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可以做多久 #職涯規劃 #文長慎入
前幾天不小心亂入一個Clubhouse聽了這個主題(我其實不太用Clubhouse, 是剛好有朋友想聽這個Room才進去的)
我其實沒有從頭聽到尾,我是中間才進去的。裡面大部分都是在台灣科技業的工程師,也有幾個在國外工作的人,也有一些是PM而非工程師,所以雖然都是台灣人也是有一些diversity。
內容大致上就是,有意願發言的人,和大家分享對於這個主題的感想,還有他們工作上的心路歷程。有幾個人在產業有十幾二十年經驗,也有討論到中年失業之類的風險。
總之,聽完以後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也很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
首先,以下是我聽到的部分的幾個小結:
1. 有一部分的人對於科技業抱持著還滿悲觀的想法。覺得進去科技業就是賣肝的人,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希望的活者,財富自由才是唯一正解。(也可能剛好是我進去的時機不對)
2. 台灣的科技業工時很長,老闆說在意員工都是騙人的,懂的做人才能生存。
3. 有熱情也沒什麼用,到頭來還是生存才是重點,為了自己著想才是正解,不用為了所謂的熱情賣力工作,到頭來是一場空。
中間也有一些讓人聽了不是很舒服的內容,大致上就是有提到,女生長得漂亮可以在公司做的比較順之類的事情,這種話似乎在PTT或台灣科技業還滿常出現的,所以就不對此作出評論。當然身為女性工程師,這部分我是滿反對的,畢竟那樣好像是否定我們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歐美國家,這就是一種性別歧視,不過反正就這樣了,沒有必要多做討論。
回到正題,我聽完的感想是:
1. 我覺得普遍是職涯規劃以及產業極限的問題。大部分的人談科技業,在台灣多半是半導體產業,也有硬體跟傳產,所以工作的領域還滿侷限的,加上半導體產業普遍工時長,讓很多人做到最後身體出問題,也對工作沒有熱情,覺得自己只是賺錢工具。
2. 對於工作與科技的熱情,本身就不存在。在台灣唸書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之所以會念理工科, 並不是因為從小夢想成為工程師或者偉大的科學家,而是分數夠了,大家都念這個,這個比較好找工作而選擇這個科系。實際上很多人,可能根本不想當工程師,可能想去開F1賽車,想成為美容師,想成為藝術家等等,然而,受到家庭與大環境影響,會覺得自己就是要念大學,找一份穩定工作,才是所謂的成功。
3. 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沒有很多實際體驗工作的機會,在大學之前甚至沒有任何可以去企業體驗的機會,連參訪可能都沒有。大學可能實習機會也有限,大部分的人可能是研究所才比較有跟企業合作,甚至是研究所畢業以後才真正體驗到工作是什麼樣的。所以會遇到很多,期望落空的狀況。然後社會普遍又喜歡攻擊新鮮人,告訴新鮮人要努力工作,當工作一段時間以後,熱情自然會被壓力以及周遭環境,跟現實生活所消磨殆盡。
所以,到底科技業可以做多久?
我的想法是,如果賣肝的話,真的沒辦法持久,我自己最近加班了幾個禮拜就覺得滿崩潰的,尤其是工作的內容需要高專注力的,需要消耗很多腦力,其實就滿累的。
熱情也的確會被消磨殆盡,即使可以跟大神們一起工作,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身體還是誠實的,當身體沒辦法長期支撐時,精神也會耗盡,無法專注思考跟學習,變得工作效能變差。
然而,至少我在現在的環境,是可以放心請病假,或者像團隊提出需要改善我們的工作狀況等等。可是在台灣很多公司,這樣只會被視為爛草莓,尤其是剛進公司的菜鳥,自然就只能繼續撐下去,撐到老鳥的時候,身體可能也各種病痛了,曾經的熱情什麼自然無法找回,可能只想快點退休。
#如果不用賣肝可是薪水少呢?
其實在英國,剛畢業的軟體工程師,薪水範圍是非常廣的,有很低也有很高,低的話可能比你去Booking.com當客服還少,高的話可能比大部分的資深工程師還多。
我自己也待過錢少但很閒的地方,完全沒有任何發展空間,就是日復一復,每天沒什麼目標也沒什麼事情做,同事甚至無聊到一直在逛網拍,但反正老又大的公司,錢少事少,做越久的話才越有機會往上爬,加錢(但可能是要做個二十年之類)。
我自己也待過新創,錢少,事情沒有很多,但是每天都可以做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就是公司沒有賺錢,甚至可能每天要擔心它倒閉,一開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因為公司都是年輕人,大家經驗都不足,可能就是最後都是大家一起互相學習,今天要用什麼東西今天學一學就馬上做,馬上上戰場。
最後變成,自己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只能期待公司突然被大公司買走,或者就繼續混混噩噩,整天覺得自己好像在學東西,可是其實有點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有點像是無頭蒼蠅那樣,整個公司都這樣,也沒什麼成長空間。整天就是有點像是,對公司有那麼一點點希望,因為公司整天都在說,我們正在成長,我們募款到多少錢,但事實是,公司根本沒在賺錢,都在靠Funding之類的,一直誇下海口說一堆大話。(很多新創都這樣)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可能是個長期的歸宿,所以還是要時常戰戰兢兢,思考自己要怎麼找到下一個工作,要找個穩定的工作。
那到底有沒有可以一直做下去的方法呢?
接著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哪裡才可以繼續一直做下去?
*年紀越來越大,怎麼讓自己有價值?
*公司為什麼不栽培年輕人,反正都要花那個錢啊?
*科技推陳出新,自己越來越學不動,怎麼辦?
*身體越來越差,無法加班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想花時間陪家人陪小孩成長,哪來的時間?
*熱情真的可以當飯吃嗎?老闆又不在意?
*工作除了專業,還要懂的職場政治,心灰意冷怎辦?
*薪資有天花板,可是物價房價沒有天花板怎辦?
