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後遺症: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台灣從5月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防疫在家,靠打電玩渡過漫長時光,轉眼間暑假過去了,即將開學,你家裡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
宅在家期間對我們身心的長遠影響,似乎現在才浮現。例如,螢幕成癮問題。疫情爆發前,家長們從來不用擔心螢幕時間的問題。不是因為紀律嚴明,而是因為生活中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天氣好的日子可以游泳、可以跟朋友打球,天氣不好的日子也有各種室內遊戲場、購物中心裡的遊戲區可供選擇,家裡兩個小小孩,七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壓根兒不會主動想去看電視或玩電玩。
但是疫情爆發後,這些活動都沒有了。居家防疫期間,兒子開始跟同學連線玩「太空狼人殺」,女兒開始在迪士尼頻道上看「米奇妙妙屋」。我跟女兒約法三章:「每個週末可以看三集米奇妙妙屋」,但每次關掉電視時,她總會撲倒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哭至少半小時。兒子的談話內容也總是圍繞著狼人殺遊戲打轉,好像對生活中其他事情都不感興趣了。
跟媽媽朋友們聊天時,我開玩笑地說:我的小孩玩電玩、看電視上癮了。她們都表示有類似的困擾,我們互相表示同情,但都解決不了問題[1]。
■電玩的回饋造成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多巴胺」是人類大腦的一種酬賞物質,當我們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玩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2]。
■「成癮症」有兩大條件:耐受性和戒斷症狀
▸耐受性
指的是成癮者必須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玩遊戲,才能帶來快樂感,這代表主掌情緒中樞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已經受損。
▸戒斷症狀
則是指只要不打遊戲,就會出現焦慮、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暴力、自殺傾向。
不過,與菸癮、酒癮、毒癮這類的「物質成癮」不同,像網路成癮這類的「行為成癮」並沒有讓人體攝入像尼古丁、酒精這樣的額外成分,但在精神醫學上看來,也確實影響到大腦運作,達到精神疾病的等級。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正式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也追隨WHO的腳步,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之內,加以預防及推廣相關輔導治療[3]。
■「電玩成癮症」: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說,「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會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假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比較容易「成癮」。
▶大帥,被媽媽帶來安南醫院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但媽媽卻一直駡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
王文隆醫師表示,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到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的責駡,處罰與禁止,若造成個案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們,應把玩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所以更應迅速就醫,就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因此日益嚴重。
個案中的大帥在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真正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王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許多,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暗黑淵世界[4]。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
為了解國內學童、青少年手機成癮情形,「國衛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萬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113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手機成癮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明顯較長,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較高,手機遊戲成癮的國小學童中,有21.4%願意花錢購買手遊點數或寶物,國中生為36.3%,高中生更高達42.2%,遠遠高於一般學生的消費意願。
▶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
只要回答4個問題,每項敘述可選擇1(極不符合)到4分(非常符合)若得分超過10分以上,就可能有成癮風險。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題目如下:
1.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2.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
3.在過去3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
4.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5]。
■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
▶「網路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
根據世衛網站的資訊,包括打線上遊戲(digital-gaming)或電玩(video-gaming)的行為,連續長達12個月以上,已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學習和工作等,並危及身心健康者,就可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症。
「這個問題被關注十多年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網路成癮後的症狀和酗酒、吸毒很像,都有戒斷問題」,「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說,令人擔心的是,臺灣、大陸、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臺灣兒童和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上網時間早已名列全球前茅,很需要提醒。
根據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民國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可發現,全球青少年網路成癮高風險比率約為4.6%,台灣的網癮高風險族群,國小為9.9%、國中19.2%、高中職19.4%,均較其他國家高出甚多。以假日實際上網時數來看,國小平均3.5小時、國中5小時、高中職6小時。
研究「網路遊戲障礙症」的林煜軒醫師,曾以8000名青少年網路玩家為分析對象,發現經過專業診斷後,被確診的比例是3.1%。[6]。
■遊戲成癮具體有哪些表現?
