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篇關於執行生酮低碳高脂飲食後,膽固醇升高的相關文章觀點。
因為此作者的研究內容與凱莉的狀況相符合,所以我把它翻成中文,看看是否有類似症狀的人也可以看看喔(不過看得懂文章不代表會翻譯😆中間有得翻的很勉強你們再對照原文喔😘)
雖然有相關文章論述膽固醇升高的原因,其中提出的原因可能為油脂未攝取均衡與剛開始的防彈咖啡所導致。但因為凱莉基本上很少喝防彈,並且很愛吃魚,炒菜的油幾乎是不飽和脂肪酸,並且都有吃魚油的習慣,碳水嚴格控制在10-15g以下。除了後期乳製品有增加份量,牛肉比例有提高,蔬菜後期攝取較少量之外,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其他原因會導致LDL上升🤔
所以除了從飲食方面再加強攝取抗氧化物,降低飽和脂肪酸攝取以及戒掉乳製品,略為提升碳水攝取至25g以外,我又開始搜索各種可能。找到這篇文章的論點,雖然未經正式醫學證實,純屬Dave Feldman的個人研究,而從澳洲的low carb down under發布相關影片來看,也不無可能。
文章從以下開始 by Dave Feldman
http://cholesterolcode.com/
完整文章可以加入小家好友團閱讀喔👇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46414959404962
------------------------------------------------------------
你是精瘦的超反應者LMHR嗎?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一般反應者 vs 精瘦超反應者
我認為任何一個超反應者(比如我)都在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後,LDL低密度膽固醇顯著的升高,一般來說提高至50%甚至更高。就如一般典型的低碳飲食,大部分的人皆為高密度膽固醇提升,三酸甘油脂下降。
不過,LMHR人建立了一個新標準數值,我認為數字如下:
LDL-C (低密度膽固醇)200 mg/dl (5.2 mmol/l) 或更高
HDL-C(高密度膽固醇) 80 mg/dl (2.1 mmol/l) 或更高
Triglycerides(三酸甘油脂) 70 mg/dl (0.79 mmol/l) 或更低
請注意這些只是起始範圍,基本上我遇到更多LDL與HDL不在此上範圍、三酸甘油脂還異常低的人,數值如下:
LDL-C HDL-C TG
431 147 46
226 98 52
342 110 61
263 89 55
277 102 67
(註:凱莉的是LDL205 / HDL 132 / TG 38)
這只是眾多數據中的其中五個, 我想我大概有其他半打以上甚至更多的數據, 不管從推特、電郵、或是這個網站的回覆留言。
事實上, 第一個我接觸的LMHR人是在我的部落格留言的Nicole Recine。在我跟他合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認為他是最好的低碳者範例。(你們可以去她的網站NicoleRecine.com看看)她的體脂肪低於10%, 非常有活力跟健美,是個寧願站著也不願坐著的人。她的LDL-C非常高, 558, 並且HDL-C也有140(總膽固醇721)然而像我一樣,她經常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結果都顯示正常。
精瘦超反應者(LMHR人)的特徵
就跟這個名詞一樣, LMHR人們傾向非常低的碳水飲食並且精瘦或是健美。有些人是超級運動員並非常讚揚且強化執行低碳飲食的生活方式。而且當然, 他們都很驚訝他們的膽固醇指數, 然而這是有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制式原因....
簡單的理論
對我而言這當然有一個簡而有力的解釋, 在讀以下文字之前, 請確認你至少看過我的簡易低碳水者的膽固醇系列導覽,從中知道你的基數。
精瘦或是健美的低碳者有三個共通點
1. 與同齡人相比有較少的脂肪儲藏量(較低的體脂肪)
2.透過低碳飲食為主而降低糖原儲藏量(減少飲食攝取的碳水化合物)
3.較高的能源需求
我們的身體試圖保持肝臟和肌肉中的糖原儲存在合理庫存量,即使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但顯然,當你同時以更快的速度降低膳食碳水化合物和燃燒碳水化合物時,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以Volek 和 Phinney醫師的論述來說,身體在轉變能量過程時變得更好(我的數據可以確認這件事),不過這些需求仍然跟可用能源有關。
所以想想 - (1)較低的脂肪燃料儲存,(2)較低的糖原儲存,(3)但較高的能量需求。 身體想要調動更多的脂肪能量來滿足需求是非常合理的。 是的,這最終意味著更多的LDL顆粒(LDL-P)將更多的三酸甘油脂輸送到細胞。 同樣,這意味著這些小船(載體)中的更多膽固醇(LDL-C)與它們一起被循環。
這解釋了為什麼LDL-P和LDL-C會更高,而TG相對更低。 TGs正在耗盡使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需要更多“小船”(LDL-P)來提供它們。
兒童吃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可能性
