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A版的主角機薩拜因,
以AURA FHANTASM之造型再次登場~
靈光aura 在 雜學校 ZA SHA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創新大會年度主題|EUREKA 靈光炸現 ▵
人生裡總是有個瞬間片刻,突然閃出美妙的靈感,當下跨越你所有意識與認知現實的藩籬,創造性地的解決了難題,或引領你開啟了另一個宇宙。有時候,我們一直追尋的成長與提升,其實就像阿基米德突然從浴盆跳出來光著身體在城裡邊跑邊大喊叫著「 EUREKA! EUREKA!」找到解方狂喜的那一刻,從此蛻殼並改變著一個時代的趨勢!
“ Eureka 是源自希臘用以表達突然「發現」某件事物或真相時興奮的感嘆詞,而中譯的「靈光」也刻意回應班雅明的“Aura”,尤其在當下這個更加快速消逝的年代。”
台灣作為亞洲最重要的文化板塊碰撞的島嶼,擁有最自由民主開放的體制,更有全世界都倚賴的科技產業創新,與多元文化創意的公民社會, 無論任何的智慧與產業創新都是為了驅動真實世界更美好,所以ZAshare創新大會思考的不僅是如何為台灣2300萬人的美好生活發現更好的解方,更希望試圖找出台灣下一個可以影響世界的可能。
「#靈光乍現也許只有一刻,#卻足以照耀千秋。」
__________
▲ ZASHARE創新創意大會
▲ 展覽時間 | 2021/11/18 (四) ─ 11/21 (日)
▲ 展覽地點 | 臺北 華山1914文化產業園區
#ZASHARE #創新創意大會 #我們回來了
#靈光炸現 #EUREKA #主論述
靈光aura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宮下規久朗:正因為身處數位科技蓬勃的現代,我們反倒更能理解繪畫與雕刻等美術作品的價值。影像與動畫可以傳遞許多訊息,但美術作品所賦予的不只有資訊和訊息,還有無法言傳的感情與美。
尤其在美術館面對作品時,可以領會到無法透過網路或書本感受的「#靈光」(德文aura)。無論數位科技如何進步,複製品還是比不上真品。例如我在研究室中掛了一幅郭煕的名畫《#早春圖》的同比例複製畫,時常讓學生觀看,但是到了故宮博物院,親睹時隔數年才再度展出的真跡時,我還是得到了完全無法比擬的大大感動。
這就是美術的趣味,這也是無論在現代或未来的世界中,#美術館都不可或缺 的原因。
🖼
任何人都能理解美術作品!
── 專訪「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系列作者宮下規久朗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473
-
《名畫的動作:另一種觀看角度走進美術史》
宮下規久朗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系列第三彈💥
靈光aura 在 文學的實驗室- 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 的推薦與評價
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看更多>
靈光aura 在 藝術家張立曄Aura靈光個展20200912-1212藝點點457小畫廊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家張立曄 Aura靈光 個展20200912-1212藝點點457小畫廊.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
靈光aura 在 Re: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華特.班雅明- 精華區FineArt 的推薦與評價
推 minary:想問一下 班雅明所謂的「靈光」 是否就是氛圍的另種說法? 02/27 21:01
推 RAYBO: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看詮釋者的角度與使用而定 02/27 23:08
→ RAYBO:因為從中文的詞意裡 我們要先談一下 所謂的"氛圍"究竟是什麼 02/27 23:09
→ arkino:靈光 拉丁文是 aura 人體周圍的光暈;圍繞人或物的氣氛氣息 02/29 08:21
P30
...。早期的人相,有一道「靈光」(aura)環繞著他們,如一種靈媒物,
潛入他們的眼神中,使他們有充實與安定感。
P34
...。什麼是「靈光」?時空的奇異糾纏: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
猶如近在眼前。靜歇在夏日正午,延著地平線那方山的弧線,或順著投影在
觀者身上的一節樹枝,直到「此時此刻」成為顯像的一部分--這就是在呼
吸那遠山、那樹枝的靈光。
P105 注釋:
8. 將「靈光」定義為「遙遠的獨一呈現,雖近在眼前」,只是將藝術作
品的儀式價值以時空範疇的用語來表達。遠與近相反,本質上「遙遠」
的事物便不可「接近」。事實上,圖像用以服務祭儀的主要素質是其
不可親近性。圖像因其本質的緣故,必定總是「遙遠的,雖近在眼前」
。我們可以接近其物質現實,可是無法迄及它一出現既保有的遙遠(
高高在上)特性。
嗯,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講繪畫,攝影,舞台劇,電影。最主要是在於複製技術
之後的藝術本質。「可複製性」以及「複製」,代表了可以更普及,更大眾化。
書裡面有趣的一句話:
大眾想要散心,藝術卻要求專心。(P96)
另外補充另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P86
然而,同時且集體欣賞畫作是有為繪畫本性的,不像建築,某段時期的史詩,
還有今日的電影都適合觀眾做集體而同時性的欣賞活動。雖然我們無法對繪畫
的社會角色作出任何結論,但可確定的是:當繪畫直接面段大眾時,因情況特
殊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與其本性相違,而會有嚴重不便之處。中世紀的教堂、修
院,以及到十八世紀末以前的王宮,都不曾多人同時賞畫,而是經過層層高下
階級間接相傳。其後的轉變,顯示的是繪畫因可用機械複製圖像而造成特殊衝
突。有人利用博物館或展覽形式將畫作介紹給大眾,可是大眾本身卻不能自行
組織安排他們的賞畫活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0.24.212.50
※ 編輯: arkino 來自: 90.24.212.50 (02/29 09: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