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共處之地——荷李活道】
相信無論對於本地人或非本地人而言,香港街道的中文名稱總令人覺得饒有趣味。不少街道都是從洋人名字直接翻譯,但荷李活道的命名卻不為人所知。雖然它同屬開埠初期所建的道路,但它與同期出現的街道不相同,荷李活道並不直接命名於所紀念之人的名字。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曾經指出,荷李活道應該是用作紀念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當時,戴維斯的封邑在荷里活,而銜頭則是Davis Baronets, of Hollywood。雖然這說法合乎情理,但背後的實際原因仍不得而知。
荷李活道位於香港島西北部,開闢於1844年。其中兩組法定古蹟——文武廟組群以及中區警署建築群都坐落於荷李活道。因此,荷李活道又能象徵香港中西文化共處的特質。
在過去數年,不少殖民時期遺下的T型舊街牌均因附近建築被拆卸而移除。T型街牌為中英對照,上英下中,以兩種文字組成T型的街牌。荷李活道街牌因依附在獲保育的舊中區警署而幸得保存。銹跡斑斑的街牌散發着濃厚的歷史感和時代感,靜靜地訴說着一段段被塵封的歷史。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萬的網紅JAS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長青展覽《香港故事》,係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做出最後一天展覽,我見有時間所以都去左走一圈。到底兩年後重開,香港既故事會被更改成點? ?社交平臺 Social Media? Facebook ▶ http://facebook.com/HUNGGY816 Instagram ▶...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故事 閉館翻新前最後一天,你可知道當初他們策展的故事?】#舊文回顧:http://bit.ly/1EEiU76
「現在『香港故事』根本是一個戰場。」「如果這個展覽要調整,增加九七之後的內容,零三年50萬人上街、去年雨傘運動,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必須講,但怎麼講?在現在這麼政治化的環境下,想到就頭疼。」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香港故事」展籌辦人丁新豹坦陳,這些年的確收到過不少社會上的意見,認爲自然史、民俗展區比例過大,整個展覽重點擺錯了一些,要加重本地史的部分。
氣氛輕鬆、調子積極,避免太沉重,是「香港故事」策展時的考慮。面對批評、質疑,丁新豹的回答很現實,也很無奈。博物館不再是嚴肅的教育殿堂,而是日常消遣。然而對主體意識逐漸增強的有心人來說,這樣的寓教於樂並不足夠。
六種版本的香港史觀,香港的故事從何說起?來看看這場浮出水面的記憶之爭:
【香港故事(上)】http://bit.ly/1EEiU76
【香港故事(中)】https://bit.ly/31zzXGL
【香港故事(下)】https://bit.ly/3lYJ5w2
#延伸閱讀
影像現場,「香港故事」翻新前的最後一天👉https://bit.ly/3o3kzf6
銷毀的檔案,失憶的城市,誰在抹掉香港歷史?👉 https://bit.ly/31k2Iqz
★端網站全新改版,立刻體驗新首頁:https://theinitium.com/
★ 一人限定、多人團購,暢閱不受限!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小端也有玩推特,歡迎關注我們:@initiumnews
#端傳媒 #香港 #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在 おしゃれキリ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生是一場冒險:我的2019年】
前言:
12月31日人人都會寫一年記錄,我當然提早寫飲頭啖湯啦(吓?)
2017年我第一本書出版的時候任教於慈幼的小學同學劉Sir邀請我去學校做一場講座,題目就是「人生是一場冒險」。
內容:
我絕對不是一個很勤力的人,要做學術研究比我強的人俯拾皆是。
但是突如其來的熱情卻往往讓我有股傻勁去挑戰,所以我的人生每一刻都有各種奇怪的事情等着我去發掘去探險。當中有成功有失敗,而且失敗的比數總是不低。
2019年的第一個月我就在東京有一個星期每天跟着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去不同的美術館博物館科學館做訪問交流。想當年大學畢業我考古物古蹟辦事處名落孫山, 但這次經驗對於我以後參觀博物館、了解博物館管理有很大的幫助。
2018年的12月跟隨着以丁新豹教授為首、幾位德高望重的專業人士以及歷史愛好者去京都奈良的旅程讓我開始對 ①香港歷史和日本歷史的交接點尤其英殖香港以及明治日本、以及 ② 日本佛教特別是大日如來產生興趣。
由於這兩個新的興趣春天的時候跑了幾次關西,終於叫做搞清楚2018年參加的侯清儀老師的講座有關大阪造幣廠以及香港早年製造貨幣兩者的關係、又在京都大覺寺欣賞日本第一個人工湖及貞觀年間的寺廟建築的時候認識了兩對很有趣的夫婦。