這需要盡快討論。 如果這種機制確實如此,我假設許多兒童接受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同樣會表現出相對於成人而言代謝率較高的LMHR的跡象。 事實上,在過去幾個月中,我已經知道了三起案件。 一個通過電子郵件私下分享,一個在本網站的評論中,另一個在另一個論壇上。 在這三種情況下,這個孩子都符合LMHR的模式。
當然,這意味著很多孩子可能會被錯誤地診斷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事實上,FH實際上是一種遺傳疾病。 它經常被單獨的膽固醇分數診斷出來是一種現代悲劇。 我擔心這種情況會更頻繁發生,因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越來越受歡迎,全科醫生對膽固醇和脂質系統了解不夠,無法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事情。
最後總結
所有的元素經過推論後,我希望這個理論證明是正確的,因為這有很大的意義。在這個特殊的模式出現之前,有很多實驗可以相互比較,我經常推測更高的LDL-P動員,可以被身體做為“替代糖原儲備”。這篇文章賦予了這個可能性一點肯定。
#小家好友翻譯集 #生酮與膽固醇 #小家食堂
頸動脈超音波數據 在 台灣臨床生理檢查技術學會- 頸動脈超音波研習工作坊~僅剩1個 ... 的推薦與評價
頸動脈超音波 研習工作坊~僅剩1個名額歡迎報名! ... 報名費用:16500 元,包括:超音波/都卜勒儀器使用、腦血管超音波檢查入門(金名圖書有限公司/ ... ... <看更多>
頸動脈超音波數據 在 學術演講:腦中風簡介及大數據應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李宗海醫師1983年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隨後即服務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1996年取得日本東北大學神經內科博士;現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 ... ... <看更多>
頸動脈超音波數據 在 Re: [問題] 頸動脈狹窄之血管攝影與CTA - 看板Doctor-Info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hler (人間處處有溫情)》之銘言:
: 日前母親經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出有狹窄的問題
: 檢查醫院之醫生建議進一步作血管攝影
: 但母親真的很抗拒,不斷找藉口拖延
有跟妳母親溝通過她抗拒不想做的原因嗎?
: (諸如很忙沒空、要我找可以血管攝影跟支架同時作的醫生、或是乾脆叫我閉嘴不要再提)
: 最後終於達成協議,我們去找另一個醫生,看看是不是真需要作血管攝影
: 於是我申請了紙本的病歷資料(很奇怪超音波的居然資料沒有一個單位可以申請的到??)
看超音波是哪一科做的 就跟那一科要
不然你怎麼會知道頸動脈有狹窄呢?
原科一定會有報告吧
: 而新醫生根據解析度有限的圖片與數據,以及母親目前並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
超音波本來就是做的人才知道真正發生什麼事
其他人就是看報告加上模糊的圖說故事
另外就是我也遇過不少病人像妳母親這樣子
塞得很厲害卻也沒症狀
甚至完全阻塞(total occlusion)
其實靠的就是另外一邊的血流供應
但如果兩邊都塞到就很麻煩了
腦部血管靠的就是威力氏環相通的前後循環各兩條血管(前:左右內頸動脈,後:左右椎動脈
->基底動脈->左右後大腦動脈)
: 建議每半年再做一次超音波追蹤即可
: 經我詢問,醫生也建議在經費許可下,可以考慮以CTA取代侵入性血管攝影
: -----------------------------------------------------------------
: 我想請問的是:
: 1.若要作CTA,應該是去請神內醫生診斷處置,還是可以以健檢方式選擇CTA?
要看適應症 可以與醫師討論
健檢可能不行吧 要問一下
: 2.CTA除了費用較高之外,是否還有什麼需要考量的缺點?
CTA還是沒有血管攝影來的清楚
而且也跟影像科組合影像的醫師有關
況且正如你前文所說的
血管攝影如果發現問題就可以直接放支架啊
缺點就是 一樣也有放射性 還有使用顯影劑的問題 (過敏 傷腎)
: 3.因為前兩次間隔超過半年的超音波資料並未有明顯的變化,
: 且母親也沒有相關症狀,若繼續維持半年檢查一次,會有風險嗎?
: 因為紙本病歷中未呈現狹窄程度%,因此第二位醫師也只能粗略判斷
: 不知第一位醫師建議血管攝影是否真有其必要性??還是只是防範未然?
: 感謝各位先進~~
我認為第一位醫師應該是認為真的有必要才會建議
否則為何幫妳母親安排頸動脈超音波
所以進而發現頸動脈狹窄的問題
健檢一般也不會有此項目啊
不過說真的
看前後文妳跟妳媽媽似乎已經對第一位醫師產生不信任感
如果沒有辦法建立互信還是就換一個了吧
--
--
Mark's Blog
https://tw.myblog.yahoo.com/mark-catte/
Mark's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drmark89?feature=moby#play/upload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15.163.100
※ 編輯: mark89 來自: 163.15.163.100 (06/10 20: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