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走過台北信義新天地附近的人,肯定會對徒步區上方的天橋感到印象深刻。信義區的空橋,幾乎連結了所有大型商場,從新光三越、威秀影城到101商場都包含在內。但我對這座空橋的第一印象,卻是感到無比困惑。
其實信義商圈交通規劃真的不錯,行人穿越道和綠燈秒數,都相當便於行人使用,那這座空橋的意義又是甚麼?
最近在《計劃城事》中讀到,當初政府規劃信義區時,借鑒了台灣的騎樓文化,尤其是東區商圈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將人潮從平面導入二樓。那問題就來了,走過這空橋的人,就知道上頭其實甚麼都沒有,到底二樓的意義是啥? 其實政府初期的計劃,是希望新光三越等商場,能將櫃位的店門口開向二樓空橋的廊道,讓二樓變成東區商圈的騎樓文化。
不過誰知道呢? 新光三越似乎不興此道,於是新光三越那塊地空中廊道,只是遵循政府的政策搞了空橋,商業活動就趨近於零。反倒是信義威秀該區塊的空橋,有配合政府的方向,確實做了不少店面於二樓空橋,也確實引導了人潮到二樓空。至於成效嘛,雖然有些成果,但沒有整體實行的情況下,也很難真正評估甚麼。
有人之前也對信義區空橋感到好奇或困惑嗎?
PS.《計劃城事》是本超級有趣的書,找個機會討論一下吧。
同時也有3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介紹 訪問作者:王振愷 內容簡介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
騎樓文化 在 映畫・札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近日在讀《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很欣賞此書整理台語電影的用心,然而某些史觀、對電影史的論說上,我還是不太認同的。這幾天大概也會再發帖談談。
然而讀到中間,讀到邵氏《梁山伯與祝英台》橫掃台灣票房之事,看到下引的有趣討論:一部賣座影片,如何被正反兩方面論說,一方如何將《梁祝》與「本國電影發展」作連結、而另一邊則從藝術及其他角度提出異議。讀起來可似曾相識?電影不會因為大眾喜愛就能逃開公眾的審視。而評論形式以至工業背景,當年的評論者「姿態」可謂更加銳利。
另一方面,我所想的是「評論」之載體。《梁祝》當時的「論戰」(姑且稱之),都是在報章雜誌中發生。《毋》書中時有提到台語片缺乏關注,亦因為台語電影工業的可見度不大——因為真正的台語書寫、又或是以本省文化本位作報導宣傳的媒體,在當時國民黨戒嚴時代的台灣根本絕無僅有。各大國語(外省)報章自然更加關心國府本位的消息。
然而時至今日,如影友謂已經進入一個「一人一平台」的世代,即使是租網域等等都是相對容易負擔的。作為一個「評論」者,挑戰除了在於組織觀點,也在選擇平台。自平台最自主但要極用心經營;寄居(有酬或無酬)平台又要慎選文章定位;不以文字,尚可錄音拍片,更似是將來趨勢。
但我自己覺得評論之為創作,都是創作者自身的存在與聲音,一如其他媒介的創作。為甚麼要寫、為甚麼要表達、為甚麼要如此上心捍衛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都想被聽見、我們都想自己的聲音有人認同。既然如此,何不更努力與異見碰撞,令自己被看見/被聽見?
