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如何重開經濟 是全球最重要決定
全球Covid疫情仍然嚴峻,確診個案衝破200萬宗,死亡人數超過13萬,但增速已有點放緩(但要小心南半球)。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歐重災區,這一浪的峰頂已過;第一大災區美國亦已進入高峰期,每日新增個案逾2萬宗,死亡人數高達2500!
為了抗疫,全球各國採取了前所未見的封鎖政策,國際旅遊完全停頓(旅遊業佔全球GDP約10%)。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面對某程度的社交隔離,石油需求大跌30%,油價暴跌是意料中事,即使OPEC跟俄國達成減產協議,仍未必能解決問題。
最熱門話題,不再是疫情,已轉為如何重開經濟。中國和韓國已逐步開始恢復內部經濟,幸而仍能嚴控第二浪疫情。歐洲小心翼翼,亦已開始計劃重開。最焦急的特朗普,當然想盡快解封,自稱有重開全國經濟的絕對權力,但各州長同意嗎?他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決定。何止他,這亦是全球最重要決定。
美死亡率最高是低收入黑人
不少人認為為了疫情,全球作出了過於巨大的經濟犧牲,死亡人數只「區區」十多萬,根本不值得數萬億(美元‧下同)的GDP損失,股債市的損失更高達數十萬億。美國更有政客,說寧願犧牲多些人命,也必須盡快重開經濟。得州共和黨副州長Dan Patrick (白人,70歲)「偉大」地說,他們這一代人,為了拯救國家經濟和下一代的未來,「樂意」犧牲自己性命!聽起來有點感動,但他仍是在慷他人之慨,大部分受害者確是長者,但死亡率最高的是低收入黑人,高白人兩倍有多。
即使不從道德批評這論調,也須先弄清楚問題的邏輯。最嚴重謬誤是以死亡人數來計算經濟代價,正確方法當然是以因抗疫措施而避免了的估計死亡人數來計算是否值得付出的經濟代價。以美國為例,現在最新的估計死亡人數約6萬,證明過去一個月,遲來的隔離措施,尚算成功。如特朗普堅持己見,拒絕採取任何封鎖措施,估計死亡人數可高達200萬至300萬!若以類似環保的成本/好處分析來計算,防止這死亡人數的價值,高達10萬億至15萬億,即GDP的45%至60%!有些較冷血的人,爭論有多少為所謂「excessive deaths」,意思是部分人即使不死於Covid,在同期間也將死於心臟病、 癌症或其他原因,有多少是額外的?沒有準確答案,但即使額外死亡人數只約100萬,價值也有5萬億,約25%的GDP。
共識估計美國第二季GDP大跌30%以上,但全年僅將下跌5%至10%,所以到現時為止採取的措施,絕對值得,簡直有賺!當然每個國家都不一樣,較窮國家就未必能負擔長期社會封鎖。
講到環保,無可否認,今年空氣汚染大大減少,不止香港藍天白雲,洛杉磯霧霾也大大改善,PM2.5跌40%,印度北部城市Jalandhar,30年來首次能看見200公里外的喜瑪拉雅山脈!每年全球因空氣污染而死亡人數高達460萬,今年將減低多少,又值多少錢?我曾以全球暖化比喻為地球發熱,撫心自問到底人類跟Covid,誰是病毒,誰是白血球?貼切?
社會封鎖也有健康和生命代價。長期困在家中加上經濟問題,可導致精神病、酗酒、濫藥、家暴、自殺,甚至謀殺上升。但美國有研究顯示,失業率上升1%,確導致自殺率上升1.3%,但交通意外死亡率則大跌3%,整體死亡率反輕微下跌0.5%!跟醫生朋友傾談,他們指出今年一方面,因為大部分人都注重個人衛生和社交距離,其他呼吸管道病症大減,但所有擇期手術亦被推遲,恐怕因此而死亡的人數將上升。
什麼情况下,才可安全重開經濟?首先必須明白一點,在可見將來,不可能真正「回復正常」,我們只可走向一個「新(不)正常」!旅遊仍將困難,球賽和音樂會等大型聚集仍不適宜,簡單至上餐館,都仍需保持社交距離。
重開經濟必須按部就班,有周詳計劃。前設是必須疫情受控,新增個案很低,不容許因重開就馬上導致第二浪大爆發。美國看來即使到5月初,每日新增個案仍必過千宗,實在懷疑是否適合重開。即使局部重開都很困難,因為極難限制州與州之間的人口流動。邏輯上,其實應先重開感染率已很高,有點群體免疫力的地區如紐約,但政策上極可能背道而行,先重開感染率較低的地區,或是更危險的錯誤。如出現第二浪疫症爆發,又會否如香港和新加坡般,願意再度實施更嚴厲措施?
