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關心長輩了嗎?~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常常被迫性地必須做一些不想做的事,例如加入長輩群。
基本上我的手機裡沒有什麼長輩群組,因為我有看到訊息紅點就要消除的毛病,而每每點開那些群組都是一些無意義的資訊,所以年少時的我總是拒絕或對那些群組的邀請視而不見。
然而,每逢重要節日家族時常會有重要訊息需要溝通布達,父親年紀大了,希望我可以代表郝家,與他同輩或更高輩份的的長輩們接觸,以及接收例如掃墓這樣重大事情的消息更新。於是我就這樣不情願地進入了一個42人的家族群。
即使沒有重大節日或活動的時候,這個群組依舊很熱鬧,每一天、每一天都會有長輩發問安貼圖。在這個群組裡有位最活躍、輩份最高的長輩,很常發些立場偏頗的新聞還有完全沒有查證的假消息。曾經試圖矯正視聽的我,只換來群組其他長輩一句「看看就好,不要太過介意與認真。」長輩果然還是比較有智慧,教會了我好多事。
直到有一天,那位平時最多話的長輩發了一張疑似AV的封面到群組,接著有一堆長輩趕來救駕,連發了好幾張問安圖,群組裡數十名長者動員起來洗版,像沒事發生一樣。
又過了幾天,那位最活躍的長輩,又發了一個奇怪的東西到群組,點開一看,不是別的,就是A片本人,然後一群加起來兩百多歲的錦衣衛又出來救駕。發了一串觀世音救苦救難的影片、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勸世文和蓮花美圖搭配靜思小語,意圖淨化聊天室。不過那支影片至今還靜靜地躺在聊天室裡。
前兩天朋友發給我一張馬來貘畫的一張讀者投稿,內容是爸爸發了成人影片到群組卻不知道如何收回,我這才發現郝家的長輩並不孤單。
在台灣,每60秒就有一位長輩發錯東西到群組不知道怎麼收回;每5個家庭就有2.5位長輩必須活在恐懼之中,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必須救駕。
所以,川在這裡呼籲各位,在教會長輩享受社群軟體的便利同時,也別忘了教他們如何回收訊息。請關心他們,讓他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也讓更多長輩能真正離苦得樂。
靜思語意思 在 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很傷心💔
晚上豆豆吃飽後,看到桌上還有他最愛的大蒜羅宋麵包,拿起來就要吃,被我制止,因為不能吃大蒜麵包,豆豆大發脾氣。
「孩子在情緒的當下,大人的情緒要穩住。」我這樣提醒自己。
於是我把豆豆帶離案發現場(客廳),到房間去「冷靜」一下。
進房間的豆豆還是滿臉不高興。我跟他說:「來,我們用寫的,來想想看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在紙張上寫下:「為什麼我要吃大蒜麵包,媽媽說不可以呢?」然後請他回答。
結果豆豆賭氣寫下:「不要吃就好了!」
顯然他不懂我的語意邏輯,於是我幫他寫了二個字「因為」,請他寫下「因為…」什麼原因,媽媽會說不可以。
第二次,他還是寫下:「不要吃就好了!」
沒關係,我深呼吸,再引領他一次。我寫下:「因為我已經吃了…」,然後請他後面把他今天晚上吃的東西寫下來。
他在:因為我已經吃了…後面寫下:「一碗飯、一碗湯、一碗西瓜、一碗茘枝」
我心裡想:很好,終於進入重點了!
我問他:「你覺得吃了這些東西,是不是已經很多了?」
豆豆點點頭,但不說話。
於是我在紙上繼續寫上:「如果一直吃,會怎麼樣?」
他回:「會生病呀!」
他在寫的時候,我沒有在旁邊緊盯,而是坐在床尾折衣服。因為我想要他有時間和空間自己去思考。
後來我看他沒動靜了,猜測他應該寫好了,走前一看,先看到了「會生病呀」,然後我注意到他在角落寫下:「我好傷心」,並且畫上一個哭哭的臉。
這時,我請他看著我的眼睛,我說:「你很傷心,對不對?」
豆豆流下了眼淚,然後點點頭。
我抱著他,跟他說:「媽媽知道了,媽媽不給你吃大蒜麵包,你會很傷心。傷心的話,你就哭吧,媽媽會抱著你,不要緊。」
然後他很委屈的哭了起來,我拍拍他,並且讓他盡情的發洩。
他邊哭的時候,我邊告訴他,因為我愛你,我擔心你吃太多,會生病。我捨不得你生病,不想你去住院、也不要你去打針,所以我不讓你現在吃。
可是不讓你現在吃,並不是不給你吃,是因為你晚上真的吃太飽了,吃飽了就好,不行一直一直找東西吃。我們可以把想吃的大蒜麵包收好,明天早上起床再吃好嗎?
