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 #供不得其所 #多謝Shell
--
《供不得其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新視野》序
在Neil Postman的《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之中,他指出在現代社會,我們面對的真正挑戰不再是資訊匱乏,而是資訊爆炸。試想像,我們回到一千年前的傳統社會,一個農民每日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又從來未離開過縣城,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他偶然被捲入官非,根本完全無力保護自己。不要說他犯了甚麼法,就算逮捕他的人是否真的來自官府,他也不知道。一個人要保護自己,資訊的掌握十分重要。
保護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是現代文明的奠基石。所以,在現代社會裡,資訊的流通更加重要。但是,生活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挑戰已經不再是資訊匱乏,而是資訊爆炸。Neil Postman關心的是經由電視所提供的娛樂對人類文化的影響。其實,只要將他的論點稍為延伸一下,就會看到資訊科技對政治的影響也一樣深遠。不論是娛樂泛濫還是資訊泛濫,在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所面對的最大挑戰都一樣,就是注意力難以集中,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失去焦點。
回到今天的香港,市民要求政治參與,已是政府必須適應的社會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政府來說,我們對政策的認識失去焦點,將會是他們最樂於見到的,因為這樣可以降低管治成本。政府官員經常公開發言,宣示政策的發展方向和理據。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說漏了咀,被市民發現前言不對後語,造成尷尬。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暴露政府的自打咀巴,也是推動政府回應政策批評的有力武器。糾正市民的政策認識上的失焦,也是推動政策討論的很好的嘗試。
本土研究社正在做這樣的事。一個例子是去年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內容戮破香港地少人多的神話。這份報告指出,香港只有24%的土地是已發展地區,其餘都是效野公園、農地和荒地等等。在24%的已發展地區之中,只有7%是住宅用地,而其中只有1.4%是公營房屋。以香港一半人口居住在公屋計算,香港只用了少於2%的土地(即16平方公里),已解決了三百五十萬人口的居住問題。請注意,報告引用的資料來自政府的政策文件,具有足夠的權威性。
這些都是真實的數字,卻製造了戲劇化的效果。二零一四年,本土研究社再接再厲,出版《供不得其所──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對去年九月政府提出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進行詳細分析和批評。它的主要觀點是,香港房屋政策的關鍵問題是土地政策,而土地政策的核心問題不是土地供應,卻是土地分配。換言之,本土研究社繼續批評地少人多的神話,和政府建築在這個神話之上的「唯搵」(尋找土地)策略。
我特別欣賞本土研究社的認真。在這份報告的第二章,他們批評長遠房屋策略(以下簡稱長策)「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措施奪回房屋供應主導權,勢難落實政府所提出的建屋目標」。他們集中分析港鐵沿線的土地規劃和物業發展進度,指出很多土地被閒置,時間超過十年,這種細緻的分析值得嘉許。
另一個認真的例子是有關市區重建的研究。關於市區重建策略的討論已經超過十年,問題其實一清二楚。本土研究社提出有關市區重建策略的批評,包括利益最大化、發展模式僵化、土紳化等等,其實沒有太多新意。但是,在這份報告的第五章裡,他們蒐集過去幾年市建局完成重建後推出市場發售的物業項目的售價,以一般的按揭比率,按揭年期,和按揭利率去計算每月按揭供款,再比對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發現按揭供款將做成甚高的家庭負擔(由40%至195%)。這顯示市區重建客觀上只是將基層市民趕離市區。市區重建為誰重建的質疑已經提出多年,但是,本土研究社用官方的數字和合理假設去作出客觀推論,將問題說得非常清楚。對於追求理性分析的人而言,這個結論的說服力十分強。
第三個例子也是有關市區重建的研究。市區重建牽涉安置原區街坊的問題。本土研究社以旺角豉油街12號作為個案,指出原區安置,保留社區網絡是有先例的。他們發現,市區重建局有關旺角豉油街項目的公開資料甚少,空置率也甚高,我估計原因是這個先例對他們造成尷尬和壓力,害怕太多人知道,就會逼使他們向這個方向發展。話說回頭,旺角豉油街項目是市建局前身的土地發展公司執行的。當年土地發展公司因為樓市逆轉而造成財務困難,最終需要政府重組和注資打救,領導人下台。市區重建局當然不想再走上這條路,財務上的彈性是關鍵。好像豉油街項目這類有祟高政策目標,卻會減少財務彈性的,當然是少提為妙。但是,從推動政策改變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正正是發掘更多會令決策者尷尬和感到不便的資料。