美股表現暗示絕不再封經濟
其實美股表現,已間接給出了答案。近日強力反彈,收復超過一半失地。聯儲局無限QE,連垃圾債都買,財政上,數萬億且陸續有來的拯救計劃,向企業派錢,變相MMT和UBI都出齊。加上美國投資者非常愛國,每晚多看CNBC就會明白。除此,美股表現正告訴大家,今次史無前例的經濟停擺,可一而不可再。即使有第二、第三浪感染爆發,也誓不會再度封鎖經濟!
當然不至於什麼也不做,必會嘗試模仿香港、韓國等地,企圖保持某些社交隔離措施,增加測試,對病人採取家居隔離(無效反連累家人,Chris Cuomo和Boris Johnson是例證)。蘋果和Google在研發「接觸者跟蹤」技術,但仍未知成效。
按倫敦帝國學院報告,第一浪疫情時控得愈嚴,即使有效壓扁感染曲線,反愈未能形成群體免疫,當一放鬆措施時,將出現更嚴重的第二浪感染。香港和新加坡正是這情形。香港第二浪感染個案,是第一浪的9倍,新加坡更慘,30倍!美國第一浪採取較鬆措施,群體免疫可能高一點,但仍不足,第二浪應不至於是第一浪的10倍,但相信也不可能控制得如中國和韓國般好。可能第二浪跟第一浪差不多,但已可帶來數十萬宗新病案。帝國學院建議,最理想是按ICU容量,靈活toggle(撥動)紓緩政策,當預見到緊張情况,就重新加強隔離措施。華府會否願意這樣做,不得而知。估計加州和紐約州等民主黨地區將願意,但特朗普和共和黨州份則必然抗拒,到時又必有一番爭議。
測試方面,歐美想法比我落後兩個月,但終於明白隨機抗體測試的重要性,有多樣好處。首先可知道感染率水平,是否已接近HIT(群體免疫臨界點)。其次如感染率已很高,亦即是IFR遠低於高達6.5%的CFR,最少心理上好過點。有人更幻想可用抗體測試作為復工標準,有抗體證明書才可上班。
這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德國Heinsberg進行隨機抗體測試,發現15%人口有抗體,以此計算IFR只0.37%,傳媒馬上慶祝,說只略高於流感。看似好消息,但想清楚就明白沒這麼簡單。德國CFR較低,約2.7%,但如把德國的0.37%IFR放到CFR高達13%的意大利,即使假設感染率是更高的20%,IFR仍必高於1%。跟流感比較亦不公平,經常提到的0.03%至0.1%應為CFR,其實IFR可能同樣低90%,只有0.003%至0.01%。事實是Covid的IFR可能比流感高100至300倍!即使對比SARS,所謂9.5%死亡率也是CFR,IFR應低很多,最後跟Covid相若。
以抗體測試作復工標準不可靠
Covid出現不到半年,此病毒非常陰險狡猾,危險性一直被人低估。病理上很多疑團,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氣管道病,且不停出現基因突變。初時專家都認為Covid比SARS毒性輕很多,湖北以外CFR只約0.3%,他們充滿信心預測隨着發現更多輕症病例,CFR必逐漸下跌。這猜測完全錯誤,全球個案急升,但竟然CFR不止未被分母急增拉低,反而攀升至6.5%,且仍未遏止!這亦非全因醫療系統過度負荷,連準備頗充足的瑞典、比利時和荷蘭等,死亡率都升至10%以上。另一修訂是R0,原來估計是1.4至2.5,最近美國CDC把中位R0估計提升至5!
Covid有點不尋常,本來傳染度極高的疫症,一般死亡率會較低。現在逐看清Covid(SARS2)的真面目,傳染度極高,比SARS1高一倍以上,同時CFR也直追SARS1!這駭人結合下,再講什麼群體免疫已沒意義。中位R0高達5,即HIT需高達80%,跟全體感染無大分別。死亡率太高的疫症,亦不會有人願意出席疫症派對!