豆豆點點頭。
「那你現在還很傷心嗎?」豆豆說:「對!」
我說:「那我們來想一想,要怎麼做,才不會傷心呢?」
豆豆擦乾眼淚,在紙上寫下:「玩微型積木」
我跟他說:「豆豆,你今天表現的很好,說出你的想法、並且表達你的情緒,還有想辦法要怎麼樣克服情緒,所以媽媽答應你,可以去拆一個微型積木來玩。」
於是他就笑著說:「耶,謝謝媽媽~」開心的出去拼積木了。
--------------------------------
今天發生的這件事讓我很有感,
因為以前的話,
我很可能因為他大發脾氣,跟著大聲起來,
最後用威嚇的方式禁止他吃大蒜麵包。
可是想想:用威嚇的方式,
的確是最快能讓孩子馬上變乖、並且安靜下來。
但是:我們要的是孩子怕我們?還是要孩子愛我們?
沒有人喜歡用吼叫來管教孩子,
但遇到孩子失控、脫序時,
有時候真的會忍不住飆罵起來~~~
然後常常事後才在後悔,
覺得自己剛剛好像不應該對孩子這麼兇的…
我得承認,我不是一個脾氣好的媽媽,
更不是什麼厲害的教養專家,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媽媽。
在每天的生活鎖碎累積的壓力下,
很容易就會對孩子失去耐心~~
但是我願意為了孩子改變,
在孩子情緒的當下,
先穩定住自己的情緒,
不要跟著孩子失控的情緒走,
並且帶領孩子一起冷靜思考~~
有時侯,被孩子氣到,我自己會躲進房間冷靜一下。
然後打開電腦、點開相簿,
去看他們小時候可愛的照片,
心情好像就會釋懷很多…
我們好像總是用大人的標準和眼光去要求孩子,
卻常常忘了,他其實只是個七歲不到的孩子而已…
今天這堂親子教養現場,
讓我這個媽媽又進步成長了很多了呢!
謝謝豆豆,
讓我有機會省思自己,
並且學習如何當一個好媽媽💪
靜思語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
比起著重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更要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自己期待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是不是因為太疲憊才生氣的?是不是累積了其他壓力(例如婚姻問題、經濟問題、家族問題、職場問題等),才會連孩子無關緊要的行為都看不順眼?
透過「復盤」的過程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和需求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心情,所以生氣情緒馬上就能減輕一大半。雖然問題還沒解決,但光是負面情緒能被理解,就能讓人輕鬆許多。如果想傳達想法給對方,一定要像這樣先自我整理過再表達,對方才不會淪為我們傾倒情緒垃圾的受害者。
取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
*********************************
‧我當時為了什麼事生氣?
‧我希望透過發脾氣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那次對話的結果,孩子接收到什麼訊息?
‧我想傳達的訊息,跟孩子接收到的訊息一樣嗎?
‧假如我的用意沒有傳達給孩子,原因出在哪裡?
作者的說法我非常贊成,常常自我對話,去釐清自己行為背後的目的,還有行為的效果。這種功課多做幾次,自我調整改進,找到合適的方法跟孩子溝通,就不用一輩子無效的生氣重複再重複。
其實版面上的朋友,願意自我成長的不少,大部分也都願意停下來,好好自我省察。光是有耐性看完文章,本身的特質就會跟一般人不一樣。
說實在的,這個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即使請他看了文章,也不一定有耐性看完。就算看完,也容易視而不見,然後生氣、挫折、再生氣、再挫折…如此循環下去。
這沒有要怪誰的意思,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過程,其實就很少注重心理方面的素養。
作者的操作,也可以再簡化一點,也就是在生氣當下,只問自己兩個問題:我到底是為了什麼事生氣?這件事有需要這麼生氣嗎?
這兩個問題本身就在幫我們踩剎車,讓我們冷靜下來。尤其平常有做生氣分級練習的朋友,更是可以比較敏感,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復盤時要注意別陷入自責。」
作者的提醒很重要,我也很常這麼說:要負責而不是自責。對我來說,「復盤」就是為自己負責,自責常常到最後,增加了自己的情緒壓力,壓力滿了又會溢出來,身邊的人也會不好受。
祝福您,減少自責,但好好負責!
