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長期以來都用一種「你若好心,就會為別人解決問題,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的訊息做爲美德教育,意指你要關心別人、關心家庭、關心社會,否則你就是一個自私自利、壞心無情的人。
這是很有趣的社會塑造,表面上在教育人應該「要關心」別人,但因為缺乏「自我負責」的相對教育,所以社會只強調你要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卻沒說別人要如何在自己的問題上,看見他自己的責任。
這種把幫助別人的事當成做自己的事一樣的忙碌,不斷擔憂和關心,結果關心到直接幫人家決定,不論是人家的生涯還是人生、人家要發展的興趣或計畫,無不用自己的主觀去判斷和決定,再來說:「我要是不在乎你,會為你做這麼多?」
結果反而讓真正是他的事的人無能為力,只能順從或配合,失去了學習與面對自己的生命鍛鍊。
而一直出手的「好心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好心」,只好一直承擔下去、扛下去、背負下去,怎麼也不能喊停和撤手。
這種討好,竭盡所能的付出和承擔,不是美德呀!只要失去彼此的尊重和個體性,只會慢慢地走到關係的耗損,和兩敗俱傷。
真正的美德是,你關心他人和社會,卻不因自己的關心而亂了分寸,用自己的主觀去指揮別人的人生該怎麼辦。美德有個「美」字,既然是美德,那會是雙方都從中感受到正向的情感能量,接收到具有尊重的一份關懷,同時包含懂得信任生命的主體成長性和潛能。
#美德是優雅且從容的
#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是用強迫來進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德國管理大師教你跳脫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覺察的快樂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 沈嘉悅 行銷企劃 內容簡介: 大喊「給我幸福」,將成為不幸的開始! 如果你不出色,那是因為你只是夠努力而已 如果你不快樂,那是因為你對自己太仁慈 追求幸福...
面 對 學習 懂得 自我負責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345】23:《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 (暘斌)
當初得知有這本書時,我相當興奮,不僅以最快的速度購入,並快馬加鞭地看完。身為國中導師的我真的太需要這本書了!
既然「正向教養」能改變一個家庭,一樣的原理經過微調,就能大幅提升教室中的良好氣氛,何樂而不為呢?
✨三大亮點
1️⃣營造教室內「尊重」與「合作」的氛圍
多年來,江湖上流傳著一個誇張的比喻,國中生就像「半獸人」,教室就像「動物園」,而導師就像「馴獸師」。如果老師抱持著這樣的心態來班級經營,學生問題恐怕真的會層出不窮😅
我們在家庭裡實踐正向教養時,強調要「尊重」孩子,讓孩子因為被重視而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也注重和孩子「合作」解決問題,而非說教和下指導棋。
面對學生也是如此啊!把學生當成「半獸人」?或者採取尊重、合作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孩子」?起始的心態不同,結果自然大相逕庭。
2️⃣面對學生「錯誤行為」時的態度
在家裡,父母可以很有耐心的陪著孩子度過情緒風暴,二十分鐘、一個小時、甚至整個上午⋯⋯
然而在學校,老師要面對的可是三十幾個孩子、別班的課務、考試和備課的壓力以及開不完的會。說真的,哪有那個美國時間啊?尤其是明明很忙了,再三提醒的事情,學生依然故我,我真的也會忍不住生氣😂
正向教養認為「鼓勵比懲罰」更有用。我很喜歡這句話:「我們為什麼認為,要讓人有好表現,必須先讓他感覺糟糕?人們感覺好的時候,會表現得更好。」
這個觀念不是指學生犯錯時,我們不用糾正,還去讚美他一番。而是,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錯誤,傳統上,家長和老師常會採取指責和懲罰的方式,畢竟這樣處理最直覺且快速!