《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確診遊戲障礙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以縮短。
現行標準中一共列出了9種症狀:
1. 完全專注於遊戲
2.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的時間
8.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7]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
「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8]
■網路遊戲成癮是警訊,家長應及時介入
「桃園療養院」邱献章院長表示,網路遊戲成癮這個現象或許可發揮預警功能,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孩子的心理危險因子或精神疾病。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林峯立醫師提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家長務必帶孩子就醫,經由謹慎且完整的評估,再採取不同的介入協助方式。
林峯立醫師強調,即使沒有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家長們仍需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
除了積極就醫外,他提醒家長,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家人更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加強溝通技巧[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親子天下)「居家防疫後遺症:我的小孩電玩成癮了嗎?」: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857
[2](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為什麼別人小孩打電動不會成癮?彭菊仙:把孩子從電玩拉走,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488
[3](數位時代)「電玩成癮「5年增3成」!不上網就無法生活,科技發展何以讓網路難以戒斷?」: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99/internet-addiction
[4](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電玩成癮症 人際關係困難者較高比例 醫呼籲尋求專業幫助回歸正常生活」:http://www.tman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796
[5](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 「4題判斷你家的孩子有沒有「手機遊戲成癮」,10分以上即有成癮風險!」: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17989
[6](Yahoo 新聞)「別小看網路遊戲成癮症 世衛已列入精神疾病」:https://bit.ly/3jwva2a
[7](風傳媒)「孩子一直打遊戲怎麼辦?心理師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4招帶孩子走出遊戲成癮」: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427615?page=3
[8](健康醫療網 )「你遊戲成癮了嗎?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覺」: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39
[9](健康2.0)「孩子整天上網玩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恐暗藏這5種精神疾病!」: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6168
➤➤照片
[2]
[10] (Yahoo新聞)「遊戲成癮成新疾病,有戒斷問題」:https://bit.ly/38vDWXy
▶圖說:網路遊戲成癮症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精神疾病 #成癮 #成癮症 #遊戲成癮 #電玩成癮 #螢幕成癮 #手機成癮 #手機遊戲成癮 #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遊戲障礙症 #多巴胺上癮
衛生福利部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 衛福部心口司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 署立桃園療養院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性治療師何慕詩指,性上癮主要是心理問題,患者享受那種性愛所帶來的心理及生理上的興奮感覺,但成因各異。有可能是成長環境導致性觀念扭曲,在一段關係中,只重視性,不重視愛;又例如不懂得尊重女性,都可能是患性上癮的原因。家庭醫生及性治療師方陽補充,男、女患者的成因未必相同,男士有可能是滿足「大男人」心態;而...
額葉受損治療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出黑暗的世界吧 朋友】
雖然目前全世界正受到疫情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也受到大小不同的衝擊;但至少,我們每天仍然能跟心愛的人在一起過生活。但有一些家庭的人,他們甚至正面臨著生離死別的傷痛,這份難過、不捨與受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在感到每天在家裡有做不完的工作、每天都跟孩子困在家裡感到很煩躁、緊張、焦慮之餘,希望大家在晚上靜下心來時,也能感謝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跟親人在一起,吵吵鬧鬧地過著每一天,謝謝上天讓我們今天能健健康康地在一起。
下面這位來信的媽媽,先生在半年前不幸發生意外,被判定腦死,卻有著一位一直不願意放棄兒子的婆婆。持續用更多藥物治療,拖著生命跡象不穩定的先生,讓她對先生感到更是心疼與不捨,內心苦苦地被折磨著,無有出期...
………….
羅老師你好
團隊的成員你們好
有件事一直困擾的著我,雖然無關教養,但我實在找不到人訴說,如有打擾深感抱歉。
我的先生雖然醫生判定是腦死,但是我的婆婆一直不放棄任何的希望,所以我先生目前必須依靠儀器及藥物才能維持生命跡象,至今已經6個月了。
我能理解我婆婆的不捨,但是因為腦部的功能已經受損,所以生命跡象並不穩定而為了要讓數值穩定則必須給予更多的藥物或治療。
我也希望這斷陪伴的過程能讓我婆婆逐漸放下,找回生活的重心,然而每當我先生有狀況的時候我都覺得一定要這樣折磨他嗎?一定要等到他的身體無法用藥物控制的時候才要放棄嗎?
