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分享過一支鐵三角 ATH-M30x 耳機的試用,同時間 台灣鐵三角Audio-Technica Taiwan 也提供了一支 AT2035 麥克風,讓我在家這段期間有很棒的工具來輔助創作。
先來說明我一般錄 demo 的方式,其實真的是非常陽春。創作初期,我都用 Yamaha Audiogram6 加上一支 Superlux 的便宜麥克風,DAW 則是用 Logic Pro X,大概2015~2016放在 StreetVoice 上的 demo 都是這樣做的。
再來大家可能會想說,接下來我開始提昇設備等等。其實也沒有,我把介面賣掉,換成 Line6 Sonic Port VX,這是一支體積很小、可以放在口袋內的錄音介面兼電容麥克風,隨插即用。主要也是因為我開始大量地移動在不同城市間,希望能將錄音相關的設備減到最少,純就功能性與價格來說,對我的負擔相對輕鬆。
而這次收到的鐵三角 AT2035,也是一支電容麥克風。指向性為心型指向,距離控制得宜的話,很適合用來收樂器。心型指向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來自背部和側面的聲音,意思就是,在正常的錄音環境之下,想要錄到好聽又真實的樂器聲音,相較其他指向型的麥克風來說是更容易的,不用總是得等到夜深人靜時,爆肝一整晚才能錄好demo。
針對 AT2035 的規格和頻率響應範圍,稍微搜尋一下就能查到,我這邊就不贅述了。直接和我原本的麥克風實錄來做比較,分享在留言給大家聽聽看。
-
前置設定:
麥克風:Line6 Sonic Port VX vs Audio-Technica AT2035
木吉他:Martin D-18 / 弦:Santa Cruz Parabolic Strings(Low Tension)
錄音介面:Zoom H4n Pro
註:由於 AT2035 需要48V幻象電源,手邊已無錄音介面的狀況下,使用 Zoom H4n Pro 作為錄音介面使用(其實聲音也蠻出乎意料,還不錯!)
收音:麥克風對準在吉他第14琴格附近,為了避免產生近接效應(Proximity Effects),麥克風與弦的距離,我這次抓在17、18公分左右。
另外,兩隻麥克風的收音感度,我都同樣設定在60%。
兩隻麥克風我各錄了一段finger、一段strumming,必須說,AT2035 的聲音比我原本的 Sonic Port VX 要來得乾淨通透許多,顆粒清晰,有著出色的細節,明顯更低的底噪。
至於聲音討不討喜,這就蠻見仁見智了。我個人是喜歡 AT2035 在finger彈奏上的表現,不過刷扣上我反倒要投 Sonic Port VX 一票,老話一句,自己喜歡的聲音,就是好聲音。
另外 AT2035 也很貼心地設計了-10dB收音衰減、80Hz Low Cut 的功能,在麥克風本體上就可以直覺地操作。外型好看有質感,同時附帶麥克風避震架,有夠好用。
-
再次謝謝 音樂霸 MusicBravo 與 台灣鐵三角Audio-Technica Taiwan 對於音樂人們的相挺。期待解封之後見面。🙂
#音樂霸MusicBravo
#音樂霸創作營
#AudioTechnica台灣鐵三角官方粉絲團
#鐵三角AT203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30的網紅周岳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陣子整理發現自己竟然擁有十幾種不同的導線, 年少輕狂(買)才有這樣難得的集合, 也常被問說線材真的有差嗎? 於是拿幾條比較愛用的線, 做個測試分享給大家聽聽看。 依序是 A-Shock SP Analysis Plus George Ls Mogami 3368 Shark Monster AC ...
頻率響應意思 在 feversound.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ichcom Audio Video Group 昇和影音集團
【產品推介】Sonus Faber的意大利詩人SONETTO V
“SONETTO”是意大利文,意思是”十四行詩”。配上這個如詩般優美的名字,SONETTO 完全復刻了 Sonus Faber 的經典設計元素 : 自然的聲音、天然用料和魯特琴般的曲線,整個喇叭都是在意大利人手精心制作。
SONETTO 系列一共有八款產品,包括三款落地喇叭、兩款書架喇叭、兩款中置喇叭與一款掛牆式喇叭,整個系列的產品線非常完整。可依照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型號,而其設計與品質也足以作為兩聲道細細聆聽,加上Gravis II 超低音,更能讓用家組合成家庭劇院。
今次介紹的 SONETTO V 是整個系列中第二大的落地喇叭, 3 路 4 單元的設計。在它的單元配置和音箱造型上,不難發現它的設計和用料同樣取材於 Sonus Faber 的頂級系列 Homage Tradition。
它擁有 29mm DAD飛箭高音單元,這個專利技術可抑制振膜變形,從而減少失真。中音是 150mm 混合纖維振膜。為了實現極快、緊湊而深沉的低音表現,研發團隊更特別開發了一種特殊的鋁合金振膜造成 180mm 低音單元。音箱底部設有倒相孔,將低音氣流從底部引出,再經過地面發射來增加低音能量。
音箱形狀參考魯特琴,這種不規則的形狀可減少音箱內部中的駐波。加上 Sonus Faber 一貫的修長喇叭外形設計,優美地演繹意大利藝術。
如有興趣,可直接聯絡 Hifi Gallery預約試聽,查詢或訂購。
-----------------------------------------------------------------------------
規格
靈敏度:90 dB SPL (2.83 V/1m)
高音: 29mm 絲質圓頂,DAD 飛箭高音單元
中音: 150mm 混合纖維振膜
低音: 180mm 鋁合金振膜低音單元
承受功率:50W – 300W
頻率響應:38Hz – 25KHz
阻力:4 ohm
體積:258mm(W) x 1072mm(H) x 409mm(D)
-----------------------------------------------------------------------------
#昇和 #影音科技 #勢霸 #Richcom #HiFiGallery #SonusFaber #SONETTO #SONETTOV
頻率響應意思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3
對於音樂製作過程中的電吉他收音方式,如果你可以有足夠的經費來租用一間隔音設備非常完善的錄音室,而你剛好也有很令人垂涎的真空管音箱組合,再加上技術優秀的錄音師搭配多元的麥克風、麥克風前級,以及 --- 你超凡的彈奏能力,我想,這應該就是天堂級的製作模型了!