*********************************
我每次生氣都會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
--開口之前,記得先把自己的生氣狀況「復盤」
【文/ 金芝惠】
有次我在醫院電梯口看到一對母子,媽媽氣得跳腳,兒子在一旁哭哭啼啼。媽媽說:「都是因為你一直哭,才害醫生和護士阿姨那麼辛苦。唉唷!真丟臉……」那孩子看上去大概小學二年級,他邊跺腳邊跟媽媽哭訴:「嗚嗚嗚……好可怕!我討厭看醫生!」那位媽媽雙手抱胸盯著孩子,目光相當嚴厲:「到底有什麼好怕的?生病本來就要看醫生啊!你是男生耶!都這麼大了還不敢看醫生?」可能是因為媽媽一直生氣,所以那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了疑惑。雙方僵持了幾分鐘,兒子終於開口問:「媽媽,你討厭我嗎?你是不是不愛我?」
這時媽媽的回覆相當重要,無論再怎麼生氣,面對這類可能從根本上影響彼此關係的問題,一定要明智地回答。不過,怒氣已經讓那位媽媽的理智斷線了,她沉默了一下,繼續用強勢的態度大吼:「你害媽媽這麼辛苦,媽媽當然討厭你啊!」
孩子原本急著想確認媽媽的愛,聽媽媽這麼一說,心都涼了半截。其實只要瞬間說句:「媽媽怎麼會討厭你?媽媽只是一時生氣才會這麼說。」這樣至少能先消除孩子的疑慮,錯過挽救的機會真的太可惜了,情緒化的言語一旦出口,不只沒辦法順利帶孩子去接受治療,還會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人們每個行動的背後都有期盼能達成的目的,沒有例外,當然發脾氣的時候也是一樣。
媽媽們會發脾氣,背後通常都藏著兩種正向的用意,第一種是想糾正孩子犯的錯,讓孩子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當媽媽覺得孩子的問題越嚴重、越急著想改,生氣情緒就會越強,表現的方法也越容易顯得粗暴;而媽媽們會採取強勢的手段,為的是希望可以立刻阻止孩子的錯誤行動。
第二種是為了自我保護。如果個人領域常被別人侵犯,沒辦法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無論是誰都會生氣,就算對方是「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媽媽畢竟也是人,不管再怎麼愛孩子,當最小限度的個人時間和空間無預警被侵犯時,還是會生氣。尤其是在太過疲憊的狀況下,平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也會覺得礙眼,這時為了確保自己的休息和舒適,下意識就會選擇發脾氣。
重點來了,最初的正向用意真的透過發脾氣達成了嗎?我們稍微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最近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形吧!
‧我當時為了什麼事生氣?
‧我希望透過發脾氣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那次對話的結果,孩子接收到什麼訊息?
‧我想傳達的訊息,跟孩子接收到的訊息一樣嗎?
‧假如我的用意沒有傳達給孩子,原因出在哪裡?
可能沒多少人能確實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生氣就會直接發脾氣,很少仔細反思,而生氣情緒如果沒有經過反思,就會一再地出現。常聽到有媽媽說,明明前一天才坐在孩子床邊,懊悔自己在白天對孩子大發雷霆,還下定決心再也不那麼做,但是到了隔天卻又發了一次脾氣。這都是因為沒有反思只有自責所造成,現在就改變這個習慣吧!有什麼方法能讓自己跟孩子都不再痛苦呢?