我真的很捨不得我先生要被這樣折磨,我只希望他能安詳的離去。
每當產生這樣的衝突時我都感到很痛苦,很難找回內心的平靜,只能一再的忽略,然而被觸動時的感受卻越來越強烈。
想請教羅老師,我該怎麼面對這段路程...?
…………..
你好我是羅老師。
感謝你的來信,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目前遭遇到的困難。
把問題說出來,有一個抒發的管道,總比一直埋在心裡面好,真的辛苦你了。
這樣的處境真的是很困難。他既是你的先生,又是婆婆的兒子,說真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的問題。
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很痛苦的,我實在沒有方法可以幫你解決什麼、或給什麼建議,但只能跟你分享可以讓你照顧內心的方法。
1 在一個不被打擾的時間、空間,你可以輕輕閉上眼睛,開始做深呼吸。吸氣時感覺自己的鼻腔,吐氣時感覺自己的身體。先做大概五次。
2 繼續緩慢地做深呼吸,開始感覺自己的內心,並一項一項慢慢地問自己:現在我的內心,
有感到痛苦嗎?........ (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有難過嗎?........ (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有受傷嗎?........ (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有孤單嗎?........ (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有委屈嗎?........ (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有害怕嗎?........ (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然後,把你感受到的用紙筆寫下來,例如:受傷、難過、孤單。
若「受傷」是最強烈的,繼續做深呼吸,在心裡告訴自己:
「我感覺到自己的受傷........」(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
「我承認我感到受傷.........」(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不要去逃避這個受傷的感受)
「我允許自己感到受傷........」(做兩到三個深呼吸,感覺內心,允許這個感受的流動,若你開始留眼淚,或身體感到有些地方僵硬,只要保持著這份覺察,允許這些感受就好了,不要壓抑、控制它,但允許這些感受的發生,這樣情緒的能量就會流動,不會卡在內心裡)
告訴自己:
「就算感到受傷,我也願意照顧感到受傷的自己.........」繼續做深呼吸,利用這句話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內在,陪伴有各種感受的自己。
在使用語言點出感受、並持續陪伴著自己的感受時,這感受就會被大腦前額葉所調節,情緒就會開始流動、釋放。
你可以自己斟酌這段時間要多久,一般來講可以做到你感覺比較好為止。
最後,做個結尾:
1 輕輕呼喚自己的名字(自己喜歡被叫的名字):「______。」並感受呼喚自己名字時,心裡昇起的感受。
2 跟自己說:「________,謝謝你願意照顧自己的情緒。」
3 由衷地謝謝自己。
4 跟自記說:「謝謝就算感到痛苦、受傷、委屈,但還是這麼堅強、這麼負責任、這麼努力的 _____(自己的名字)。」
5 「謝謝你,__________。」
6 「我會好好照顧你,我會好好愛你。」
然後,停留在這份感謝裡,直到你準備好可以張開眼睛。
若你嘗試後有什麼心得,歡迎也與我分享。
深深地祝福。
………..
羅老師 您好:
不好意思帶給您這麼大的困擾,但是在訊息發出去的那一刻真的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國王耳朵是驢耳朵只能對著樹洞說。
我想與您分享這幾天我的心得,有一種從地獄爬回地面的感覺。
看到您回傳訊息才點開都還沒看眼淚就一直掉,當時正在陪小朋友睡午覺,我就陪著我自己直到情緒穩定了才開始閱讀您的回覆,照著您的方法照顧自己的內心:
我感受到我對我先生的思念...
就陪著自己好好思念先生
好好想他
好好感謝他
就這樣哭了一下午,頓時覺得輕鬆許多,也找回了自己~!