*人生好難,為什麼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這些問題也不是在台灣工作才會有,在英國工作,也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女性工程師也遇到很多,例如放了產假可能失去升遷機會的問題,或者沒時間陪家人等等。
那為什麼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程師們(我目前只知道軟體界)還是可以做到五六十歲,還是繼續有那樣的熱情呢?甚至還可以出書,拍影片,寫部落格,發推特,還有很多演講。
就我的觀察是,有的人就是自己出來創業,自己開公司,所以比較自由,也不會有很多前述問題。他們創業也幾乎是因為自己在業界小有名氣,出來創一些顧問公司,或者接案。
那問題來了,在業界要怎麼小有名氣?
光是要在某個圈子有名氣,就要不段參加各種meet up, 讀書會,甚至要一直寫部落格,寫技術文章,貢獻開源。這些都是時間,平常工作都已經非常忙碌,怎麼會有時間?
沒錯,就我的觀察,這些人都是每天下班後,假日也都花時間在這些地方上,他們可能很多是犧牲跟家人的相處,可能婚姻不順遂,或者比較晚才結婚生小孩。當然因為在歐洲,跟家人的相處是非常重要的,這邊也有保障一些parental leaves這樣的假,所以大家也比較有時間給家庭生活。
也有一些工程師,是透過拍影片,像是Youtube之類的平台,製作教學影片,或者講一些自己工作的內容,讓自己有知名度。
其餘的話,就是你做到比較資深的話,你在公司可能已經是manager level, 或者principal engineer, tech lead, 那他們雖然會很忙,他們也比較多是責任制的,所以在一些公司,只要團隊很罩,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例如團隊們都是self management, 他們可以信任自己的團隊,不需要一直監督花時間,也不需要一直跟上級報告,因為上級也信任他們。那這種狀況就是要整個公司都非常的進步,也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跟文化。例如在Google這樣的地方,就比較有機會這樣。
那如果不是在Google這樣的環境,又沒有什麼大公司可以去,怎麼辦?另一個辦法就是做Contractor, 他們就是一次是三到六個月或者一年的合約,這個在英國非常常見。甚至多約聘是在其他國家的,所以時間什麼也比較自由。
在台灣可能就比較困難,而且約聘也沒有保障。就像在台灣要接案,很多法規也沒有保障,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否則就是要用國際性的街案平台,但又可能有語言障礙,就是要先加強自己英文,另外還有跨國工資的問題,在其他國家像印度可能會開比較低的薪水,雇主就比較偏好選那些比較便宜的工程師。
這時候,就會有人說,那不能追求財富自由嗎?
#財富自由,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你要怎麼財富自由?投資?這個部分你需要有龐大的資本額,另外也有相當大的風險。除非你對於投資有相對程度的瞭解,也有足夠資本額,不然進入門檻還是相對高。
另外很多薪水可能不高,又有房貸車貸的人,更不太可能把錢都拿去投資。有錢可能也要拿來貢獻家庭,偶爾自己小確幸。
那如果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難道科技業真的無法做下去?那要靠什麼生活?
在Clubhouse那個room有人提到自己的朋友,辭職去開早餐店,賺的錢也不比當工程師少。的確,轉職是個解,但轉職很多人也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創業也都是風險,賣早餐ˇ早餐有人買。
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真的想要繼續做工程師,而且讓這個工作可以sustainable的話,就要有良好的規劃,例如發現自己在現在的公司學不到東西的話,要怎樣讓自己可以學到東西?跳槽或者跳部門?
在Clubhouse也有人提到,如果一直換工作,也害怕被僱主們列入黑名單,台灣這麼小,怕被人覺得沒有定性。
這個也是很能理解的,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想去Google, Facebook就去,大部分的老牌公司也是會在意這些傳統,要待幾年才是好人才之類的。
那就只能說,要嘛給自己定一個期限,在這間公司可能最多待個五年,然後在這五年內,希望達到什麼目標,如果達不到的話,備案是什麼,同時間,找幾間自己覺得很想跳槽的公司,看這些公司是不是會在意那些傳統,如果不在意的話,就往那些公司要求的工作技能發展,然後想辦法跳過去。
如果覺得跳過去門檻太高怎辦?想辦法在工程師的社團建立人脈,或者LinkedIn之類的地方,想辦法找到去那些公司工作的人,問他們,怎麼去,有沒有辦法去?我真心相信,這個業界,很多人都是好人的,我自己在LinkedIn上面也遇到很多人來問我我們公司的事情,或者職涯規劃,我還幫人code review過。
總而言之,就像我之前說過的,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選擇的,工程師這條路,並不是很容易,但如果自己想要繼續走下去,就要想辦法找到出路。
雖然可能中間會遇到很多心累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靠“熱情”解決,更不是像外面想像的,大家都是科技新貴。可以在辦公室吹冷氣,甚至在家工作,在咖啡廳工作。
只能說,人生很難,但還是要繼續過。既然都要過,那還不如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比較輕鬆一點點。
當然科技業裡面,除了工程師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職缺,由於我目前還沒有做過其他相關職缺,像是PM, BA, UI/UX之類的也有他們的難處,等我有比較多資訊心得再來跟想。
額定中間冷氣能力是什麼 在 Mio's Stu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嘔心瀝血的長文 #無業配
#異位性皮膚炎 #異膚寶寶
這篇的主題.....我想要分享很久了😂
今天終於有機會、也有資格打完文章了
宋寶經歷了將近一年
台北往返台中的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竟然已經是個「準畢業生了」 🎉
超級開心~~~!
