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校園時 今次執位會執幾耐?
#樓市點睇 #移民潮 #退學潮 #香港人 #經濟一週 #ED_H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經過一塊聳立於道路旁的路牌,不論其顏色是藍、綠、黃色,不論被馬路的沙塵掩蓋、被陽光曬得褪色,抑或光鮮亮麗,對Gary而言,都盛載著不同的故事。他總能夠從路牌的顏色、字體、排位、中英文字元大小、路牌身處的位置等等元素,講出那塊路牌的特色、故事、演變歷程等等。 Gary自小就喜歡發堀埋藏於道路、路牌...
香港中學退學 在 大紀元時報(香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學年還有3日開學。香港島校長聯會副主席詹漢銘今日(29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因大部份小學生不足12歲,未能接種疫苗,不符合教育局有關要求,相信小學恢復全日面授課堂的機會不大。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表示,近日不斷被問及教師離職及學生退學的問題,建議政府調查全港師資及考慮調整培訓名額。
全文: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1-08-29/134530
========================
【 堅守真相重傳統 】
📍收睇全新直播節目《紀元新聞7點鐘》:
https://bit.ly/2GoCw6Y
📍報紙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網頁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香港中學退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中美開始鬥爭 港台都只是被動方】
世界巨變其實無關陳同佳甚至《逃犯條例》
後世的歷史家,會否真的如時人所笑,視香港人陳同佳和潘曉穎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從有限的角度來看,陳同佳確實是引發一切的開端,但如果將責任簡單歸咎一單犯罪事件,等於任由更重要的責任方逃之夭夭,隱形於歷史批判。
陳同佳在台灣殺害女友,逃回香港,香港法律只管香港發生之罪案,台港之間則無引渡協議。於是香港政府想修訂《逃犯條例》,引渡陳同佳回港受審。然而香港人群起反對,警察強烈鎮壓,引致香港近世以來最嚴重動蕩。
西方與中國的關係,又好像確是因為 2019 年而急速轉壞。英美國家開始制裁香港及中國官員,而中方也在自己範圍內「反制」。禍肇陳同佳,這就是一般人接收到的現象。當權者似乎亦樂於如此,要不就把責任推到台方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而拒絕引渡,只願司法互助。
近代香港青年淪落
陳同佳和潘曉穎在命案時的處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都是社會大環境的折射。潘曉穎死前 20 歲,在香港回歸中國的 1997 年出生。陳同佳則約小她一歲。據說潘曉穎家景不錯,就讀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學校聲譽不錯,但她沒有沿路向前,中學四年級時她離校轉讀職業訓練局的美容課程,後來則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銀行及金融高級文憑課程。
20 世妃末,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香港,政府以推動「知識型經濟」為名,大肆擴張專上教育,即是正統大學學位之外,開設一大堆認受性成疑的「副學士」、「高級文憑」學位,以「進修、自我增值」的偉光正文宣,引誘不少前路茫茫沒有經濟出路的港青入局。後來副學士政策也經常被批評在職場世界認受性成疑,學生和家長花在讀書的錢,似乎沒有太大回報率。
巧合的是,兇手陳同佳也是讀商科副學士,但沒讀完就退學。陳同佳於深圳出生,後來隨家移居香港。這兩個人,其實是當時整個學位泡沫經濟的受害者。陳同佳可能還能說是「正常發展」,潘曉穎則誤入歧途。在香港,往往是出身良好的青年,都會因為社會對青年階層的冷漠無聞,而不幸成為邊緣青年。兩個邊緣青年,行事脫線程度也可能互相影響。潘曉穎和陳同佳在同一間公司工作而認識熱戀,但感情最終減退,二人打算去台灣旅行挽回感情,情到濃時,也許亦心軟了,竟向陳同佳透露自己懷有骨肉,但骨肉是另一個人的,於是陳同佳暴怒,之後的都是歷史。
除了是一宗無預警的情殺案,又牽涉巨大的中國人口移入政策 (單程證)、冷漠而近乎隱形的青年政策、學位泡沫化。甚至整個產業單一化亦是遠因而一。港英時代最後三十年,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虹吸力和港英政府政策,製造業外流到中國,而香港則興起士紳職業和階層,專業人士開始增加,但如果做不了社會棟樑,反而不知道能做甚麼。樓價物價像火箭一樣向上,富窮懸殊開始擴大。陳同佳是低層,但在幾十年前大概都可以做工廠和勞力活,但這些工作在今日香港已經不吃香,甚至不再存在。
至於潘曉穎則可能是出身中游,但之後不幸跌入下游,這兩人才相遇。在這宗情殺案之前,甚至他們出生之前,一切因緣似乎已經慢慢具足。
華為才是重點?