本土研究社的這份報告為分析香港的房屋政策提供很多有用的資料。不過,在我看來,包括市區重建在內的房屋政策未能解決市民需要,根本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高地價政策。換言之,政府房屋供應的首要考慮是樓價不能跌。當然,說得準確一點,政府不想樓價大跌,微跌最好。但是,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政府不可能完全操控樓價。地產商和物業投資者看穿政府不想樓價下跌的保守心理,自然肆無忌憚地入市炒賣,那麼樓價當然是只升不跌了。但是,政府為甚麼不想樓價下跌?在低稅制和簡單稅制(沒有消費稅)的限制之下,政府依賴非經常性收入,包括賣地收入和印花稅。據另一個民間智庫新力量網絡過去二十年有關公共財政的研究,政府非經常性收入佔了一個很高的百分比。如果加上各項儲備投資收入,當地產及投資市場興旺之時,這些額外收入可以貢獻四成的政府總收入;相反,當地產及投資市場萎縮之時,這些額外收入也貢獻約兩成的政府總收入。(註1)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根本不可能讓樓價下跌。
作為全港的最大地主,政府是高地價政策最大的受惠者。如果我們知道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在現今香港社會問題愈趨複雜的情況下,政府扮演的並不是維持社會公義的公證人角色,而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參與者(key player),以及其中一方的強硬支持者(partisan)。幾年前,《地產霸權》這本書一紙風行。在指出各種官商勾結的問題之後,作者潘慧嫻指出:「除非土地和稅收制度徹底解決,否則不能指望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能妥善解決。」(註2)我也認為,香港房屋問題的根源正正就是土地政策和稅收制度,即高地價政策和低稅制。
最後,我想談談我對本土研究社的觀察。我認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市民對政策分析的水平也日漸提高。政策研究變得愈來愈重要,資源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是能否影響輿論的關鍵。本土研究社走這個方向,是社會進步的反映。政府必須明白,市民的期望愈來愈高,政府可以視之為麻煩,也可以視之為動力。但是,如果政府以為單靠語言偽術,或一些不著邊際的官話去回應,然後一味拖延,希望隨著時間的過去,就可以轉移視線,政府的麻煩只會不斷累積,到有一天就會變成不能解決,結果鞠躬下台。
註1:《2013年香港公共財政評估報告》,新力量網絡, 2013年。
註2:《地產霸權》,潘慧嫻,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32頁。
陳和順,新力量網絡副主席,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首席講師
同時也有3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來充滿特色,例如重慶大廈,絕對是真香港的體現。《時代雜誌》將香港的重慶大廈譽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而按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麥高登教授的說法,重慶大廈屬於「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據他非正式統計,大廈住客至少來自全球120個不同國家,除喜愛租金便宜的背包客,還有來自加...
香港社會問題 例子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來充滿特色,例如重慶大廈,絕對是真香港的體現。《時代雜誌》將香港的重慶大廈譽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而按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麥高登教授的說法,重慶大廈屬於「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據他非正式統計,大廈住客至少來自全球120個不同國家,除喜愛租金便宜的背包客,還有來自加爾各答、孟加拉的逾期居留客,日常在大廈餐廳工作,販售冒牌手錶、手機等,賺匯款到家鄉;也有來自非洲的商人,甚至音樂人、唱片監製、rapper;更有一批無國籍的第三世界難民、尋求庇護的人,結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社區。重慶大廈的居民不少,估計可容納數千人,而世上人口最少的國家,像瑙魯、圖瓦努等島國,總人口也不過一萬人。換句話說,重慶大廈的住客、旅客,不但粗具衛國家規模,還儼然一座「小聯合國」。
可惜香港人對重慶大廈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傲慢與偏見,政府更是完全不知善用。麥高登以「他者」視角,發掘了屬於「我們」香港人的重慶大廈,引領不少外國媒體一同探索,將這座最能象徵香港獨特文化背景的大廈呈現在國際間。反而「我們」從來對這個地方都有一種誤解,將罪案、社會問題跟大廈拉上關係,隨着香港回歸,重慶大廈難免慢慢喪失獨特性,也許反映香港正不知不覺間,放棄一道又一道與國際接軌的橋樑,最終喪失曾經擁有的國際特質,淪為普通的中國城市。那時候,世人只知馬拉喀什,還會來香港嗎?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219442
#重慶大廈 #GordonMatthews #國際都會
Background Music Credit: ROYALTY FREE MUSIC by BENSOUND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香港社會問題 例子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每經過一塊聳立於道路旁的路牌,不論其顏色是藍、綠、黃色,不論被馬路的沙塵掩蓋、被陽光曬得褪色,抑或光鮮亮麗,對Gary而言,都盛載著不同的故事。他總能夠從路牌的顏色、字體、排位、中英文字元大小、路牌身處的位置等等元素,講出那塊路牌的特色、故事、演變歷程等等。