2019年的上半年,我關心的是日本佛教入門的書籍,同時也看了幾本日本美術入門不過差不多全軍覆沒。大覺寺認識的夫婦後來在夏天的時候再次見面,並且意外地和真田家家臣的後人扯上了關係來了一「真田家之旅」。
2019年3月的時候我出版了第二本書籍,內容圍繞一個人去日本旅行。作為一個獨行俠我早就習慣了一個人出發,因為人生的旅程就算有父母伴侶兒女,真正能夠和你由頭走到尾的從來都是你自己一個人。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剛剛好我的第一篇個人專訪出街了,這本雜誌名叫HONGKONGLEI,是一本在香港出版給日本人看的免費刊物。
因為這篇專訪,居住在香港一直非常關心福島復興的福島縣人會會長找到了我,一直以來希望能夠幫福島做一點事情的我很快和他見面並且去了食品節福島食品攤位去打氣。
平常不是有太多機會有贊助去日本採訪的我三月在某間公司推薦下到了熊本八代業務旅程。接待單位有一位廣西的女孩子和我一見如故,後來的半年裏我們分別在香港見過兩次、熊本再見過一次。最後一次的熊本旅行認識到她以前的老師,讓我初次接觸到「和平學」這一門學問,對理解香港當時情況有莫大啟發作用。
年中的時候一如以往我又去了倫敦短住一段時間,並且開始明查暗訪找尋我父母以前認識日藉夫婦的足跡。
在倫敦的期間我鼓起了最大的勇氣聯絡上我非常欣賞的夏目漱石研究學者,最初被拒絕但最後以誠意及以往我寫下的文章打動了他終於參觀到倫敦的夏目漱石紀念館。
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人生冒險家,他的人生早就寫成自傳出版成書。這位當年並不富有用盡方法都要去倫敦生活最後選擇離開日本住在英國的日本青年,自然是一位很有趣又有個人想法的人。對於時間的運用以及終生的目標這兩個課題它有很獨特的見解,而且完全不符合世俗禮節。
透過教授我首次知道原來夏目漱石曾經在1900年到過英國殖民地香港。這和我年初的興趣不謀而合,於是我就從那一刻起關心起他的旅程,為了追隨他的足跡我又飛到了東京再去了熊本拜訪夏目漱石以前居住過的家。
大學研究院的同學想找人幫忙翻譯廣島原爆倖存者留下來的文章,我自告奮勇去做義工。因為這個機會認識到住在小金井的一位女士。
本來幫父母找尋30年前的舊朋友這件事一直處於膠着狀態,卻因為這位女士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這位女士找到該對夫婦公司的聯絡電郵。我順利聯絡他們可是原來丈夫已經過身。八月尾的時候跟這對夫婦的下一代見面,夫婦女兒和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面之緣並且拍過照片。我們都唏噓不已。
失散了30年的兩個家庭就這樣重新連結起來,我覺得這近乎是神蹟。
話說今年7月21日書展有些平常在粉絲專頁都會談天的網友們讀者們親自過來打招呼,我好感動。在這個出書等同自殺行為的21世紀香港社會,你們的幾十元絕對可以幫助出版社渡過難關、以及讓我這個長舌婦有藉口繼續長氣下去。就是出版社的連儂牆引起了某些綠色物體的注意,這一點是甚為氣憤的。
等到夏天結尾的9月初我決定再次踏足東北,買機票訂酒店集中去山形以及福島親自找尋合適的主題去推廣給香港的各位。山形方面我主動聯絡當地有心推廣旅遊的居民、福島縣人會會長則發揮了人際網得到當地觀光課職員的幫助帶路及說明。
雖然人微言輕沒有幾十萬粉絲但看到的總有幾千人吧?能夠有多點人去支持這兩個我最喜歡的東北地區我自己會欣慰。
另外在倫敦開始的夏目漱石與香港研究亦在福島縣人會會長文獻提供、以及多位居住在香港的歷史愛好者各施各法下有我超乎想像的進展,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以往我們喜歡說日本和中國的古代有很多淵源,以後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就算是英國殖民地香港都和日本的近代發展有緣份我覺得是很美好的事情。
暑去寒來春復秋,成年之後的日子過得特別快。寫着寫着終於來到2019年的12月。
斷斷續續去學習穿和服也有一段日子,心中燃燒起了一個會被當成瘋子的念頭:帶着和服去旅行。每天早上起床化妝做頭髮穿和服,行程要盤算自己的體力是否能夠支持、還有總共20公斤的行李⋯⋯
這一年來我的收入最少減了一半以上,一來是自己出門多、二來是社會運動總有一些影響。面對這個情況我更加貫徹了山下英子斷捨離的觀念—化妝品衣服等等比以前更加克制、至於美容院髮型屋這些就向來都不去。
當我知道我的目標是留錢買機票酒店,我不介意用Daiso的化妝品300円的眼影還有二手的衣服。我非常清楚對我來說去日本的意義是去我想去的歷史文化旅行、支持東北、不是去大吃大喝的。
在香港的日子我改變了飲食習慣不外出吃飯盡量自己做飯,但對於食材我堅決不使用中國出品,連衛生紙都買台灣製品。美圖秀秀刪除了,大家樂美心東海堂永不錄用。
學生方面我的臭脾氣表現在挑剔方面,可以不教的都沒教。現在還留在身邊的與其說對待他們是學生不如說是朋友。
我很清楚這些朋友為什麼要學日文,也清楚他們的優點缺點。大部份時間我還以為自己成為了他們的人生導師長氣又囉嗦,但看到他們每天的進步我可能比他們更加興奮。
有朋友好奇我是不是真的那麼喜歡織田信長所以要去名古屋?當然不是!如果我那麼喜歡日本戰國歷史就不會經常寫錯被人攻擊啦!
