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王佐之才的周瑜為什麼變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歷史春秋網
作者:張苕
周瑜形象的悲劇是由《三國演義》書中的悲慘命運、歷史與演義對比中的撕裂、以及歷史的大環境中的毀滅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前 言
《三國演義》作為章回演義體小說成書已有數百年,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的四百多個人物形象,幾乎每一個都讓我們津津樂道。在這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一百多年中,作者用或誇張或醜化的手法刻畫了諸多臉譜化的歷史人物,也為許多人物匹配了非常經典的性格與命運評語。諸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而作為全書主要配角的周瑜,卻只得到了「既生瑜,何生亮」這樣具有明顯貶低色彩的人物命運之語。這與歷史上「性度恢廓」,有「王佐之資」的儒將形象大相逕庭。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周瑜在大家心目中心胸狹小、忌才妒能的負面形象呢?在《三國演義》中,走向悲劇的周瑜又為何在大家心中也走向了悲劇?
壹
《三國演義》之中無法擺脫的悲劇
根據《三國演義》中對於周瑜的性格描寫與立場定位,周公瑾悲劇形象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
1、東吳沒有可以實現周瑜二分天下理想的實力與理由。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孫策託孤的片段裡,有這樣的句子「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這裡可以明顯看出,孫策清晰地判斷出孫權不善於軍事鬥爭,只能夠保住東吳現有的地盤而不能夠更進一步。作者借孫策之口說出這個事實就是為了告訴讀者——孫權是個守成之主,整本書也不會讓他本人在軍事上有很大的作為。也就是說,書中的設定是孫策死後,東吳再也沒有進攻中原的實力,這與孫權「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後續做法是一致的。
在《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漢獻帝的叔父,由他來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名正言順。戲劇需要衝突,那麼劉備的對手也自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指染神器的曹操。曹魏和蜀漢都能夠與漢政權構建合法性上的繼承,而東吳於漢政權而言始終是君臣關係。在這樣的安排下,東吳的孫權就變成了一個沒有明確定位甚至缺少存在感的角色,那麼東吳自然也沒有爭霸天下的理由。
再來看周瑜出場時對孫策說的「某願施犬馬之力,共圖大業」,就變成了悲劇的伏筆。所以周瑜是一個身處注定悲劇的陣營,為了心中理想而徒勞努力的年輕人。
2、東吳政權核心的年輕化與以周瑜為代表的孫策舊部之間有權力矛盾。孫權上位後,逐步籠絡了自己的一班勢力,比如周瑜推薦的魯肅、還有後期取得夷陵大勝的陸遜等人。在書中,這群年輕勢力多處受到舊部的阻礙,掌權之路並不順利。比如張昭說魯肅「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包括書中對赤壁之戰東吳文臣諸多阻攔的描寫,也說明了作者在東吳方面的故事主線是孫權如何在一眾元老之中扶持自己勢力,從而達到切實掌握政權的目的。那麼作為孫策舊班底中最被重用的周瑜,客觀上就是東吳政權年輕化的阻力。這樣他本人的悲劇色彩又加重了一筆。
3、性格缺陷導致能力不能完全發揮。書中對於周瑜描寫最多的就是他同諸葛孔明之間的智鬥。比如初見時,周瑜想要諸葛亮去烏巢劫曹操的軍糧,借曹操之手除掉孔明。但孔明立馬點破借糧必然被擒的結果,讓周瑜不得不自引軍去斷曹操的糧道。此時周瑜自負妒忌的性格完美地反襯了大度機智的諸葛孔明。之後在為難孔明交十萬隻箭未果後,周瑜帶兵埋伏,欲在孔明借東風之後將其殺掉,卻早已被孔明知曉,孔明讓趙雲守在江邊從而完美脫身。這些行為又使得周瑜容不得人,不顧大局的形象躍然紙上。當然,在「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書中周瑜有著很強的個人能力,但是心胸狹窄、恩將仇報和忌才妒能的性格讓周瑜不能掌控全局。他想殺諸葛孔明既是公怨——「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又是私仇——「此人如此多謀,使吾曉夜不安。」這樣的公私不分使得周瑜始終未能發揮出真正的能力,反而被諸葛亮以三次棋高一著的勝利而氣得口吐鮮血、金瘡迸裂而死,如此無能為力的結局實在是悲劇。