今天回診醫生說:「他看醫生好配合呀!而且⋯現在皮膚很光滑了呢!」
兩位在旁認真跟診的實習醫生,也肯定的點點頭。
還以為這次用藥時間,要從12天拉長到15天一次
沒想到醫生卻說:
「 #接下來就不需要再擦藥囉⋯⋯ 」
一個讓我出乎意料、驚喜的宣判,就這樣在我腦海迴盪著⋯⋯⋯
(醫生開始交代如何做保養跟復發處理辦法)
聽到宋寶已經可以不用用藥、等於是個「準畢業生」時,表面上鎮定的配合醫生的說明,⋯⋯其實內心非常非常激動⋯‼️是感動的很想哭😭😭
(甚至打字的現在,情緒還是很滿)
從出生到現在一歲半的過程,跟異膚奮鬥的過程,彷彿昨日般而已⋯⋯怎麼一下子,孩子的皮膚竟然就好了、穩定了😭😭❤️
我不可置信般的聽著這個喜訊!🎉
- - - - - -
從宋寶滿月後,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就越來越明顯;但初為人母的我,反應慢了一拍,一直到他四個月才意識到需要看醫生治療。
那時候,我怪自己是不是太常帶他出門?怪是不是自己沒有勤奮擦乳液才會這樣?怪自己如果早點發現是不是就不會變嚴重了?母愛伴隨而來的自我檢討跟內疚圍繞著我
但自我糾結是無法改變過去事實的,我立馬跟已經是「異膚家長學姊」的親姐姐求救。
於是,我跟著我姐的步伐,帶孩子先看 #台北長庚的中醫師林胤谷。 每個晚上泡藥澡、濕敷、包藥,白天還要擦瓶瓶罐罐⋯注意濕度、除塵蟎、勤換床單、跟長輩不停溝通關於冷氣溫度還有空氣濕度的事情😂(異膚寶寶非常不能熱到喔),光是晚上濕敷包藥就要花上一個小時,擦那些瓶瓶罐罐更是油油膩膩(沾到的衣物還很難清洗)。這中間還要經歷產後的低潮、工作的壓力、夫妻間面對新生命的相處磨合⋯⋯種種一切,回想起來非常的不容易!
看了四個月的中醫後,皮膚有改善些許;那時候宋寶也差不多八個月大了,覺得他已經比較大了、有足夠的條件去看西醫時,再轉看 #台中中山醫院的賴柏如醫生。
就這樣,展開了我們「台北-台中」的看病治療之旅。
才剛看完用藥的第一週、原來那些中醫還沒看好的紅疹立馬消失外,皮膚也從粗糙變的光滑亮亮的‼️(異膚寶寶皮膚要像一般嬰兒般柔嫩是多麼困難的事)
不僅長輩對賴醫師的治療方法信心大增(異膚家長都能夠懂,來自長輩的壓力跟支持絕對也是痊癒速度的關鍵),媽媽我看到孩子皮膚變得「正常」,就好開心了啊!🔆
從ㄧ開始泡藥澡+天天擦藥,到第二個月回診的時候,變成做一休一;第三次回診的時候,再拉長成三天用一次藥⋯⋯就這樣,在醫生的專業判斷下,一次次回診時,醫生都會拉長寶寶皮膚對藥物的依賴和控制。
這個月回診前,宋寶已經拉長到12天擦一次藥就可以了。👏🏻
嬰兒時期,因為過敏,宋寶眼睛常常泡泡腫腫的,皮膚也這邊紅、那邊紅;甚至,今年五月時還經歷過流膿、流湯過的爛膚時期!😱 #異膚的治療絕對需要耐心跟信心,皮膚的狀況會起起伏伏,但只要用心照顧、配合醫生指示,孩子的皮膚會越來越穩定的喔❗️(給你們信心喊話💪🏻)
我看著宋寶眼睛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大,不再那麼容易因為ㄧ過敏就變瞇瞇眼,知道他的免疫力在上升;我看著宋寶皮膚變得滑嫩,不再是那個動不動就脫皮、脫屑的可憐孩子,知道他正在慢慢進步!
直到今天,醫生看了他的皮膚狀況後,直接宣告「不用再固定擦藥!」接下來回診只要觀察就好了⋯⋯
這個「從台北跑去台中看醫生」整整一年的看病過程,全都值得了啊!
身為父母,孩子沒有病痛的笑容,是最喜悅的事情了!❤️
真的很感謝當時幫我想辦法掛號到的親姐、把加掛名額讓給我的姐夫、感謝老公每次都開車來回一起陪孩子看病、感謝家人配合用藥跟照顧⋯沒有你們幫忙,就沒有現在的快樂寶寶🥺🥺🥺
當然⋯⋯最最感謝的,就是是非常非常有醫德的賴醫師!👍🏻 大大推薦啊💯
(不用我推薦,他本來的診已經爆了)
即使每次看診人數都超多,在這樣繁忙跟高壓的環境下,問診和說明時,都沒有一絲不耐煩!依然非常負責任跟有耐心的跟每個病患做說明和交代如何用藥!🥺🥺🥺
真的很感謝、也很佩服醫生的用心🙏
其實看病這事,講求緣分
我沒有特別追求名醫,但追求「在乎病患」的醫生
無論在哪邊、用什麼方法
只要能看好你的孩子的,就是好醫生‼️
現在很多醫生都轉作醫美了,這年頭還願意專攻皮膚病狀治療的醫生不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遇到有心、有醫德的皮膚科專家更是難得!
不推薦不分享,真的對不起自己對不起醫生啊~~~🙌🏻
加上三不五時就蠻多人會私訊問我關於看醫生的事情
以下就ㄧ次整理幾個資訊
給有需要參考的媽媽
希望你們的寶寶也健健康康,有漂亮強壯的皮膚喔!🤝
🔴Q. 怎麼選擇醫生的?他們很厲害嗎?
我都是跟著我姐的步伐。他做了很多功課,也看過台大跟其他人家說的名醫,結果都沒有辦法治療好她女兒的皮膚。這兩個醫生的名單,是我姐女兒親身實驗後精華出來的,的確也是媽媽社團很多人推薦的醫生。
中醫~台北長庚 林胤谷
西醫~台中中山 賴柏如
🔴Q. 為什麼要看中醫?後來為什麼又改看西醫?
單純是因為我那時候看了ㄧ些「類固醇戒斷」的文章後,就蠻抗拒寶寶小就用西藥,也很擔心如果無法抑制下來,假設哪天會爆發會變得更嚴重而不可收拾....所以選擇在新生兒時期,先用比較溫和的中藥試試看。
後來改看西醫,基本上也是跟著我姐的步伐,覺得中醫看的成效也差不多了,希望加速跟提升效果,就改看西醫(加上我覺得小孩已經脫離新生兒時期,皮膚有比之前好ㄧ咪咪)
🔴Q.兩位醫生怎麼治療?
其實我覺得他們的「治療邏輯」是差不多的!