以抗體測試作復工標準亦不太可行。假如發現只約5%至10%的人有抗體,怎辦?另一建議是只容許較年輕的人上班(45歲以下),其他人就需要隔離(人權何在?) 但現在發現較年輕的也極受影響,50歲以下佔住院人數35%以上,死亡人數也不斷上升。傷風感冒無所謂,但誰願為群體免疫而住院或甚至捐軀?
最近更有令人擔心的新醫學發現。近日發現少數核酸測試呈陰性康復者,一段時間後再測試呈陽性。可能是測試不準,亦可能是病毒未完全清除。但亦有人懷疑這些Covid康復者未能產生足夠長期免疫力,所以再受感染。如復元病人未必能產生免疫力,將打擊群體免疫論,甚至對疫苗研發都有影響。
無症狀者播毒 小心如愛滋
相關而令人更擔心的是「asymptomatic carriers」(無症狀帶病毒者),從4月初中國開始分類報道,現約有7000人。英國醫學刊物BMJ,估計高達78%的Covid病例屬無症狀,傳媒又誤解為好消息,代表更低IFR和更接近HIT。
其實是壞消息。最直接憂慮是無症狀但如仍能播毒,更防不勝防。除此,無症狀但核酸測試呈陽性,更令人費解。我推測有三個解釋。第一是部分病人仍在潛伏期,過一段時間仍將發病。第二,在康復中,殘餘病毒暫未完全清除,日後將會。
最差可能性是部分Covid個案,可如HIV(愛滋)、HPV(導致子宮頸癌病毒)、HSV(皰疹)和HBV(乙型肝炎)等病毒,長期潛伏在人體內(viral latency),成功避開免疫系統,甚至藏於免疫或神經系統內!Covid除主要襲擊上下氣管道和肺,亦會襲擊其他主要器官包括心、肝、 腎、腦和神經系統,甚至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最新發現Covid也可像HIV般,反而襲擊免疫系統的T-cell白血球!萬幸的是暫時研究顯示Covid不會如HIV般,利用T-cell複製自己。HIV至今仍未有疫苗,患者需要終生服藥。香港醫生常用Lopinavir和Ritonavir兩種HIV藥來醫治Covid,很有效,巧合?
我希望這猜測完全錯誤,無症狀潛伏期只屬短暫,而非終生。Covid傳染度已這麼高,經飛沫、按鈕都可感染到,毒性這麼強,CFR已接近SARS,如不幸證明可像HIV般成為長期病患,就實在太恐怖了!即使經濟重開,誰敢出外消費?經濟又如何復蘇?
(中環資產持有蘋果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香港 意外死亡率」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Fw: [爆卦] 台灣去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多達2968 人! - 看板car 的評價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香港交通事故死亡率三年新高,警方发出严厉警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香港01 - 【#01港聞】一對港人男女在泰國騎電單車期間遇上車禍 的評價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周政治類期刊重點摘要
Time(時代雜誌)
封面故事:落後的經濟
對數百萬美國勞工來說 靠小費維生的日子已經快要過不下去了
低薪、性騷擾與不穩定的小費 這是美國蓬勃發展的服務業寫照
挪威和德國分別停止金援巴西永續基金 亞馬遜雨林大火燒出巴西與歐洲間的緊張
許多國家成長停滯、企業信心負面 但攪亂全球經濟的真正元凶是政治動盪
市場的確動盪 但經濟衰退還沒有那麼快
川普執政下的經濟的確很好 但不要太過掉以輕心
美國經濟需要兩黨合作才能修補 但如今看起來可能性不大
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
自稱交易高手的川普與中國、伊朗、朝鮮、印度甚至丹麥都難"成交" 證明了這位美國總統協商技巧不佳
納坦雅胡拒絕美國眾議員造訪傷害以色列國家形象 也危及美國國會兩黨對以色列的支持
川普在乎的不是以色列 他在乎的是連任競選
新疆無聲的抗議登上社群媒體 維吾爾族人默默將遭拘禁的親朋好友照片放上網路
女性可望在2020打破國安的"天花板" 女權團體認為這次大選是資深官職增加女性比例的好機會
義大利內政部長薩爾維尼通過嚴苛法案禁止人道救援船 一旦他成為總理情況勢必更糟
全球糧食危機已至 不只氣候變遷損害了農作物 農作物也破壞了氣候變遷
伊朗如今掌握了波斯灣 川普內閣對伊朗的企圖心毫無回應傳達出錯誤訊息
世界銀行有錢對抗伊波拉疫情卻不用 把投資人看的比病患重要的錯誤抗疫行動導致數千名剛果人死亡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可以輕易阻止經濟跌入長期滯脹 但卻寧可不這麼做
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
人口破產 人口總數下滑恐將摧毀資本主義
歷史在辛巴威重演 新總統卻沒拋掉老問題
愛爾蘭崎嶇的統一之路 人口轉移是否能復原數百年來的分裂?
