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外樓神 】
有瓦遮頭,是否等於安居樂業?當然不!
「再鋒利嘅刀都會有生鏽嘅一日!」一幢由水泥鋼筋建造而成的大廈,就算結構再嚴謹,用料再優質,經過長年累月日曬雨淋,都會日漸破損變殘舊,需要維修保養,否則隨時會有發生意外,導致人命傷亡。
這是港台電視31上周六(2/1)首播的新劇《格外樓神》第一單元「真相」劇情,改編自2010年1月發生的「馬頭圍道45J號唐樓倒塌事件」,指2011年1月旺角新填地街656號一座樓齡達50年的唐樓倒塌,一人當場死亡,另外有多名失蹤者遭活埋,消防員到場搜救。事發後,屋宇署助理署長緊急召開會議,要求一班結構工程師、屋宇測量師、技術主任立即善後,包括派人到事發地點一帶現場勘察,檢查有沒有其他樓宇出現結構性危險之餘,亦要想出方法,防止已倒塌樓宇旁邊的大廈。
為了增加可觀度,加上劇集由屋宇署兼香港電台電視部聯合製作,劇組在相對豐厚的資源底下,製作上不惜工本:圍繞故事主線的演員已有十數人,又邀請隸屬消防處的坍塌搜救專隊客串;全數實景拍攝,更誇張到在旺角封街兼搭建綠幕,以電腦特效營造倒塌現場頹垣敗瓦的畫面。整體而言,拍得住同樣由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火速救兵IV》(2018),但看過第一集之後,發現《格》劇仍然難以擺脫「功能劇」的局限。
所謂「功能劇」,其實就是為不同政府部門、政府機構或公營機構「Soft Sell」(軟性宣傳)以及附帶公民教育性質的劇集,多數採用單元劇的方式創作,每集故事不同。除了在無綫播放的《廉政行動》系列之外,《IT行者》、《賭海迷徒》、多輯《非常平等任務》、三輯《證義搜查線》、兩輯《隱私何價》、五輯《女人多自在》和四輯《火速救兵》等等,都由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畢竟這家公共廣播機構,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很大程度上要背負這種商業傳播機構不會有的宣傳責任。
既然今次《格外樓神》是由屋宇署和香港電台電視部聯合製作,在創作故事方面,有必要達到一種效果:面向普羅大眾,屋宇署有甚麼社會責任,以及作為部門職員應有的專業精神,包括辦事能力和態度,稍一不慎,即會招致人命和財物損失。「真相」的故事橫跨兩集(之後每集故事不同),即約一集港劇的長度。
用最簡單方法介紹「真相」,就是有座唐樓突然倒冧,有人死,有人失蹤,屋宇署人員需要善後,乍聽不難明白,但編劇張飛帆參考真實案例,再改編成「真相」,當然不是純粹為「屋宇署嘅人好專業呀!」這種硬銷的說法服務,而是更希望透過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包括袁富華飾演的屋宇署結構工程師趙宇琛、張蔓姿飾演的出事現場住客李穎珊,還有陸駿光飾演的流浪漢等等,帶出何謂「家」:兩夫妻住在一起,但貌合神離,他們身處的地方能否稱得上一個「家」?流浪漢看似無處容身,但街頭巷尾,只要找到一個遮風擋雨的角落,那裏就是他的「家」。
但因為要切合宣傳功能,所以劇本設計上,必然會放大屋宇署的專業範疇,令觀眾明白,他們這班人的日常工作包括甚麼,而角色對話裏,亦有必要加插一些關於樓宇結構的討論。最易入口的例子,是袁富華,以及三位同事(泥鯭@RubberBand飾演的屋宇署結構工程師曾近平、李任燊飾演的屋宇署技術主任詹柏林、趙善恆飾演的屋宇署技術主任白偉琳)談論,到底出事大廈倒塌之後,旁邊的兩幢大廈會不會出事?袁富華跟泥鯭,借用工作用的筆記本、茶餐廳內的膠杯和過膠餐牌解釋,如果一幢大廈四支樁柱其中一支倒塌,大廈會向前傾倒,但假如是地基出問題,情況就會嚴重得多,相信觀眾一看便會明。
