時節。捉到大魚對他們而言,不是太常見,七至八斤的大魚,一年才得見十次八次,反倒一至兩斤重的魚就十分多,一天能有個十條八條。捉到大魚,足夠讓他們樂上一整天,他興奮地說起:「嗰日捉咗一隻大蟹幾開心,隻蟹重一斤十二両,賣咗一千蚊。」說得眉飛色舞,令他憶起最豐盛的年代。
七至八十年代,科技沒那麼先進,漁民眾多,卻大家都常見豐收。好景不再,現時的漁民並不如以往純樸,年輕一輩為求賺錢,都採用高科技的圍網漁船,他們又稱「燈光艇」。這些大型漁艇會栽一個海車,用海底雷達偵測海魚的位置,將牠們擊暈,魚兒不會動,只好任他們捕捉,一百擔﹑二百擔,全都捉走了,這樣,海洋都沒有魚兒了。說起來,他帶點唏噓:「嗰啲圍網漁船,一年賺二千幾萬,一隻咋!啲漁拖全部都係後生仔,用我哋個方法捕魚好少啦,可以話冇啦,我哋就快被淘汰啦。」歲月匆匆,又豈止慨嘆,還有那些年的驚險,依然歷歷在目。廿七至廿八年前,喜嬸與喜叔於風雨天出公海,二人合力扯桿,喜嬸蹲下來時,一個大浪打過來,把她拋下大海。往事嘛,說起來還可打個小趣,喜叔笑指很多水上人,其實都不懂游泳,包括太太:「咁我咪跳落海捉實佢,我叫她啊,唔好掐我條頸,搭肩頭好啦!你一掐住我就會死,一齊死。」結果船身壓下來,他一把推喜嬸上船,自己則於船底游過對面上船,喜嬸聽着猶有餘悸。年輕時經點風浪不算甚麼,現在年紀大了,倒要看天氣做人,大風反倒沒有所謂,可以如常出海,遇着大雨大多不出,免得冒險。
聊聊昔年,漁船不知不覺已駛到停泊處,駁艇早就在此靜候。他們一般於十一時許上岸,把漁獲推到魚檔賣,如遇到較大的風浪,就要先把魚兒放到水中數小時,好讓牠們先嘔吐乾淨。以往,喜叔都如早上的漁販般,於岸邊擺賣。經常被食環署追捕,被捕的話就要罰款及充公漁獲,損失慘重。終於,一家人於二十多年前上了公屋,決定租魚檔賣魚。說時遲,手推車已經被推進寫着「祥好鮮魚凍肉」的魚檔內,喜嬸接着一個勁兒把海鮮分類放在檔攤上的一個個膠籃內,用水養着活魚。他們賣的魚多是自己捕來,如果數量不夠,就向其他漁民買魚,運來魚檔。
喜叔於筲箕灣土生土長,自小已經捕魚賣魚,很多老街坊光顧。如果捉到六至七斤的大石斑,他會打電話着熟客來買,故大魚通常很快賣出。他半點不認老,賣魚都要親力親為,客人多是衝着他而來:「好多客見我唔喺魚檔就睇一睇,問,阿叔呢?去咗邊度?檔口啲人話阿叔去食飯啊,啲客就話轉頭先嚟買。」也不是浪得虛名,這些魚好不好,是否真的海魚,喜叔一看,全都知道。語畢,他就忙於向檔前的大叔及大媽滔滔介紹今天的漁獲,倉魚﹑金鮕﹑荷包魚,哪一種較清甜,哪一條新鮮得眼睛會滾動,如何煮才好吃。跟街坊聊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黃昏。足足工作了十四小時,這就是老漁民的一天。
一天很長,一世卻短。喜叔與大海作伴一輩子,沒有因此而富貴,只是過了樸素的七十五載。他倒是看得很開:「生意好難做,我哋幾十歲冇所謂啦,難做都照做。」事實上,他根本離不開這片大海。朋友都勸他退休,他也就試着退下來。只是,休息到第八日,他竟然頭昏腦脹,怎麼說,就是暈船浪的感覺。他覺得奇怪,就試着出海,結果出了海整個人又變得精神起來,頭也一點不暈。他跑回家跟太太說,還是不能退休。一心打算退休湊孫的喜嬸,只得苦笑:「冇辦法啦,佢要出海就陪佢出,辛苦命。」倘若喜叔最大的樂趣,就是捉到大魚,大豐收;那麼喜嬸呢,不就是看到老伴的笑臉嗎。
縱已滄海桑田,他依舊追逐,因為,他早已尋見他的天涯海角。她,亦然。
祥好鮮魚凍肉
地址:筲箕灣金華街57號
營業時間:6m-5:30pm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YV-fu_RzZM/hqdefault.jpg)
雷大雨小解釋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上有兩種謬誤是一樣地可笑的,當中八、九成都是踩著芋莢當蛇,即有任何風吹草動,都作最重大的陰謀計算。我們必須盡力排除這種想法,不能執著一點的跡象,就跳到結論,然後作最重大的陰謀來解釋。
但另一樣同樣危險的,是踩著蛇當芋莢,不去看清楚自己踩著的那一條是不是蛇,而自以為不過是芋莢。這種的疏忽,一次便足以致命。習近平的反貪就是一例。
許多朋友以為,習近平的反貪是跟以往的一樣,雷聲大雨點小,又或者不過是為對付跟他政見不同的人。但從總總綜合的跡象可見,並非如此。
自從《白皮書》出籠之後,那些踩著芋莢當蛇的人從來都認為中國明顯有意回香港的一國兩制,說了十多年。但由於他們講得太多,使很多香港人都不相信。
第二,就是踩著蛇當芋莢的人,覺得這次其實都是騙人的,並沒有新意,沒有改變,包括戴耀廷等都是這種想法。但這是錯,今次是絶對有新意,是嚴重的,否則《人民日報》也不會用頭版篇幅再出評論─《準確把握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基礎》。文章指「把基本法稱為「憲法」的背後,不可能只是為了表述方便,而是反映了對我國憲法效力的排斥,這當中,多少看出了把香港視為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的心態。」我從未聽聞有香港人將基本法當為憲法,反而是一些親建制派經常稱《基本法》為「小憲法」。
其實這篇文章的用意,是香港法庭去解釋基本法的一刻,要根據中國憲法精神,這當然是對司法機構的威嚇,試問如何還有司法獨立?中國憲法內我有兩大不解。它裏面寫明了最高權力是來自人民,但這卻從來沒有實行過。中國憲法所寫的大部份都是虛文,不過是說說罷了,不打算實施。如何將一個不過是說說的憲法,在香港司法社會內實施呢?
中國憲法的另一個精神,是中國是由共產黨領導的。這是有凌駕性的,要解釋任何事情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去問一下共產黨有甚麼意見。如果法官不知道共產黨對每件事的立場,又如何去判呢?
如果大家認為這樣都不自是對司法制度的踐踏,不是威嚇,我真的不知道甚麼才是?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LQlHwCxBm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