先生發生事情之後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堅強,我還有事業(我跟先生自己創業)及小孩要顧。
我用最短的時間讓自己了解公司的運作(之前完全沒有參與),也讓小孩維持正常的作息,還要往返醫院探視先生。
我一直讓自己處於忙碌的狀態,我知道我很累,我卻不敢停下來,我想盡辦法“充實”自己。
直到疫情爆發,銷售量直接受到衝擊,後來決定暫時不營業(其實內心渴望能夠好好休息)。
在這段時間我獲得我夢寐以求的“時間”,不用往返醫院、不用營業、能夠好好陪小孩,一直是我所希望的然而焦慮卻完全把我吞噬。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我感到焦慮,我無法享受這難得的假期,每天都過得很痛苦,接到醫院的來電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才跟羅老師尋求幫助。
也不過就好好哭了一下午,卻有種雨過天晴的感覺,頓時覺得我能做的還很多,不是只能坐以待斃。
雖然還沒有很明確的方向,但是對未來持續保持希望,而且會勇敢的往前
因為我知道不論前方的路多艱難我都不孤單,我有堅強的自己、愛我的老公和孩子,我們是最堅強的團隊。
謝謝羅老師幫助我找回勇敢的自己。
另外我還想在分享一件事:
我的媽媽,知道我的困境之後一直很擔心,很希望我藉由這次疫情結束事業回娘家讓她們幫忙我照顧孩子,我專心去上班。
今天早上傳來的訊息充滿焦慮,我的伯母也打電話來勸說,我的奶奶也一直建議我回南部的娘家,一個人帶孩子在北部舉目無親,回去比較有照應。我感受到她們的焦慮,然而在焦慮的背後是她們對我的疼愛與不捨,我靜靜的感受她們對我的愛...
雖然一開始會覺得被她們焦慮的情緒影響,但穩定自己的內心之後就能感受到她們的愛,蠻神奇的。
如果是以前的我就先跟媽媽吵架或是直接忽略她。
內心平靜的時候真的會有充滿力量的感覺,整個人也覺得很輕鬆。
對了,我跟婆婆聊起先生的時候也不會一直有「幹嘛要折磨他」的想法了,能夠以平靜的心去看待,或許這就是他們母子的結,就讓他們自己去解吧!
祝福您。
…………..
你好我是羅老師。
心病還需心藥醫,很欣慰知道你找到了內心深處糾結的地方,並把它解開。當你覺察到它、承認它、並允許它流動,它就漸漸會解開,讓你變得輕鬆了。在黑暗的雲霧散去後,你就能找回內心的力量,繼續面對現前的世界。
情緒真是一件很弔詭的東西,我們越是忽略它、壓抑它,就越是受它影響。唯有去面對它、處理它,我們最終才有辦法放下它。
祝福。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額葉受損治療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權威醫學期刊指出 「40%失智來自於12項危險因子」: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失智症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可能有高達百分之四的長者患有失智症。失智症不只讓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也往往會衝擊家人的生活,如果可以預防失智症自然是最好。(資料來源:【註1】)
■什麼是失智症?與正常老化有何不同?
相信超過40歲以上的朋友,偶爾出現健忘時總忍不住會這樣滴咕:「最近經常忘東忘西,是不是失智了?」究竟什麼是正常老化?什麼才是真正的失智呢?「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蔡佳芬主任」表示:「失智其實並非單一病名,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
■一般來說,失智症主要分成「退化性」、「非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分病人皆屬「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型、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而「非退化性」失智症,則是過去曾有腦傷或中風過的人。
■就症狀不同,則可簡單分成「認知功能」與「非認知功能」:
▸「認知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記憶力、方向感、注意力等執行功能
▸「非認知部分」:是指精神狀態的變化,絕大部分會有憂慮、焦慮或幻覺產生等精神方面問題
(資料來源:【註2】)
■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
失智症並非單純正常老化或記憶減退,而是一種大腦功能喪失的疾病,大多發生於65歲以上長者,造成記憶力及其它神經功能減退。
其症狀有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語言、空間感、計算、判斷、抽象)思考等能力退化,因此可能會同時出現情緒、妄想、幻覺等干擾行為,嚴重時會影響其人際與工作,導致逐漸喪失自我照顧的功能,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才得以進行。
在失智症早期,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以記憶力喪失的層面來說,失智症和正常老化的差別在於:
▸正常老化的人通常可經過提醒而再度想起
▸失智症患者即使經過提醒也還是不記得
▸失智症患者會出現無法勝任過去很熟悉的事物或技能,但正常老化的人卻不至於會有此反應。
▸失智症患者也常有服藥嚴重不規律的情況,例如整整1個月忘記吃藥,但也有時也會出現1天吃完1週藥量的現象。
■老化 VS 失智
☑正常老化
▸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患者
▸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資料來源:【註3】)
■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 (Lancet)》雜誌在今年(2020)的委員會,根據新的研究計算,顯示有40%的失智來自可避免或治療的12項危險因子。這些因素包括【註4】:
