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劇「慶餘年」話題從去年底延燒大半年,因為劇太夯太火,先播的視頻網站「超前點播」,讓會員VIP、VVIP多付費搶先看,結果盜版鏈4萬條更超前,造成會員不甘控訴平台,成為社會消費亂象。
接著當紅小生肖戰成箭靶,他因爲耽美古裝劇「陳情令」爆紅、演「慶餘年」時還是配角戲在後頭,有說粉絲超前點播都為了看他,被另一批網友舉報抵制。
即使新聞不斷話題火爆,但不能否認「慶餘年」是陸劇上乘佳作的事實,我追看46集 (首季終未完待續)的興味等同當年看「瑯琊榜」,兩部古裝劇都改自網路小說、架空歷史、皇室權鬥,有相似處卻又截然不同,「瑯玡榜」嚴肅悲情,「慶餘年」睿智詼諧 (更精準的形容: 應該是好看的搞笑)。
「慶餘年」的搞笑情節多來自今古時空與人事物的差異,它有穿越背景卻不是一般俗套的穿越劇,首季幾乎沒有穿越情節但穿越意境更高。
「現代思想與古代制度的碰撞」,是「慶餘年」開宗明義的題旨。大學研究生 (張若盷)用現代觀點剖析古代文學史的論文不受指導教授 (袁泉)青睞,研究生索性以寫古代章節小說方式吸引教授。
所以張若盷飾演患有肌肉萎縮症的研究生,把自己書寫成第一人稱的小說男主角,第一集開場不久就跌進古代南慶王朝,變成身世神秘被調教成高強武功的翩翩少年范閒。
從范閒的童年 (童星韓昊霖氣韻不凡)到成年,從澹州和相依為命奶奶的閒雲野鶴,到進入南慶京都捲入皇室爭權的風起雲湧,「慶餘年」劇情曲折離奇、險峻的江湖追殺與錯綜的朝廷架構,在絕妙的劇本舖陳與高超的導演運鏡下,彷彿有一股魔力帶引觀者進入范閒的古今世界。
所謂的穿越全在「寫紅樓、背詩詞」這些優雅文學意境上,以及「求更新」 (追讀紅樓)、名高達 (法國新潮導演」這種現代用語上,或是宮廷權謀用現代諜報手法改變古代密探。
從今到古的范閒為了謀生把「紅樓夢」寫卷出書成為人人仰慕的才子小說家; 貴族公子比試的詩歌大賽范閒先以杜甫的「登高」驚艷朝野,朝廷慶宴上再借酒意一氣呵成背頌唐詩三百首被封為詩聖,因為范閒所在的南慶是架空歷史朝代,沒人讀過「紅樓夢」、更沒人聽過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黃河。
「慶餘年」的紅樓意境不止於此,劇名出自「紅樓夢」章節「留餘慶」,與范閒金童玉女戀的林婉兒 (李沁)猶如林黛玉化身,看得出原作者貓膩醉心「紅樓」。
文戲武戲並駕齊驅的「慶餘年」,武打場面更是精彩絕倫,場場吊鋼絲的設計都難度極高,宮廷場景陳設也融合今古巧思,皇帝陳道明殿前後宮推出去的露階陽台,透過CG電腦特效處理,宮廷林園山水美崙美煥。
角色甚多的卡斯中,陳道明 (慶帝)、吳剛(慶帝麾下鑒查院長)兩大戲骨等於為好戲背書; 氣質相貌不俗的張若盷已憑此劇竄紅,他對李沁的真心痴情讓人盪氣迴腸,後段在北齊碰到女俠辛芷蕾的曖昧情素又讓人心驚; 最後出場的人質肖戰古裝扮相確實俊美。
故事穿越的真正震撼,應該要來自與范閒同樣神秘的母親葉輕眉(創辦鑑查院的奇女子),她生前居住的太平別院與秘密通往的神廟,才是「慶餘年」故事今古交錯的關鍵點,范閒闖神廟那場戲的意境有點像史蒂芬史匹柏的經典科幻電影「第三類接觸」 (人類V.S外星人的先後/葉輕眉現代文明V.S古代南慶)。
貓膩的原著2007年已經創作出版,沒看過網路小說的劇迷只有等第二季繼續追追追。
風起雲湧詩詞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尼伯龍根的指環》一開始,其實是華格納寫給君王的輓歌??](上)
#工商文 #1848大革命 #天才都是魂淡 #臺中國家歌劇院 #第三劇齊格飛
這個人是天才,他不僅改變了音樂的道路,更為全世界帶來空前的震撼
他的《尼伯龍根的指環》還沒演出他就斷言,光是其中的德文詩詞
就足以奠定這幕劇在德國文化中的地位。
感謝臺中歌劇院為了宣傳劇目《齊格飛》,讓我有機會一探華格納的生平,
在看完他的傳記後,我發現.....