再者,陳同佳案其實不是引致《逃犯條例》的主因。第一背景首先是權貴階層用香港走錢洗錢已久,中國想找方法封截。第二背景是修訂條例推出不久,美國通過加拿大拘捕了華為太子女孟晚舟,為了增加拯救華為的籌碼,華洋雜處的香港被單方面動用改造,要成為外國重要人士的捕獸器。
這當然沒有確切證據,不過有環境證供,即孟晚舟被捕 (2018年12月1日)到香港推出修訂《逃犯條例》的消息 (法案公布日期為2019年3月29日) ,一前一後,極為接近,幾乎令人想到兩件事存在一種因果關係。路透社則認為,條例是由中國中紀委提出,香港特區受命推動。預期中特區政府成功修訂之後,在香港捕捉要人,就可以移送中國審理,這對於拯救華為心切的中國,大概是吸引的圖景。
至於為何《逃犯條例》會引起極大反抗,又要說回自2010年之後,政府幾乎不理會和平示威,而且政治上法律上日漸強硬,2014年、2016年不管是追求民主,還是保衛本土民權,都被懲治體系大力硬下去,香港就此渡過日漸分化、沒有和解的十年,最終壓力窩炸開來。
最終香港的事情,其實是中美兩國你來我往下的犧牲品。跟香港人抱持激進還是保守政治觀行動觀,其實亦無甚相關,始終是大氣候決定小氣候,沒有反過來的。解放軍背景的華為是中國擴大海外影響力的旗艦,美國出手前大概已做了大量搜查功夫,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在陳同佳潘曉穎還是小孩之時,大風已經在醞釀之中。至於中美之間的問題,現在看來是政治,起初卻是分贓不均。
陳同佳只是偶然的藉口
兩國「結合相戀」始於美國要圍堵蘇聯,而與反蘇的中國一拍即合,之後美國扶持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即使發生了六四事件,美國亦不回頭。到中國風山水起入了世貿,世貿各國開始在心裡抱歉中國沒保護好外資知識產權,中國得到了別人的市場,自己的市場卻相當封閉。外資要入去做生意,要國企滲股,坐黨委,強迫轉換技術,還有國企補貼的企業到外國市場不公平競爭,凡此種種,由企業組合主導的西方政府年過一年,逐漸由親華派轉換到反華派。
西方肢解華為的戰略以及香港修例作為反制的事件,在二十年前一件在美國Walmart市場出售的超低價中國製產品,其實已見端倪。為甚麼可以那麼便宜?這中間的差價,爾後引起的權力不平衡,經過時間催化,最終成為複雜的政治鬥爭,並且席捲世界。
所以從最終的高空看來,香港發生的事情,是命運的平淡安排,有歷史的必然性,陳同佳潘曉穎兇案,雖然情節激烈狗血得多,卻只是歷史的偶然。沒有陳同佳,類似的鬥爭亦只會以其他方式上演。因為中美的利益問題,是必然存在的歷史動力推出機。
等於一戰前夕,民族主義刺客沒有成功殺死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巴爾幹半島就會和平嗎?歐洲各國就不會以此為藉口對彼此開戰嗎?不會。所以陳同佳現在投案無期,住安全屋生活無憂,看來十分荒謬,但其實大歷史是不在乎,因為鬥爭只需要一個藉口,一旦鬥爭已經開始,藉口就可以拋棄。陳同佳已經被歷史利用完畢,確實不再重要。陳同佳都不重要,更不用說香港人如何反應、台方取態如何。除了中美兩國,其他人都只是歷史的被動方。
香港中學退學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每經過一塊聳立於道路旁的路牌,不論其顏色是藍、綠、黃色,不論被馬路的沙塵掩蓋、被陽光曬得褪色,抑或光鮮亮麗,對Gary而言,都盛載著不同的故事。他總能夠從路牌的顏色、字體、排位、中英文字元大小、路牌身處的位置等等元素,講出那塊路牌的特色、故事、演變歷程等等。
Gary自小就喜歡發堀埋藏於道路、路牌之中的故事,他更創立民間組織「道路研究社」,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道路發展出一分力。
這份熱誠,出自他多年以來對於香港道路的興趣與專注;這份專注,有一部份卻原來出自一個屬於自閉的症狀——亞氏保加症。
「巴膠」童年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一位醫生突然跟我說我有亞氏保加症,是輕度自閉症的一種。當時其實不怎麼困擾著我,因為年紀太小,根本不知道是什麼。」Gary憶述起自童年時代就出現的人生轉捩點,說得輕鬆平常,彷彿醫生只是跟他說他患了感冒似的。