Der Spiegel(德國明鏡)
封面故事:重現青春
對抗皮膚老化流行使用有藥品成分保養品 但專家卻質疑那些抗皺霜和膠原蛋白飲的功效
二戰後德美關係從未如此脆弱 兩國領袖通訊實際停擺 而美國駐德大使只會激化裂痕
2019上半年死於道路事故的人數降低 但自行車騎士意外死亡率卻增加11%
香港人為民主、法治和人權而抗爭 但這些西方推行的價值如今都已隨著世界秩序改變而不復存在
數百萬柬埔寨人靠小額貸款維生 而這種方式只會讓他們更貧窮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香港交通事故死亡率三年新高,警方发出严厉警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 交通事故 死亡率 三年新高,警方发出严厉警告! 21 views · 1 month ago ...more. 環球財經. 871. Subscribe. 871 subscribers. 0. Share. Save. Report ... ... <看更多>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香港01 - 【#01港聞】一對港人男女在泰國騎電單車期間遇上車禍 的推薦與評價
禍,當中男遊客死亡,女遊客重傷...... 全文:http://bit.ly/2cOpL6x 幾十元平租鐵騎易惹禍泰國車禍死亡率全球排第二 ... 據當地傳媒報道,意外發生在泰國時間昨日下午(1... ... <看更多>
香港 意外死亡率 在 Fw: [爆卦] 台灣去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多達2968 人! -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WBZW5ex ]
作者: rutw (Formosan)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爆卦] 台灣去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多達 2968 人!
時間: Thu Feb 18 17:48:45 2021
根據交通部最新的統計數據 [1],在去年(2020)年當中,交通事故件數高達 362,259
筆,有 2,968 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自 2017 年以來,連續四年皆呈正成長。
(23:20更新: 經 yha 大提醒,此為 30 日死亡人數)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人口是台灣五倍的日本,在去年僅有 309,000 筆事故件數、
2,839 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2],和前年(2019 年)的 3,215 人相比,下降了 11.7%。
(23:20更新: 經 yha 大提醒,此為 24 小時內死亡人數,
要等到三月日本的統計數字才會出來,可參考去年為 3215(24hr內)+705(後續)=3920人)
對日本政府來說,即使這已經是自 1948 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紀錄,也是首次低於
3,000 人,但警視廳仍因未達到第十次交通安全基本計畫的「2,500 人以下」目標而感到
遺憾,期望在今年能繼續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交通社會。
而台灣呢?如果說對抗疫情是國安問題,那提供良好、完善的交通環境更是刻不容緩──
因為明明有許多的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透過正確的交通政策、城市規劃、考照難度、人性
化且直覺的標線來避免的。然而,我們卻完全不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交通部、交通局
、警察單位的反省與改進!
以行人路權來說,面對如此惡劣的交通環境,中央交通部和地方交通局的做法是什麼?
1. 要行人看到大車退三步,而不是要求車輛行經路口或轉彎時,應減速、注意後再開
2. 要行人在晚上時要自己穿亮色的衣服,卻完全不管貼的黑漆漆的隔熱紙
3. 要行人走在人行道上,但卻連實體人行道都蓋不出來
4. 要行人過馬路時要自己小心,卻不願意退縮斑馬線、廣建行人庇護島和 Z 字行穿線,
甚至出現薛丁格的行人庇護島,以為畫畫線就能保護行人
5. 寧願把警力花在加強取締行人,而不是車輛轉彎、行經無號誌路口時未讓行人。
6. 平常警察和政府對違規消極不作為就算了,還反過來指責民眾是「地下市長」
最近還想限縮檢舉的項目,掩耳盜鈴,以為讓統計數字降低,就叫做「交通有改善」
去年,內政部對外宣稱「人行道 8 年增 6 千公里 可環島 5.3 次」[3],指出全國有人
行道的市區道路長度,從 2011 年的 3,246 公里增加至 9,460 公里,成長近 3 倍。但
內政部卻不敢說,大多其實都是以畫畫油漆的標誌型人行道敷衍了事。
舉幾個例子來說,這就是內政部口中的「貓皇很滿意,很平很平的人行道」?