外面醫生就是「有病就擦藥」,治標不治本~而他們比較有一套自己的用藥時程跟安排
目的都是在「逐漸減少皮膚對藥物的依賴」,以及循序漸進的「養皮膚」,讓皮膚逐漸有「自我修護的能力」,就會降低過敏發作的機率
兩位都需要「泡藥澡」+「擦外用藥」+「濕敷」,只是ㄧ個是用中藥、ㄧ個用西藥而已!
當然,要看醫生對專業的判斷,每個人的療程都是不ㄧ樣的喔!不要自己亂用藥喔!
(宋寶看中醫時要濕敷包藥,看西醫就不用,但我知道有些看賴醫師好像也要包藥)
🔴Q.療程會多久?
療程要看人,有人快有人慢,久的好幾年,就是當維護或是觀察吧!
宋寶的中醫,平均兩到四周回診ㄧ次,總共看了四個月
西醫第一次ㄧ個月回診,第二次隔兩個月再回診,第三個月三個月後再回診...以此類推,大概ㄧ年就穩定下來,很幸運!
🔴Q.看病貴嗎?你花多少錢呢?
中醫每次去都是三千五千起跳,加上還要買特殊品牌的繃帶,加總起來也是幾萬塊喔
西醫沒有超過兩千,西醫平均ㄧ次才ㄧ千內吧!除了藥膏沒有用其他的輔具
(看你拿的藥劑量,像今天看診才花ㄧ百五~~~有史以來最低!)
🔴Q.看完林醫師再看賴醫師,有反撲嗎?
我想這個是看林醫師的媽咪們最擔心的事情了吧!
「反撲」 ~大概意思是看完中醫後再看西醫,會讓體內的毒素大爆發,下次病發變得更嚴重,ㄧ去不復返之類的意思
在宋寶的這個案例中,完全沒有反撲!❌
反而是很順利的變更好了!🥳🥳
從中醫轉西醫的短短ㄧ週,皮膚完全變了另外ㄧ個人,我很驚訝!😍
之後皮膚比較不穩定時,也沒有到像社團分享的那種反撲
(只有中間五月有ㄧ次他的腳我沒有及時處理,那時候變成流膿)
所以擔心會反撲的媽咪~宋寶的案例可以給你們信心喔😊
(不過要不要換西醫,請還是要自己判斷跟決定喔)
🔴Q.台北跑台中不累嗎?有沒有推薦其他的醫生?
台灣真的交通很便利,台北台中其實很方便也很近,加上我跟先生自由業,時間安排比上班族容易,就算是ㄧ日往返,只要小孩會好,我就願意去!
有兩次,我就直接安排兩天ㄧ夜,當作小旅行,減少舟車勞頓的辛苦,也當作跟孩子旅行的回憶。
印象中台北新光醫院也有醫生的治療方式很像,但我沒去看過也忘了名字,抱歉~~大家可以善用估狗大神🙏
🔴Q.兩位醫生還掛得到號碼嗎?
林醫師~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醫生看診日的「平日下午四點」就可以現場去加掛,通常這樣都會看得到喔!如果到了晚上六點後才去,可能就會等很久又掛不到~
賴醫生~我是去年9月決定要改看賴醫生,那時候上網查,發現到12月都滿!甚至隔年1月也完全掛不進去~也就是三四個月內都不可能看到醫生!!😭
而且有開放特定時間統一預約後面的日期掛號,我心想....應該沒機會了吧!後來是因為我姊姊跟姐夫有幫我拿到加掛單,才有辦法在十一月底時看到賴醫師!(感恩的心💕)
🔴Q.求能掛到賴醫師診的方法?
1.有熟人幫你拿到加掛單:
拿到這張有醫師簽名的黃色小單子~就彷彿拿到通往康莊大道的金鑰匙啊!有了這張就可以排隊加掛~不然是看不到的喔!(因為醫生的看診量已經爆了)
(也不要為難我、問我可不可以幫拿加掛單喔)
2.ㄧ大早去排隊,求得當天現場掛號的機會:
關於這點我比較沒有認真做功課,聽說好像要凌晨五六點就到.....
網路跟社團有分享,我覺得也可以打電話直接問護理人員會比較正確喔!
因為聽說好像就算你現場去也有被拒絕的可能
3.直接掛賴醫師在彰化的門診:
我姐就是這個方法跟賴醫師搭上線的!
她超瘋、超偉大!
因為我姐要帶女兒看的時候,台中的門診也掛不進去。
他發揮了金牛座的研究功力後,發現彰化門診有機會
就ㄧ個人背著女兒,從台北新店坐車大包小包前往到位在彰化海邊的醫院(聽他說很偏僻遙遠),到現場排隊掛號,拿到了兩個月之後的門診號碼!
之後醫生知道他的求醫過程,就很很貼心的主動提出,可以轉診到台中看的提議(感恩的心AGAIN🙏😭)
- - - - - -
【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指南】
✅勤擦乳液:
新生兒時期ㄧ天才擦ㄧ次,後來發現原來這樣是不夠的~
異膚的特色就是「超乾」,不能用常人的標準來看!
後來我配合積極治療時,我ㄧ天會擦5次左右的乳液!
幾乎是每換完尿布就會補擦全身~這樣才叫夠勤快喔!
平均ㄧ個月至少用掉ㄧ條200ML的才過關喔~~
(因為他們皮膚真的超乾!異於常人)
甚至現在他皮膚穩定多了,偶而我會幫他拍ㄧ下天然的玫瑰水補充水分,再上乳液(少許幾次這樣做,非常態)現在一天2-3回乳液~
✅選擇無味無添加的乳液:
其實賴醫生說凡士林(就是美國原廠那個品牌)是最好用最純粹又便宜的滋潤劑!
怕太過厚重的話,也可以考慮其他比較天然的品牌喔!
基本上有香味的乳液就可以掰掰~
宋寶是用醫生推薦的「雅漾舒緩乾癢霜滋潤型」,已經用掉十條以上,請記得買有保障的通路確保品質,我買過MOMO代理進來的的都很正常,但曾經ㄧ次誤買奇摩個人用戶商家賣的的,會有ㄧ個說不出的怪味道。
✅濕度維持在55度左右:
認真開除濕,尤其北部~真的很濕,容易變成細菌還有塵蟎的溫床
只要下雨,就ㄧ定要開!對容易過敏的人來說,乾爽的環境比較舒服喔!