不過縱觀第一集,全長不足22分鐘,上述程度簡易的對白出現得不算多,反而更多涉及專業用語,觀眾很難立即消化。譬如袁富華跟李任燊事發後在出事現場周邊的樓宇檢查,發現其中一層出現Column Buckling(柱壓曲),假如觀眾不認真細看字幕,是真的不會知道這種鋼筋和石屎柱彎曲得看似懷孕的狀態,代表這種大廈有可能會出現倒塌機會。參考韓劇《沒關係,這是愛情》,由於劇情不斷出現醫學用語,每當角色講出涉及相當字詞時,劇組都會在畫面下面加插註解。
另一個更高階的例子,是屋宇署決定在塌樓現場設置類似書架般的鋼架,支撐左右兩邊的大廈,惟涉及保險和安全問題,工人不可以在地盤範圍施工,最終袁富華和張松枝(飾演屋宇署總結構工程師莫永康),想到先用繩索,將重達兩噸的鐵架吊進工地,再利用一條喉,將液壓油注入油壓積,然後藉此微調鐵架位置,而他們所講的「微調」,是用「積」字,在看這一段時,竟然前後看了兩三次,才約莫估計他們想做甚麼 ── 想起中學時代於明珠台看《仁心仁術》(ER)經常因為學不懂而要倒帶再看的日子 ── 我猜,演員唸對白時也不會完全明白吧,翻查資料,大概只有擁有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系碩士學位的泥鯭才知道這一大段對白是甚麼意思,據了解,部份專業對白是屋宇署要求加插,以達致「宣傳」的終極任務,可惜《格外樓神》無論篇幅及每集長度,都並非如《仁心仁術》的那種規模(每集一小時,長達15季),就算編劇和導演功力有多深厚,劇本主線與宣傳功能兩者失衡的問題依然無法避免。
重溫第一集《格外樓神》:https://bit.ly/2Xo7cKE
(0901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格外樓神 #港劇 #港台電視31 #屋宇署 #袁富華 #陸駿光 #方健儀 #歐陽偉豪 #張松枝 #陳子豐 #李任燊 #張蔓姿 #張飛帆 #火速救兵IV #趙善恆 #RTHK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港女講劇 RTHK 香港電台 屋宇署 Buildings Department 我係 "橙葉測量師" 陳曾寧Tsang Ning Chan 方健儀 Akina Fong 張松枝 Deon Cheung 趙善恆 恆仔@ToNick Kyle Li 李任燊 袁富華 Ben Yuen 張蔓姿 陸駿光 Alan Luk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石籬邨Shek Lei Estate舊稱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一個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怡峰苑Yi Fung Court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小麗民主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 Interes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Anlev Elex/Hitachi升降機-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香港舊照片- oldhkphoto.com - Pinterest 的評價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小麗民主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慎入 沙中線疑震出屎,商戶都話「好臭啊」!】
#山竹 十號風球的風暴潮影響下,多區出現海水倒灌,造成嚴重破壞。但小麗前日走訪土瓜灣,更發現有街坊遇到屎水倒灌,狀甚慘烈,卻求助無門!