跟右圖呈現的一樣,如果生氣和發脾氣的時間點之間沒有停頓的空檔,事後往往就會後悔。為了能好好表達生氣情緒,發脾氣前一定要先釐清生氣的原因,我把這個動作稱為「復盤」。復盤原本是圍棋術語,意思是下完一盤棋之後,把雙方所下的棋從頭開始再擺一遍,針對整個對弈過程加以探討、研究。而我說的把生氣情緒「復盤」,是指把當時的生氣情形再重演一次,仔細觀察「在那個狀況中,究竟是什麼刺激了自己的生氣情緒?」、「當下自己心裡發生了什麼事?」,藉由這些問題跟自我產生共鳴,這個過程就是「復盤」。
這個復盤的工程一定要由自己執行,因為每個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都具有非常大的個別性。大家面對同樣的刺激時,產生的情緒不一樣,呈現出來的反應也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面對相同刺激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緒和反應。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在那個狀況下為什麼會生氣?」
比起著重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更要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自己期待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是不是因為太疲憊才生氣的?是不是累積了其他壓力(例如婚姻問題、經濟問題、家族問題、職場問題等),才會連孩子無關緊要的行為都看不順眼?透過「復盤」的過程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和需求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心情,所以生氣情緒馬上就能減輕一大半。雖然問題還沒解決,但光是負面情緒能被理解,就能讓人輕鬆許多。如果想傳達想法給對方,一定要像這樣先自我整理過再表達,對方才不會淪為我們傾倒情緒垃圾的受害者。
我們把醫院裡那位媽媽的心情「復盤」一下,會發現她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孩子膽小不敢看醫生讓她覺得失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在醫院引起騷動而感到抱歉又丟臉。那位媽媽一定很希望能趕快安靜地看完醫生,然後開心回家、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此外也可以看出來,她心裡一直堅信:「再痛也要忍耐」、「男生應該要勇敢」。
那如果換成下面這個說法來跟孩子溝通,你們覺得結果會怎麼樣呢?「媽媽不想在公共場所打擾到別人,雖然有點不舒服,還是勇敢地看醫生吧!看醫生,你的病才會好起來嘛!」
對孩子失望、生氣時,如果能掌握一下自己真正的心意,就能避免脫口說出單方面發脾氣、指責或挖苦嘲弄的話。
還有,復盤時要注意別陷入自責。如果心裡想著:「我竟然說出那麼重的話,我根本沒資格當媽媽。」這就不是復盤,而是自我折磨。復盤的重點是要釐清:「當時的我需要什麼?」然後找出答案。「我當時急著想做卻沒做到的究竟是什麼,我才會那麼生氣呢?」關於這個問題,就由我們當自己的辯護律師來回答吧!
找到滿意的答案之後,接下來也試著把對方的心情「復盤」吧!找出對方那個刺激自己生氣的行為中,藏著什麼樣的正向用意。不管是孩子還是先生,他們會做出那些舉動也都是因為他們本身有需求,而不是為了折磨我們,只是那些行為跟我們自己的需求不一樣罷了。
有位媽媽來參加發火指導課程,她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這位媽媽是幼稚園老師,國小三年級的女兒每天一到下午三四點就會打電話給她,讓她很生氣。因為下午三四點都是她最忙的時間,女兒卻常抓著電話不放。一開始她還可以好聲好氣地跟女兒說:「媽媽現在得去工作了,晚上回家再聊吧∼」不過現在只要電話一響,她就會非常煩躁,而且孩子說的話大多都無關緊要。自己都快忙死了,還要聽孩子講一堆雞毛蒜皮的小事,怎麼可能不生氣呢?
課程中我帶著她找出當下的真實情緒及需求。其實她不是生氣,她主要的情緒是焦躁與著急,腦中充滿了「我得趕快去工作」、「其他老師會討厭我」、「孩子們都在等我」之類的想法,所以女兒說什麼她根本聽不進去。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緒,是因為她非常重視「在職場上要為自己的角色負責」。
在「復盤」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後,她也試著更深入女兒的情緒冰山一探究竟。為什麼女兒會做出那些舉動?是覺得無聊,還是想煩媽媽?這位媽媽把排在桌上的需求卡瀏覽一遍後,拿起了寫著「愛、關心」的卡片。亮出那張卡的同時,她已經熱淚盈眶。她對我說:「我一直嫌煩,但仔細想想,孩子一定是很希望被媽媽關心才會那樣做吧?」
只要先讓自己的心脫離深陷泥濘的狀態,再把對方的心情「復盤」,就能清楚了解雙方真正的期盼。彼此了解再進行對話,跟陷入膠著狀態進行的對話相比,兩者的層次完全不同。當然不會因為「復盤」,就能馬上知道自己真正的內心;雖然如此,還是建議大家花點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心裡竄出來的怒氣別一下子就發洩出來,就算只是在做出反應前稍微停頓一下,也等於是踏出了守護家人間親密關係的第一步。
.
以上文字取自
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085
贈書直播_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24712410960292/
.
免費台北巡迴講座_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獨立老後的親子之愛【9/17、9/1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8472044433877/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一個巨星的誕生、壁花男孩【9/15、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靜思語意思 在 【慈濟故事】靜思語的起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靜思語 」沒有艱深字句,簡單易懂。無論聽、說、讀、寫,只要好話入心,就是受用的妙法。 已故資深媒體人- 高信疆:上人行動的拯救力量,來自他的 ... ... <看更多>
靜思語意思 在 靜思語- 「多做多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經過之後,昨天說過了,十六沙彌,已經在無量數佛的道場供養,無量無數的諸佛所這樣修行,這樣的供養。 供養的意思,就是身體力行、身心奉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