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紐約時報
*【Covid-19實時更新】
拜登政府計畫與其他國家分享6000萬劑阿斯特捷利康疫苗。在解決大流行這場全球危機的壓力之下,拜登政府官員宣佈了這一消息,但並未指明接收國家。對白宮來說,這是一個重大但有限的轉向。白宮發言人表示,相關捐贈需要經過食藥局評估,其中1000萬劑疫苗將在“未來幾周”發出,另外5000萬劑仍處於生產的各個階段。
#歐盟就疫苗劑量不足對阿斯特捷利康提起訴訟。阿斯特捷利康曾表示,到6月底,只能提供歐洲官員原先預計的3億劑疫苗中的三分之一,歐洲官員表示,他們認為阿斯特捷利康違反了合約,因此尋求可以加快的交貨速度。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下令封鎖全國三週,關閉無關緊要的業務,學校停課,因為該國努力遏制最新的冠狀病毒病例激增。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庫,土耳其的人均每日新增病例數位居世界第四,平均每10萬人中有63例。它的七天平均死亡人數排名世界第11位。
#據路透社報導,巴西衛生監管機構週一晚間拒絕使用俄羅斯的Sputnik V疫苗,理由是“固有風險”以及缺乏有關疫苗安全性和質量的信息。
#菲律賓病例超過了一百萬大關。
#葡萄牙衛生部門週一報告了近九個月來,首次在過去24小時內沒有與冠狀病毒相關的死亡案例。
#總理梅克爾表示,德國衛生部門將允許所有成年人從6月開始報名參加疫苗預約。
#隨著英國案件的減少,蘇格蘭和威爾斯重新開設了餐廳和商店。
#西維吉尼亞州將向接種疫苗的16至35歲的人提供100美元的儲蓄保證金。
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拒絕了州參議員Lora Reinbold搭機,因為她違反了公司的口罩規定。
#幾週前,普吉島似乎已準備好重新開張,並宣稱遊客無需進行檢疫,但泰國現在受到自大流行開始以來,最嚴重的疫情困擾,4月1日以來,從26例爆增到三週後的2,000例以上。泰國旅遊部長本月承認,普吉島原定於7月1日開放的計劃似乎不太可能。
#由于冠狀病毒大流行,義大利輟學的學生人數正在上升。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4/26/world/covid-vaccine-coronavirus-cases
*【印度疫情失控,世界伸出援手】
拜登政府表示,已放鬆對疫苗原料的出口禁令,並將提供治療藥物、試劑盒、呼吸機及個人防護裝備。沙烏地阿拉伯、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承諾提供醫療設備。此外,穀歌和微軟等印度裔擔任高管的公司也在籌集資金並承諾提供幫助。印度週一報告了超過35萬確診病例,2812人死亡。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world/asia/india-covid-vaccine-world-response.html
*【香港和新加坡宣佈下月啟動旅行泡泡】
這項致力於方便兩國居民繞過隔離互相往來的政策原定於去年11月生效,但在香港疫情突然惡化後被叫停。據信這兩個亞洲金融中心將於5月26日開始,首先試探性地向對方開放單日單次航班;每駕班機乘客上限為200人,但不限國籍。乘客需在乘機前和落地後分別接受新冠檢測,並下載政府發佈的追蹤應用。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world/hong-kong-and-singapore-set-a-new-date-for-the-start-of-a-long-delayed-travel-bubble.html