其實是兩年前我在名古屋大須觀音求神拜佛一定要醫好我一位好朋友的病,因為靈驗了所以我去還神。當年求神拜佛支持我吃了這個下午茶,所以今次還神之後我再去吃同一個下午茶。
因此我選了這幅圖片作為2019年的紀念,其實在你們給我按讚的期間我已經把頭髮染黑了。
2019年是黑頭髮的Kiri,不知道還是不是老師。
結語:
回顧這一年,我的成長比以往10年加起上來的都要多。那些今年提攜過我幫助過我在痛苦的時候曾經伸出援手的每一位,我衷心感謝你們。
香港這個扭曲畸形的社會善良的人未必會有好報,但是對於他們我一定會感恩圖報。
*提醒各位寫2019年記錄的時候千萬不要提夢中的事情,夢境不是拿來放上Facebook宣傳的。
🛫Kiri出沒注意🛬
https://www.instagram.com/kirita/
https://www.instagram.com/lomore_kiri/
https://mobile.twitter.com/wongkiri
https://www.kiri-san.com
支持作者筆耕請買書!各大書局及博客來有售: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
《日本一人旅》(2019)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在 JAS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歷史博物館長青展覽《香港故事》,係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做出最後一天展覽,我見有時間所以都去左走一圈。到底兩年後重開,香港既故事會被更改成點?
?社交平臺 Social Media?
Facebook ▶ http://facebook.com/HUNGGY816
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hunggy9527
Mai-san的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mai.journal
?我的街頭服飾品牌《boyhood.》▶ https://boyhood.jp
?你訂閲了我新的遊戲頻道了嗎?
HunggyGames▶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MuXxkjded936sAf_znpg
??加入成爲付費會員,瘋狂同JASON connect吧!▶ https://tinyurl.com/uwmxac4
?加入我的Discord群組!參加討論吧!▶ https://discord.gg/hunggy
========業務聯絡========
工作聯絡請發電郵到 [email protected] (Joey & Crystal)
一般查詢 info@hunggy.com
日本語のお問い合わせも対応しております、清水(mai@hunggy.com)までご連絡ください。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網絡器物專題課堂─竹器工藝」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何兆基博士分享竹器工藝,探討製作者及使用者與器物之間的關係和經驗。
「網絡器物專題課堂」邀請本地博物館專家及學者,挑選具代表性的藏品,與學校教師分享相關範疇的文化、藝術內涵和與現今生活的關係,為本計劃的教材套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看得見的記憶──器物」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器物」教材套共分為四節,將透過日常生活乃至傳統的器物,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的教材,讓同學對不同的器物議題進行探索及創作,引導同學思考器物背後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面對器物應有的態度。
觀看網絡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將可獲贈實體印刷版「器物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網絡教材套簡介會及專題課堂─器物」: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SV-YsiWa2z90zgzrkInPNXIw-umiuJCDVX8vWoieYmcr9uA/viewform
(建築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器物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4:30)
6月30日(二):器物教材套簡介(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1
7月7日(二):茶具(主講:茶具文物館館長 林雪虹博士)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2
7月14日(二):香港歷史文物(主講: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教育及宣傳) 孫德榮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3
7月21日(二):家具(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4
7月28日(二):竹器工藝(主講: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何兆基博士)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5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建築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網絡器物專題課堂─家具」由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馬健聰先生主講,透過傳統中國坐具的發展和造型,分享當中收藏的生活、文化和藝術記憶。
「網絡器物專題課堂」邀請本地博物館專家及學者,挑選具代表性的藏品,與學校教師分享相關範疇的文化、藝術內涵和與現今生活的關係,為本計劃的教材套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看得見的記憶──器物」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器物」教材套共分為四節,將透過日常生活乃至傳統的器物,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的教材,讓同學對不同的器物議題進行探索及創作,引導同學思考器物背後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面對器物應有的態度。
觀看網絡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將可獲贈實體印刷版「器物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網絡教材套簡介會及專題課堂─器物」: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SV-YsiWa2z90zgzrkInPNXIw-umiuJCDVX8vWoieYmcr9uA/viewform
(建築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器物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4:30)
6月30日(二):器物教材套簡介(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1
7月7日(二):茶具(主講:茶具文物館館長 林雪虹博士)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2
7月14日(二):香港歷史文物(主講: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教育及宣傳) 孫德榮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3
7月21日(二):家具(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4
7月28日(二):竹器工藝(主講: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何兆基博士)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建築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