✅空淨機開著:
說實話,這點我自己比較沒有特別顯著感受,宋寶沒有到那麼嚴重的敏感,所以好像有沒有開我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差異。
但我姐的女兒有沒有開空淨機,就有明顯的差異!我老公對空氣的清淨度感受也有差異,有開的時候,他說整個人~眼睛跟鼻子會比較舒服。
關於品牌的選擇:
我們家客廳放LG大白、房間放coway;我姐則是有四台,分別是海爾(有除甲醛功能)、Honeywell 、安麗、小米(他說小米很無感,不太推薦,其他三台可以,有HEPA的話,效果應該都差不多)
✅溫度要恆溫,冷氣必開,暖氣大忌:
大部分異膚都蠻怕熱又怕冷還怕濕(有夠嬌貴),尤其嬰兒都很怕熱,即使是現在秋冬了,我們家晚上偶而睡覺還是會開上個四個小時冷氣,讓宋寶比較好睡。
夏天更不用說,只要ㄧ點點熱,立馬蘋果臉,嚴重者,有些人手肘就會開始紅、身體開始癢喔!所以絕對不要讓小孩熱到~會起熱疹+引起其他過敏反應
去年冬天我白目就開了幾天暖氣,結果⋯⋯宋寶皮膚就發作了😂😂所以媽媽們,忍耐吧!
✅隨時保持乾爽跟擦汗:
如題,最好帶著純水濕紙巾或是小毛巾,勤勞的幫孩子擦掉身上和臉上的汗水和髒污(擦完請記得用乾後上乳液),有助於減少皮膚對外界污染源的接觸機會喔!
✅紫外線燈消毒:
我姐還買了就是月子中心會照的那種紫外線燈,對於殺塵蟎殺菌有用~尤其適合家無日曬無充分陽光的北部人,這個可以有日曬效果(圖片放在留言補充)
✅烘衣機:
因為現在空氣污染都很嚴重,加上換季,可能會有蟲在衣服上產卵😨爬文後,發現最多人推薦惠而浦的烘衣機,據說烘完會有曬完太陽香香的感覺!而且平均下來烘乾一次只要幾塊錢。但是~這一台比較適合家裡後陽台空間夠的人,所以退而求其次,選了也蠻多人推薦的LG的乾衣機,體積跟外型和功能都還不錯,也少了曬衣服的時間、減少衣服放在外頭又二次污染的機會。(如果你們在中南部、又非城市、那麼日曬一定是最好的)
✅洗衣精:
小孩跟大人衣服絕對分開洗,(但沒有用不同的洗衣機),布尿布也是自己ㄧ批ㄧ起洗,所以等於會分三個大藍分裝髒衣物(大人/小孩/布尿布)
洗衣精也有可能會殘留到衣服,引起寶寶的肌膚過敏;不過宋寶對洗衣精的敏感度沒有很高,但我姐小孩的實驗結果有差,只要不是用專門給小孩的洗,皮膚就容易過敏喔!
品牌推薦:小孩用nacnac綠色那罐,沒有味道的~從出生用到現在沒有換過。
大人的我比較沒有固定牌子,有時候也會用小孩的ㄧ起洗,最近則是用歐洲品牌比較天然的皂類下去洗。
✅洗水塔管線&安裝濾水器:
宋寶出生前,我就請專門清理水管的公司把家裏的水管全部清洗過!沒錯~就是連「水管」都要清洗喔!洗出來才發現真的很多髒東西呢,洗過的水管出來的自來水才會乾淨。如果你們家有水塔,那水塔最好ㄧ起清過!
無論是廁所水龍頭、廚房、洗澡蓮蓬頭,我都有安裝拋棄式濾芯的淨水器,這個也非常建議媽咪們要安裝,你會發現原來自然水那麼髒~~~尤其有泡藥澡的寶寶,用的水有沒有乾淨也許也會是個影響的關鍵喔。
✅毛巾跟床單要勤換:
嬰兒床我用包巾舖著當床單,每天用過ㄧ次就換去洗!
大人床單ㄧ周換ㄧ次,比較積極時,我自己睡的枕頭套ㄧ週會換兩次!
擦身體的毛巾(包含大人的)我都擦過ㄧ次立馬就丟去洗,不隔夜的喔!隔夜會滋生細菌~
洗臉毛巾我都用拋棄式的,大概2天換一條新的
✅定期清塵蟎:
ㄧ週會至少用ㄧIRIS次吸床墊&枕頭&棉被,作為基礎的保養。
每三個月會請專家來做大清理(我找塵室獵人),把床墊、客廳沙發都吸過。
✅天天吸地拖地:
沒有時間的婦女,可以用掃地機器人吸地。我自己是用DYSON的V8吸地
拖把的話,我是買品諾的蒸氣拖把,蠻好用的~👍🏻
他的布面是拋棄式的設計,髒了就可以丟,比傳統拖把拖起來要衛生喔!
而且蒸汽高溫可以殺菌&去油,用起來更乾淨、安心!
✅拒絕不良糖類&飲食的建議:
攝取過多的醣類比較容易讓身體老化跟比較容易過敏,所以我沒有給宋寶吃糖果(只喝過兩次養樂多,發現太甜後,我就沒有給他喝了)
平常我是給他吃五穀米或是糙米,還會再添加些許藜麥ㄧ起煮,早上除了有時候會吃水果,澱粉的話則是會有地瓜、水煮蛋,偶而會有吐司或是麵包,少吃加工品,多為原型食物。
ㄧ歲後,有給他補充吃益生箘&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增加體內好菌。
母奶沒間斷的喝了八個月左右(前面三四個月是新鮮母奶,後面是保存起來的凍奶),會搭配配方奶,奶粉前面喝啓賦水解,ㄧ歲後喝美強生。
✅充分睡眠&保持好心情:
這點是心理層面的,心理層面跟過敏反應也有很大關係!