*【歐盟表示,很快會再次歡迎美國遊客】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日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她將為聯盟的27個成員國提出一項政策建議,以接受已接受歐盟批准的疫苗的訪客,重新開放旅行。馮德萊恩表示:據我所知,美國人使用的是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的疫苗,這將使人們可以自由出行,也可以前往歐洲聯盟。馮德萊恩的談話中沒有提出時間表,也沒有提供有關如何實現旅遊業的詳細信息。但她的說法暗示,歐盟委員會將很快正式建議改變旅行政策。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world/europe/eu-vaccinated-tourists-what-know.html
*【罷免州長紐森連署 本周可確認】
在黨派的憤怒和對大流行停工的強烈反對的推動下,由共和黨領導的罷免加州州長紐森的競選活動,已正式獲得投票資格,為該州歷史上第二次罷免選舉奠定了基礎。請願書收集了1,626,042個簽名,超過150萬個簽名的門檻,問題只在何時進行罷免投票。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us/recall-gavin-newsom-california.html?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
*【納瓦尼入獄後,俄羅斯強力鎮壓反對派】
該國檢察官已下令,要求立刻停止納瓦尼的政治團體舉行的所有公開活動,包括在網上發佈消息、呼籲公眾參加抗議活動或組織公投。官員們表示,這些活動是非法的,因其屬於“極端主義”性質。這是近年來普丁政府針對反對派採取的最激烈、最直接的行動之一。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world/europe/russia-navalny-movement.html
*【美國人口增長降至1930年來最慢速度】
據人口普查局資料,最近十年,美國人口增長速度降至大蕭條193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人口統計學家稱,隨著移民數量的停滯和出生率的下降,美國可能正在進入一個人口增長率大幅下降的時代。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us/us-census-numbers.html
*【哪些州將在下一屆國會中將獲得或失去席位】
德州和佛羅里達州將獲得更多眾議院代表。加州和紐約將失去名額。新的人口普查數字正在顯示,這表明美國將繼續從東北和中西部向南部和西部轉移長期人口,這一趨勢將在下一個十年影響國會。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04/26/us/politics/congress-house-seats-census.html
*【趙婷獲獎消息在中國被封鎖】
通常急於慶祝本國公民在全球舞臺所獲成就的中國媒體,幾乎對奧斯卡隻字不提,社群媒體爭先恐後地刪除有關趙婷獲獎的內容。雖然當局沒有說明為何不許討論,但由於趙婷過去對自己祖國的批評,她已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攻擊目標。文藝界人士指出,官方審查意味著政治因素滲入了文藝領域,這可能是中美緊張關係升級的最新表現。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world/asia/china-chloe-zhao-oscars.html
*【觀點:《無依之地》與美國不該存在的恐懼】
《無依之地》原著作者Jessica Bruder曾住在露營車裡為寫作這本書做研究,她寫道,敲門聲曾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沒有人應該一直生活在這種恐懼之中,即使是無家可歸者。”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426/nomadland-oscars/
*【奧斯卡獎回顧:趙婷再創歷史,《無依之地》獲三獎項成最大贏家】