但 … 真實的人生往往不是如此的。
九〇年代,華語流行音樂全盛時期,當我開始想在錄音室找到自己立足的生存空間時,在電吉他錄音的工作面向上,我直接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如何在顧及製作預算的前提下,錄出有個人特色的音樂性與音色』。所謂『顧及製作預算』,意思就是你沒有那麼多可以嘗試器材組合、尋找音色最佳化的時間 --- 因為,從你踏進錄音室開始組裝自己器材的當下,錄音室的計費就開始一分一秒地往上累加,而製作人當然會希望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就調整出既符合流行音樂範疇的聽覺慣性、卻又能有一點點『特殊辨識』的聲音,來協助他在音樂製作上所有音樂織地的需求。
在那個年代,錄音室吉他樂手大致分為兩種派別:以江建民老師為代表的『真實音箱系統麥克風收音本格派』,以及以倪方來老師為代表的『數位器材輸出效率派』。我特別要說明的是:倪老師的工作經歷中,當然經歷過用吉他音箱收音的『本格派』方式,但隨著整個製作市場對於倪老師技術需求的無限擴大,倪老師必須尋找出最有效率的錄音工作模式;當『Digitech』這個美國品牌推出『Tube Midi Programmable Studio Preamp』系列(http://www.amptone.com/digitech2120.htm ) 時,這種『既兼具真空管色彩,又能編寫程式化音色設定,還能有足夠效果器群組』的『All in one』器材,完全符合了倪老師的工作需求,因此而讓倪老師選擇來做為在錄音室的主力器材。(只是 … 我記不得倪老師使用的是 2120 還是 2112~總之,是比較高級的那個型號)
而小江老師的本格派,其實是更趨近國外吉他英雄的『冰櫃式 (Rack)』器材組:分離的全真空管前、後級,加上獨立功能、錄音室等級的調變系機櫃效果器,以及直接選用與 Steve Vai 同款的時間、空間系器材,搭配特別定製的兩個 1x 12 的箱體,在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小江老師幾乎定義了『臺灣製作』的電吉他音色 --- 華麗而又扎實的顆粒感、空間寬闊卻又定位清楚的存在意義。
做為一個要在這兩大門派間想辦法夾縫中求生存的小人物如我者,要建構起自己的作業系統 … 其實~還真是難如登天啊。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1
我所能思考的方式,只能用『消去法』來切入:我一定不可能選擇小江老師的系統,因為我沒有那樣的財力去從零開始購買那些夢幻機材,並且,我可能也沒辦法讓製作人等我把那些複雜的系統都接起來、架好麥克風來仔細調整音色,我所有的錄音時間應該都要盡量用在音樂彈奏的嘗試、而不是追求某一個音色的華麗感。但我似乎也不能直接買一台倪老師選用的器材就開工:且不說因為同款器材的主要音色會非常類近,單說倪老師對該項器材的瞭解,他所能調整出來的音色,絕對是完勝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傢伙 --- 更不用說到倪老師的彈奏能力與經驗對我而言是如何無法企及的。
但倪老師的器材給了我一個『疑問的啓發』:為什麼倪老師可以不必用到音箱來收音呢?
我注意到倪老師的系統只需要開機後接上兩條訊號線到錄音控台 (Console) ,然後~就有類似電吉他音箱收音的音色了!也許對於『音色魔人』來說,這可能缺乏了真空管後級的泛音色彩,但經過了製作後期的混音,在整體音樂的均衡呈現上,似乎也還能『在音樂中站得住腳』---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神奇機制呢?