只要壓力大,就容易過敏!這點在我老公身上已經實驗很多次了
(以前只要我跟他吵架,他那天馬上過敏🤣🤣🤣)
睡眠上比較無解,畢竟每個小孩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ㄧ樣,我就是盡量讓他睡,沒事不會叫他起床(但他還是蠻規律地在九點左右會醒來)
保持小孩好心情部分,我都盡量用正面語言跟他溝通,比較少用大聲斥責跟否定的說話方式,可以的話,每天會讓他出門走走,呼吸新鮮空氣。
- - - - - -
這篇真的打得超長的!因為這ㄧ年多,太多媽媽私訊問我異膚的醫生選擇還有日常照顧的事情了~~終於有機會可以ㄧ次整理完給你們!
如果你能耐著性子看到這⋯⋯⋯
我相信,ㄧ定是在你的星球上
有那麼ㄧ個需要用心呵護的玫瑰花在等著你吧:)🌹
「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毛蟲是我除掉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哀怨,她的吹噓,有時甚至是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小王子》
祝 所有玫瑰花都茁壯的生長 💕
Mio 2020.11.12
Ps,
1.有需要的直接轉分享,註明出處就好,如果看完有幫助,那就是我打文的目的囉:)
2.對比照,請容許我只放上局部並打碼
3.非專業醫療人員,純真實經驗分享,如有謬誤,請包容指正。
額定中間冷氣能力是什麼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強總裁:制度是我們的信仰】
杜書伍砸50億蓋新總部 管最多的為何是一面窗簾?
文章出處:商業周刊 /作者:張庭瑜整理 /攝影:郭涵羚 /時間:2019.10.30
大家總說領導人應該「抓大放小」,但是,最近宣布將斥資逾50億元、在南港蓋新總部的聯強總裁杜書伍,卻告訴商周,他為這棟大樓花最多時間溝通的一件事,是窗簾。
去年剛度過30週年的全球第二大3C通路服務商,近年布局數據中心、資安、雲端等領域,交出營收連續第三年創新高的成績,毛利率也從去年的3.78%提高到今年第二季的4.33%。雖然,受美中貿易戰衝擊,聯強第三季營收成長下滑,在企業普遍為全球經濟前景憂心下,杜書伍仍決心投入超過1年淨利的75%蓋總部。
這是他口中「百年的事情」,意指要讓這棟樓的投資價值歷百年而不衰。籌畫過程中,也體現聯強30幾年來,無論是賣規格化的手機、電腦,或者是近年切進少量多樣、客製化的物聯網以及雲端服務,背後所奉行的同一套信念:制度化管理。
從一面窗簾,看杜書伍這位「細節控」,如何由小見大,貫徹「規格帶來效率」的經營思考。以下是他口述摘要:
柱距、坪數模組化
連蓋辦公室都有SOP
聯強很重要的文化,是不斷的從經驗中去整理、提煉,變成一套一套的知識,然後知識就可以成為公司決策的一套制度。所有東西都可以制度化,這是我們的信仰。
過去,我們在全球蓋了很多運籌中心、辦公樓,漸漸整理出一套蓋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把公設、格局、租金跟物業費都涵蓋進來計算,就能夠比較不同大樓的「每工位使用成本」。
第一, 我們很注重柱子的距離。這次我跟他(建商)講,(柱距)可不可以多給我20公分?20公分就差將近20%的座位,我本來可以排5排(座位),變成排4排。大家都不注意這個,所以使用坪效很差。
第二, 我們對房間格局有一套標準規範,只有大、中、小3個尺寸,可以當辦公室、會議室、儲藏室等等,涵蓋所有用途。大房間可以坐12個人,也可做高階主管辦公室;中會議室大概是6到8人;小空間大概(容納)4人。
所有的東西都設想好,就是這樣的規格,不需要第四種。像這個辦公室(指目前租用的總部),我們住了30幾年,格局幾乎沒有變。在我們這個行業裡面,其實,學會了一個法則,就是要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才能夠讓很多人會用。
做系統的人都知道,一定要模組化,模組化代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換。而客製化就是,那我到底要兜多少東西?就像套餐,前菜有3種,你要選哪一個?後面的甜點,你要咖啡還是茶?好像在玩拼圖,但它有個規則,所以你很好拼。系統要能夠大量去銷售,一定要走到這樣的階段。
我先講一個故事。1978年,我負責推廣英特爾micro process(微處理器)。第一件事,是開課訓練客戶的工程師,後來我規畫了怎樣報名、報名費怎麼收、上課時要準備什麼東西等。
整個流程的SOP設計好後,就叫助理去做,我就去忙另一件事。(但)當我回過頭來再看課程,已經零零落落,把它弄好後,再回去看我原本做的事(指當時在神通電腦負責快訊),也是零零落落。
那時我就問自己,我杜書伍這輩子只能做2件事情嗎?只有在這2件事情上來來回回?假如不是的話,我應該要注意什麼?
不是建完制度就沒事……
重點在養成紀律、隨時優化
後來,我就盯著他(助理)養成習慣、上軌道。因為習慣還沒有養成,就會有一搭沒一搭的,到後來整個SOP就不存在了。這是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體悟到的管理重點。
我們(聯強)的組織怎麼做?首先,公司每一個人都要做月報,整理他的經驗、角色扮演,告訴我這個月做了什麼、看到什麼、發現什麼,這個就是整理的功夫。
第二個是,我們很清楚,運作人員每天要不斷處理他面對的事物,其實沒有比較長的時間能夠靜下心來做規畫。我們政策是把分工拆開,總部有規畫人員,不斷蒐集每個國家的經驗,整理轉換成制度,制度又把它轉換成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然後再給運作的人去用。
我們把經驗變成知識,把知識變成制度,制度變成我們的ERP,現在總部大概近400人在做這個事。
制度就是公司的know-how(訣竅)所在。很多人排斥制度,其實他就是排斥know-how。know-how怎麼樣轉化成公司優勢?一定是要變成制度,讓大家去用它,然後產生對外的競爭力。
為什麼常設總部有這麼多人在規畫制度?其實它不斷優化,不是說一個事情好像做好了,然後就一勞永逸。要隨著外在時空、環境的變化,再加上經驗累積,不斷優化。
我們在買總部(討論設計)時,為了窗簾溝通很久。(因為)你走在馬路上,稍微注意一下,每一棟大樓都變得非常難看,就是窗簾,高高低低。
窗簾漏光、節能效果
考驗領導人連貫思考能力
除了美觀,要是不預先考慮好的話,窗台和窗簾中間一定有縫隙,不會完全契合,就會漏光。因為我們做事情常是分階段,外牆是營建去做,窗簾是裝修去做,然後使用者進來的時候,一看就傻眼了。這些都是連貫思考的問題。
商周問:窗簾漏光,影響會大嗎?