趙婷不僅是首位斬獲最佳導演獎的有色人種女性,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女性。她在獲獎致辭中提到“人之初,性本善”,稱這個獎是“給所有那些有信念和勇氣保持良善,並相信彼此的良善的人”。韓國演員尹汝貞拿下最佳女配角,也創造了歷史。安東尼·霍普金斯摘得影帝。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210426/oscars-chloe-zhao-nomadland-best-director/
*【中國反壟斷審查之劍揮向美團】
根據當局通報,美團被指存在“二選一”等涉嫌壟斷的行為,被立案調查。美團表示,將積極配合調查,同時各項業務正常運行。本月,美團曾與另外33家互聯網公司一起接受當局談話;早些時候,其競爭對手餓了麼的母公司阿里巴巴被開出天價罰單。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26/business/china-opens-an-inquiry-into-meituan-a-takeout-delivery-titan.html
非法露營案底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抓緊着成績表的爸爸]
瘦削的少年,一頭濃密黑髮,梳了時下韓星流行的「中分」髮型(前額留海中間分界)。身上穿着窄身深藍色西裝,裡面的白色襯衣鈕扣的深藍色,和西裝外套顏色一樣,吊腳褲子下搭配了一對啡色綁帶紳士鞋,刻意地沒露出袜子,腳眼配合潮流低調地裸露着。
他要面對三名年紀比他最少大一倍的成年男士查問。有人穿着帶波點煲呔,有人頭髮花白背微佝僂,有人不住托着自己的眼鏡。少年說話清晰,刻意安排停逗位置,句與句之間有足夠的沉默,讓大家有足夠時間抄筆記。
少年那對細小的眼睛,留心地捕捉看着成熟男人抄寫的速度,待對方停筆,眼光從桌子上抬起,他才繼續說下去。即使說到緊湊的內容,他也刻意把語速放慢:「我個人所知_通常_第一_萬用刀有好多地方買到_野外用品_店鋪_有得買既_第二,我自己的用途_同其他人…」
成熟男人問:「你怎知道其他人呢?只能講你自己。」
少年接招應對:「sorry,我自己就只用在野外活動_萬用刀上都是微型工具_用途好普通_係開罐頭剪野既用途。」
***
房間異常安靜,卻坐滿了人,有穿了格仔裙校服的女同學,也有少年人父母。父母穿搭得體,母親腳踏斯文裸色女裝皮鞋,父親剪了乾淨髮型搭配格仔上衣,兒子讀的是區內頗有名氣的直資中學。答問持續兩小時,即使來支持的友好都忍不住打瞌睡,父母仍緊張地伸長脖子探頭張望。
這個場景,和把子女送去心儀學校的面試場景何其相似:一批穿着西裝的大人,輪流向少年查問,看少年人應對如何,穿得過於早熟的少年小心翼翼地回應,背後是一對肉緊的父母。
但這個少年人面對的是審訊。他被控於2019年11月11日,於鰂魚涌被捕,於其袋中搜出一把萬用刀,被控「管有非法用途工具意圖作非法使用罪」。
11月11日早上,西灣河發生警員槍擊男學生事件。不久,警員在附近康怡一帶,從警車下來追截一班在行人路上奔跑的年青人。少年被噴中胡椒噴霧,警員作供指稱學生承認自己堵路,並在他身上搜出手套、游泳鏡、望遠鏡、黑色口罩等,但案中關鍵那個「非法用途工具」,是一個放在背包裡面暗格底部已摺起的萬用刀。
少年於1月15日選擇在法庭上自辯。他解釋,那天早上,他從借宿的女友家離開,穿黑衣是因為準備參加位於自己入讀的小西灣中學的罷課活動。當他和同校女友準備搭地鐵上學,怎知遇上交通塞擠,聯絡同學後決定回路面匯合,再計劃回校。在路上才知道較早時西灣河發生槍擊事件,怎知道在路上就遇到「奔跑而來的警察」,有人嗌「快啲跑!」他們受驚就跑,再被噴射胡椒噴霧、制服及被捕。
代表少年的辯方律師,呈上一本小冊子,證明少年在學校有參與童軍活動,是故袋中的萬用刀和望遠鏡,是在一個月前,在學校作為童軍領袖要使用的工具,少年稱平常沒有收拾袋子習慣。
少年人指着證物相片,詳細解釋多功能萬用刀:「這套萬用刀主要用途,只有五至六種。第一個用途是開瓶器;第二個是小剪刀;左下角那個『一字鈚』用來開電器上的電芯蓋,例如露營燈;上面那個細鈎就是用來開啤酒蓋;右面細那個刀仔,好鈍的,我用來在外活動處理食物和包裝;右邊『一字鈚』更細小,也用開小電器螺絲;最裡面鈎型東西,是罐頭刀。」
法官問:「你是逆時針方向去解釋?」