4、戰爭年代個人的渺小與無奈。無論是周瑜還是諸葛亮亦或者是劉備和曹操,都是那個年代的英雄。他們都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戰爭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們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縱橫廝殺,在一方天地裡指點方遒,然而誰也沒有辦法憑藉一己之力拯救這亂世。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戰爭就是將這些英雄們的壯志豪情展現給我們這些讀者看,讓我們與他們的義無反顧執著追求產生共情。然後看著英雄在戰爭中一個接一個地走向毀滅,將他們之中最有價值的感情毀滅在大時代的無情之中。這就是英雄人物悲劇的內核——求而不得,飛蛾撲火。
貳
隨著時代變化而逐步走向負面的形象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陳壽對於周瑜有著諸多讚美性的語句,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正面的。「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正是陳壽對於周瑜的評語。陳壽是西晉王朝的官員,而西晉承自曹魏,所以《三國志》中尊曹魏為正統。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晉早已滅亡。就有很多人對於三國中的正統地位提出異議,比如北宋的蘇軾曾在《涂巷小兒聽說三國語》中提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民間話本裡就已經有擁劉反曹的傾向了,那麼可能對於《三國志》中的立場就以相反的態度看待了。東吳就成為了遊走在善惡之間的角色,周瑜的形象也遭到了諸多加工。比如宋代話本《三國志平話》和元代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中,周瑜因為襯托主要角色而被加工成了一個只是貪戀美色而無所作為的反面角色。
到了南宋,政府偏安一隅,為了彰顯自己宋政權的正統性,朱熹寫了《通鑑綱目》,強調了尊劉反曹的思想。他本人是宋代最出名最有權威的大儒,自此擁劉反曹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帶有擁劉反曹思想的話本一下子就擁有了更多的可信度,周瑜確立了在市民階層眼中的負面形象。《三國演義》成書在元末明初,元朝入主中原的近百年,在異族統治下的漢族文人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民族矛盾空前嚴重,他們將對朝廷的不滿發洩在文字創作中。他們尊蜀漢為正統也正是對於漢族正統地位的呼喚。
周瑜歷史形象與演義形象的反差讓現在的讀者更為其感到悲劇。年少成名,容貌出眾,多才多藝,風流儒雅,甚至屢建奇功,卻在大眾心中是個脾氣暴躁,目光短淺的小人形象,這實在是周瑜個人歷史的悲劇。
結 語
周瑜形象的悲劇是由《三國演義》書中的悲慘命運、歷史與演義對比中的撕裂、以及歷史的大環境中的毀滅三方面共同形成的。雖然《三國演義》醜化了周瑜的性格,但是也豐富了周瑜的人物形象,讓周瑜作為歷史人物的知名度遠遠大於各時代的明君賢相,促使了更多人瞭解和研究周瑜。兩種形象的強烈對比也讓周瑜這個歷史人物充滿了色彩,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戲劇張力。
「一張薄紙也可分正反兩面,箭垛也都能兩邊承受羽箭。一方面事情取決於人的策劃籌謀,一方面上天早把命運鑄就。哪裡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筆,一張紙上寫盡這兩層道理?」不可置否,羅貫中等人在對於周瑜這個人物形象上存在想要兼顧民間話本與歷史形象的兩重考慮,他們想要盡善盡美,但終究不可能做到完美地無縫銜接。魯迅先生說「孔明多智近妖」,書中的人物不止周瑜一個出現了誇張又不合邏輯的矛盾,但瑕不掩瑜,《三國演義》依然是老少咸宜的經典。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
2、羅貫中《三國演義》
3、石觀海《中國文學簡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周瑜 #三國演義 #王佐之才 #庸才
鞠躬盡瘁相反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神父的鹽
陳時中和柯文哲代表兩種形象.
一種是務實,遵照sop,做實事,兢兢業業.
另一種是每天七點半上班,卻都在忙選舉,台北市政表現倒數第一.
無論是宣稱阿扁沒病,公布林志玲懷孕的消息,乃至最後公布武漢回台台商的隔離場所(別忘了他曾說要照顧台商,甚至以長三角地區70萬台商會有疑慮杯葛反滲透法)這些都不是遵照sop,而是在破壞整個疫情乃至於醫病關係的行為,這都是一連串的,我們可以從過往的經驗來審視他的行為.
甚至我們以情緒表達來說,陳時中忙到累翻,因為感念防疫同仁的共同努力,而流下眼淚,柯文哲哽咽的時候,是在雙城論壇A、B講稿事件,稱國安會、陸委會「放我一個人對付阿共仔」,而後來的事實表明,他送過去的是一份談參,而講稿有兩個版本,其中「兩岸一家親」是他自己加上去的,這根本的違反他自己所說的公開透明.
柯文哲和陳時中的一個差別,就是一個專門罵民進黨政府為樂,另一個幫民進黨政府做事,這在Kofan的眼裡,是一種政治正確,柯文哲無論做什麼,都是正確的,都顯得惹人憐愛,而另一個不管怎麼盡心盡力,他們都不會認同,並且找出各種方法去批評他.