而這噩夢,竟然是疑因沙中線工程而起。
自從沙中線土瓜灣站工程啟動以來,區內部份大廈幾年前開始已經失去了咸水供應。畢竟沙中線是土瓜灣居民多年心願,街坊當時以為忍一忍就會過去。豈料情況變本加厲,約一年前開始,馬頭圍道一帶地鋪的糞渠開始出現嚴重淤塞,每逢落大雨,污水就會由沙井甚至馬桶倒灌入店鋪,中人欲嘔。
地產代理說:「自從地鐵工程開始,廁所水就不斷湧出,甚至會有糞便飄出來。」
山竹襲港,糞水當然再次肆虐。走進位於七喜大廈地鋪的夾萬店,雖然東主已經清理好現場,但牆壁上仍有早前「出事」的痕跡,東主表示屎水「最高試過一呎深」。當我們行入另一間空置店鋪,剛剛才退去的污水留下一灘灘啡色水漬,走近廁所方向更傳來濃烈異味。
裝修鋪店東表示,近半年來,糞渠倒灌越來越頻密,「每一兩星期已有一次」,嚴重妨礙做生意,已有附近店鋪打算退租。家具鋪無奈指,過去已多次向食環署及渠務署反映,但都被打發,頂多是定期協助通渠,治標不治本。
店主們所在的馬頭圍道,正是沙中線沉降最嚴重的地點之一;亦有店東表示,聽說附近有地底工程將污水管流向改變,再加裝水泵。加上糞渠開始倒灌的時間與工程頗為吻合,他們不得不懷疑這一切與沙中線的關係。
一場山竹風暴,反映了政府應變無能,林鄭只懂叫人「互諒互讓」、「唔好扣勤工獎」,運房局局長更是在交通大亂下全日潛水。現在政府連一條屎渠都無法保護,每逢天雨就要雪上加霜,街坊都慨嘆如何對政府保留最基本的信任?
今次土瓜灣的屎水倒灌究竟確實責任誰屬,能否根治,讓小店能繼續在此安身立命,不用再忍受惡臭,我們將會繼續跟進,再同大家報告。
===
【捐款支持教室】
|匯豐捐款戶口 817-503592-001
(工黨代收,請將收據 Wtsapp 5110 1164)
|信用卡 siulai.hk/donate
|PayMe 5110 1164
【成為義工】
|電話 9456 7205
|網上報名 bit.ly/strivewithsiulai2018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沉降處理遜四十年前 港鐵私有化遺害無窮】
港鐵沙中線工程連環爆出醜聞,土瓜灣站的挖掘工程導致周邊建築物沉降超標,令附近居民恐慌。即使有工程界指出沉降超標不會導致居民生命有即時危險,但港鐵刻意隱瞞事件,並私下要求屋宇署放寬沉降幅度上限,向煤氣公司賠償但不向附近居民交代,實屬荒謬。1978年,地下鐵路港島線亦導致前最高法院出現沉降,處理手法有極大差異,拿出今昔作對比,亦足以啟導社會反省港鐵私有化的遺害無窮。
前最高法院大樓(今終審法院)始建於1899年,以傳統式石塊及磚頭興建,位於填海地段。由於地質問題,需要以1447支木樁才可以鞏固地基。法院樓高3層,時用木樁亦可勉強應付。不過,木樁不能穿過較硬地層,易受地質影響,故地下鐵路開始工程前,承建商特別將建築物北面撐住,鞏固建築本身,避免法院北面出現沉降,減少毀損建築的幅度。1978年初,前最高法院北面出現沉降,南面保持穩健,故外牆出現輕顯崩裂,需要進行灌漿。灌漿是針對鬆散的地質,在建築四周灌入三合土漿,構成新地基解決沉降問題。同年4月5日,雖然港府工務局及港鐵強調法院不會發生危險,但4月10日已決定封閉地層第三法庭、二樓第四法庭、書記官主任辦公室及記者室等,進行緊急修葺工作。6月7日,更下令最高法院遷往維多尼亞法院。根據手上資料,灌漿至全院員工撤出僅3個多月。過程由承建商、政府工務局及港鐵自行披露,沒有隱瞞事件,沒有傳媒踢爆,沒有造成大量員工恐慌。
現時沙中線土瓜灣站附近23幢大廈沉降幅度超出容許上限,其中最嚴重的寶馬大廈錄得最高62.9毫米沉降,又有居民住所的牆身出現數十厘米的裂痕,牆身嚴重漏水,兼且滲水發黑,工程導致單位經常停廁所水,而且沉降亦令居民害怕地底有洩漏煤氣危機。然而,港鐵從來沒有向區議會及居民匯報沉降數據,明知數據超標卻仍然盲衝完成工程,務求儘快通車,爭取最大利潤,實在令人憤怒。
同時,建制派議員亦以不同藉口企圖讓港鐵過關,例如盧偉國指出「沉降是自然現象」,「特別香港好多地方填海出來,填海地方出來,需要一段時間一路沉降,才一路路穩固」,然而,以馬頭圍道七喜大廈為例,以清政府割讓九龍當年計算,此大廈並不屬於填海區域,導致沉降的原因,或由於挖土工程所致。沒錯,沉降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沉降指數超標,而不做任何補救措施,任由建築繼續沉降,即使好像土力處前處長所說「沉降超標不等於有即時危險」,但任由工程繼續,等到有即時危險,例如樓宇變成危樓,甚至倒塌,將安全、居住質素化為數據,這是否一個宜居城市的恰當做法?隱瞞數據,企圖蒙混過關,導致居民將來難以索償又是否一個有良心的表現?港鐵工程的處理手法,竟然不如40年前,象徵我們的基建工程質素正在倒退。