少年答:「對。」
控方追問:「小刀你說比較鈍,鈍的『定義』是甚麼?」
少年答:「只會用來處理食物或切包裝,不會用來切比較硬的東西。」
法官追問:「甚麼叫作『處理食物』甚麼叫『切包裝』?實在點告訴我嘛。」
少年補充:「例如我去露營時,會用這小刀來切午餐肉,切腸仔,(開)雞蛋的包裝盒。」
法官抄寫時重覆呢喃着:「嗯……切午餐肉,腸仔。」
彷彿像一場中文科閱讀理解課堂活動,又像一場辯論比賽。那個證物萬用刀,放在膠袋裡,再放入紙箱裡,靠在法庭的牆邊,隨時準備翻出來讓大家有需要時檢閱。
控辯雙方,曾就「萬用刀」的威力,各執一詞。較早時,法官更曾在庭上測試,用那把萬用刀切開一張白紙。辯方指出,萬用刀「合法用途達一萬種」,切紙都要力氣,沒證據可以用來堵路。法官則指出:「測試過能夠切紙,難不難是另話,但係切到。」
萬用刀威力爭辯過,少年「童軍」的資格亦一度被爭議。
控方白髮大狀,微胖的他佝僂着身子,他質疑地問少年,他的童軍紀錄本,更新日期在2015年之後便沒有,言下之意,近期未必是童軍。
少年則反駁,自小學三至四年級已領有童軍紀錄本,升上中學後,由於是以「學會」形式運作,故執行程序沒有那麼嚴謹,才沒有每年更新,堅持至今仍是童軍總會的會員。控方追問:「有沒有更可信文件?」少年答:「學校的成績表……(也可證明)。」
語音未落,此時,旁聽席發出微微聲響,少年的父親壓抑着想衝出去的欲望,其太太提點丈夫說:「(把文件)交給律師吧!」原來少年爸爸在目睹兒子自辯,一直緊緊握着一堆兒子的文件,聽到控方挑戰兒子的「童軍資格」,想把多一點文件交出來,證明參與過童軍活動。
此時,父親躡手躡腳地走到辯護律師旁邊,把成績表交出來,希望幫上一把。當爸爸回到坐位上,庭上的討論已轉移到其他焦點。忽然,旁聽席上,少年的父親鼻頭抽搐了幾下,哽咽的聲音傳出。坐在他前面的記者,感覺到這對父母,面對着巨大壓力。
被多方質疑,父親都忍不住哽咽,但少年人仍在語氣平緩地,一板一眼地回應一個又一個問題。
控方:「你見到警察點解要走?」
少年:「當時社會環境,例如那幾個月,警方經常拘捕我們年輕人,更傳出傳聞,說會給人毆打,新聞都會見到這情況,所以見到幾個警察衝過來,自然會驚。」
控方:「我向你指出,你的裝束是黑衣人,所以你驚。」
少年:「我不認同,(和我一同)被拘捕的十來個人,不是全部黑色衫,而且不少人都不是,其中一兩位是匯合一起的同學,直情是穿着校服的。」
辯方大狀總結陳詞時不忘指出,其中一名拘捕少年的警員曾在口供中被問及「是否學生就可疑?」當時這位警員表示:「當然是的,有甚麼問題?」。大狀指出,在2019年11月,學生就被標籤為可疑,學生就被理解為示威者。
答辯過程裡,控方律師一度因為組織不了自己的問題,被法官教訓了一頓。在裁判法院的小小房間裡,大家都要按遊戲規則運作。而小心翼翼的少年,每一刻都維持着比他年紀更成熟的平和語氣,直至一處,才顯露一點點稚氣。
控方:「萬用刀可以用在堵路的過程裡?」
少年:「我不同意,我不會這樣用,我不同意……囉~!」那個短促而沒有尾音的輕輕的「囉」字,輕飄飄的。即使穿着整套西服的裝束下,在唇槍舌劍的對答之中,少年人只有那麼一剎那流露了一點點孩子氣。在那個初秋,背包裡被發現一把小型萬用刀,被噴了一臉胡椒噴霧的他,被拘捕時年齡才17歲。
(案件前日判決,裁判官指,少年打算參加罷課,是故沒有帶上課用品,故認為他曾整理過背囊,沒可能沒有發現裡面有萬用刀。裁判官亦認為,少年背囊被搜出的物件,是堵路常見裝備,涉案萬用刀可作鬆脫地磚及剪開物件。裁判官亦認為警員口供可靠,而警員指拘捕時少年曾招認自己堵路,判處少年罪名成立,需還押至農曆年後,等候報告及判刑。和他同案的另一被告,因為警員搜證出錯而脫罪。
後續:2月19日法庭判處少年240小時社會服務令,他在還押21天後可以回家。)
非法露營案底 在 BikepackingTaiwan 陪你玩台灣 - 體驗單車露營的美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聊聊我對武界水庫意外事件的看法
#逆風文
圖文好讀版: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4
Podcast聲音版:https://sndn.link/LifeguardsDaily/LykSpR
--