.
....這人根本就是個魂淡啊!
.
根據他的傳記所述,這個人不但驕傲自大,而且喜愛奢華
沒錢了就去借,而且絲毫沒有想要還的意思。
還三番兩次搭上朋友的老婆,氣的朋友說:「如果他不是華格納,我早就一刀把他宰了!」
.
但就是這個性不討喜的華格納,寫出震撼整個德國的《尼伯龍根的指環》
整幕劇以主角齊格飛為主軸,開始輻射出大家熟知的各種元素:統治世界的戒指、充滿火焰的岩山
只是最後戒指並沒有被丟入火焰,而是所有眾神爭奪那枚統治世界的戒指
終於造成了「諸神的黃昏」。
.
但是事實上,華格納不是按照曲目排演的順序寫下來的
整幕劇第一個寫的,其實就是最後的高潮,而他完成的時間,
正好就是整個歐洲大革命的年代----1848年。
.
1848年這年,整個歐洲瀰漫著一股緊張不安的氛圍。
法國國王路易腓力因為操縱選舉、賄賂、
然後又限制出版和禁止集會,這半世紀以前的民主聖地不滿的聲量已經達到了最頂峰
就只差一個小火星點燃整個歐洲。
.
年初西西里爆發革命,而且還成功以後,所有人便把目光轉向巴黎。
路易肥力也知道風暴即將來臨,所以整個巴黎政府在城市四周建起無數要塞
在市區裡,大批警力在各個據點駐守,等待最後時刻的來臨。
.
2月22日,根據著名的政治社會學家、法蘭西院士艾力克斯・托克維爾的記載
整個城市當天晚上就已經不斷發生鬥毆和混亂,那天晚上他正要參加一場晚宴
在經過層層盤查後,他總算抵達了晚宴會場。
當然晚餐是非常豐富,但是氣氛卻很沈重----幾小時前窗外才剛發生過武鬥事件
就在要波及到房子裡的時候,懷有身孕的女主人嚇到差點暈了過去
事實上,原訂20人的晚宴只有5個人能夠出席,剩下的所有人都被擋在半路
或是根本沒辦法走出家門。
在表面的平靜下,所有人都感受到城市裡有股激情在滾滾燃燒。
.
2月24日一早,托克維爾一起床就聽到廚娘哭哭啼啼
起初他沒聽懂,但是隱隱約約,終於辨識出:「政府下、下令,屠殺可憐的百姓......」
托克維爾大驚,衝出家門後,立刻就感受到街上濃濃的革命氣息。
街道中央空空如也、店舖大門緊閉、路上人車絕跡
.
巴黎市中心的情況也是如此。一眼就可以看出兩邊先前的對抗有多激烈
大街上的警察哨亭已經被全部破壞,塔樓、樹木
全部橫列在空曠的大街上,當旁邊有人喊著這場騷亂的事時
托克維爾轉身喊:「相信我,這次不是一場騷亂,而是一場革命!」
.
二月革命野火燎原,迅速點燃整個歐洲的革命浪潮。
3月5日奧相梅特涅被趕下台;18日,柏林發生大規模民眾起義
整個歐洲風起雲湧,立刻就延燒到華格納所處的薩克森裡。
.
小小的薩克森裡出現了大量的請願書,不過一剛開始國王還非常抗拒。
就在這充滿不安並且天氣抑鬱的日子裡,王家樂團還是如期舉行了音樂會
當時35歲的華格納已經是宮廷的樂隊長,根據他自己的說法
他是想要感嘆一下國王的難處,所以左思右想了以後
特別選了哀沉的孟德爾頌a小調交響曲想說安慰一下國王
.
