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x新點子😎 新舊交融之地
信步臺南老街區,不只有懷舊,也總有驚喜,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或團隊,以自己的方式賦予老屋新生命,也打開了旅人對於城市老舊空間的想像。新和舊,在這座城市裡獲得美好的調和,跟著我們一起發現老建築裡的美麗與趣味吧!
🛒永樂市場:復古迷的遊樂場🛒
國華街永樂市場一帶,向來是臺南小吃的一級戰區。不過,就在數年前,幾位年輕人看見永樂市場裡被遺忘許久的空間,他們陸續進駐開店,打造出與眾不同的風格,不知不覺吸引一票復古迷前來朝聖,也使得這座超過五十年歷史的市場有了更多的觀眾。
🌈【#香蘭男子電棒燙】
🍄隱身市場的「純」臺味小店🍄
走入迷宮般的永樂市場,藏在二樓通廊的 #香蘭男子電棒燙,外觀是一家傳統理髮廳,但它的創辦人黃崇堯並不具備理容技術──他原是在建築事務所上班,因為愛上 #老式理容服務,從而成為古早生活的擁戴者,並開了這家沒有理容服務的理容店,保存這項瀕臨消失的文化。在店裡,黃崇堯展示老式理容院的鏡子、理容椅、生財器具等,並且擷取理容院裡外常見的字樣,例如「香蘭男子電棒燙」、「純」、「技術本位、親切服務」等,印成標語T-shirt,意外吸引一票喜愛復古臺味的國內外遊客。
☕️【#秘氏咖啡】
推開鄰近的另一道木門,來到同樣充滿個性的 #秘氏咖啡。偏愛選在老房子開店的秘氏咖啡,3間分店各自述說不同年代與風格,臺南店選址於永樂市場,整體風格卻是以1960年代的香港為發想,與永樂市場的時空背景並不完全相同,但港味與台味調和起來,卻意外融洽。在裡頭,你可聽到粵語歌曲,目光所及皆是懷舊物件:鴛鴦串珠門簾、古董電視機、斑駁鏽色的檯燈……彷彿墜入爺奶時代,令人覺得這裡販售的,不只是咖啡,更是一種想念的味道。
從秘氏咖啡的天井探頭下望,在 #萬丹堂本舖 招牌下,一家日本大正時期風格的小店好像錯置的腳本,鍵入沓雜的現代場景裡。這家小店名叫「#神奇製造」,掛在店外的暖簾卻印著日文「マジック」(魔術),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名字,吸引好奇的旅人進入探險!這一家提供日本夏天常見的糖漿刨冰與飲品的另類小店,是由視覺形象設計公司所成立,希望為市場周邊居民們打造輕鬆交誼的俱樂部,漸漸培養大家深耕街區的向心力,為永樂市場活化注入更多能量。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插畫/kin lee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YVKmE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宇宙間存在奇妙能量無數,人類苦思也參不透。 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長房大女霍麗萍,自小放下千金小姐身段,隻身孭着沉重的相機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近半世紀周遊列國,雙十年華已獨闖婆羅洲影食人族,黃山未有吊車前爬山幾天為捕捉雲海。為記錄已消失的文化與風土人情踏破不知多少鐵鞋,無意間還抓拍了逾百幅她喻為的...
香港 消失的文化 在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窗外有藍天2020〉:尋】
如果要你保育一樣香港獨有的東西,你會保育什麼?毛里裘斯野生動物基金會在白鷺島(Ile aux Aigrettes)保育毛里裘斯獨有的動植物品種,如毛里裘斯艷織雀,經過多年的努力,艷織雀的數目已有回升;馬來西亞西面的加厘島有一條原住民村,村內瑪美里族的文化和身分飽受現代文明威脅,有年輕人到島上展開一段「尋找」的旅程,以影像保育和傳承這種即將消失的文化。
〈窗外有藍天2020〉星期日(30/8)中午12時,港台電視31播出。
港台網站: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underthesamesky2020
#窗外有藍天2020
#香港電台 #電視部 #公共事務組
香港 消失的文化 在 我是蝦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小就超喜歡看香港電影,
因為電影讓我喜歡香港
明明不是香港人卻愛上這地方:)
也從電影學了些零零落落的粵語
粵語就像我們的台語
是不能消失的文化瑰寶,他很酷。
我很幸運的去過香港2次
但..以後應該沒機會了..
圖片中的中環-都爹利街花崗石樓梯
是我最喜歡的景點。
兩次的香港之旅我都有去那,
因為太多我喜歡的老電影都在這取景過。
《國安法》的上路
彷彿看到香港已死..
殘暴冷血的黑警,混亂猶如人間煉獄的場景與人們..
這真的是那個香港嗎?
那個曾經自由的香港
還會回來嗎?
香港人,加油,希望你們平安。
#天佑香港
#自由的台灣撐住香港的自由
(香港是我們最好、最悲傷的借鏡,
請珍惜每次選舉你手中的選票。)
香港 消失的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宇宙間存在奇妙能量無數,人類苦思也參不透。
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長房大女霍麗萍,自小放下千金小姐身段,隻身孭着沉重的相機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近半世紀周遊列國,雙十年華已獨闖婆羅洲影食人族,黃山未有吊車前爬山幾天為捕捉雲海。為記錄已消失的文化與風土人情踏破不知多少鐵鞋,無意間還抓拍了逾百幅她喻為的靈光照片,鏡頭接觸的電光火石間,沉默中與神秘領域彼此交換密碼。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WbU12HagT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hyizTP1QrzjNjXtvuu0qQwAOM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