據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於2019年的文章指,香港約有一到兩萬宗亞氏保加症個案,患者(有時被稱作「A仔」)大多在與人溝通、待人接物方面會有困難;卻同時會擁有高於常人的智力、記憶力等。目前尚未有藥物能夠根治,只能循緩解專注力不足、穩定情緒去紓緩症狀。
「小學時其實問題不大,尚未成長到需要擔憂學業的年紀,頂多只是怕考試考不好,父母會責罵;在社交上,當時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Gary以奇怪來形容他們朋友的圈子:「我們班上有某幾位同學喜觀巴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巴膠』,於是我們自成一角,每天聚在一起聊巴士。」對於其他同學朋友,Gary沒有印象,亦滿不在乎。
成績欠佳的青年,到今日的IT男與社長
直到中學時期,因為先前參與社交技巧的工作坊,在與人溝通方面,Gary尚且能夠應付;「A仔」的身份與症狀,卻開始為Gary帶來學業煩惱:「好記得在學校有些科目,無論我多用功,把平常玩耍的時間都用在溫習之上,都仍然無法合格。」學校曾經叫他考慮退學,報讀職訓課程,早日為就業作好準備。然而,在職訓學校找不到喜歡科目的Gary,最後沒有聽從學校意見,輾轉之間到了澳洲升學。
Gary成功在澳洲取得大學學位,現在回流香港,從事資訊科技工作。回想到澳洲學習的經歷,他感覺鬆了一口氣:「當地的教育制度,比起香港更能照顧不同需要的學生,也有著更多比較有趣的科目,讓我也能找到自己的專長。」於是Gary開始放下心中成續久佳的顧慮,一邊修讀感興趣,亦力所能及的科目,一邊開始自己研究起港、英、澳三地不同的道路規劃。直至今日,Gary與道路研究社的伙伴,經常會解答市民大眾的疑難、也會就著設計、擺位欠佳的路牌向路政處、運輸處投訴。他們去年更出版書藉,科普道路標誌及交通設計的基本知識。
可以說,因為遠行澳洲,讓Gary走在一條相對平坦的道路之上,在就業市場、在社會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崗位。
香港融合教育的處境
澳洲的高中課程,有著法學、環境研究、多媒體研究、心理學、工作室藝術、舞蹈、戲劇、訊息系統等三十多個專業且分類仔細的範疇供學生選擇;反觀香港,即使政府為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推行融合教育逾二十年,當初校方給Gary的建議,卻仍然是「不如退學去讀職訓局」。這不單是學校的問題,畢竟香港大部份中學,學生能夠選讀的科目,不外乎文、理、商、工四個大類別,與上述澳洲教育的豐富及仔細程度相去甚遠。
在今日的社會中,Gary最終尋找到自己立足之處,閒時亦能以路牌、道路研究的興趣與專長、以「道路研究社」創辦人的身份貢獻社會。Gary未曾想像過,要是當初沒有赴澳留學,今日會過著什麼生活。然而,香港SEN學童的處境,在融合教育的大方向下,他們的需要是否真的被照顧到,抑或有更多例子,是他們沒有如Gary一般幸運,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崗位,而在力不從心的位置上苦苦蹉跎、舉步維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gaF-DyzIt0/hqdefault.jpg)
香港中學退學 在 海恩奶油 HeinCream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覺得考卷這種東西還是少碰為妙,多吃無益。
被掏空的感覺真慘,我去學日文了不管🤤:https://bit.ly/2XWLVtq
(順便業配我的日語學校哈哈哈哈)
GEOS大世界英日韓:點連結有課程特價+免費試聽喔☺️
🍰提及影片
阿滴英文|香港升學考試挑戰! DSE:
https://youtu.be/Um_hBkuhPzg
多益910分,我如何學英文?:
https://youtu.be/wqhLn3v-n08
公開成績,我其實考得有多「好」?