正向教養則是主張大人應該和孩子一起以「3R1H」的方式解決問題:#相關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有幫助Helpful。
例如孩子作業沒完成,把他叫來罵一頓並要求罰抄課文,並不是一個理想的作法。既不尊重、不合理,又與解決問題沒有相關性,更沒有幫助。
若採取「3R1H」的方式,應是和孩子探討「如何能完成作業」,並協助他逐步完成,慢慢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3️⃣從提供「教室管理的工具」到召開「班級會議」
本書提供了11種教室管理工具,幫助我們解決疑難雜症,並維持教室內互相尊重的氣氛。
這些方法都很好用,簡單分享我很常用的一項。它的名稱是「#有限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孩子,但不能讓他們漫無目的地做決定。
好比「國文科要不要有回家作業?」就未必是個適合且老師和家長都能接受的選項。但如果將選項改成:「你可以自己決定報告的形式,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或者上臺演出都行」,或許學生會因為有選擇權而備感尊重,老師也能達到教學目標。
書中也大力推薦以「#班級會議」的方式來解決班上的問題。其實就是正向教養中「家庭會議」的擴大版,場域也由家中轉換至學校。
班級會議的核心價值是人人可發言,並且感覺到自己的發言是被重視的,自己能對班上有所貢獻。透過一次次這樣的歷程,形成班上互相尊重的氛圍,一起動腦解決班上的難題,藉此讓學生對班級更有歸屬感。
從初階的管理技巧,到進階的有效召開班級會議,書中都有詳細解說,我們讀者也可以試著練習、操作,無論起初成效如何,願意嘗試就是改變的開始。
📝四大金句
1️⃣卓越可以透過專注於優點,並妥善面對缺點來達到,而不是消除缺點。
2️⃣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後,問題才真正被解決。儘管學生得出的結論通常跟老師原本說的一樣,但產生的效果卻完全不同。
3️⃣如果老師不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學生也不容易改變。幫助學生學習自我控制、自我規範、富責任感與解決問題的技能,不要猶豫,先從自己做起。
4️⃣問題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是提供學生在一個滋養勇氣與自信的賦能環境裡,發展解決問題技能的機會,並幫助他們在未來成為一名具建設性、懂得貢獻,並且快樂幸福的世界公民。
👨🏫我的看法
說實話,分享這本書並不代表我能實踐得多好!我在帶領導師班時,對規矩、禮貌、整潔⋯⋯都有高規格的要求,學生們應該覺得我很嚴格吧,尤其是七年級時😅因為我相信自律始終源自於他律。
不過,我還是很認同正向教養的理念,正在努力練習並實踐,因此有過幾次成功經驗。
曾經,我和某個常遲到的孩子進行長談,討論解決方法、表達信任之意,相信他能自我負責,後來孩子感受到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因而變得更自律,慣性遲到也大幅改善。
漫漫教學路上的點點成功經驗,累積起來就是最美好的回憶。
「在教室裡實踐正向教養」是一輩子的功課,心裡有著這個高遠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前進,偶爾失誤了,事後還是會肯定那個願意努力學習的自己。當老師這件事,也因此有了更多樂趣和意義。
#歡迎分享
─────
🔸延伸閱讀🔸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34029981472618/?d=n
📌《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95165615359054/?d=n
📌《給力:我想教會孩子的事 林晉如的創意班級經營術》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08928563982758/
📌《正向聚焦》──我們都不完美,但都足夠美好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34928124716136/?extid=0&d=n
📌五招打造日本級的乾淨教室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84315659777382/
📌學業墊底的孩子,卻是我的驕傲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49835683225379/
📌畢業前必學的一堂課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65423708333243/
面 對 學習 懂得 自我負責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熱呼呼出爐囉!