會干擾到員工的視覺,就會影響到他的感覺,然後室內燈光開得很亮,但感覺很暗,那整個辦公室的氛圍,就不是很舒適。我的理念是,辦公室就要簡潔、優雅、明亮。
我們(未來總部的窗簾)是5層的,一片玻璃,後面再鍍一層膜,惰性氣體放中空(間),然後再一片玻璃,後面再一個百葉(窗簾),接著再一片玻璃等⋯⋯。
玻璃下面有一個小細縫,室內冷氣透過小細縫灌進窗內,外面進來的熱氣被推上去,在天花板小細縫排出去,進入迴風系統,節能效果非常好。其實仔細計算,長期下來,花這個錢是值得的。
買一件衣服,可能穿3到5年就可以再換,但是一棟樓可能是100年。若不(在使用設計上)投資,去蓋一個10年以後就會落伍的東西,那麼折舊下來成本更高。所以一開始,你可能要增加20%的營建費,但你可以(用)100年。
商周問:但是這些細節,需要由領導人來做嗎?
第一個就是新的事情,我一定會跳下去參與,因為,我自己也必須要了解新的事情,否則根本沒有辦法做判斷。
另外一個是,使用頻率低的,我會親自下去督導。使用頻率低代表,你經常會忘掉以前怎麼做,例如找辦公室,大家都沒有經驗,一輩子也不會買幾次房子。
漸漸我就會把它交給規畫單位,我會盯著他說,你們已經接手這個東西,所以就不斷往前滾動。我不會被老的事情綁住,除非是金額很大、不常做的事,那我會看著說他們有沒有注意到。
推測未來會怎麼樣?
用長期思維整合各部門
做一個CEO或者高級主管,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叫作整合。因為(不同部門)功能跟功能之間的搭配,往往會有gap(斷層),做為一個高階主管,因為你懂各部門的情形,你就要去做整合。
我們的組織架構或者機制,大方向在早期就定下來,這也是因為我比較會長考,有好多東西我會去推演說,5年以後怎麼樣?10年以後會怎樣?我不斷去拆解這行業的架構,拆成一個個element(元素),每一個都會去優化。然後,隨著外在環境,這個element本身再去做比重的變化。
所以萬事都可規格化,某種程度的「萬用」,在聯強裡一直是存在、慣用的概念。
原文網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Article_mag_page.aspx…
#連結閱讀:
1. 聯強連續17年獲台灣最佳國際品牌
http://bit.ly/2pm4uIc
2. 聯強經營策略=人才X系統制度X營運知識
http://bit.ly/323DSsw
3. 聯強全球營運總部 2024年落腳南港
http://bit.ly/2kl5oSy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18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2,4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額定中間冷氣能力是什麼 在 好奇!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冷氣噸數大一點比較省電?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digitalhunter wrote:額定冷氣能力標示值(kW)11.0額定中間冷氣能力標示值(kW)4.95額定冷氣能力消耗電功率標示值(kW)3.200額定中間冷氣能力消耗電功率 ... ... <看更多>
額定中間冷氣能力是什麼 在 [心得]研究變頻冷氣個人感想(額定能力) - 看板E-appliance 的推薦與評價
前言:
此為小弟個人之心得,對於近日欲購買冷氣,店家品質參差不齊有感而發
且夏季來臨,很多人將遇到同樣的問題故整理所看所聽所問,望購買變頻的版友有所助益
除了賺賺P幣,更不想讓大家要省沒省到而渾然不知!
但小弟為法管生非本業,若有疏忽錯誤請不吝糾正。
一、大家買變頻冷氣,第一訴求不再是價位,而是夠省
二、雖然較非變頻價差非常大,但欲使用很久(N年、長時數),故以長期攤平電費為計
三、熱源變動大(客廳、營業所)、坪數大於一定省電會有折損這一定要知道
~~~~~~~~下面所述請"參考"就好~~~~~~~~
A."額定能力"絕對應該是挑選變頻冷氣的關鍵
傳統定額冷氣,舉例家裡某國際牌窗型冷氣,額定冷房能力 3550kcal/h,大家挑選時
沒有多大問題,按所須坪數安裝即可,大家都知道。
直流變頻冷氣卻非如此,雖然各家都有提供冷房能力的range,但多不強調額定能力者
,所在多有。許多商家皆以最大冷房能力為消費者挑選冷氣,雖有預留,但究非以額定能
力為計。
引述某空調討論網 kjs0319所言:
Re: 變坪式冷房能力計算請益
以下是個人看法,提供參考:
(1)變頻冷氣機的額定能力如同定速機,是指該機體的等級。
不同等級可能使用不同級數的壓縮機、馬達、散熱器。
(2)變頻機的優勢在於壓縮機的轉速是可變的,搭配DC馬達的無段風速,可做能力輸出範
圍的改變(下限~上限)。下限能力為滿足「恆溫」而設,會因壓縮機回油、凝露的影響而
受限;至於上限值則為滿足「速冷」而設,壓縮機會以超速運轉提供足額的冷媒循環量,
只要安全性確認OK,短時間內的運轉是可以被允許的。
一般冷氣機的規劃比較建議採額定能力去估算,以最大值估算時機體可能需長時間處於
超頻狀態,不僅對壓縮機不好也比較耗電(等同汽車長期在超高速下疾駛)
(3)「大金FTKE25BVMT是1100~2750kcal/h,額定1550kcal/h,而日立RAS-20GC則是880
~2800kcal/h,額定2000kcal/h」應該是倆者壓縮機等級不同,只是在上限值設計時,
大金的機體是採大比例的超速模式運轉吧!