雖然他們老說要超越藍綠,實際上放不下藍綠的,始終是他們自己.
我們常說,為什麼政治上老選不出「做實事」的人,這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人們偏好的「做實事」,只是需要一種「感覺」,「看起來是在做事的樣子」,對於政客來說,他們只要努力的鑽研這種「感覺」,而不是真正完成了什麼,只要讓其他人感受到這種感覺,達到愚蠢的高潮,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成果.
所以將時間安排在看大數據,準備等一下要用哪種話題和失言,引起自己滿意的效果,讓其他人難看,這也是一種「勤勞」,「務實地去做對其他人沒有幫助的事」,誠如其支持者推崇的一日雙塔,騎單車從一個塔到另一個塔,看起來很偉大,其實沒有任何人得到實質的幫助,他的貢獻在於他自己,他既不是自行車選手,所在的轄區是在台北市,這跟他市政毫無關聯,他和他的支持者卻很滿意,彷彿達成什麼偉大的成就.
實際上,是在作秀.
當作秀,被當成做實事,那基本上,就是在浪費時間,把時間都浪費在作秀,自然做不了什麼實事了.
陳時中說得很好,
「不要為了凸顯自己而引發社會恐慌」
這可以看出柯文哲從政以來的風格,無論是大巨蛋,五大弊案,到現在的「看到我戴口罩你們就要戴了」,間接引發口罩的搶購潮,他的結果通常是凸顯了自己的形象,然後使其他人爆炸,「我這麼認真做事,你們都在汙衊我」,當這樣的「做實事」越做越多,對公眾利益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所損害.
在職場上,總會有一種人,每天都很勤勞,最早上班,最晚下班,實際上的建樹乏善可陳,精力都放在維持老闆面前的形象,並且鬥爭其他部門的人,能凸顯自己的功績的事情,才會去做,相反的,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者部門遇到了危機,身為主管應該擬定的對策,負擔的風險,扛起責任的事,都推給別人.
習慣吹噓自己,遇到了團隊工作,都在做自己認為有用的事,自行其事,拖垮了團隊的運作,增加其他人的負擔.
把柯文哲,當成「做實事」的人,可以反映出一種懶惰,就像是在打一場遊戲,我要擔任最出風頭的任務,成為一個英雄角色,像陳時中這樣面對疫病,站在浪頭上,面對抱怨和罵聲,還有那些他們看不見的,需要照顧的人,潛藏的危機,防患於未然,處理尚未發生或即將來到的損害,試圖減少他,在他還沒開始前,設想各種方法,阻止災難來臨,那太辛苦了,我沒興趣.
這就像跟未知的敵人戰鬥,在巨人來襲時,設想他們會出沒在哪,搶先造起一面牆,最好的想像是完美的預防,永遠將巨人隔絕在外,但這事實上不可能,所以巨人伸進了一根手指,自我要求過高的心理下,自然會掉下淚水,因為沒辦法達到百分之百.
人們通常想當柯文哲,而無法代入陳時中,這通常是因為想輕鬆便利的達到「勤勞的樣子」,獲得他人稱讚,讓自己被吹捧,而不想擔負任何代價,去站在危險的地方.
他們只想當一個速成的「無痛勇者」.
陳時中,陳定南,是一種形象,馬英九、柯文哲,是另一種.
前者鞠躬盡瘁,後者別人死而後已.
前者固守本務,盡善盡美,後者,說三道四,博取關注,扯他人後腿,戴著口罩趴趴走,汲汲營取功名.