(不是我的書,是尚瑞君老師的書)
尚瑞君老師是我非常欣賞的新銳親子作家之一,每每她的文章一貼出,我都能從她的字裡行間感受她有一個強韌而從容的豐足內在,以致不論孩子處在哪個階段,她都能在「出手」與「放手」之間游刃有餘、恰如其分,正如這本書名:剛剛好的愛與管教。
而讀畢此書,我找到她之所以自在從容的根源,那就是她非常善於自我省察,遇事能冷靜的思考、細膩地體察,因此能夠精準地深入孩子的內心,看到問題根源,然後仔細斟酌「現階段的任務是甚麼、界線在哪、這麼做對孩子到底好不好、適不適合…」,
據此而能循循善誘,既不惹孩子厭煩,更進一步讓孩子自己生出能力,找到自己的資源,學著解決自己的難題。
我覺得此種時時刻刻都往內心省察的靜定溫柔特質,是瑞君老師最鮮明、也是最值得我學習的部分。
.
瑞君老師提及自己在教養路上有三次大覺醒,每一次覺醒都讓她大大修整了自己的教養方向,其中一次也給我很大的警醒。
有一次幼兒園園長詢問瑞君老師,是否在她的潛意識中想要把自己的孩子教成一個極完美的孩子?瑞君老師才警覺到自己對孩子過於嚴厲、太過認真,天天戰戰兢兢、竭盡所能的直想把孩子塑造成完美形象。
從此之後,她便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摘下大人的濾鏡,「要用孩子們的高度看世界;要用孩子們的能力看其表現。」
我想,在這個競爭激烈、過度焦慮的時代,我也常不自覺犯下這個錯誤,這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
瑞君老師給我另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關於情緒的教養。面對三個青少年,我常常沒來由地接收他們如火山般無可預期的爆炸火焰,有時候我被炸得精疲力盡,因而陷入自憐自艾的情緒裡不想出來,更遑論回頭去梳理孩子的內心狀態,
甚或,更進一步地去引導孩子去釐清自己的情緒狀態,引導他們學著把自己從混亂中拉回平靜與理性。
瑞君老師這部分不僅自己做得很好,也成功引導了兩個兒子懂得去解析梳理自己。
她提到「情緒紅綠燈」,當憤怒痛苦等很強烈的情緒來襲時,就像是紅燈,就先暫停一下,不論爸媽或孩子都允許自己去感受這強烈的情緒,認知到「情緒只是一時的」,或是轉移注意力,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直到情緒比較平穩,就如同黃燈閃爍了,此時就可以想一想下一步該怎麼做;等到想到解決方法了,就如同綠燈閃亮,便可以通行了。
紅燈停、黃燈想、綠燈行,不要總是走老路,一昧的爭吵或躲避,爸媽有責任引導孩子冷靜、沉澱、探索理解自己的內在,唯有親子雙方都擁有敏銳的覺知,才能減少親子衝突。
.
瑞君老師這本書談的面向很廣,從情緒、學習、考試到自我成長、夫妻相處,包羅萬象;目標年齡層也分布很廣,從幼兒到青春期都受用,每一篇都布滿了醍醐灌頂的教養金句。
但讀畢此書,會發現貫穿其間有個重要主軸,就是培養孩子認識自己、熱愛學習、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從瑞君老師兩個孩子身上,讀者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們從小在這樣的教育主軸薰陶下,都擁有非常健康的身心、熱愛學習、更愛運動、自動自發、自我負責,同時也善於覺察又體貼善良。
.