誰知道群眾完全誤解了他的意思。整首曲目清弱壓抑
聽起來竟然像在悼念國王一樣,立刻打中了所有民眾對王室統治惶惶不安的心理
從第一樂章開始,這部交響曲就掀起了群眾全場歡呼的風暴。
而想當然,坐在王位上的國王則是一臉大便的狠狠瞪著他。
.
照道理這個時候,身為王家樂隊長的華格納就應該有點警覺才對吧?
但想當然就是沒有啦~~如果他會看老闆臉色的話,
他怎麼會是華格納呢?
(待續)
#天才是不是都是魂淡
#看完華格納我整個覺得
#他根本就是個英雄中二病患者啊!!
臺中國家歌劇院〈齊格飛〉購票資訊:
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633
風起雲湧詩詞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作者:李昌華
(台灣南投人,曾任職中臺科技大學及各大補習班,現為半退休狀態。尼采說:「幸福不是一切,人生還有責任」。)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處於政權遞嬗、黨國「轉進」、威權統治的時期,社會上看似平靜,卻處處有光怪陸離的現象。中部山城裡大家以農為業,過著純樸的生活,在雙親的呵護下,我度過了物資雖不豐盛、卻也平順快樂的童年。但農民地位低落,使我和很多農家子弟一樣,知道不努力讀書不能翻身過好日子,讀中小學毫不考慮地接受黨國教育,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那是一段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華,當時常遇到「鄉音無改」的師長,只是客居島國的羇旅者還沒有詩人筆下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黨國教育下的學子總想當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擁抱長江黃河的夢雖虛幻但甜美,我高二懵懵懂懂時就加入為黨員,年少的靈魂和一般人一樣,認定沒有黨就沒有國、救黨才能救國,黨國洗腦還真徹底,唐山來的老師還勉勵優秀的我多汲取祖國的奶水,做個偉大的炎黃冑裔,當時的我深信不疑。
鄉間的男孩雖有升學的壓力,但對文史的熱愛不減,時常擁抱中國詩文,「雲淡風清近午天 … 將謂偷閒學少年」、「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這些瑯瑯上口的詩詞涵養了年少的我,「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讓我栽進了司馬遷的殿堂,那是何等優遊恬淡又不知今夕何夕的歲月。
六○年代底負笈到嚮往已久的大學,指南山下道南橋畔的點點滴滴,至今依然讓我午夜夢迴永難忘懷,但也使我體會出小說家筆下「徬徨少年時」的苦澀。
懷抱著「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心情,走進中文系的課堂,我失望了;因同學的厚愛,我當了學會總幹事,看到黨國怪現象,我忝為中國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太多的逢迎造假,使理想性高的年輕人卻步,「保釣運動」我恭逢其盛,當年訓導長在禮堂前跪求學生的情景歷歷在目,後來看到黨報如何顛倒報導,又如何為馬氏父子搽脂抹粉,我知道我該抉擇了。
當年台灣中文系受到北大或中大學風所影響,我們主要接受的是季剛大師下的考據訓詁之學,欠缺「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的胸襟,加上教席因戰亂難以穩定、不夠理想,有人上詩詞課大談古董,有人上易經教算命,有人教文學史講好幾堂拔牙齒,更多的是教思想史專書的,若不是嬉笑怒罵、就是翻譯解釋,原諒我不是刻意臧否師長,這真的是「小學而大遺,吾未知其可也」。
年少太輕狂,秉持著「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信念,也去修習他系的課,如朱師叫好又叫座的「西洋政治思想史」,滿清毓老「孔孟荀哲學」等,讓我視界擴大,後來歷史系的課吸引我逐漸淡出號稱國學的系,我先後上了杜師和閻師的「史學方法」,尤其杜師讓我體會做一個史家的不容易,學養豐富之外,還要何等的虛心,清儒章學誠提出的「史才、史德、史學、史識」兼備談何容易;杜師不輕易就事論人,但我心中對某些人事物已有定見,謝謝杜師。
方法學的重要又在「史料導讀」的課程中得到驗證,不要人云亦云、道聽途說,以免貽笑大方,國學中以傳解經常誤解原義,注疏不論矣!