https://youtu.be/-4yDWVBlhy4
🍰挖挖看更多
海恩奶油是誰/https://bit.ly/2Tl87XK
閃光情侶系列/http://bit.ly/2JuQ7KO
學霸海恩傳功/http://bit.ly/2umiArP
人生事件Vlog/http://bit.ly/2upSwfb
你要懂的香港/http://bit.ly/2JtrU7B
我眼中的台灣/http://bit.ly/2ujjq8F
🍰追蹤海恩奶油
海恩的Instagram(有很多偷拍)
https://www.instagram.com/heincream/
海恩的Facebook粉專(常常有抽奬)
https://www.facebook.com/heincream
訂閱海恩奶油(YouTube主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iHkDeLmI90nzyOB_QPFsg?sub_confirmation=1
訂閱heincream[HK](第二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uBnc11QTaJbgONTi8QTVA?sub_confirmation=1
🧀起司應援收集中
CHITS 是我稱呼粉絲的名字,開放收件信箱:http://bit.ly/2HMuV0s
🧀翻譯長期招募中
幫忙上英日韓各語言字幕:https://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CiHkDeLmI90nzyOB_QPFsg&tab=2
音樂音效源:
YouTube Audio,DOVA-SYNDROME,Nicolai Heidlas, Bensound, HookSounds
#我怎麼覺得我是來搞笑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dXlTNfJAtU/hqdefault.jpg)
香港中學退學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喺一個人最需要你嘅時候,你可以伸出援手去幫佢,你唔只係幫到個病人,亦幫到佢屋企人,我覺得係好有意義。」這就是護理系學生葉嘉茵不惜半工讀來追尋護士夢的原因。她現於香港理工大學護理系就讀二年級,但原來其升學之路一點都不簡單。
前路茫茫 毅然退學
嘉茵在中五會考考獲19分,順利升讀中六,但與很多青少年一樣,她當時未有認真規劃自己的前路,亦「唔知讀咩好」。而當時兼職補習導師的她,覺得替小學生補習很有滿足感,更打算以此作為日後的職業,於是她讀了數個月中六便毅然退學。
服務長者 萌生使命感
機緣巧合下,嘉茵報讀了一個保健員文憑課程,並開始在老人院舍擔任保健員。雖然在院舍的工作不容易,亦時常會接觸到污穢物,但她在工作中卻發現自己很享受與長者溝通。
而一次生死無常的經歷,令她發現她想做的遠遠不只是替長者洗澡、餵食。「嗰次係我第一次摸人哋手腕橈動脈呢個位,佢(婆婆)係冇咗脈搏、停頓咗。」那是嘉茵在院舍工作沒多久後發生的事,她親眼目睹一位女院友被葡萄噎死。「冇諗過一個人、一個生命係咁脆弱,轉眼間就消失。」如此震撼的經歷令嘉茵明白生命的脆弱,她希望做更多事、幫更多人,於是萌生想當護士的念頭。
報讀護士學校 三度遭拒
意識到自己的護士夢後,嘉茵隨即着手報讀本地護士學校,惟所報讀的三所學校均將她拒諸門外,最後一次的面試更是歷歷在目,「唔係因為你資歷有問題,係因為我哋好少會收年紀較大嘅學生。」對嘉茵來說,面試官的這番話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好似有啲嘢係改變唔到,注定失敗,因為年齡係冇得改變。」
幸好嘉茵沒因此而否定自己,反而更積極找其他方法實現夢想。最後她選擇報讀夜校,備戰一年半後的中學文憑試(DSE)。
半工讀備戰文憑試
「好難,例如之前未讀過通識科,次次做卷都唔夠時間。」時隔多年重拾書本,嘉茵坦言初時曾感吃力。但身為半工讀生,她面對的困難又豈止如此?每天五時半起床,在院舍工作十一小時後,便要趕到夜校上三小時的課,「有時一日瞓得三、四個鐘。如果臨近考試,假期都冇得補眠,唔好諗住可以瞓七、八個鐘。」除此之外,為節省吹頭髮的時間,嘉茵甚至將一把心愛的長髮剪去。
半工讀生活充滿壓力,令嘉茵時常想放棄:「真係好攰、好辛苦,試過溫溫吓書趴喺張枱度瞓。」但她明白自己沒有更多歲月可以蹉跎,萬一這次DSE失手,就要多等一年,失去的東西可能會更多。因此她認為少少犧牲是在所難免。「如果你依家問我,我諗我都未必做到。」嘉茵笑言。
不要讓挫敗使你迷路
最後嘉茵於2017年的DSE考獲最佳五科成績24分,順利入讀心儀已久的理工大學護理系。她現在十分享受大學生活,畢業後更打算進醫管局工作。由當初的前路茫茫,到現時目標清晰,一路走來確不容易。
與大多數同系同學相比,嘉茵的升學之路迂迴得多,身為過來人的她深明追夢真諦:「追夢係一個過程,過程中你可能需要犧牲好多嘢,失敗好多次。」在成功前,追夢者往往會面對他人的打擊及自身的否定,嘉茵則鼓勵他們要勇敢,不要輕言放棄:「冇人一生出嚟就成功,我認為磨練一下,反而可能令你愈戰愈強。」
她又分享,堅持的另一關鍵是要認清目標,知道自己每天為何事而爭取,因為「意義」對於一個人來說極其重要,「要清楚自己需要啲咩,唔好畀挫敗令你蕩失路。」
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向大家訴說一個「高齡」護士系女生,為追夢而不惜半工讀的奮鬥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o3rJQErj2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