為了讓人行道可以停車,倒果為因把人行道畫在路上,要行人去和車爭道?
當有聲音要求興建實體人行道的時候,各地方政府就跳針說台灣「地小人稠」,但明明還
有空間做超大的路肩放任違停。像是下面這幾個例子,路面邊線外禁行車輛,紅線處也禁
止停車。換句話說,這塊地在法規上車子既不能停也不能走,卻不拓寬成人行道。
此外,依照工程規定,台灣人行道淨寬不得小於 150cm,不得已時仍不得小於 90cm。
但這個規定根本形同具文,工程單位不遵守、變電箱和號誌柱亂放亂插、警察也放任違停
,常常看到人行道僅能供一個人通行、甚至被阻斷,行人只能被迫走在馬路上。
政府如果真的關心行人,就會為行人蓋實體人行道,而不是明明路旁還有空間,卻幻想這
幾個字真能保護行人。
甚至還有一些白癡想縮減人行道、騎樓的實質可行寬度,還以此沾沾自喜。如果沒有人行
道,請問這些人是要鼓勵行人、嬰兒車、輪椅族走在馬路上去給車撞嗎?
人行道是一個合格城市的必備公共設施,就算只有一個人會走,就應該要規劃人行道;而
一個合格的人行道,只要夠寬廣、有平整的柏油或水泥鋪面即可,不用花大錢鋪磚鋪瓦,
但一定要做到實體隔離和實質淨空,無論是使用路邊緣石還是柵欄──這麼簡單的道理,
我們的政府和工程單位每年花那麼多稅金出國考察,卻裝死說不知道。
台灣交通的爛,以及對行人路權的漠視,還可從外國對台灣的旅遊警告一窺究竟。
美國政府的旅遊建議 [4]:
"Exercise caution when crossing streets because many drivers do not respect
the pedestrian's right of way."
「在穿越馬路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很多駕駛不懂得尊重行人路權。」
英國政府的旅遊建議 [5]:
"Be alert crossing roads, even on protected crossings."
「即使走在應該受保護的行人穿越道上,行人仍然必須保持注意。」
澳洲政府的旅遊建議 [6]:
"...vehicles might not stop at pedestrian crossings. Look before stepping
onto the road. To stay safe: ...don't expect traffic to stop at pedestrian
crossings — look before stepping onto the road."
「車輛可能不會在行人穿越道前停下來,在踏出步伐前應先看一下。為了安全起見,千萬
別指望駕駛人看到行人穿越道時會停下來,在過馬路之前應先觀察一下周遭的車輛。」
加拿大政府的旅遊建議 [7]:
"Driving habits in Taiwan are often more erratic and reckless than in Canada.
Substandard road conditions and local disregard for traffic laws result in
frequent accidents. Several foreigne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accidents that
caused serious and even fatal injuries. Pedestrians should always exercise
caution when crossing the road. Be aware of your surroundings at all times if
you plan to drive a vehicle in Taiwan."