時間拉回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時今日,我們都已經理解那就是一種『音箱模擬』的技術 --- 透過非常類似『頻率等化 (EQ)』的頻率區段強化,來模擬音箱收音的頻率響應;但在九〇年代的臺灣製作環境,那還是一個不太被樂手理解與應用的機制。但其實可能再早十年前,『ADA』這一家超級強大的電吉他器材製造品牌,在八〇年代推出橫掃市場的『MP-1 Tube Midi Programmable Preamp』(http://gufastro.free.fr/ADA%20MP1.htm?fbclid=IwAR1exApZ70Se7T84JAHImDoLE3Fms3ybjMn0U-gFBx_knkVdfMf0E292j9o ) 時,就已經同時推出機櫃式的音箱模擬機材『MicroCab』(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0etPQclms ),來讓吉他英雄們、製作人可以得到不同於麥克風收音的聲響效果與作業模式 --- 你可以在上面的 Youtube 連結,看到從硬體方式所模擬各種款式音箱箱體的音色可能性。
所以,在當時需要找到自己音色器材組合的我,主要研究的器材面向,就集中在『需要具備音箱模擬功能』的機種。非常幸運的,在當時其實還是『器材荒漠』的臺灣樂器市場,居然引進了『Marshall JMP-1 Preamp』(http://www.waxer.nl/index.php/2015/12/marshall-jmp-1-preamp/?fbclid=IwAR2BwsrEnTurjn9KhHGpkM3rZgx_ktICxHgBi_W1vj44IrN_sBrlmDRRZh0 )!除了『Marshall』這個迷人的品牌名字之外,這台同樣是以真空管為音色基底的前級,在訊號輸出端,也配備了『Speaker Emulated Output』,這對於我而言,真是一個天大的福音:因為我可以因此而應用到倪老師派別的便利性,但在『音性』上,又可以與倪老師有明確的區隔 --- 畢竟來自英國血統的『Marshall』與美國出品的『Digitech』是截然不同的音色取向。但為了還是能夠『融入』商業市場的聽覺慣性,我在 Marshall JMP-1 Preamp 後端所連接的效果器機材,還是選擇了倪老師採用的系列產品 --- 但因為我只需要使用到效果器群組,因此我選購的是該系列中最低階的『2101』(https://picclick.com/Digitech-GSP-2101-Guitar-Studio-Tube-PreAmp-Multi-Effects-Processor-372478223893.html )。
這樣的器材組合究竟可以是什麼樣的聲音呢?多年來承蒙一些愛樂者會提起的張雨生先生的傑作『河』,在尾奏兩把電吉他對話的那一段,雨生是用 Gibson Les Paul 電吉他、Marshall 音箱收音的方式來彈奏非常有七〇年代搖滾英雄色彩的吉他語彙;我則是用 Charvel Model 6 (https://www.guitar-list.com/charvel/electric-guitars/charvel-model-6 ) 搭配上述的機材,來完成比較偏向九〇年代的吉他語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rOYkqZaq8
時至今日,也許~我會是那個適合來分析這兩種音色差異的『評論者』:麥克風收音的吉他絕對有『拳拳到肉』的力度以及顆粒感,那是使用音箱模擬技術所很難達成的;但音箱模擬所提供的『黏性』,似乎也不是音箱收音所容易呈現的。二十年前,我們在沒有什麼前提預設的狀況下,意外地因為各自所擅用的器材而留下了辨識度很高的音色分野,想來,也是一種『命定的巧合』吧?
從那個時候往後算來的這二十年,電吉他器材的發展已經完全是另外一種宇宙觀了;這一週的文章只是對於新科技起源的一個細說從頭,接下來,我們會再針對現代的技術主流產品做一些我所瞭解的想法分享。但我還是想回頭強調:這一切『工具』的選擇,最終,都只是用來服務那些只有我們自己才觸摸得到的音樂想法、然後落實到讓聽眾聽得見的音樂聲響、能量呈現;至於何者為『體』、何者為『用』,做為樂思發動者的我們,也許要執著追求的,應該不會是『工具』本身吧?
以上一點主觀的想法。
(刊頭器材照片取自網路資訊)
頻率響應意思 在 周岳澄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前陣子整理發現自己竟然擁有十幾種不同的導線,
年少輕狂(買)才有這樣難得的集合,
也常被問說線材真的有差嗎?
於是拿幾條比較愛用的線,
做個測試分享給大家聽聽看。
依序是
A-Shock SP
Analysis Plus
George Ls
Mogami 3368
Shark
Monster AC
Monster AC with A shock 頭
Armor Gold
因為想要全頻率所以使用木吉他Line in(有mic的雙系統)沒掛其他效果,
加上頻率響應的EQ圖應該可以清楚發現每條的音質跟特性都不一樣,
非常有意思,希望敗家之餘也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參考。
你最喜歡哪一條的聲音呢?
我錄音喜歡用
Analysis Plus,Mogami3368。
Live常常用
A-Shock SP。
Cable Test with Acoustic Guitar:A-Shock SP, Analysis Plus, George Ls, Mogami 3368, Shark, Monster AC, Monster AC with A shock , Armor Gold.
more info:
https://www.facebook.com/kenchougui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