9月13日,來自台中市的2個家庭共6人,分別帶著妻子及兒女一同前往南投縣仁愛鄉武界栗栖溪河床露營,凌晨4時上游的武界壩因機械故障放水導致溪水暴漲,賴男、盧男兩家人帳篷遭沖走,其中賴男自行游上岸,盧妻因睡在車上躲過一劫,截至今日目前累計4人死亡。
這起意外事故發生至今已過了數天,網路上有不少的專家發表意見,網民風向一面倒,一瞬間大家都變成「溪床露營」專家,撻伐死者家屬無視入口的禁止進入告示牌,在河床露營釀成慘劇。
關於這起意外,我們應該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界栗栖溪戲水其實是相當有名的觀光行程
或許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武界」這個地名,也第一次知道這裡有水庫在使用。但對於許多戶外玩家來說,武界其實是相當知名的朝聖路線,更是觀光局推廣的在地觀光行程。
沿著武界的栗栖溪一直往前走,可一路通到南投的另外一個部落「巴庫拉斯」,整段路程大概約32公里,在冬天枯水期是相當有名的off road單車撩K路線,堪比「登山車界的武嶺」,是許多登山車友的夢幻口袋名單。只要上google或youtube查詢「五八公路」或「武巴公路」,就會有相當多的資訊。
因此,只要冬天的周末假日就會有非常多商業團帶隊進來玩水,不管是步行、騎單車、還是開四輪傳動車進來;甚至在武巴公路最有名的景點「一線天」會有部落居民搭炊事帳賣東西,晚上也有部落的人會進來打獵。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在這裡也曾經差點出意外,幸好巧遇有人進來打獵協助。
延伸閱讀:https://bikepackingtaiwan.com/experiencetalk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流立禁止下水告示牌有用嗎合理嗎?
網路上有一說法:「明明有立了告示牌,為什麼玩水出事還要全民負責?」,此說法正巧打中台灣人的媽寶與卸責心態。
首先,請問告示牌立在哪?整條溪床這麼長,如果我進入溪床的地方沒有立告示牌,請問這樣算合法嗎?
再來,請問告示牌所屬的有效範圍有規範嗎?到出海口都算禁止範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以後政府單位為了卸責,在所有溪的最上游都立告示牌禁止下水,發生事件時再說明上游有立告示牌,這樣當事人會服氣嗎?
最諷刺的是,大家都只看到網路上瘋傳的禁止入溪告示牌照片,卻沒看到告示牌左後方的電線桿上就貼著一張「一線天半日遊接駁車」的廣告文宣。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個「先禁國家」,山難禁山、海難禁海、溪難禁溪,教育民眾太難,禁止最容易,立告示牌後政府就能卸責,民眾還會幫忙說話帶風向,最後變成人民什麼地方都不能去。警示標語固然能讓民眾更加了解狀況,但從意外案例中去分析發生原因,再給予大眾正確的相關安全知識,這才是能真正減少意外發生的辦法。
這次剛好意外放水的時間是在半夜四點,只有露營的人在現場;如果是白天遇到水庫放水,相信只會有更多戲水民眾遇難,因為看得到也跑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問台灣有哪些露營區合法?
網路上又有一種聲音:「露營區這麼多,為什麼不去露營區而跑去溪床露營?」
根據觀光局露營專區網站查詢的結果,台灣目前有登記的露營區有1985筆資料,而公有合法的露營區僅有55筆。也就是說:在台灣只有2.8%的露營區合法。
有些人或許會說:「至少其他不合法的露營區不會設置在溪邊,有整理過的營區也不會遇到毒蛇、虎頭蜂等野生動物,相對較安全。」
也許這樣的說法沒錯,但換句話說:「支持這些非法露營區經營,破壞水土保持、破壞生態平衡、排放化學廢水至山林,進而造成土石坍方等環境浩劫,有比較好嗎?」
環境的影響不是即刻就能顯現出來的,只是把風險轉嫁到其他人或生物上。
觀光局露營專區:https://gis.tbroc.gov.tw/TTE/index.js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雨等於溪水暴漲等於出意外,真的嗎?