▸缺乏教育
▸聽力損失
▸腦傷
▸高血壓
▸過量飲酒
▸肥胖
▸抽菸
▸憂鬱
▸社交孤立
▸缺乏運動
▸糖尿病
▸空氣汙染
(資料來源:【註1】)
■失智症十大警訊
「失智症十大警訊」若出現這些症狀,請及早就醫確診。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洧。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預防
(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1.多動腦
2.多運動
3.均衡飲食
4.多社會互動
5.維持健康體重
(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1.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2.避免頭部外傷
3.不抽菸
4.遠離憂鬱
(資料來源:【註3】)
面對這樣的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蔡主任」直言:「預防失智吃藥沒有用,大家可以做的,其實是所謂的『趨吉避凶』,換句話說,就是好的事情多做,壞的事情少做。」好的部分是指健康的飲食,搭配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交活動;避凶是指控制好三高問題、治好憂鬱症、避免菸酒、避免頭部外傷、避免聽力受損。如果到了中年,聽力有問題,最好及早去矯正治療。
在飲食上,蔡主任表示,地中海性飲食確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像是藍莓、草莓、五穀類以及堅果類,另外像茄子、番茄和深海魚類,搭配適量的紅酒,地中海式飲食其實是一套飲食方法,而非單一飲食,這是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只是,目前失智症最讓人感到困擾之處,在於很容易將正常老化與失智搞混。因此,蔡主任也提醒我們:「當無法判斷是正常老化,或不正常的表現加速惡化時,就必須就醫來確診了」(資料來源:【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早安健康「權威醫學期刊:40%失智來自12項危險因子!控好血壓降2成風險」:https://bit.ly/2U8ZXV2
∎【註2】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究竟什麼是失智症?榮總蔡佳芬醫師:主要分成這兩類」:https://bit.ly/3kbxrgi
∎【註3】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失智症防治」:https://bit.ly/38r0Voa
∎【註4】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Gill Livingston, Jonathan Huntley, Andrew Sommerlad, David Ames, Clive Ballard, Sube Banerjee, Carol Brayne, Alistair Burns, Jiska Cohen-Mansfield, Claudia Cooper, Sergi G Costafreda, Amit Dias, Nick Fox, Laura N Gitlin, Robert Howard, Helen C Kales, Mika Kivimäki, Eric B Larson, Adesola Ogunniyi, Vasiliki Orgeta, Karen Ritchie, Kenneth Rockwood, Elizabeth L Sampson, Quincy Samus, Lon S Schneider, Geir Selbæk, Linda Teri, Naaheed Mukadam,
The Lancet. 396. 10.1016/S0140-6736(20)30367-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67-6
➤➤照片
∎【註4】
圖說: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失智症追蹤診斷新生力軍-「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https://bit.ly/3p95b1m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刺胳針 #Lancet #失智 #失智症 #正常老化 #台北榮民總醫院 #老年精神科 #蔡佳芬 #阿茲海默型 #路易氏體失智症 #額顳葉型失智症 #帕金森氏症 #健康的飲食 #搭配多運動 #多動腦 #多參加社交活動 #控制好三高問題 #治好憂鬱症 #避免菸酒 #避免頭部外傷 #避免聽力受損
The Lancet /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額葉受損治療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性治療師何慕詩指,性上癮主要是心理問題,患者享受那種性愛所帶來的心理及生理上的興奮感覺,但成因各異。有可能是成長環境導致性觀念扭曲,在一段關係中,只重視性,不重視愛;又例如不懂得尊重女性,都可能是患性上癮的原因。家庭醫生及性治療師方陽補充,男、女患者的成因未必相同,男士有可能是滿足「大男人」心態;而女士則可能受到失戀、失婚等心理因素打擊,希望透過性愛尋求心靈慰藉。
除了心理因素,生理問題亦是導致性上癮的成因之一。方陽指,大腦前額葉是負責主宰自控能力,若前額葉曾因腫瘤或其他原因受損,或會削弱自制能力,但不一定會嚴重至「上癮」程度。此外,有部份男士的雄激素較多,其性慾也會因此增加。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性上癮 #性治療師 #性慾 #雄激素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