引文如下:
//《梁祝》上映,在這場「中西文化論戰」與李敖對陣的徐復觀和薩孟武等兩位學者,就先後投書頌揚《梁祝》。徐復觀寫道,《梁祝》「『起用』了民間故事,並把民間的黃梅調融入到裡面去,已是中國藝術的一大發現」,這表示「中國電影,快從『上海衖堂文化』中、『香港騎樓文化』中解放出來,以面向故國山河的本來面目」;薩孟武更引用多位大學教授的評語背書,表示自己雖然「中國電影只看過三次」,仍頌揚「本片是中國第一部好電影」。薩孟武說,他和他知識界的友人們認為,《梁祝》之所以能轟動臺北,「大率因為我們居留臺灣之人尚有強烈的民族意義,不以外國月亮比中國月亮圓的緣故。」
⋯⋯
不過,翻閱當年報導,這種一味頌揚的論調,其實也引來不少反彈。《徵信新聞》就有社論談到,「人們為了想念故園景物,為了重溫美麗的記憶而熱愛這張片子,這一份感情是神聖的。但我們因熱愛自己的風物,而賦予它以溢美的評價則大可不必。」影評人黃仁更尖銳地回應徐復觀:有關戲曲形式的電影,「在臺語片中早已不新鮮,其中也有不乏使人流淚而頗賣錢的片子。只是臺語片所花的資本不及《梁祝》的二十分之一。」他同意《梁祝》電影的賣座「正是民族意識的最高表現」,但觀眾因偏愛而不計較,「並不等於片子的成就十全十美。」黃仁批評《梁祝》毫無電影感,看《梁祝》好比是在「看銀幕上的地方戲」,更嚴詞質問:「當各國影業多已進步到高度運用映像藝術的今日,我們卻退回舞臺去,算是電影藝術的進步嗎?」
此外,也有人投書指出《梁祝》的輿論評價兩極,自己「不知是因所抱的希望過高,還是心理欠敏感?想不到直等片子完了,竟未被激動出淚來,看看左右也未見什麼人擦眼淚的」,認為「《梁祝》一片,在國片中確是水準以上之作,不過就電影藝術論,絕不如某名教授認為的那樣,竟是壓倒世界一切名片的『冠軍王片』」,暗貶投書影評的薩孟武先生,「如要形諸文字,又非真正的行家,還是以去寫社會學科的論文為宜,千萬不要將這件事也扯到中西文化論戰上去了。」//
(圖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公映時於《華僑日報》之全版廣告。根據《毋》書引《聯合報》當時報導,《梁祝》在港賣座不理想,令邵氏一度考慮改變製片方針,直至在台灣大賣。)
#映畫札記
#電影書 #毋甘願的電影史 #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台語片 #台灣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
#電影評論 #評論
騎樓文化 在 張瓊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喜歡這個深綠色跟木紋牆面的組合
沒錯~
這裡是是台北大安金普頓 @kimptondaanhotel 飯店
從裡到外充滿著新與舊的融合設計
(老台北的傳統元素與精品酒店時尚簡潔風格)
很多隱藏在低調設計中的小巧思✨
(超迷你大同電鍋,老台北鐵窗花,房間牆上的畫也和台北的街道、植物有關,要用心看~)
但以客人的角度來看
我覺得最貼心的
是飯店人員對客人的態度
很親切溫暖
有一種家的溫馨感
這家飯店也是寵物友善飯店
(可以帶家中的毛小孩一起來住喔)
12樓的The Tavernist餐廳
(早餐很豐盛 優格 麵包都好好吃)
本來去年跟朋友來這裡聚餐
只覺得餐廳很美
這次才知道
原來餐廳裡的主視覺之一
(木桌腳接地的拱型門牆)
詮釋的是特殊的台北街頭騎樓文化
處處都是細節啊~
感謝凱薩 @loxling123 這次找我來玩
讓我跟我媽享受了兩天一夜的國內小假期
台灣最近國旅很熱門耶~
等之後疫情結束了
我也要推薦我的香港前同事 好朋友們
以後來台北旅行住這裡很不錯
在台北市中心交通方便
設計沉穩低調有質感
房間也打掃得一塵不染
餐廳食物好吃還有好喝的cocktail 跟每天傍晚的HAPPY HOUR
結論就是大推一波! 👍🏻
#staycation #staycation2020 #thetavernist #kimptonhotels #kimptondaanhotel #taiwan #taipei #taipeitravel @ Kimpton Da An Hotel 金普頓大安酒店
騎樓文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介紹
訪問作者:王振愷
內容簡介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作者介紹: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騎樓文化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匠人魂》#10 千金一刻 (資料來源文化總會網站)
在人潮熙來攘往的萬華康定路上,金和貴銀樓嫻靜地隱身在騎樓中,小店低調精緻,從櫥窗陳設的擺件設計,便能看出金和貴第三代傳人鍾師傅獨特的美感品味:古樸木段上,錯落有序擺上做工精細的手打金飾,樸質與珍稀並陳,等待著收藏家前來叩問探訪。