40年前,「地下鐵路,為你建造」,將工程安全置於首位,能夠取信於民,開啟了香港交通史的新一頁;40年後,私有化後的「港鐵」火燒連環船,禮頓欺上瞞下,港鐵監工不力、隱瞞數據、高層瀆職,已成為尾大不掉的獨立王國。「我話OK就OK」、「留低因為負責任」,已為香江留下不朽名句。問責官員主理運輸交通,亦託言沒看過中科電郵,就可以跳出於問責框架以外,實在令人嘖嘖稱奇。凡此種種,亦說明當年港鐵私有化完全是錯誤的決定。港府應立即回購港鐵,避免管理層繼續爆出國際醜聞,斷送香港的名聲。
原文載於 wONdEr Media
https://bit.ly/2BsBu6O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石籬邨Shek Lei Estate舊稱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一個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怡峰苑Yi Fung Court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原為籃球場,近石籬擴展區,有兩座樓宇,在1999年落成。石籬邨是葵青區內第3條公共屋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至1972年初期全部落成時,原有15座居住樓宇;至1989年擴建完成,共有20座樓宇;截止2013年7月,重建尚未完成,連同中轉房屋共有住宅大廈23座,按座數計,是葵青區最大的公共屋邨。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而在2017年8月,此項重建再被提上議程,並擬於2020年展開,但仍需進一步共識)。但基於勘察過後,證實結構安全,故政府決定以維修來取代拆卸重建,並於1996年11月6日將第10及11座改為中轉房屋,並在樓宇內設置「石籬收容中心」,即是用來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急需安置但又未能即時符合入住公共屋邨人士的臨時居所,例如2010年1月29日,紅磡馬頭圍道發生唐樓倒塌事故及2011年11月30日的旺角花園街排檔火災之災民便被安排入住。及後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將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會會議 - 完善房屋政策,解決市民住屋需要
張超雄議員:香港的樓房已經出現了一個非常畸形的現象:樓價跟一般市民的購買力完全脫節,租金越益高昂,輪候公屋的人數達到歷史新高。
主席,我在香港沒有擁有物業,我沒有資格購買我認為適合我一家五口居住的單位,因為價錢實在太昂貴。我亦很不服氣,覺得沒有理由要花那麼多錢買那麼細小的地方。這現象完全不合理,可以說是一個扭曲、畸形的設計,造成地產霸權、官商勾結,令全港市民需繳付一項非常重的集體隱性稅。
梁振英上任說要解決房屋問題。在他口中,這應該是相對簡單的,因為他看到我們只有7%土地用作住房發展,按照這個邏輯,他於是認為1%的土地便可以多讓100萬人居住。然而,現實似乎並非這麼簡單。
香港大概有260萬個房屋單位,我們的住戶數目則是236萬,換言之,房屋單位的供應多於住戶數目。如果每個住戶獲分1個單位,還會多出26萬個單位,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的情況顯而易見,這很明顯是跟我們把樓房視作炒賣、投機商品有關。
如果我們看回2011年的物業報告,便會發覺整體空置率不是很高,只有4.3%,但面積1 600平方呎以上的豪宅的空置率卻在一成以上,400平方呎或以下的樓房的空置率只有2.3%。由此可見,我們的樓房已經脫軌。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過去3年,即從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私人住宅租金上升了57.2%,400呎或以下的小型單位,租金上升了超過六成。