東引役畢,回到台北,那是黨外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對黨國的反抗已把「傳統下的獨白」、「醜陋的中國人」著作拋遠了,因緣際會「中壢事件」時我坐車去警分局,看到熊熊烈火,後來才知道,那是不長進的黨,派人放來栽贓的,我知道多行不義會自斃的。
改變我最大的,是就讀歷史研究所,我還是第一屆研究生,歷史之神真會作弄黨國,當時研究所設立的用意,是要多培養黨的化妝師,為黨漂白粉飾,可以繼續萬年執政,黨用心良苦,可惜事與願違,我或許就是一個例子。
閻所長為了使我們多瞭解,國共鬥爭中為何共產黨獲勝,找來國共兩黨黨史的專家都在課堂授業解惑,當時我「患在好為人師」,求知心比以往更熾熱,雖不能說「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亦不遠矣!黨國教授中規中矩的引導我們,只是白色恐怖使他們不敢面對黨國陰暗面,無法為我們解太多疑惑。我記得我提問「藍衣社」問題時,教授堅決說沒有這個機構,反而曾經是共產黨出身的郭教授(曾當過調查局副局長)與任教授,對學子說出較多的往事秘辛。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輩子讓我終生有孺慕之情的莫過於李定一教授了,他教授我們中國近代史,也教近代史料導讀,他是我真正啟蒙恩師,尤其他要大家好好研讀「中國近代史論叢」,要我們體會什麼叫經典作品,何為爛文章,何為歷史的分析。後來我認真拜讀後,才知道古人說的「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好像不是真的,因為皓首窮經,才覺得眼高而手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反而更不敢貽笑方家。
最讓我震懾的是李師當著黨國學生,批判起孫文「這個小癟三」何等的誤國,黨團何等的糟蹋人,課後我們到教授家談古論今,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是我求學最愉悅的時光,更使我瞭然人世間的真假與虛幻,年幼時的偶像經過爬疏後竟如此不堪,今宵酒醒何處,不該是曉風殘月吧!
中國古儒常說「讀萬卷書要行萬里路」,說「汲山水以澡心,擷山雲以練性」,我束髮以來即喜歡旅遊,那一年和研究所同學自助旅行到神遊多年的「故國」長沙,走遊馬王堆、愛晚亭、嶽麓書院、湘江賓館、魯肅墓等,在岳陽國校聽了當地一群耄耋勇敢臭罵國共兩黨做了多少慘絕人寰的往事,我終於知道往事真的如煙了;最後到了「小范老子」(原諒我用這名字)筆下傳誦多年的岳陽樓,我想吟詠「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那種氣象萬千的時節,才發覺騷人墨客時常會引發人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禪境,但那不是南島語族的後裔該追求的,我不要追尋天邊美麗但虛幻的彩虹,我要好好擁抱腳邊真實可愛的玫瑰,雖然玫瑰多刺。
現在的台灣常有人說「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脫離中國建立台灣國,是大多數正常台灣人的願景,「風和日暖」不是一蹴可幾的,教育子民保鄉愛國不懼怕的情操何等重要,當年美國獨立時潘恩寫成《常識》,德國統一運動時費希特「告德意志同胞書」,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台灣要建立正常的國家,深耕才是正道,有人說「如今台灣教育界、政治界、媒體界等最缺少自由思想、獨立人格」,不是嗎?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嗎?或許媒體改造較容易,新聞不要每天都在報導凶殺案、車禍、災難等負面消息,台灣媒體界病得不輕,請多報國際新聞與台灣的良善故事,多報導好山好水的旅遊景點也不錯,事在人為,看主政者魄力了。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歷史可以帶給人借鏡或教訓,可惜就像我欣賞的俾斯麥說的:「聰明的人以別人的經驗為經驗,傻瓜的人以自己的經驗為經驗」,歷史的可貴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民主社會與帝王時代當然不同,可是領導人物豈能不懂引領民意的方法?只懂權謀或利益分配是不夠的。看到總統下台馬上身陷囹圄,情治首長一換人,他就莫名奇妙被起訴,真為台灣人悲哀。領導人或許可以從中國的「貞觀政要」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君王論》作品中得到一些啟示吧!我服膺馬基維利的那段話:「領導者要像獅子那麼凶猛,要像狐狸那麼狡猾」,善用公權力,塑造公信力吧!謙卑、謙卑、再謙卑,說說就好了!
天佑我永遠的故鄉——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