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一個旅外的OO經驗
在四年前的一個旅外經驗,不時地都會回想起來許多細節,在今年有許多新的看法了,原因是,以前有個時代標籤,我們的視角叫做文化大革命,近期叫做台獨或辱華行為,至於判定行為的標準,台灣自己曾經也有過,叫做白色恐怖的文字獄。
一個旅外的OO經驗,我們來跟著卡爾的經驗分析看看有甚麼過程吧。
當年旅外,其實就是去對岸工作,我個人比較喜歡用對岸,沒有國家名稱、沒有省籍問題、更沒有地名矮化的差別。到了對岸會發現,對岸這兩個字可以簡單地與當地人輕鬆的相處溝通,畢竟,文化知識水平低落、或是統戰意識高的中華西岸北京政權人民其實沒有很多,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能夠經由溝通互相理解,接受是另一回事,大家彼此都很能尊重,畢竟我去的城市是一個國際交流頻繁的地方,對岸夥伴就算只認同一個中國,也能聽懂我們的價值觀。
從準備出發這件事來說,台胞證就是一個台灣正名的證件,抱歉了小粉紅,台胞證格式如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之法規規定,喔對,沒錯,出入境,名稱定義為” 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上面具有台胞證號碼、功能為出入境取代護照功能、免簽證。代表意義為對岸政府認為我們就是台灣,獨不獨是另一回事。並且在一國兩制的情形下,台胞證出入香港及澳門也是屬於出入境,可怕的是,更因為一國兩制,我們中華民國護照在出入境香港及澳門是可以使用的,更不用說台胞證背面有一串字號:中華民國身分證號碼。幾個國家兩種制度?完了,中國國境出入當局搞台獨(真正的台獨人士說是華獨,因為是中華民國證件)。
再來就是兩岸的金流方式,因為目前對岸的金流電子化,我記得四年前過去上海的時候,除非是當地銀聯卡、支付寶以及微信支付,就算我有錢也未必能消費,像是台灣金融體系的VISA甚至MASTER CARD,對岸除非有相對應的卡片機器,一律認定為境外卡。完了,中國經濟體系搞台獨,這卻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我不知道小粉紅對於這件事有甚麼能力評論。
許多人會說港澳台證件是一樣的,坦白說就是不同,尤其是身分證格式相差甚異,所以近三年來,對岸政府多了一個新玩具叫做台灣人用的卡式居住證,由對岸國務院發卡,目的性是為了改善台胞證的缺點,缺點是甚麼?台胞證與對岸身分證格式不同,對於證件的實名制並不友善,所以居住證的發行能夠讓台灣人更簡便的在對岸有實名制的方便性,你可以享受任何當地人實名制後的好處。當然,即使是國務院所發行的證件,代表的就是中國內部管理,不過一個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的證件,還是代表了沒有一國兩制情形下,國務院也認同了那首歌”我們不一樣”,又是一個搞台獨(或是華獨)。
當然在上海旅外的經驗中,我也遇到很多對岸的好朋友,聊天最常開玩笑的就是問他們哪裡來的。通常上海當地人也未必多,許多人都跟我一樣,跑外地工作,所以就會跟我說:我外地來的。沒錯,我台灣人,我也是旅外,聽起來就是不同國家身分,但說旅外完全沒問題,因為可以跟對方說:你也”外”地來的不是嗎?
再回頭說一些台胞證的好處吧,雖然卡式居住證方便許多,可以直接購買高鐵而不用領紙票,跟對岸身分證一樣可以直接刷卡進出,但好笑的是,對岸很進步,進步太快到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能刷卡。我相信近年有改善,但對岸太大,有些高鐵站進去刷卡,出來小站卻沒有得刷卡,我還是拿著我偉大的台胞證走人工通道,這在對岸形同VIP快速通關啊。所以我還是喜歡這種VIP的感覺,抱歉了我並不想辦居住證。至於居住證這件事,在容許雙重國籍的中華民國底下,對岸的國籍身分或是居住身分是不被認同的,即使兩岸沒有政府資訊互通,但多多少少還是建議有辦理的人請不要回台灣大聲嚷嚷自我感覺良好。
生活在對岸,跟觀光一陣子絕對不同感受,台灣泛綠所說的華獨在旅外經驗中,其實許多台商真的還是為了台灣及中華民國的尊嚴而活著,所以台獨嘲笑華獨的改念在台灣也許沒問題,但出門在外,我把對岸當成旅外其他國家,尊嚴也是建立在中華民國國民的身份上,華獨也就沒那麼奇怪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去對岸,批評著有些人賺人民幣,不過說實話,我只認為對岸既然跟我們不一樣,賺她人民幣也能交流我們的想法,讓更多對岸朋友不被洗腦,何嘗也不是一件好事,不過都已經成為往事,我的銀行卡和電話卡都已經停用,現在也是不能過去啦。
最後,你覺得:
淺談一個旅外的OO經驗
OO是什麼呢。
卡爾只能建議那些旅外明星,被人家指著台獨的時候,用不著被洗腦反駁就說你是中國還是台灣人,旅外許多細節,告知小粉紅跟小粉綠,我是中華民國國籍,目前兩岸確實如此即可,小粉紅哪來這麼多理由可以繼續說嘴,它們根本不懂細節好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enry Sir & Friend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久沒有拍片,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幫手轉貼啊! 今日香港: - 重點一: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 重點二:法治與社會參與 (Rule Of Law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 重點三:身份認同 (Identity) 法治保障參與權利 參與或...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我們都早已習慣身份證隨身而行,有否想像過,在七十多年前香港居民並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文件,並在1949年起才開始為每一個合資格居民簽發一張沒有照片、僅寫上持證人個人資料的卡紙?