不夠客觀?參考一下東元變頻冷氣挑選解說ppt(網路引述)
https://www.teco.com.tw/ha/file/encyclop_image/Air_Conditioner.pdf
最小能力:當室溫接近設定溫度時,壓縮機低速運轉,較省電
最大能力:當室溫與設定溫度差距大時,壓縮機高速運轉,具速冷速暖舒適效果
為了發揮變頻的省電與速冷(暖)優點,不能以最大能力去選用變頻冷氣機,應
以標示額定冷氣能力,配合房間坪數及西曬頂樓等因素進行冷氣機之選用依據.
例如MA725BVY額定冷氣能力為2500(1460~3000)kcal/h
應以2500kcal/h為基準進行房間坪數匹配選用.
再看一則公交會處分某牌廣告不實處分書(抱歉,不是攻擊該牌,只是講述重要性)
https://www.ftc.gov.tw/FTC_ADDS/upload/2005480/0951208_002_095d164.pdf
其中第五頁
XX牌其額定消耗電功率每小時為942W(即0.942kWh),惟測試結果顯示第0.5小時耗電量
為0.896kWh,即前1小時之平均消耗電功率為1792w,為其額定消耗電功率之1.9倍,顯失
合理,該不合理現象明顯增加本案定頻冷氣機於測試時間(計4小時)之耗電量,故被處
分人所稱變頻冷氣機比定頻冷氣機省電59%係以該等數據計算所得,亦不足採。
結論:
定額(冷房)冷房能力絕對是挑選關鍵,而非店家所稱最大冷房能力,從上段截文,
即可得知以最大冷房能力購買變頻,不會省到什麼錢!
故挑選變頻冷氣應以額定能力等於(建議略大於為佳),一來做到壓縮機非超頻運轉
,二來真正達到所須冷度並省電。
EX:以東元pdf圖四可知,假設定頻(額定能力2500),等於、越大於冷房所須能力2450
,將不會使壓縮機最高頻運轉,使到達設定冷度所須耗電降低。(即最適能力來冷房)
若以額定能力2500,冷房所須能力3000。雖然變頻可以做到880~3430,故還是可以
冷房,但可能壓縮機將如同傳統定額一樣不斷、或常常運轉了!
PS:達到冷房能力後,壓縮機會以低頻運轉,然室內未製造低頻所須冷度時,往往會
停機,可能多少還是會停停走走。這點購買變頻時可以多方詢問專業店家(好像
技術上在所難免。)
這就是「冷氣最小能力大於熱負荷」,也是技術上所說的「Thermo OFF」---可能得
考量最低頻所生冷房能量與人體、電腦、檯燈所生熱房能量...這太複雜小弟覺得注
易到就好。
B.變頻的range,最大係為達到速冷,最小係為達到恆溫。
從這裡更可以知道不能以最大能力3430來計算適合坪數。速冷只為達更短時間冷卻
房間,減少壓縮機高頻運轉。
(1)所以以額定能力選定所須後,該機range最大值越大越好
(2)恆溫也亦如是,最小值越小越好,表示到達所須溫度後進入恆溫,以最低功率維持
PS:國家檢測是以長時間持續運轉為主,故可得知最大冷房能力與其下之EER(節能網站)
https://www.energylabel.org.tw/purchasing/product/upt.asp?p0=1
C.安裝方式不同傳統冷氣,慎選商家與售後服務。
(抽真空、管線、水平、易保修)
0.8mm厚度銅管、日制台制大陸制、三伸住友避仿冒(mato非moto)
喇叭頭光亮、無毛邊、忌連接頭
R410a專用錶組、扭力扳手、真空泵浦必備工具----這三樣可以先詢問店家有無,畢竟有
的店家還是有未全部使用上述工具(老了沒注意、偷懶、疏忽了等等原因吧)
D.注意事項
EER質、額定能力、變頻範圍、安裝所須標準零件、最高最低消耗功率、附加功能、
實際使用者心得、師傅專業講解、售後服務,最後才是價位(力求公道而非只要便宜)
坪數建議以日制kcal/h計算,避免台灣商家以不同標準浮誇BTU(實噸、虛噸)算計
PS:政府方面早有要求一標準單位計算,業者未為之而已(可能是習慣)
還有既然是長久使用請定時保養,免得灰塵等等造成壓縮機熱當...結果花更多...
(要記住變頻的零件好像是比較貴的樣子)
總結:
能省多少可能還在未定之天,就給變頻冷氣一次機會吧~
對於變頻冷氣,請多加注意額定能力
冷氣不會有無限的小宇宙讓你無止境燃燒...XD
----------------------------
對於商家欲賣變頻冷氣,對機器的適用卻比消費者還不了,實在很不解
請貨比三家,跟師傅、商家交流討論越多,真真假假之間,你會瞭解不是電器行就可靠..
有為消費者預算,不顧適合機型,只為獲取更大利潤
有為避免將來不冷糾紛,一概以大許多而非適合的機型建議
有為不比消費者瞭解該冷氣適宜為何,順著消費者走
以上為詢問三洋十五年老師傅、日立三年師傅、水電工、大小網路文章心得...
有了這些基本常識,相信消費者不再處於被動,若有疑問可以再進一步研究!
對於店家該賺的,請不要吝嗇^^"(若認真安裝解說服務,花比較貴也才有價值)
--
∮╦—╦═—╖﹁ ╓ ╥─┬╤╦┬─═╦═ ﹁
╒╕ ∕◢▎║ ▋▎║ ╠╓╨┐─┴╕╦┴╩﹣─╡
╭╤╬┴─╤╒═ ╪╴––╖ ║ ▉│▋▎▏ □■ ▍│
Ξ│ ║ ╞÷▕《L.T》 ║ ║ §S.P§﹨
╰┴┴╩╩┴╚╗─╕︹╤︹〒Φ〒╙═︹┴─═╩–─ ︹┬︹ ╝
╱⊿﹍╱/╱﹎╱≡≡ Θ╧Θ..........Θ═╙ ≡≡⊿∕Θ═Θ......by 火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3.145.15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