主席,梁振英上場後推出了十招,房屋事務委員會及發展事務委員會將舉行聯席會議,討論有關措施。可是,根據《經濟日報》2012年10月27日的報道,政府出招以來的3個月,十大屋苑樓價平均升幅達9%。換言之,政府出招的結果是樓價繼續上升。早一陣子,我們看到某地產代理行張貼廣告,在一些四百多萬元的單位下面標示4個大字:"窮人恩物"。四百多萬元的單位也稱為"窮人恩物",我真不知道香港有多少窮人。香港人認真富裕,竟然厲害到這個地步。各位,我們的房屋問題已到了如此離譜的情況。大概1年前,即2011年11月30日,花園街發生大火,釀成9死34傷,死難者絕大部分是"劏房"住客。今天,被波及的樓宇已經翻新,再次成為"劏房",每個"劏房"分間為數十平方呎。
根據《成報》今年8月24日報道,李小姐每月支付2,700元,租住位於5樓的其中1間"劏房",另有1名南亞裔租客,3個月前以3,000元租住位於4樓的1間"劏房"。再早一點,2010年1月29日,紅磡馬頭圍道45J發生唐樓倒塌事件,4人死亡。當時出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說,那是她任內感觸最大的一件事。
在4名死者中,1名是失業人士,1名是驗光師,1名是鳳姐,還有1名是名為童慶濤的20歲中七自修生,他中五畢業成績優異,多次奪得書法冠軍,每年均名列三甲,文武雙全,可惜高考失手,但他並沒有氣餒,一邊讀副學士課程,一邊自修,打算重考中七。事發當天,他在家中溫習,不幸遇上塌樓。他來自單親家庭,只有母親和他兩人。
主席,這些"劏房"都是舊唐樓內的板間房,住客都是香港最基層的市民。我們的司長、局長於事後穿上消防裝到現場拍照。花園街的事件演變為排檔應否朝行晚拆的問題,而馬頭圍的塌樓事件,則演變為舊樓維修問題。
今天,林鄭月娥貴為政務司司長,梁振英說上場後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結果卻是租金不斷飆升,樓價不斷飆升,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數以十萬計的市民每天在捱苦。我想請問,政府打算怎樣做?既不實行租金管制,又不增加(計時器響起)公營房屋。
日 期: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
時 間: 上午11時
地 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
議程: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Anlev Elex/Hitachi升降機-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地點: 香港九龍土瓜灣 馬頭圍道 165號土瓜灣市政大廈暨 政府合署 投入服務年份Year of Commission: 1984L4牌子Brand: 安力Anlev Elex (ex. ... <看更多>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香港舊照片- oldhkphoto.com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大埔政府合署大埔老照片提供------------------- 「香港海岸線填海地圖」 ... 1950s年代初,紅磡舊貌,可看到當年新建成馬頭圍道唐樓群(塌樓在舊照上似乎仍未起),左邊 ... ... <看更多>
馬頭圍 道 政府 合 署 在 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 Intere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Tokwawan Market and Government Offices)是香港一幢集市政大廈與政府合署於一身的建築物,位處於九龍西土瓜灣馬頭圍道165號,大樓內包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