「與加拿大相比,台灣駕駛的習慣通常更為野蠻。不合格的道路條件以及駕駛對交通法規
的漠視,常導致頻繁的交通事故。許多外國人會遇到交通事故,輕者重傷,重者死亡。行
人在過馬路時應始終保持謹慎。如果您打算在台灣開車,也請時常注意周圍路況。」
日本政府的旅遊建議 [8]:
「(1)交通事故情勢
台湾では日本に比べ、交通事故に遭う危険を感じる場面が多くあり、十分な注意が必
要です。警察当局の統計(2019年)によると、交通事故発生件数は32万2,374件と、前
述の刑法犯認知件数よりも多くなっています。また、人口10万人当たりの交通事故発生
件数は日本の約4.5倍となっており、統計上も日本よりも交通事故に遭うリスクが高い
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ています。
(2)日本人の交通事故
深夜、台北市内の交差点において、日本人が交通事故に遭い、重傷を負う事案が発生
していますが、上記日本人は青信号で横断歩道を渡っている際に事故に遭っています。
他にも日本人が夜間帯に道路を横断している際に交通事故に遭って亡くなった事案、日
本人が車両を運転して交通事故を起こして亡くなった事案等もあります。
(3)交通事故対策
台湾人のドライバーは、歩行者よりも車両を優先する傾向があり、日本と比較すると
運転マナーが良くない。」
「(1) 交通事故情況
與日本相比,在台灣遇到交通事故的機率很高,需要非常小心。根據警方單位的統計,
2019 年的共發生 322,374 起交通事故案件,遠高於刑事案件。此外,台灣的交通事故率
是日本的 4.5 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比日本高。
(2) 日本人的交通事故
深夜,一名日本人在台北市的十字路口發生交通事故而身受重傷,但該名日本人是在行人
號誌為綠燈的情況下,走在行人穿越道時被撞。還有日本人在晚上過馬路時被撞死,以及
日本人駕駛汽車時遭遇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情況。
(3)交通事故對策
比起行人優先,台灣駕駛的行車習慣更傾向於車輛優先,他們的駕駛禮儀不及日本。」
錯誤的交通政策在過去已經造成數萬人死亡,如果台灣政府可以早點引以為鑑,有很多冤
魂是不用犧牲的。日本在過去在 1970 年代也是經過一系列的「交通戰爭」,藉由正確的
交通安全教育、嚴格執行的法規、人性化的標線設計、廣設人行道,才讓交通事故死亡率
由 16,000 人以上降至今日不足 3,000 人。
除了一般的行人,此外還有更為弱勢的孩童、孕婦、助步器使用者、輪椅使用者、電動代
步車使用者、推嬰兒車的家長、視障者等。他們比任何人都還需要一條安全且平順的道路
,為何政府長時間忽略他們的需求?
上至總統、各級部長、達官顯要、縣市首長,下至立委民代、工程單位,有哪位敢挑戰
「輪椅之行」──親自體會坐在輪椅上,在沒有他人的協助下,「行」在他們引以為傲的
「人本交通環境」裡面?輪椅族是最為脆弱的用路人之一,如果連輪椅族都無法行得安全
,這種連自己都沒把握能走的路,為何在工程規劃、驗收時會通過?這種不食人間煙火、
不知民間疾苦、視行人生命為敝屣的態度,就是我國交通的最高準則?
在走出家門、下車後,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當行人;在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每個人總有
一天都會面臨無法再開車騎車,只能拄著拐杖出門,或是坐輪椅出門的情況;而在少子化
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為下一代提供更為安全的交通環境。
試問,面對每年死超過 3000 人的交通問題,台灣的中央、地方政府有想認真面對嗎?還
是繼續鬼遮眼,不管統計數據,忽視許多土木專業、人本交通團體、路權團體的倡議,繼
續自我感覺良好,用錯誤的交通政策荼毒民眾「行」的安全?
我們離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還有多遠?
Reference:
[1] 道安資訊查詢網 / https://roadsafety.tw/Dashboard/Custom
[2] https://car.watch.impress.co.jp/docs/news/1298268.html
[3] 內政部的臉書貼文 / https://reurl.cc/L0prj4
[4] Taiwan International Travel Information / https://reurl.cc/E2pNNv
[5] Foreign travel advice: Taiwan / https://reurl.cc/5oGLyM
[6] Taiwan Travel Advice & Safety / https://reurl.cc/2bDAGE
[7] Travel advice and advisories for Taiwan / https://reurl.cc/KxpzWn
[8] 安全対策基礎データ:台湾 / https://reurl.cc/NXp8eQ
[9] 部分圖片與翻譯引用自「Aye Taiwan」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cotland1/
「我是台灣行人」https://www.facebook.com/imapedestrianintaiwan
「台灣的腦殘無障礙空間」https://www.facebook.com/accessibilityTAIW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229.19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3641733.A.A3B.html
濫發駕照、吊照又不痛不癢、對無照駕駛的罰則極輕
縱容這些駕駛人在路上橫衝直撞的政府和發照單位不用負責嗎?