隨著一般坊間金飾店逐漸放棄手工打製,轉以販售機械仿製鑄模的金飾,金和貴的鍾師傅始終堅持著阿公創業至今的手工精神與傳統技法,無論是打造客戶定製的傳統花樣髮簪、領帶夾,為客人找回時光凝滯的珍貴記憶,或是生動小巧、全身靈活擺動的金魚飾品,都能看見師傅在保留傳統打金工法之餘,不斷突破、超越的自我實現。放眼望去,店中擺放著各式獨創的非賣品,靈動小鹿依偎著樸木仙翁的〈福祿壽〉;雙童手拿獅頭面具嬉鬧的〈舞獅〉,每件作品都承載著師傅對於創作永保赤誠的初心。
蓄留一頭及肩銀髮的鍾師傅,談起自己的作品時,充滿藝術家的傲骨堅持。他甚少繪製草稿,往往順著金子的柔韌性質,隨著手感與靈感自由勾勒心中想像。師傅的創作靈感截取自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像鍾師傅在雕刻「龍」的時候,會帶著相機勤走寺廟,捕捉各式龍的神情態樣。師傅更分享,人物五官表情的描摹是雕刻作品時最耗心費神的!雖然偶有創作卡關的時候,但師傅總能輕鬆面對這些創作瓶頸,先轉移注意力雕刻其他物件,等靈感再次來臨時,作品自會水到渠成。
鍾師傅說:「吃這行飯,需要極大的耐心!」就像金子的物質特性一樣,不易氧化、高延展性的本質,需要金雕師傅在工作檯上和它慢慢推敲消磨,否則很容易就會被金子的韌性打敗!環顧店裡的巧手作品,再再強調手感溫潤樸質的鍾師傅,連雕刻使用的小鑿刀、眼鏡上懸掛的放大鏡,也都自己親自磨打,不假他人之手,甚至愛妻臉上的純金眼鏡架,也是自己跟隨靈感信手捻來的精彩作品!
作為金和貴第三代傳人,開了百年的金飾店,鍾師傅感嘆地說:「如果不做要怎麼辦,不做就是都不見了,手工都不見了。」鍾師傅自幼便在金子鋪成長,日夜在雕花、慢掏、細捶間,將寸寸時光鑄為件件世間獨有的精緻金雕。金和貴立於萬華一隅,在開業百年的時光裡,看盡萬華榮景,送往迎來每寸光陰故事。萬華有許多銀樓都拿現成的金雕來賣,但鍾師傅堅持走出自己的路。承接百年使命的鍾師傅,無論金雕產業逐漸沒落,始終以專注無瑕的誠摯,透過親手打製的純金之禮,將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鍍上此生不渝的永恆祝福。
騎樓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相約在東京北區的王子站見面,遠遠看見就知道是他——穿着格子恤衫,一手摸摸肚腩、一手拿着汽水,給人莫名的親切感。他是東京人森戶照之,人稱Mora,是facebook群組「港日吹水區」的版主,自學廣東話和繁體字已30年。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728/5PGKFQCDYCXZVPBVICU26TIK4A/
日本插畫師小野寺光子,對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獨特的本地文化感到着迷,作品經常出現在日本的生活雜誌、旅遊指南等,去年被香港旅遊發展局頒發「超級香港迷」的名銜。茶餐廳、露天街市、大騎樓上的店舖招牌、菠蘿包、豆豉鯪魚等,畫風溫柔,插畫裏的世界,是那個有活力、人情味、我們最熟悉的香港。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708/SF7S6SFAUQWQIUCTOA5TE3DRQE/
日本有人賣雞蛋仔並不是第一次,但通常都是香港人飛過去賣居多,土生土長日本人會識整,真的比較少見。這間位於大阪肥後橋附近的小店,由純正日本人Yuka主理。今年7月中開始營業,短短數月已風靡一眾大阪少女,爭相在IG打卡洗版,經常開店幾小時就售罄。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1023/DOR6J5VLI6CQIWGL4TSM3MEJW4/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日本 #香港迷 #廣東話 #許冠傑 #雞蛋仔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騎樓文化 在 第一届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预告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届石龙商埠 骑楼文化 节《预告片》. 14 views14 views. Apr 20, 2022. 1. Dislike. Share. Save. 有光实验室. 有光实验室. 905 subscribers. ... <看更多>
騎樓文化 在 |蔗青文化工作室x Loca Café|騎樓小聚[15]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活動方式】 舉辦時間:11/27 (五) 18:30 - 20:30,18:20可入場。 活動地點:Loca Café。(二林鎮南光里南安路454號) 收費方式:每場150元。 ... <看更多>