從本書很多細微末節之處,就可以理解兩個孩子之所以擁有以上底氣之故。比方說,她不希望孩子太計較同學之間的小摩擦,當孩子受到一點委屈,瑞君老師不會隨便到學校幫忙討公道,因為她不想剝奪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能力。
在功課方面,孩子大了,她絕對不會再幫孩子檢查作業,因為這樣會讓孩子過度依賴,更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但面對考試,她卻不會告訴孩子分數不重要,而是鼓勵孩子要認真面對每一次的考試,就像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
如果應付且粗心隨便,只會讓孩子愈學愈沒信心;鼓勵孩子積極認真以對,則才有機會讓孩子愈來愈進步。但是當孩子遇上挫折,瑞君老師則說:「給孩子梯子爬上來,不要再丟下石子傷害孩子。」
在讀畢此書時,讀者也會發現,瑞君老師在帶著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展現了她個人自我的大躍進。
她說:「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
不論您的孩子多大,我都把這本好書推薦給您,讓您自始至終知道,剛剛好的愛與教養,不但是最好最輕鬆最具長遠效果的教養,最終受到反饋最多的,更是父母本身,與整個成熟穩定和樂的家庭。
#尚瑞君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2104880622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880?sloc=main
面 對 學習 懂得 自我負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德國管理大師教你跳脫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覺察的快樂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 沈嘉悅 行銷企劃
內容簡介:
大喊「給我幸福」,將成為不幸的開始!
如果你不出色,那是因為你只是夠努力而已
如果你不快樂,那是因為你對自己太仁慈
追求幸福與快樂是人生最大的目的。這個渴求讓人不停地追尋一帖放諸四海皆準的幸福處方。只是,幸福的祕密究竟是什麼?柏里斯.葛倫德在本書中,以獨到的觀點闡述影響人生的基本要件,並將觸角從「人際關係」延伸到「企業團體」與「社會發展」。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談個人。從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到人生目標;第二章談工作。動力何在?進步何在?報酬何在?第三章談社會。職業保障、教育制度、健康保險、退休福利……的意義為何?葛倫德將一一抽絲剝繭,一針見血地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幫你建構一個自我覺察、誠實面對自己與自我負責的快樂人生。
本書精華概念:
當你懂得了覺察自我,並承擔起責任,在過程中練習調控的技巧時,你就會在關係與工作中成長。
而當你發現自己成長了、能夠應對各種局面時,你就會湧出無法言喻的滿足。那才是真實的快樂。
當你找到了開啟快樂之鑰,就不會再把眼光放在追求外界所製造出來的快樂,也不會在意他人眼光或與人比較。你會活得踏實、自律而自由,並找到生命的意義。
自我負責,才是快樂之鑰
柏里斯.葛倫德在二十五歲時一度失去了一切 —— 健康、學業、事業前景、人際關係、人生希望。他在墨西哥參與「峭壁自由墜跳」活動,從四十米高的斷崖墜跳大海,折斷了頸椎,自此半身不遂,身體90%失去知覺,再不受大腦控制。他必須重新學習生活自理,從穿衣服到一切生活起居,並靠領取社會救濟金度日。
一般經歷如此重大意外、死裡回生的人,能夠活下去就算不錯了。柏里斯.葛倫德卻不願意只是苟且地活著,他要的,是有生命力的完整人生,不論殘疾與否,他想要擁有一個快樂的、有自覺、並且能自決的自由人生。他把從這段巨變中獲得的體認,建構成生命轉換的地基。他重新找到自己、定義自己,充分發揮僅剩10%的行動能力,不停地學習和進步,以及一顆誠實面對自己的心。
如今,柏里斯.葛倫德過著超乎尋常的充實人生,他是一名父親、成功的企業家、受歡迎的講師,享譽盛名的顧問。本書分享他奮鬥求存、獲得快樂的經驗,其文字深刻,發人深省。而他所要指引和啟發的,是一個充滿覺知、自我負責,將潛力發揮至極致的快樂人生。
作者簡介:柏里斯.葛倫德 Boris Grundl
柏里斯.葛倫德是知名的企業家、領導人才培訓顧問、教師及演講者。他的領導培育學院,每年平均輔導120家企業,如: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SAP、O2及BMW等。他在大學擔任客座講師,義務參與許多學生事務。著有:2008年《站起來!》(Steh auf !),2010年《好人的獨裁主義》(Diktatur der Gutmenschen),以及2012年《實業家的時代已過》(Die Zeit der Macher ist vorbei)。本書為柏里斯.葛倫德第一本中文譯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aDr3eEukn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