痾...打壓機車是哪個平行時空的日本...?禁摩的是中國的幾個城市吧
因為送件不容易
實務上是要拍到「三根枕木紋以內」或是「行人有很明顯讓車」才要開罰
導致很多駕駛還是搶快(等到車子逼近到三根枕木紋內就夠危險了)
或是在無號誌路口左顧右盼,都等不到有駕駛讓行人先行
別國是只要有行人在路口,不管離對向多遠都要停車讓行人先過,但台灣有台灣的玩法
這其實有點惡性循環,不想辦法推動大眾運輸工具,縱容私有車輛的低持有、低使用成本
缺乏完善的接駁、人行道系統,在使用者低落的情況下,公共運輸自然推不起來
但更多時候是行人被按喇叭、被迫讓道
要做到真正的「安全」,還是應該要做道路瘦身、人車實體隔離(加高、柵欄等)
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荒謬的情況,人行道不像人行道,違停氾濫,行人只能走路中央
可悲的是明明這是日常,政府官員卻視而不見
台灣的無障礙空間很多奇葩設計,還看過需要爬上二樓的無障礙廁所
這個就要加強考照時的訓練,從源頭篩選合格和不合格的駕駛人
同時也要藉由相關法規和檢舉制度,回收那些野蠻駕駛人的駕照
「騎樓」長期下來都是處於灰色空間,要做到騎樓淨空、平整無障礙非常困難
所以才需要政府出來蓋實體人行道,而不是把私人產權的騎樓當人行道
交通部說要搞「人本交通」很久了,換來的就是更多畸形的標線型人行道
許多連實體人行道都蓋不出來、無車徒步區都設計不出來的觀光區
要怎麼吸引人潮駐足消費?
為何會有「交通大執法」?就是平常都沒執法,出事了就做秀抓個幾天
然後貼一些好像很有成效的數據,就可以向上層交代的活動
如果有心,每天都可以是交通大執法,也不用特地公告天下,好像執法就很偉大似的
人行道不用磚頭、不用花俏,用水泥、甚至柏油都可以(甚至還比較好走)
只要做到實體隔離、實質淨空即可
像是這樣
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安全的人行道可以走,人民才選擇不走路
才不是什麼「你各位都不走路,所以政府我不用幫你們蓋人行道」
台灣交通奇葩設計能提得太多了,這一篇先寫行人,期待更多專業鄉民一同發文討論
台灣很多馬路的路寬都需要減肥、或是在進入住宅區時劃設圓環,才能強制駕駛人減速
原因很多可以慢慢討論,沒有說都是行人路權不足所造成
但台灣行人沒路權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其實不只是死亡,還有變成植物人的、受傷的、跟「處於危險中、差一點受傷」的情況
這些不一定有統計數據,但行人被迫走在路上、車子呼嘯而過、無法走的安心是事實
也是啦,應該說是因為警察消極不執法、放任人行道違規停車
才要倒因為果的把人行道畫到馬路上
轉彎處應該要把人行道外推 + 設置欄杆,並將斑馬線後退才能提供駕駛視野、保護行人
所以交通部對駕駛人要求多少?懇請賜教
我們的政府是要對天生就是行人的用路人嚴格、對必須考駕照才能上路的駕駛人寬鬆嗎?
這些人不知道有啥奇葩想法,覺得分隔島就應該要種樹,反映會擋住路口視線也不聽
行人的衣服穿得再亮,整台車隔熱紙貼的黑漆漆的有什麼用,駕駛還不是看不到
撞到再怪行人自己沒注意、路口照明太暗,但就是從來不檢討自己
抱歉,圖多我應該先講 ==
所以你覺得稅繳的多就可以在路上為所欲為?以後繳最高級距就可以無限次闖紅燈嗎?
當你駕駛越大的載具,就越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意外,本來就應該要格外小心
尊重路上所有比你還弱小的用路人,才是一名合格駕駛應該做的事
你開車、騎車都永遠不用下車?永遠不會當行人?
很多地方都是民代或里長自以為的反對,以為有出聲就叫政績,為此還沾沾自喜
其實民間有很多停車場也都是蓋來養地用的,長期來看還是會消失
政府應該要帶頭於人口稠密處、商業處興建停車場、停車塔,並鼓勵民間也著手興建
(停車場不一定要大,只要有閒置的土地,即使只能停一兩台也能是停車場)
加上警政單位對違停的加強取締、計點措施,讓民眾養成正確的觀念
台灣交通的爛可以寫好幾篇分析,也有很多前輩正為此努力
論人口密度,台灣都市圈和日本都市圈差不多
但人家日本都市圈內處處可見人行道,台灣只會叫你走車道
原因很多啊,我關心行人能不能安全的走在路上,當然以此破題,點出行人路權的窘境
你也可以以此破題,提出別的觀點呀
像是交通規則、酒駕、標線規劃、駕照制度、懲罰機制都可以拿出來討論
感謝訂正,我把和日本相比那句刪掉好了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MEOWWW (114.36.234.64 臺灣), 02/19/2021 00:29: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