1949年制定的《人事登記條例》,明文規定香港居民需申請身份證明文件,合資格的香港居民開始申領身份證。除了基本個人資料如姓名、性別、相片、身份證號碼之外,紙質身份證還需列明住址、工作地址和職業,並容許僱主協助僱員辦理,以確保更多合資格人士申領。也因為香港擁有多元種族,當時的身份證更需申報種族及國籍。在往後的1950-70年代期間,為了確保民眾均申請身份證明文件,當局更特別設有流動登記隊前往南丫島、大澳、新界區、街坊福利會、高爾夫球會、學校、鄉事委員會、廟宇、魚市場等提供登記服務,推動全民登記身份證。在這個階段的香港,增進的不止是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更多人也開始以香港為家。一紙身分證,標誌著「香港人」身分意識的萌芽。
1987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為配合回歸過渡安排,身份證分為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及香港居民身份證(分別為3粒星和1粒星去區分),前者列有「本證持有人擁有香港居留權」字眼,確認持證人於回歸後仍有香港居留權。而隨著社會變遷及科技日新月異,身份證設計亦越見繁複,並反映在材質選擇、晶片嵌入及防偽技術上,2018年開始更換的智能身份證,便擁有9種防偽功能,也記錄更多個人資訊,跟六十年代只有中英姓氏、身份編號、相片和指紋的膠面身份證不可同日而語。歷史檔案館向入境事務處借來歷年各代身份證明文件正本,以及多部處理申請事務的原裝機器,包括製作身份證相片的放大機及查閱身份證紀錄的膠卷閱讀機,連同昔日歷史照片及海報同步展出,詳細介紹身份證設計及人口政策在七十載的變化。
(圖片來源: 香港歷史檔案館網站)
「言歸『證』傳」| Identity Card – A Timeless Proof
展期:8月23日起 逢星期一至五
地點:九龍觀塘翠屏道13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展覽廳)
#身分證 #身份認同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在 小小人物做小事 - 高松傑Jack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Sir感謝新家園協會九龍西服務處 邀請,以網絡紅人工作者協會創會主席身份出席「8月15日基本法社區推廣計劃嘉年華」 並擔任主禮💖
活動透過嘉年華活動形式,提升九龍西居民對基本法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大會準備攤位遊戲,加深參與者對基本法的興趣。另外,大會對本計劃繪畫、演講比賽活動得獎者青少年進行頒獎,以鼓勵他們的參與。
感謝社會有心團體新家園協會九龍西服務處熱心在社區向青少年推廣。
中央巳為香港落實《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堅守一國兩制的初心。除了基本法外,下一步我覺得可以同時間推動國家憲法,特別是香港青年,也必須認識及認同「先有一國,後有兩制」的概念,憲法是國家主權最集中、最權威的法律體現和表達,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這個國家所有法律的起源。香港基本法根據國家憲法而制定,憲法是母法,基本法是子法。先有憲法,再有基本法,再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後香港的憲制必然以國家憲法為基礎,基本法是憲法的修改補充和發展完善,是中國憲法特殊的組成部分。因此回歸以後的香港,基本法有規定的,按照基本法辦事;基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國家憲法。
最後便是提高青少年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及認識,香港人作為國民,應肩負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並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實踐「一國兩制」。
在融入國家大局的進程中,作為新時代的香港青年,要更堅實,有責任正確認識和傳揚這些訊息予廣大青少年,一起為國家和香港社會的繁榮安定及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高Sir走进基层向青少年推广💖
https://v.douyin.com/d1atgh9/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在 Henry Sir & Friend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很久沒有拍片,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幫手轉貼啊!
今日香港:
- 重點一: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 重點二:法治與社會參與 (Rule Of Law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 重點三:身份認同 (Identity)
法治保障參與權利
參與或表達對生活的訴求,從而使政府政策更貼近參與者的利益和回應他們的訴求,改善他們的生活素質。
生活素質的提升會提高社會凝聚力(社會更團結和諧),也會提升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大家都覺得成為香港一分子是自豪的)
還有很多地方可以Cross Topic 跨單元討論,以上例子乃拋磚引玉,刺激大家思維,日後有機會再深入討論!
Henry Sir's facebook: tsuboitsubo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