人們找不到做實事的人,這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受限於扭曲的「做實事」的眼光,第二種,
有可能他一直都在,但是你看不見.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打開真實之眼】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鞠躬盡瘁相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英國脫歐在即,回看前首相梅伊卸任告別演說,她的警告:絕對主義當道,民粹主義崛起
【2019年7月24日下午3時,梅伊在最後的告別演說中回顧了自己擔任首相這三年間的政績,並再一次表示能夠為國家服務是自己畢生的榮耀。同時她還向自己的內閣、工作人員表達了衷心的感謝,隨後她前往白金漢宮向英國女王遞交辭呈,徹底告別首相生涯】
{內文}
這是梅伊人生最後一次,以唐寧街十號主人身分發表演說。
(梅伊/英國前首相)
我即將前往白金漢宮,向女王陛下提出辭呈,並建議她請鮑里斯強森組建新政府,我再次誠心祝賀鮑里斯贏得保守黨魁選舉
語氣溫和,不斷訴說感謝,梅伊把擔任英國首相的這三年多,視為她人生最光榮的時刻,即便未在任內達成英國脫歐的歷史使命,她仍也期勉英國女性抓住歷史機遇。這位柴契爾之後,英國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梅伊自認做到「鞠躬盡瘁」,
英國衛報稱,她在卸任前一周受邀前往倫敦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演說,是一場「歷史定位之爭」,看似全面剖析自己過去半世紀的從政心境,但句句都是對繼任者強森最嚴肅的警語。
《嘆絕對主義當道 溫和務實勿輕言放棄》
(梅伊/英國前首相)
以前在保守黨員的甄選會議上,候選人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你是一位執著信念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實用主義者,我從不認為這兩者有別,所謂政治,就是將你的信念變成現實,改善你所服務人民的生活,做為保守黨員,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信仰 安全 自由 機遇 正派 中庸 愛國,保存有價值的事物,但絕不規避改變,事實上要知道,很多時候,改變也是保存的一種方式,但當前的政治人物缺乏將原則和實用主義結合起來的能力,也不願意在必要時做出妥協,這似乎將我們整個政治論述推向了錯誤的方向,這導致了某種形式的「絕對主義」,對這些絕對主義者來說,只要你一直強調自己的觀點,聲音夠大 堅持得夠久,最終就會如你所願 達成目的,或者拉攏小團體 動員派系鬥爭,比團結他人凝聚力量更為重要,這將使我們的公共辯論變得粗鄙不堪,對有些人來說,用貶低他人觀點的方式表達反對意見,已成為習慣,如今的網路科技,讓人們得以肆意洩憤和表達焦慮,語言不經篩選,也不會被問責,以至於不斷做出咄咄逼人的激進發言,從不考慮事實或問題的複雜性,而且通常是在越極端的觀點,越能吸引注意的地方,發表這類言論,這導致我們的辯論陷入怨懟敵意和族群仇恨,在某種情況下,甚至淪入犯罪層面的卑鄙虐待,這對我們都應力求維護的民主價值觀,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但壓縮了理性辯論空間,也違反了言論自由的原則 這不僅僅創造了一種不愉快的環境,這樣的語言也會帶來後果,而且不受質疑的惡言,是邁向惡行的第一步,將會落入更黑暗的深淵,在那裡仇恨和偏見,不僅掌控著人們的語言,也掌控著人們的行為
梅伊深知,這是她最後一次以英國首相身分發表長篇演說,她不願指名道姓批評,而是文貫古今地呼籲敵對陣營相向而行。
《論民粹主義崛起 激化政治敵我對立》
(梅伊/英國前首相)
如今我們正身處一個社會劇變和缺乏保障的時代,全球化的力量和對自由市場的追求,給我們國家和整個世界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和機遇,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技術的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擴大人類的可能性,它正在改變我們工作場所的性質,以及人們未來從事的工作類型,越來越多勞工都正深感焦慮,為自己也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憂心忡忡,不知未來能否擁有維持生計的技能和機遇,儘管這些問題早在金融危機前便已存在,但金融危機所帶來長達多年的經濟困境,卻迄今才開始顯現,民粹主義運動抓住了這個機會,利用這個真空,他們宣揚政治分裂,鼓吹我們的問題所在,都是由於敵方的存在,對於複雜的問題 給出簡單輕率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推動了一種兩極分化的政治將敵我對立,通過「我們」和「他們」分化的稜鏡來看待世界,一種非贏即輸的稜鏡, 在他們看來,與國際機構合作與妥協,便是軟弱無能,而非力量的象徵。
我們今天在這裡,在聖詹姆斯廣場,艾森豪所領導的諾曼第登陸計畫,就是在這裡完成的,上個月,我與世界各國元首一起站在諾曼第海灘共同銘記,為捍衛自由和價值觀,我們所付出的一切,這也是激勵著我今天選擇這裡發表演說的原因所在,艾森豪曾經寫到,人們在談論中間路線時,似乎都將其視為不可接受的,但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必須有所妥協,其實道路中央,才是可供行走的路面,左右極端份子才會被困於路邊的溝壑中,我認為,尋求共同點進而取得進展,並未取得進展而準備做出妥協,絲毫不意味著要拒絕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相反,這恰恰是捍衛價值觀和信念的方式,不是做出你無法兌現的承諾,也不是告訴人們,你認為他們想聽到的事情,而是真正解決人們所憂慮的問題,並向他們展現,只有通力合作而非絕對主義,才是服務於每個人的唯一方法
這不是梅伊故事的終了,卸下首相職務後,她將繼續留任國會,英國最終如何脫歐,將成為她畢生最大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