Gary自小就喜歡發堀埋藏於道路、路牌之中的故事,他更創立民間組織「道路研究社」,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道路發展出一分力。
這份熱誠,出自他多年以來對於香港道路的興趣與專注;這份專注,有一部份卻原來出自一個屬於自閉的症狀——亞氏保加症。
「巴膠」童年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一位醫生突然跟我說我有亞氏保加症,是輕度自閉症的一種。當時其實不怎麼困擾著我,因為年紀太小,根本不知道是什麼。」Gary憶述起自童年時代就出現的人生轉捩點,說得輕鬆平常,彷彿醫生只是跟他說他患了感冒似的。
據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於2019年的文章指,香港約有一到兩萬宗亞氏保加症個案,患者(有時被稱作「A仔」)大多在與人溝通、待人接物方面會有困難;卻同時會擁有高於常人的智力、記憶力等。目前尚未有藥物能夠根治,只能循緩解專注力不足、穩定情緒去紓緩症狀。
「小學時其實問題不大,尚未成長到需要擔憂學業的年紀,頂多只是怕考試考不好,父母會責罵;在社交上,當時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Gary以奇怪來形容他們朋友的圈子:「我們班上有某幾位同學喜觀巴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巴膠』,於是我們自成一角,每天聚在一起聊巴士。」對於其他同學朋友,Gary沒有印象,亦滿不在乎。
成績欠佳的青年,到今日的IT男與社長
直到中學時期,因為先前參與社交技巧的工作坊,在與人溝通方面,Gary尚且能夠應付;「A仔」的身份與症狀,卻開始為Gary帶來學業煩惱:「好記得在學校有些科目,無論我多用功,把平常玩耍的時間都用在溫習之上,都仍然無法合格。」學校曾經叫他考慮退學,報讀職訓課程,早日為就業作好準備。然而,在職訓學校找不到喜歡科目的Gary,最後沒有聽從學校意見,輾轉之間到了澳洲升學。
Gary成功在澳洲取得大學學位,現在回流香港,從事資訊科技工作。回想到澳洲學習的經歷,他感覺鬆了一口氣:「當地的教育制度,比起香港更能照顧不同需要的學生,也有著更多比較有趣的科目,讓我也能找到自己的專長。」於是Gary開始放下心中成續久佳的顧慮,一邊修讀感興趣,亦力所能及的科目,一邊開始自己研究起港、英、澳三地不同的道路規劃。直至今日,Gary與道路研究社的伙伴,經常會解答市民大眾的疑難、也會就著設計、擺位欠佳的路牌向路政處、運輸處投訴。他們去年更出版書藉,科普道路標誌及交通設計的基本知識。
可以說,因為遠行澳洲,讓Gary走在一條相對平坦的道路之上,在就業市場、在社會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崗位。
香港融合教育的處境
澳洲的高中課程,有著法學、環境研究、多媒體研究、心理學、工作室藝術、舞蹈、戲劇、訊息系統等三十多個專業且分類仔細的範疇供學生選擇;反觀香港,即使政府為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推行融合教育逾二十年,當初校方給Gary的建議,卻仍然是「不如退學去讀職訓局」。這不單是學校的問題,畢竟香港大部份中學,學生能夠選讀的科目,不外乎文、理、商、工四個大類別,與上述澳洲教育的豐富及仔細程度相去甚遠。
在今日的社會中,Gary最終尋找到自己立足之處,閒時亦能以路牌、道路研究的興趣與專長、以「道路研究社」創辦人的身份貢獻社會。Gary未曾想像過,要是當初沒有赴澳留學,今日會過著什麼生活。然而,香港SEN學童的處境,在融合教育的大方向下,他們的需要是否真的被照顧到,抑或有更多例子,是他們沒有如Gary一般幸運,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崗位,而在力不從心的位置上苦苦蹉跎、舉步維艱?
香港社會問題 例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近年來特區政府工作變得越來越簡單,每天就是發言攻擊假新聞、陰謀論,然後動用內地黨媒助拳。最近全民檢測便是典型例子,即使用到黨媒黨官,最後市民選擇仍然是不信任政府。至於警察的發言或新聞稿,也同樣將一切問題歸咎抹黑、假新聞及陰謀論。在他們眼中,黃絲是一群刁民、偏執狂或政治盲目狂熱分子。
對他們而言,7.21、8.31、新屋嶺,陳彥霖、周梓樂死亡事件是攻擊警察的陰謀論炒作,面對質問總是擺出一副嗤之以鼻的態度。但究竟政權本身有沒有反省過他們眼中的「陰謀論」是如何產生,市民為何會接受。他們當然不會,因為政權也同樣以「陰謀論」去面對反送中,認為整個反送中運動背後有一個無處不在的「外來勢力」在操控,幕後控制所有宣傳、IT、街頭運動、議會等策略。究竟「陰謀論」是如何在香港社會蔓延呢?
其實,人的本性就有猜疑心,而且從「陰謀論」角度看問題的,也不是甚麼無知之徒,反而很多是關心社會、相信正義、善惡二分的普羅大眾。上述的觀點來自「陰謀論」心理研究權威Rob Brotherton的作品《Suspicious Minds: Why We Believe Conspiracy Theories》,中文版名字叫《為什麼我們會相信陰謀論?》作者認為普羅大眾相信陰謀論,根本是社會的常態,正如你向好友發了個短訊,遲遲不獲回覆,這時你想是否上次見面時說過某句話得罪了他,或是思疑對方是否在疏遠自己,實情是對方可能在忙罷了。相信陰謀論不等如偏執,「當你在懷疑別人不值得信任時,尤其是權威當局,你就可能不太採信『官方』的說法。如果你認為多數人都有邪惡的動機,你自然會覺得陰謀論很有道理。偏執向來與陰謀論如影隨形,但陰謀論並不專屬於偏激人士,因為偏執並非是偏激人士專屬的個性。」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劉細良 #城寨 #讀書好 #陰謀論 #假新聞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