此次造成意外的原因是因為水庫無預警放水,而不是溪水暴漲;不管是水庫放水還是溪水暴漲,基本上都不一定躲得掉,前者更是。不過,因為這次意外就無限上綱成「怎麼可以在溪邊紮營,遇到溪水暴漲怎麼辦?」,是非常無知的想法。
從山上下雨到溪水暴漲,是有時間性的,因為土壤也會吸水,一直要到超過土壤吸水成載量以後才會產生溪水暴漲。越靠近上游因為越少支流匯集,當然越不用擔心溪水暴漲問題,也就是說玩水找支流會比找主流更安全。
在溪邊遇到下雨應先判斷:
• 雨下在上游下游?
• 人在上游下游?
• 山上有沒有集水區?
• 集水區的大小?
• 雨下多大多久了?
• 有溪水上漲的徵兆嗎?
最近有一支網友分享的山區下雨、平地溝渠暴漲的影片,就能很明顯看出匯集到最下游的溪水容易暴漲,但當時山上的溪有沒有暴漲?很難說。
延伸閱讀:【遇到溪水暴漲怎麼辦》三項徵兆幫你闢開洪流】
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底能不能在溪床紮營?
據意外事故當天的其他遊客表示:「現場白天除了受害的露營家庭以外,還有一些乘坐當地業者的四輪傳動車進來旅遊的民眾。當時河床溪水相當淺,大概只有到成人腳踝,估計頂多只2、30公分深。他曾造訪武界數次,印象中當地溪水從未超過他膝蓋,兩家人露營搭棚並非位於水流處,而是已在河床最邊較高的位置了。」
從以上資訊判斷,其實受害的民眾多少有溪床露營經驗且知道要如何選擇營地,無奈遇到了水壩的機械故障意外放水。
我自己平常有在從事野營活動,在溪邊紮營次數至少20次以上。如果以「紮營最常遇到的危險」來討論,除了虎頭蜂跟毒蛇以外,最怕的的確是溪水暴漲。不過,台灣什麼時候發生過因為溪水暴漲導致露營的人被沖走致死?至少我的印象中並沒有。多數溪水暴漲只是造成去溪邊戲水的人受困,連人被沖走的狀況都很少聽說。
不管是豐水期的夏天還是枯水期的冬天,溪床紮營當然都有相對應的風險。懂得判斷風險並把可能造成發生意外的機率降到最低,並且知道意外來臨時要如何應對處理,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事。
紮營時需注意的事項:
• 觀察「帳篷位置與溪流的高度差,而不是距離溪流的遠近。」
• 紮營在溪流內圈較外圈好。(不要在對沖彎邊)
• 尋找支流紮營。(主流匯集多條支流,較有暴漲風險)
• 紮營的地方有沒有長草。(沒草代表水可能會常淹過)
• 紮營的地方是否土質鬆軟。(鬆軟代表可能常被淹過)
• 不要紮營在山凹口邊。(靠岩壁邊有落石風險)
• 找尋有撤退路線的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真的被溪水沖走怎麼辦?
這次的死亡民眾皆為溺水致死,不過此次事故跟平常溪邊溺水的新聞發生狀況不太一樣。
根據我自己帶團及救生的經驗,通常被水流沖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保護好頭部安全」。因為當你不小心被沖走後撞上大石頭昏厥後,將無法保持頭在水面上呼吸,而結果就是溺水身亡。
被水沖走的應對方式有兩種:
• 攻擊式 - 會游泳的人,逆流而上往45°角游回到岸上。
• 防守式 - 手抱胸口臉朝上、腳朝向下游抬起來做仰漂。腳抬高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身體撞到溪床底部造成人往前翻,另一方面可以蹬開岩石倒木等水中障礙避免直接撞上。另外記得避開水中可能會把你卡在溪中的障礙物,以防被吸住無法脫身。
延伸閱讀:【秘境苦花潭溺水事件:如何判斷渦流、翻滾流與渡溪安全】
http://likeafish.com.tw/case-study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雖然夏天炎熱也是消暑旺季,但夏天豐水期且容易午後雷陣雨,在溪床紮營的風險相對冬天高很多。社會大眾應當懂得如何判斷天氣資訊、瞭解水域安全觀念、學會水中自救技巧,政府也不要只會一味的立禁止告示牌來嚇阻民眾。
當大家都做到對自己負責以後,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懂水的海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